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说明.doc_第1页
旅游规划说明.doc_第2页
旅游规划说明.doc_第3页
旅游规划说明.doc_第4页
旅游规划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送审稿)鄞县龙观乡人民政府鄞县风景管理局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二000年七月二十八日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论1规划目标2规划区范围3规划原则4规划阶段划分5规划依据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1景区概况11自然环境12社会人文13风景旅游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3旅游资源总体特征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5总体评价第三章风景区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景区性质与主题定位规划指导思想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分区规划41 天井岙俗民文化博览区42 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43 观顶湖观光度假区44 龙顶山地运动中心游线组织第四章专项配套规划1风景区保护规划11 风景资源的保护12 景区环境保护2风景区绿化规划21 景区植被现状与问题22 规划措施3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31 现状32 规划措施4旅游交通规划5水、电、通讯规划6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第五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1市场资源11 宏观产业背景12 区域旅游市场走势2 客源市场定位3 市场开发策略31 基本对策32 旅游产品策略、 33 宣传促销策略34 价格策略第六章分期建设计划与规划实施建议 附 图:1区位交通图2旅游资源分布图3规划总图4旅游功能分区图5景区保护规划图6旅游交通规划图7景区分期建设规划图 第一章 规划总论 1 规划目标:l确定五龙潭风景区景观系统构成l建立风景区旅游度假产业体系l调整完善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2.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五龙潭风景区位于宁波市鄞县西北部,龙观乡境内(小部分属樟水镇辖区),距宁波市区约35 km。根据区域的自然地貌、风景资源分布状况及景观空间的完整性和管理上的可行性,规划将景区边界确定为:自上古山村西始,沿山脊连线向北经鲤鱼山、捣臼岗、大丘田,顺龙观与章水分界线过茶坛岗、流树洪岗至箭路头村,再折向南沿龙箭公路至岔口,再沿山脊连线经九龙山、竹济岗回上古山西。包括天井岙、青草湾、上下茶坛、箭路头、上下茅湾、葡萄湾、观顶共9个村庄,景区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3规划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规划方针,强调景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3.2 综合协调原则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3.3 市场导向原则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景区旅游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根据主流客源群体追求“回归自然、亲近山水“的总体趋势特征,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同时结合历史文化,浙东山乡风情等人文景观,引导开展山水观光、民俗采风等旅游度假活动。 3.4可操作原则景区规划、旅游项目策划避免华而不实,力戒片面追求项目的新、奇、特,而忽视与规划区域自然条件、市场基础及社会经济水平相协调的弊端。总之,本规划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着力塑造山明水清、树茂林丰、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鸡犬相闻、邻里相亲、恬静淡雅的人文生态环境,重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风光,实现旅游行为与自然景观、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四者之间合理平衡和协调发展。 规划阶段划分风景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的过程。本项规划针对五龙潭风景区近期建设的需要,结合中远期发展目标,提出规划期限为: 第一期:2000年 第二期:2000年200年 第三期:2003年2005年同时延展考虑2005年以后规划区中远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取向和项目建设,强调远景发展的时空结构及产业体系组织。 规划依据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 国务院发布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 建设部发布 浙江省风景名胜管理条例1996.7 省人大常委会公布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992.中科院国家旅游局主编 浙江省鄞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1999-2010年 1999.3.鄞县人民政府 宁波市旅游业发展规19962010年1996.9 宁波市旅游局 第二章 风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景区概况 11自然环境五龙潭风景区位于鄞县西北部,四明山脉天井山之中,龙观乡境内(小部分属樟水镇辖区),居鄞西旅游线中部。风景区属山地型旅游区,区内群山环抱,峰峦挺拔,悬崖耸立,溪谷深陷,地形变化丰富,最高峰雪头岗海拔799.9米。发源于了景区西北箭路头的龙王溪纵贯全境,区内总长7.49km。从地质构造上看,风景区地处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北东端。1.951.37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早期,大面积火山侵入活动奠定了境内地貌的基本骨架,岩质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以流纹岩为主。景区内土壤属山丘坡地土壤,海拔200米以下为红壤,500米以上为黄壤,200500米为过渡型红黄壤亚类土壤,并与红壤穿插。景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由于地貌垂直程度的差异,山地每上升100米,气温递减0.47,形成冬冷夏凉的山地小气候,同时由于山地对气流的抬升作用,降雨量大于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宕波平原1386.1),最大降水段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54%左右,其中尤以9月为最。景区内年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以百分率表示(实照时数应照时数之比)为44%,各月日照时数以8月份最多,2月最小。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0.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4.4,比平原地区低4左右。年无霜期为237天。景区地处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植物有:樟树、山茶、马尾松、杉木、金钱松、短叶松、池杉、香樟、毛竹、茶叶、油茶、杜鹃等。野生动物有:穿山甲、蛇、鹿、野猪、豪猪、野兔、雉鸡、黄鼠狼、山鼠、石蛙等。1.2社会人文天井山五龙潭在历史上成名已久。自古以来宁波民间笃信五龙潭龙王灵验,到天井山请龙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已成习俗,并留下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历代志书对五龙潭亦多有记载,而这与“龙”又有密切的关系。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祷(龙王)灵验,在天井岙建五龙神堂。宋乾道二年建显济庙,俗称关龙庙,祀龙神,每年于农历六月十六祭祀。宋开庆初年,曾敕封五王龙潭:第一井 龙神孚显佑候第二井 昭泽显利候第三井 广济应惠候第四井 和泽候第五井 应泽候元至正二十六年,江浙行枢密副使张启原又请旨封五龙潭:第一井 广佑孚泽候第二井 广利昭泽候第三井 广济润泽候第四进 广惠利泽候第五井 广施显泽候。可见五龙潭被“神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下名山僧占多。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僧人道凝喜爱天井岙“峰林深秀”始建“天井院”。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宋英宗登基,因是年为龙年,大封与龙有关的寺庙,钦赐天井院以“天寿”额,从此改称“天寿院”。至明洪武初年又改称天井寺,并成为鄞县历史上的名寺之一。天井寺在教派上属禅宗之临济宗。寺院香火颇盛,僧人多时估计有百人之数。此后天井寺屡经兴废,到建国后自行衰败,现仅存遗址。目前景区内有9个自然村,共 户 人,其中多数村民因山高路远,生活不便,而搬迁至景区外居住。仅天井岙、青草湾、观顶村有较多常住人口。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山林作物,工业和商贸业基本为空白,产业结构相当简单,处于资源导向型阶段,且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许多有优势的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1.3 风景旅游五龙潭形胜壮观、风光秀美,自古就是宁波的风景名胜之一。且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的508年间,宁波最主要的行政机构一句章、贸县、明州的府治,一直设在仳邻景区的鄞江镇一带,当时区域社会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历代文人雅士来此探幽揽胜,抒怀吟咏,为五龙潭留下许多诗赋美文。北宋末年(公元1122年)鄞县进士周诛在天井岙盘桓累月,撰天寿院记,上载“四明山盘亘千里,隐如叠浪,而西南诸峰灌顶、定光为最高。旁有瀑布,泻于两山万叠之间。峭壁参云,足不可到。其下有三井焉,泓然澄深,清澈见底,是为天井。”明代诗人杨承鲲有诗: 万壑趋天汉,千盘到寺门;远山存殿古,小姓见僧尊。想望真龙窟,寻常紫气屯;来朝上五井,霜日看雷奔。清代文人万斯同在贸西竹枝词中更赞曰:天井山高不可攀,龙藏五窟绝人寰;鹿亭樊榭无多路,定有仙人此往还。”随着宁波和鄞县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五龙潭风景还渐被冷落。目前只有少数附近居民及自发的游客前去游览观光、远足踏青,每逢春节及春暖花开之际,沿途游客倒也络绎不绝。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按照国家旅游局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对五龙潭风景区内的风景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其资源构成如下:五龙潭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表资源类型资源名称地文景观类百丈岩、塔尖峰、千秀峰、龙头岩、仙人洞、重叠岩、纺花岩、巨石谷水域风光类龙王溪、龙潭五井十二瀑、百丈瀑、一线瀑、龙门瀑、水门岩瀑布、万福泉、观顶湖生物景观类:杜鹃岭、香蕙谷、观顶竹海古迹与建筑类天井寺、五龙神堂、西湾电站、清代摩岩石刻、青云梯、观顶铁矿消闲求知健身类祭龙仪式、山乡风情购物类竹、茶叶合计大类 共45景观资源单体 4、风景旅游资源总体特征4.1 山奇水秀 谷幽涧碧 自然山水风光迷人景区峰峦起伏,山势险峻,柱峰形态各异,群峰相连如画卷,移步换景,别具风韵。每至云蒸雾绕,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缥渺云海之间,望之心旷神怡。澈润如玉的溪流是风景区中最富灵性的景观。区内拥有溪、瀑、潭、泉、涧、湖等多种水域风光。其中龙王溪源自人迹罕至的箭峰峡谷深处,沿山谷奔流而下,形成十二级阶梯状瀑布群,龙潭五井位于其中。久旱季节,瀑布如轻纱拂面,若大雨初霁,则如蛟龙出谷,蔚为壮观。此外,百丈岩、水门岩等处瀑布姿态各异,万福泉甘冽异常,观顶湖碧波万顷,让人美不胜收。漫步景区,只见青山如黛、幽谷叠翠、瀑布飞泄、野花丛生,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长卷,给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享受。32 人文荟萃 渊源流长 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五龙潭祭龙祈雨民俗已延续千年,仪式隆重,有关古迹和史料众多,当地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其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禅宗名刹天井寺历经兴废,在周边地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如今古迹犹存。而四明山又是道家第九洞天,乃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境,宗教文化值得深入发掘。景区民风质朴,小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绿树掩映,粉墙黛瓦,清溪绕村,山径通幽,具有浓郁的浙东山乡风光。村民生活劳作而展现出来的风情画卷,使景区更具乡士田园气息。茶园采新芽,竹林挖嫩笋,湖畔垂钓,山岭采蕨,乃至喂鸡养羊等生活场景如加以系统的整理,使之成为参与性民俗活动,相信对久居城市的游客会具有莫大的吸引力。33 空气清新 气候宜人 旅游度假条件优越。景区山岭绵亘,山色葱翠,更有茶岭、竹海、烂漫山花点缀四季景观。区内没有带来污染的工矿企业,因而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小气候宜人。加之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由于山林调节和海拔差异,夏季平均气温较宁波市区低4左右,非常适合避暑度假和开展山健身运动。而山区特产的山珍野味则更会令游人大快朵颐。景区地广人稀,观顶湖周边有大片平坦谷地适合开发建设旅游度假项目。而上下茶坛等村落由于村民外迁,留下相当数量的村舍和宅基可供利用,区域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为开发旅游度假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通过对景区的风景资源、整体环境、客源市场、开发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五龙潭风景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存在四点优势和三点不利条件:41优势:l资源相对集中 类型多样 特色鲜明 便于开发景区主要景点基本集中在龙王溪沿线,数量多,景点组合好,具有六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适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风景区相对封闭,开发建设牵涉单位较少,且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便于开发。l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景区山体完整,植被良好,虽不见大面积古树名木及原始森林,但绿化覆盖率很高。放眼四周,青山披绿,溪水清澈,空气清新,鸟语蝉鸣,追求“无人处即佳景”的城市游客,在此可以领略远离尘嚣的逍遥自在。这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开发强度较大的浙东地区更具有环境优势。l区位优势突出 客源市场广阔景区地处浙东沿海,长江三角洲富庶地区,人口稠密,城市水平高,区际交通便捷,客源市场相当广阔。且景区居鄞西旅游线中段,东借樟溪漂流与国家级文保单位它山堰相连,西邻库容1.2亿立方米,风光优美的皎口水库,与周公宅、杖锡四明山心隔山相望,可共同构成鄞西历史文化一自然生态旅游区,并成为浙东黄金旅游线上重要一站。l地区经济实力雄厚 旅游开发正当其时宁波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鄞县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有实力、有条件投资开发高档次、上规模的风景旅游区。目前地方乡镇对发展旅游业热情高涨,景区内各村对旅游致富予厚望,因此景区开发能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42 不利因素l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现状缺乏高品位。高知名度的景点。且长期以来山林缺乏保护,导致区内没有成片景观树林,封山育林任务较重。l景区知名度不高。由于缺少系统的开发与宣传,目前尚景区“养在深闺人未识”,造成目前“门前冷落车马稀”,给下步的营销宣传带来一定的难度。l基础设施薄弱。景区地处鄞西山区,条件相对落后。现有公路虽能通达各村,但路况离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一级电站至观顶公路急需打通。此外区域通讯、供电、给排水等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5总体评价五龙潭风景区峰峦叠翠,瀑布飞泄,谷深涧碧,清溪娟秀,自然风光优美;区域浙东山乡风情浓郁,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土特产品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具有良好的发展风景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基本条件。通过合理规划,重点发展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人文内涵,着力加强营销宣传,可望成为宁波市最具魅力的风景旅游区之一。从远期看,本区可通过与周边风景名胜:如它山堰、百梁桥、樟溪漂流皎口水库、杖锡四明山心等的有机组合,实现资源与区域功能互补,有条件发展成为在华东地区有较大知名度,对沪、杭、甬及周边城市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第三章 风景区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 1景区性质11性质以山奇水秀林茂、山乡风情浓郁为特色,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礼佛朝圣、山地健身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型风景旅游区和宁波市郊野公园,可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山水、品味山村风光、感知浙东地方文化、享受休闲世界的需求。同时,深入发掘 “龙文化”主题,营造具有浓烈华夏“龙崇拜”民俗文化特色的游览氛围,树立“龙的传人”游龙潭、观龙俗、祭龙祖的品牌形象。1。2 主题定位奇山秀水揽胜民俗风情探秘龙文化溯源休闲度假乐园13 游人规模3 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31功能分区根据景区的资源特点、景点分布和主题构思,规划在景区内设置四类功能区。l民俗文化博览区主要安排在天井岙民俗文化博览区。l山水观光区主要安排在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l旅游度假区主要安排在观顶湖观光度假区。l山地运动区主要安排在龙顶地运动中心。 32 布局结构五龙潭风景区总体布局采用“一心两翼,四个组团”式结构,即以天井岙民俗文化博览区为中心,沿山谷自然走势将风景区划分为南北两翼。南翼观顶湖观光度假区,北翼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和龙顶山地运动中心。同时,根据功能和游览主题的不同,风景区又形成四个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组团,便于分期开发和经营管理。组团内部各二级景区及组团间有公路或游步道相连,以便捷沟通。 4分区规划41 天井岙民俗文化博览区 本区位于上古山以西、天井岙村周边区域。由古山岙、天井岙及两侧山岭组成,面积4.80km2。区内两块山谷地宽阔平坦,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较大。清代摩岩石刻和天井寺遗址是风景区主要的人文景观。本区旅游内容以人文景观游览为主,满足游客体味民俗风情,感知地方文化,通过旅游丰富人生的目的。景区建设要结合区域历史和传统文化特点,通过传统村落、街市、典型生活场景、纪念地、博物馆等形式,渲染怀旧和朝圣的氛围。同时适当布置旅游购物和接待服务设施。区域主题特色:故乡的回忆。规划要点:(1)本区分祭龙坛景区、天井岙游客服务中心、天井寺佛教文化区、龙王溪观光农业长廊四部分。(2)祭龙坛景区规划在古山岙,安排景区入口门楼及内外集散广场、祭龙坛、龙宫博物馆、龙王祠四座重点建筑。其中入口大门、祭龙坛、龙王祠布局在东西主轴线上,轴心以步道相连,三座建筑递次升高,分别构成近、中、远景。龙宫博物馆布置在主轴线南侧山坡、绿树掩映之中。整个景区主题鲜明,气势恢宏,配合每年一次的祭龙大典,以浓墨重彩手法将其塑造成炎黄子孙祭龙祖的“圣地”。(3)改造天井岙为浙东民俗风情村兼游客服务中心。现状村落按传统浙东小镇格局重新规划,布置街市、祠堂、戏台、牌坊、庙宇、私塾及传统民居院落等,主体采用明清建筑风格,构成完整的传统村落体系。沿溪临街可开设酒店茶馆,酿酒、制茶、烤烟作坊,中药铺、南货店等特色店铺,浓缩明州古城市井风貌于方寸之地,形成一处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观光购物场所。(4)天井寺在原址重建。寺院按佛教寺庙“伽蓝七堂制”布局,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鼓楼为主体,依山而建,层层递进,体现纯粹的宗教氛围。寺院西南山顶(海拔158米处)建释迦牟尼坐像,青铜或花岗岩材质,面朝东方,趺容端坐莲花台上,同时在周围山坡布置佛像千尊,形成千佛山景观。(5)对天井岙至青草湾干道两侧农田及山坡进行综合规划,改善现状零乱的自然景观,鼓励并扶持农民发展观光林果业,苗圃和无公害蔬菜种植,提高农林业的综合收益,并构成富有特色的龙王溪生态农业观光长廊。景点设置:(4个二级景区 11个景点)祭龙坛景区:入口门楼、祭龙坛、龙宫博物馆、龙王祠天井岙游客中心:清代摩岩石刻 天井古镇天井寺佛教文化区:天井寺、千佛山龙王溪观光农业长廊:龙门瀑布、香黄谷、观光农业园。42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 本区包括青草湾经箭峰峡谷至箭路头区域,总面积 6.2km2 。区内有龙王溪一水中流,两侧危崖高耸、奇峰叠出。龙潭十二瀑喷珠吐玉,气势不同凡响;五井清澄碧绿,让人深不可测。西南角雪头岗海拔 799.9米,乃风景区最高峰。西侧龙头岩山势险峻,峭壁耸立,是登高俯瞰整个景区的最佳位置。天气晴朗时,宁波市区高层建筑历历在目。作为整个风景区自然风光的核心部分,本区的旅游内容以自然景观游赏为主,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山水的需求。开发建设中要严格保护景区原有的自然地貌特征,恰当增加人文景观,控制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规模,开辟景点和设置游览项目要做到浑然天成、野趣横生。区域主题特色:山水揽胜规划要点:(1)本区分青草湾山乡风情区、百丈岩、箭峰峡谷、石头寨、西山五个二级景区。(2)本区为风景区一期开发区域。规划在青草湾村西、百丈岩山谷口建景区一期入口区,对首批开发的景点实行封闭式管理。入口区建门楼、售票房、小卖部、公厕及小型内外集散广场。(3)引导青草湾村向山乡风情旅游村发展。按旅游接待要求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村庄布局,规范和控制民居建筑风格,完善给排水系统,整修溪流和道路。同时在村落周围布置水碓、水车等富有山乡情调的设施。适当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舍旅馆,在乡土气息浓郁,但设施现代的农家院落中,为久居城市的游客提供独特的山村生活氛围。同时利用山区特产的山珍野味,整理成特色鲜明的系列地方菜肴,进而创制整套“龙潭山珍宴”,使之成为独具一格的名牌旅游产品。(4)自青草湾至箭峰峡谷修游步道至龙潭五井十二瀑,方便游客安全观赏各级瀑布,增加其登山远足的兴趣。沿线适当位置修建亭阁,供游人休息。在显泽潭东侧山坡恢复古祭龙坛景观,树石雕龙纹图腾柱作为标志,并立五龙潭碑,铭刻五龙潭记。峡谷沿线适当增加摩岩石刻,重修五龙神堂,以丰富景区人文景观。(5)在箭峰峡谷口,昭泽潭与润泽潭间分级筑坝拦水,建造建梯级人工湖,丰富峡谷水面景观。人工湖北侧地势平坦处可依山自然造型的小型商业用房,作为区内旅游服务点,供游人购物、休息、品茗、观山景。对峡谷中的溪流进行适当整理,在龙潭各井中可放养少量色彩斑烂的鱼类及其他珍稀鱼种,以增加游览观赏趣味。在箭峰峡谷第十与十一瀑之间,选择适当位置构筑小型水库,以调节瀑布流量,便于以丰补歉。水库可命名为“应麟湖”,以纪念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建议景区中新建的亭、台、楼、阁、道路、桥梁等建筑系统地以宁波历史人物命名,并树碑或塑像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游客作宁波历史游,更可作乡土教育的教材。)(6)利用下茶坛村原有宅基地修建特色景区石头寨,按古代山寨格局布置,有石寨门、石头街、茶坊酒楼、聚义厅等建筑。规划时要注意做到结合地形特点紧凑安排,保持景观效果与实用功能的统一,使景区兼具观光游览与旅游服务功能。石头寨山外围山岭多种枫树,形成石寨秋红景观。(7)西山景区相对僻静,山顶地势平坦,开发利用余地较大。规划期内从箭峰峡谷修步道至望云峰,再后连通龙头岩和龙顶山地运动中心,构成风景区西环线,供游客登山探险。远期可考虑在望云峰建五龙塔,丰富峡谷景观,并构成千秀峰的对景。同时考证道教九洞天的有关史料,在山顶区域布置道教文化区,使风景区形成儒、释、道三教并举,诸子百家各占一席的厚重传统文化氛围。景点设置:(5个二级景区 24个景点)。青草湾山乡风情区:青草湾村、水碓、水车。百丈岩景区:百丈岩、百丈飞瀑、一线瀑、仙人洞、万福泉、五龙神堂、孚泽潭、昭泽潭箭峰峡谷景区:箭峰画廊、润泽潭、利泽潭、显泽潭、观瀑阁、古祭台、石屋洞、应麟湖。石头寨景区:石头寨、石寨秋红。西山景区:石步登云、五龙塔、龙头岩43 观顶湖观光度假区本区包括观顶山谷及西湾电站区域,面积4.58km2 。区内自然环境优美,景系独特而完整。观顶湖水面开阔,面积 14公顷,库容 226万立方,湖光山色迷人。水门岩瀑布直泻百米,犹如白绢长垂,堪称“飞泉不让匡庐瀑”。青云梯台阶1380级,垂直落差300米,登梯如青云直上,乃华东奇观。而观顶山谷地势平坦,林木茂密,修篁遍野,气候宜人,极具发展度假产业的潜力。本区旅游内容以游乐、度假、疗养和风景游览为主。景区建设要结合区域自然景观条件,强化自然养生内涵,充实娱乐、健身、休闲等参与性活动项目,安排度假基地、游乐园及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区域主题特色:观乐天地。规划要点:(1)本区分杜鹃岭、观顶竹海、观顶度假村、观顶湖、青云梯5个二级景区。(2)利用现有区内步道系统并适当加以修整,构成从箭峰峡谷显峰潭过杜鹃岭、观顶村、青云梯至祭龙坛的风景区东环线(长约1.8公里)。同时规划从一级电站修公路至观顶山谷,使旅游车辆从古山岙入口能直达观顶度假村,利于发展度假产业。(3)观顶山谷建度假中心,由各具特色的山乡风情街、观顶度假山庄、湖滨野营区三部分组成。风情街依托现状观顶村民宅,保持现有青砖黛瓦、前店坊后特色。鼓励村民发展旅游商品,开办“农舍旅馆”增加旅游旺季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观顶山庄规划选址于观顶湖南侧古夹岙,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中档旅游度假宾馆设计。湖滨野营区规划由服务中心和810个宿营单元组成,沿湖坡地可供野外烧烤或举办篝火晚会。(4)观顶湖区及周边安排现代游乐项目吸引青少年游客,如神龙洞探险、山林滑草、溜索、摩托艇等,同时在湖岸幽静处布置梨洲钓台,供游客垂钓。(5)全面整修青云梯,清除浮石,两侧加建扶栏,保证游客安全。青云梯顶部(电站供水口)建中天门,以仿古城门形式建造,烘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同时协调与电站的关系,加大水门岩瀑布的流量,恢复历史名瀑的壮观景色,巨石谷应清除杂树、浮土,增添巨石沿山谷滚滚而下的气势。西湾电站可向游客开放,使之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场所。(6)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观顶竹海面积,提高千秀峰、风岗的景观质量。景点设置:(5个二级景区,16个景点)l杜鹃岭景区:千峰竟秀、鹃岭春早,凤岗远眺l观顶竹海景区:竹海幽韵、南天门l观顶度假村:山乡风情街、观顶山庄、湖滨野营区l观顶湖游乐区:神龙洞、观顶湖、梨洲钓台l青云梯景区:青云梯、巨石谷、中天门、水门岩瀑布、西湾电站。44 龙顶山地运动中心本区位于上茶坛村及周边区域,面积0.57km2。规划利用其自然天成的独特环境和村民几近废弃的住宅,开发建设以山地健身运动为主题的宁波近郊高山型运动俱乐部。规划结合区域地貌特征,开发和引进现代山地体育运动项目,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适当考虑建设高档次度假会所。区域主题特色:高山健身规划要点:(待定)景点设置:(待定) 5游览线路设计从目前情况看,一期区域开放期间,以一日游为主。整个景区建成后,将以二日游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一日游与短期度假,二日游主要吸引游客在观顶度假村住宿。区内游览线路根据游客目的不同,可灵活选择。主导线路为:一日游:天井岙青草湾百丈岩石头寨箭峰峡谷返回。二日游: 青草湾百丈岩石头寨 箭峰峡谷杜鹃岭观顶度假村(住宿)观顶湖青云梯天井岙。 第四章 专项规划 1景区保护规划风景区保护包括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对风景区整体环境的保护。五龙潭风景区依凭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开发时要从用地布局、景点建设、旅游项目设置、游线组织等方面牢牢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主题思想,用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舒适的旅游环境来招徕游客,拓展市场。11 风景资源的保护(1)风景资源保护原则责任原则 风景区自然资源的管理要责权落实,设施制度配套;协调原则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要协调统一,绿化、环保同步建设;因地制宜、资源互补原则 风景资源的利用在体现规划意图、整体风格的同时,须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各组成单元要有机配合,通过资源互补,综合发挥景观功能;远近结合原则 注重风景区分期建设规划与阶段生态保护目标的一致,处理好远期、近期开发的关系,作好重植再建、环境净化等后备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续利用”。(2)保护措施分类保护山体岩石保护在保护上宜分类规划,区别对待。文物古迹与景点保护对风景区内古寺、庙宇、石刻等古迹进行修缮,恢复历史旧貌,供人们凭吊、朝拜或游赏。古树名木保护对风景区内古树名木应调查、登记与挂牌说明,实行专项管理,构筑景点以供游人观赏。水景保护五龙潭水景资源珍贵,对水域景观要进行重点保护,处理好蓄水、用水、排水等关系,实现水体、水质标准化管理。分级保护根据规划,将景区分为三个等级的保护区(详见附图):一级保护区指五龙潭景区中景点集中需重点保护的地段,应严格保护原有景物景点完整度,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空间环境的自然风貌。其景点建设必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严禁开山采石、造坟建墓,加强林带的管理,增加绿化屏挡,其自然植被的改造须符合景区的功能要求;二级保护区为景区山林背景区域。二级保护区内应保护自然地形地貌和山林景观的整体完美,不得开山采石、造坟建墓,严禁建造有污染的生产项目,加强林带的管理及封山育林工程,逐步扩大风景林的比重。村镇建设区包括天井岙、青草湾、观顶等村落及周围农田,主要加强植树绿化,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林果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村落建设区应加强规划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景观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12景区环境保护风景区的环境保护要结合区域长期发展规划,体现“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的原则,成立专门性保护机构,制定专类保护条例,从管理制度、思想教育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景区规划布局要自始至终体现生态意识,结合远近规划,对区域内影响环境的不利条件加以改造利用;(2)加强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对风景区污水进行分级处理,达标后用作农田灌溉,服务于农业生产;(3)加强旅游服务基地环境保护。度假村、游人服务区建设应与环境相得益彰,建筑物设计应符合景观建筑标准要求,服务基地基础设施规范配套,其污水、废弃物要妥善处理;(4)注重村落及居民点环境保护,彻底改变村落“脏、乱、差”的观状,加强周边绿化,结合环卫管理,配置服务设施,便于开展旅游观接待。2风景区绿化规划21景区植被现状与问题 五龙潭风景区植被隶属中亚热带温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有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松科、柏科、禾本科等植物,个别山体还长有大片野生杜鹃群和人工种植竹林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林相外观参差不齐,植被景观单调、杂乱;高大乔木(尤其是古树名木)极少;经济林单一,布局杂乱,山林景观资源利用率不高。22规划措施规划旨在维护景区健全的生态环境,结合风景区的建设与林副产品的生产,点、线、面结合规划绿化。达到既有生态环境效益,又具丰富的景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措施(略) 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住宿、餐饮、景区小卖部等项。目前在五龙潭景基本上为空白,解决餐饮等接待问题是当务之急。随着五龙潭风景区的开发,如何使龙观乡整体的接待服务设施与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有机衔接,也是为景区建设的重要课题。规划措施(1)景区服务设施规划本着“实用、科学、合理”的原则,集中投资、重点建设,形成以天井岙、青草湾、石头寨、观顶村为中心,各景点旅游服务点为补充的总体格局。(2)结合天井岙、青草湾、观顶三个旅游村的现状和功能定位,扬长避短,推出具乡村风味的农家特色餐饮服务。(3)配合景区区域景观功能,增设湖滨露营、野餐等服务设施,迎合游客猎奇心理。(4)积累资金,加快大型、高标准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提高景区旅游接待规模和档次。按通行估算标准和方法作如下估算: B=AKL/PQA日均游客量 K游客住宿需求率L平均住宿天数 P理想床位利用率Q顾客中游客比率 B=57415%1/80%70% =154每日约需154个标准床位。可兴建150个床位左右的中档度假酒店以满足市场需求。旅游高峰期,可鼓励村民开办农舍旅馆,提高区域整体接待能力。(5)培训导游人员。注重文化素质培养。推出团队旅游服务项目,以增加游客量和提高旅游消费水平。(6)加强景区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建设。 4交通规划41 道路交通景区设立主干道、一级游步道、二级游步道三个级别的道路系统(详见附图)。景区主干道 线路走向主要利用现状景区内公路,近期建一级电站至观顶公路,长约2.65公里,远期考虑修建箭路头至龙顶公路,长约2.85公里,形成区内公路环线。一级游步道 联系各景区及主要景点,路宽1.52米,路面地料为条石或块石;二级游步道 景区内联系各景点,路宽1米左右,路面材料为条石、块石或沙石。42 停车场景区规划社会停车场一处,建在古山岙景区入口外广场。一期区域开放期间,停车场设在青草湾。区内开设旅游专线车,分别在祭龙坛、天井岙、青草湾、石头寨、龙顶、及南线一级电站、观顶等地设停靠站,定时定点接送游客。43码头:在观顶湖畔修建小型游船码头。5水、电、通讯规划 (待定)6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待定) 第五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市场资源11宏观产业背景目前,旅游业已经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在中国制定的第三产业“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旅游业列为20世纪末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本世纪初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表明,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功能日趋凸现。中国旅游业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1999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27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41亿美元,国内旅游者7.1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831亿民币,旅游总收入达到4002亿元人民币,在世界排名第四。本项目位居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核心、是国内旅游三大客源地之一。其所属省境浙江和周围省,市的旅游业均较为发达,且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浙江省接待海外游客94.78万人次,旅游创汇4.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51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75.2亿元,。目前,全省旅游总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同时随着中心城市上海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本区域中对内、对外辐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1998年沪甬高速公路开通后,99年宁波市新增游客中32%来自上海。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正积极向“国际化港口旅游城市”迈进。1998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达11.2万人次,旅游创汇48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客1108万人次,旅游收入101亿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国民内产总值的9.6%。目前现全市拥有旅游涉外饭店57家,国际旅行社5家,国内旅行社52家,已建成十多个各具自然与人文特色的旅游景区,成为华东地区要点旅游城市。鄞县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经济发达,区位优势突出,同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鄞县县委、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旅游业作为新一轮产业规划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第三业的龙头来抓。1999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达189万人次,旅游收入7.01亿人民币,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5.17%,全县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2区域旅游走势(1)市场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制约国内旅游发展的经济障碍正在逐渐消除,国内旅游已悄然兴起,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零点公司等机构的调查,北京市民中,有46.6%的人对旅游感兴趣,上海有49%的市民喜欢旅游。囩务院出台了延长节假日的规定后,国内旅游更加兴旺。全年国内旅游呈现的特点是:旺季提前,热点普遍,高峰迭起,游人爆增。国内旅游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假日经济”现象,并出现自费旅游、旅游花费增多的趋势。国内旅游已与国际旅游平分秋色,形成国际、国内、出境旅游三足鼎立的新格局。(2)消费走向1999年我国成功举办了99生态环境游,对于普及生态旅游常识,让人们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1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消费水平,、交通工具的变化,旅游主体及其旅游主题也会发生变化,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产品将被更趋多样化的旅游形式所取代。以田野山水风光为吸引物的消遣性度假旅游、休闲旅游将会是21世纪最热销的旅游产品、同时,娱乐等参与性产品,充满神奇与动感迎合了现代旅游者的口味,因而生命力也较强。2客源市场定位21地域: 根据对区内风景资源的特点、区位条件以及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五龙潭风景区的客源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级:一级市场:宁波市区及大市区内的各市、县。宁波目前尚无同种类型的风景区,风景资源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占有一定的优势,加之景区位于宁波市区近郊,在一日游程范围之内,市民出游方便。因而本区域是风景区最稳定的基础客源市场。二级市场:上海、苏南地区及宁波周边城市。宁波内周边城市包括绍兴、台州、金华、杭州市。上海和苏南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也是宁波旅游市场传统客源区客源地。这些城市距宁波市在200公里左右,适合开展周末二日游。目前风景区对这部分游客缺乏知名度,如果能进行有效的团队促销,将会是景区重要的客源市场。三级市场:省内其他地区及其他国内游客。对此类客源市场的开发主要在于做足线路组合游客的文章。由于风景区地处宁波市区与溪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间,如何分流溪口风景区的游客,以及让到宁波的游客中转游览五龙潭是景区开发需考虑的重要问题。22客流量时间分布由于景区特色所决定,客流高峰在四月至十月,冬季为淡季。23旅游者行为分析: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