1.4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1.4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1.4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1.4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1.4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3.了解“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预习内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2.夏商周时期:。3.春秋时期:。4.战国时期:。5.北魏至唐朝前期:。6.明朝时期:。二、“重农抑商”1.商周时期:。2.战国时期:。3.西汉时期:。4.明清时期:。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1)明朝初期:。(2)清朝时期:。2.“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时期:。合作探究1.简析井田制的瓦解与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关系。2.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和演变规律。3.比较战国、西汉、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异同点。4.史学家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近代的前夜”。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课堂练习1.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2.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3.北魏均田制的提出者李世安认为,“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无)余地之盈”。可见,其推行均田制的出发点在于()A.重新分配土地B.打破旧田制C.缓和社会矛盾D.平均社会财富4.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5.汉书食货志称:“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据此判断统治者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整顿吏治B.削弱王侯C.重农抑商D.农商皆本6.下列各项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7.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叶适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B.这种观点与朱熹的经济思想比较接近C.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叶适是商人出身D.叶适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8.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理由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猬救活荒民书(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其结果如何?检测反馈1.下列有关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规定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规定受田者可以买卖土地D.土地国有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土地制度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4.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经营项目数量产量收入(白银)稻30亩90石90两桑10亩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125两家禽58头(略)55两从材料中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5.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逐渐消失A.B.C.D.6.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通“缺”)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A.反对B.赞同C.听其自然D.主张适当改变 7.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8.“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海禁”政策重农抑商盐铁官营夜市出现A.B.C.D.9.从下面材料可见当时()高其倬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於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材料二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雍正帝)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清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不得摘抄原文)(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提示:(1)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2)各诸侯国的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井田上劳动力日益减少,缺少安定的生产环境。(4)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制的崩溃。2.提示:特点:(1)大大小小的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形式:(1)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2)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3)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不断扩大,自耕农经济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3.提示:从背景上看,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商业发展影响了农业的稳定,中央集权的形成和稳定,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中央集权逐步走向顶峰;从措施上看都是从限制私商经营范围、课以重税、降低私商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重农抑商;从影响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及西汉时期,该政策起到了维护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在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提示:(1)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阻碍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压制手工业的发展;同时思想文化专制、社会抑商和歧视商人的观念根深蒂固。(4)“海禁”和“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课堂练习1.D解析:“田里不鬻”指的是土地国有制,“民得买卖”实际是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2.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经济决定政治,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取代井田制;其他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3.C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A、B、D三项不正确;由材料“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无)余地之盈”可知C项正确。4.D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故选D项。5.C解析:本题应从“日游都市,乘上之急”“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和“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判断这里说的是商业和商人的危害。结合史实可知,汉代为此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与材料意图相反。A、B两项与材料中的商业无关,故选C项。6.D解析: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D项的观点是:士儒不细察,认为发展工商是末业,这是在妄下结论,即反对抑制商业发展;A、B、C三项皆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选D项。7.A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题干中的材料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关键信息:“抑末厚本,非正论也。”8. C解析:A项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项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D项是“海禁”政策的理由;C项说明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9.(1)井田制。(2)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原因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结果: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均田制最终瓦解,未能解决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检测反馈1.B解析:井田制是奴隶主私有的一种土地制度。均田制规定受田者不可以买卖土地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除土地国有之外,皇帝和地主私有土地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2.C解析:初税亩的实行只能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其实行正是重视农业的结果,并未提及商业政策。初税亩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尚未正式形成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不符。初税亩促使土地制度由奴隶土地制度向封建土地制度过渡。鲁国最终也没有成为霸主。3.C解析:从图片中“祭先农”的信息可判断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农本思想,选C项。A项是现象,B项是对明清皇帝的表面认识,D项材料未体现。4.C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湖州地区丝织业兴盛,收入超过农业和畜牧业,商品经济发达。“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B解析:是错误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不是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错误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存在着。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从“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可以看出贾思勰反对“舍本逐末”,赞同重农抑商。7.A8.C解析:“政治权力型经济”采取的是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或者说某种经济现象并不是经济本身发展的结果。在以上四种经济现象中,“海禁”政策最初出现于明代,是统治者为了避免沿海人民与海盗、倭寇勾结而采取的措施;重农抑商出现于战国时,是由于商人流动性大不利于统治;盐铁官营出现于汉代,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三种情况符合。夜市在唐代扬州已经出现,岳麓版教材说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这种情况突破了政府对商业时间上的管制,因此它不是出于政府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9.A解析:“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当地民众为了养活家人出海贸易,不会“盗米出洋”“漏消息”“私贩船料”,因此高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