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1).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1)- 1 -教材分析口技是一篇以描写见长的老课文,在文言课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本课,就要明确课程标准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本课时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就是要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课的重点是作者真切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声响、听众反应进行生动描绘,所以学习作者生动的场景描写是本文重点之一,而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把这篇文章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同时掌握说明文中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分析1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2对口技者精湛技艺的描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怎样突出口技艺人的特点,理解不全面,对此做重点讲解即可.教学理念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故以诵读为主要方法组织教学.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文中有争议之处.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类型:讲读课课前准备学生:对民间艺术口技先做简单了解;课上自带文言字典.老师: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口技资料,制作口技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读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并把它们串成故事.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1、分小组借助工具书解决本文的疑难字词现象(主要由学生小组质疑、释疑,再由教师归纳)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文言实词:(善、闻、欲、会、觉、欠、伸、毕、众、备、意、少、舒、名、色、股等)“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曳”、“指”.文言虚词(如而已、以为、但、然、虽等)古今异义(如乳、绝等)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名作动,“喂奶”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名作动,摆酒宴) 目:侧目(名作动,看)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课后练习四)“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会:会宾客大宴(古:适逢;今:会议) 但:但闻抚尺一下(古:只;今:表转折,然而) 施:施八尺屏障(古:设置;今:设施) 是:当是时(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是) 虽:虽人有百手(古:即使;今:虽然) 奋:奋袖出臂(古:扬起;今:兴奋) 走:几欲先走(古:逃跑,跑;今:行走) 战:两股战战(古:大腿;今:屁股)闻: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听见;今:听说)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2、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借助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特别是无法猜测的字词.【在第一学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借助工具书相对习惯,也运用自如.在基本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能够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3、研读第一部分.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思考: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由这两道题可先归纳出侧面烘托的写法.】4、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三、小结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四、作业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二、揣摩语言,领会主旨.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分析: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四、互动释疑,复述背诵(学生复述口技人整个表演过程.要指导学生理解各种声音描写的内涵,理解描写顺序、描写的场景,然后整理文言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背诵课文.)五、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的描写手法.六、作业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小作文,内容为记一节语文课.附板书设计一、表演前开篇点题,衬托气氛,烘托作物.二、表演过程 正面:写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外而内、由少到多)1、写表演场面 侧面:写听众神态(衬托、赞美) 正面:写声(由大及小、微闻余响)2、写表演场面 侧面:写听众神态、心情(衬托)三、表演结束照应开头课后反思口技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及情感,我将此课的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定位于: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精髓的激情.基于这点,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并把他们串成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空间,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这场表演的精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形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现,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灵活、简洁,浅显易懂.将文本的这些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主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评读和赏析中,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首先,立足于文章的结构和场面的描写.其次,立足于作者的表现手法.另外,文中多次运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表现深夜的寂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