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的危机与哲学的开端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 著 陆月宏 译,倪梁康 校 时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彼此已经完全分道扬镳。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自三十年代中期以来,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对我们时代的类似批评,并藉 此对这个充满了深度遗忘(Vergessenheit)的时代提出了诊断,在胡塞尔那里,这种遗忘乃是对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遗忘,而在海 德格尔那里则是对存在(Seins)的遗忘。虽说哲学对于身处遗忘中的人性的康复无法提供治疗方法,不过作为社会医生的古老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历史灾病谱 系(Anamnese)的分析、即通过发现最初的开端和对它的特性分析来促进诊断。根据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解,远在思想的古希腊开端就已经准备好了此种 对于生活世界的或者对于存在的遗忘,同时也就在这种处境中,出现了胡塞尔称之为哲学和科学的创建(Erstiftung)。因此,一种关于开端处境的历史 灾病谱系的分析方法就得以毛遂自荐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引人注目的是两位思想家一致将其称之为思义(Besinnung)。 根据胡塞尔发表于1936年的危机论文,今天对于生活世界的遗忘其所以形成,乃是因为近代科学为那些关于生活世界中的事件的原初现象披上了一件观念的外衣(Ideenkleid,胡塞尔全集第6卷,51),这恰恰就遮蔽了那些原初的现象。这件外衣是通过一种精神功能来织成的,胡塞尔将这种精神功能称作观念化(Idealisierung)。 在论述危机的论文中的著名的伽利略章节中,它似乎表明,观念化过程最初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开始,不过1993年初次发表的有关危机的遗稿却表明,在胡塞尔看来,一种属于古希腊开端的初级阶段观念化要先行于近代科学的观念化过程。 我希望能通过这个报告来支持这样一个见解,即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有关遗忘的论点虽然是独立地相继产生的,不过它们在内容上是相互一致的、是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相互补充的。首先,我将试图从胡塞尔出发,澄清源自观念化过程的当代危机处境。随后我想表明,可以借助于海德格尔关于古希腊开端的诠释来赢获一种比胡塞尔所做的更深的对观念化的理解。报告的结论应该能够示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当今时代之诊断的贡献具有哪些强点和弱点。 首先要作出阐明的是,应当如何来理解观念化。胡塞尔用这个词想要标识的东西,是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对照中表明自身的。我们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中可以与生活 世界中的所有事件(Vorkommnisse)发生联系,这些事件根据那些在文化与个体方面各不相同的类型(Typen)来排列。那些就一个事件而言的类 型特征能够如此地显现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以至于似乎有一个最优值(Optimum) 被达及;不过我们也可能会产生与此相反的印象。我们在我们对生活世界事件的印象中会如此这般地动摇不定,其前提就在于,在我们的整个行为举止中有一种对最 优值的趋向在起作用。对此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某些对象的制作(Herstellung),在其中包含着某种对完美的追求。(参看胡塞尔全集第6 卷,23)如果一个被制作出来的圆桌表明出一种属性,即它使得那些对此对象而言的类型化特征例如桌面的圆形完整地显现出来,那么制作这类家具 的一个木工便会对此感到满意。制作的实践便在这个最优值中实现了自身。 如果我们继续逗留于这个关于桌面的例子中,那么可以说:只要这个桌面能够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以一种栩栩如生的直观方式符合于桌子的类型显现为它应 当所是的东西,也就是说圆形,在这个桌面那里所达到的便是最优值。在一个生活世界的实践的最优值倾向之实现中就包含着这样的直观性。不过这里还包含着第二 个东西(Zweites)。如果桌面能表明,在圆形性质上的这样一个程度在对桌子的生活世界的使用中是如何必需的,桌面就达到了它的最优值。在桌子上用餐 的人们对于桌子是否呈现出一种精确的、在数学上定义了的形式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于它的圆形的程度是否符合于当时的实际需要感兴趣。因此,生活世界实践中的 最优化倾向局限在类型的显现方式以内,它们在直观上满足当时的兴趣。超越出这种类型显现方式的意图并不从属于正常的生活世界实践。 诚然,我们在所有最优值上都获得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思想中听凭那些导向它们的完美化过程无限地奔驰,并且由此而超出了正常的、生活世界的实现。就桌面 的例子而言,这就意味着,我们想象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结尾,我们到达了一种无限的圆线(Kreislinie),也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圆 (Kreis)。胡塞尔在危机论文的一个附录中这样表述说:我们有能力到达这样的一个终点,但我们只能设定,我们这样做,就好像我们贯穿了 (durchlaufen)这个最优值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参看胡塞尔全集第6卷,359)。在这样的一种虚构设定的基础上,我们达到了 最优值,而它们在直观领域中是无法达到的。最优值现在是一个处在直观性彼岸的无限之中的临界值(limes),一个伸展到无限之中的最优化过程的极限值。如此理解的最优值仅仅是某种被思考出来的东西,而就这个概念的胡塞尔含义来说,它就是指:某种观念的东西(etwas Ideales,或理想的东西)。 观念化的行为就在于,我们把在此程度上的观念的东西变成我们的对象,并且将这种超越了(transzendiert)直观充实领域的对象与那种建基于直观 的正常生活世界实践统为一体:我们如此地操作这个在思想上被制作出来的最优值,就好像它是与那个在生活世界实践以内实在地可达到的最优值一样,在相同的直 观性中被给予;关于两者之间区别的意识丧失殆尽。一种特有的、新的行为举止的可能性得以产生,我们如此实践它,就好像它与那些观念化前的亲熟行为举止可能 性并无二致一样。 然而,恰恰是这种观念化产物向通常实践生活中的流入(Einstrmen)一种胡塞尔晚期的表达(胡塞尔全集第 6卷,115,141,nm.1,213,466),才使得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成为可能:在直观性以内可以获得的最优值与通过观念化而所获得的最优值相 比就显得是弱的,因为它被后者无限地逾越了(bertroffen)。而当在生活实践中两种最优值作为同类对象出现时,就会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弱的正常的最优值被强的观念化的最优值从生活世界的意识中排挤(verdrngt)出去。以此种方式,观念化的产品就成为自明性,作为观念外衣,它们反过来又蒙蔽(berdecken)和遮掩(verdecken)了原初的生活世界自明性。 或许胡塞尔在观念化问题上所考虑的主要是科学领域中的精神操作。但是,在观念化过程中所织入的现代观念外衣蒙蔽了所有生活世界的领域,其中也包括胡塞 尔在探讨观念化时没有明确作为观念化领域而提到的生活世界领域。一个基本的领域便是伦常(Ethos),即对共同生活的习惯的、正常的规范。康德通过以下 方式揭示了现代伦常意识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他引入了对合乎义务的行为(Pflichtgemem Handeln)和出于义务的行为(Handeln aus Pflicht)之间的划分。合乎义务的行为虽然伴随着这样的意识,即有这样一种善(Gutes)存在,我们无条件地有义务和为了善本身而去行善,但这个 意识并不是由善自身(dieses Gute selbst)所引发的,而是受另一些动机的驱使,这些动机全都产生于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即产生于秉好(Neigung)。 在生活世界的通常情况中,我们的行为是由一种秉好感受和对善的敬重(Achtung)感受、即对善自身的义务感受的混合体所引发的。康德并 不关注:这种通常情况并不从一开始就含有对一种纯粹的、毫无混杂的行为动机可能性的设定,即对绝然律令(kategorischen Imperativs)的设定:这种设定是观念化操作的结果,它自斯多亚伦理学产生以来就特别为哲学所施行:在这个操作中所包含的第一步便是逾越出生活世 界而对一个导向无限的伦理最优值过程的想象:为了对善自身承担严峻的(rigorosen)义务,人们不断地清除幸福论的动因。其次,那个在行为现实中通 常永远无法达到的绝然律令,乃是在一个对此清除过程的无限完善之后才产生出来的,它被看作是一条诫令(Gebot),这个诫令可以与那些从正常行为动机来 看是熟悉的诫令发生竞争,并因此而可以与它们相比较,用康德的话来说:绝然律令与假言律令(den hypothetischen Imperativen)处在竞争中。 在类似的观念化基础上建立起近代意识的另一个基本视角:对需求之满足的想象,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便依据于这个想象。用来满足需 求而提供的那些产品或服务,它们作为商品具有一个可估价的并因此在货币数量中可给定的市场价值,因为存在着一个对可被这种测量所达及的需求尺度。对这样一 个尺度的设定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在对意识需求的正常满足中包含着一个这样的意识:满足是处在极度奢侈和对极度短缺或贫困状况的消除之间的某个地方。因此我们在思维中能够建构起一个关于奢侈的无限增长的概念,并且也能够一直将这个过程向回追溯,直至零度。 这个零度(Grad)就将会是对生存困境的纯粹消除,是一种缺少任何质量要素之混合的满足需求,这些要素通常附着在那种为我们提供享受或快乐的东西上;它 会是在一种量化含义上的零度。不过这个程度处在正常的生活实践之外;因为每一种需求满足、包括最基本的需求之满足,都已经包含着一个对某物之享受的质 性(qualitativ)因素,随着这种享受,一个需求之满足的纯粹量性的(quantitativ)临界值便被逾越了,它绝然不再是消除匮乏。对 一个需求的分类学的想象是一种观念化的产物,因为它预设了:要如此地对待那种单纯想出来的、缺少任何质性规定性的零度满足,即那种在生活世界上永远无 法达到的、处在无限之中的赤裸裸的需求满足的临界情况,以至于它已经与那些更高的、在质性上确定的满足尺度处在了同一条线索上。 如果我们理解了用这些例子说明的观念化的更深远的意义,那么我们便有勇气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即整个现代生活都建基于观念化之上。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如此理解的观念化是否在哲学科学思想于希腊人那里的开端上就得到了准备。每当胡塞尔谈论观念化时,他总是以近代的方式在表象 (Vorstellung)的意义上、即从对象意识的意义上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理念(idea)一词;因为观念化是我们意识的一种操作,它通过临界值构成 (Limesbildung)来生产观念的外衣。但理念这个近代概念又回指到在柏拉图那里对这个词的原初哲学运用上去。虽然理念按照柏拉图的特有 理解是由我们构成的表象的相反对立面;因为,作为从近代的意义上来说使我们的所有表象得以先天可能并引导着这些表象的真实存在的规定性,它们不可 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但是,我们作为批判地超越柏拉图思想的阐释者却并不非得追随他的自身阐释。 我们可以尝试,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假设阐释为一种哲学观念化操作的结果。由于关于所有经验的假设,人们可能会提出异议,说这样一种尝试必定失败,因为所有 经验的前提、理念不可能是一种精神操作的产物,这种精神操作乃是追随经验的通常进程的。例如,在我们的感性经验中,圆形的桌面可以显现为圆的,这在柏 拉图看来是以对纯粹的圆形、也即对一个几何的理念的先天精神直观为前提的。对他来说,只有预设了纯粹的圆的原像的情况下,对圆形的偏离才能被认作是偏 离。但刚才提到的现象学的类型概念使得柏拉图的设定成为多余:虽然对圆形的偏离的认识在这个案例中以一个引导性的关于圆形的表象为前提,但这个表象并不非 得是柏拉图的理念,它有可能属于一个从生活世界习性出发而熟悉了的有关空间形态之类型的各种特征。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哲学思想中被制作出来的,因为哲学思想通过观念化的操作而结束了特定事件的类型特征之出现的生活世界等次性。如此一来我们有可能将柏拉图 的理念构想的出现解释为这种操作的结果,并且已经可以谈论在古希腊人那里的观念化。但如果说观念化肇始于古希腊人,而且如果它通过观念的最优值而 在对通常最优值之叠加的基础上导致了对生活世界的遗忘,那么在一种致力于克服生活世界之遗忘的思义面前就摆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哲学科学思想的 原创过程中能够导向观念化?是什么引发了对处在直观有限性彼岸的临界状况的越出把握(Ausgreifen)以及将这种对象化了的无限性接受到生活世界之 正常性中的做法? 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两个正相反对的答案。一个答案依据于这样一个设定:在这个于所有文化中都可观察到的最优化倾向中含有一种自然的持续过程,即持续地上升到 观念化的极至。如果古希腊人在欧洲历史开端处便随着对哲学科学思想的创建而实现了这种上升,那么他们以此便只是把握到了在对人的整个理解中所含有的一个 可能性,并将它加以实现。此答案原则上仍旧处在从属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线索中:人的存在一般随着欧洲人属而进入到它的目的(Telos)之中。各种非欧洲 人的文化在这种观点的光照下便显现为滞留在这个目的之后的人的存在之形态。 但是,关乎观念化动机的问题也可以这样来回答,即最优化追求这种形式恰恰已不再处于生活世界的充实倾向的线索中。观念化和欧洲的哲学与科学并不是对各个最优值的正常旨趣的自然进展,而是一种过分扩展(Hypertrophie),甚至近乎是一种癫狂,伴随着它,欧洲文化就这样在全球文化的芭蕾舞剧中跳出了轨(aus der Reihe tanzt)。关 于这个假定,胡塞尔不仅仅在他的危机书的标题中把科学引人注目地标识为欧洲的。而且,胡塞尔还声明,在意见(doxa)、即生活世界的认识领 域和在认识(episteme)中的科学认识领域之间存在着一个断裂(Bruch)。从意见中的充实可能性的有限性领域,到我们在认识中通过 观念化来强占的那些不再是直观地被给予的无限性领域的过渡,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渡。 欧洲以外的文化并没有在认识与意见之间做出割裂,与黑格尔主义之类的欧洲中心的历史理解相反,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种在人类的终极目的之后的滞留,而 是一种相对于欧洲文化的过度(Extravaganz)而言具有同等级次的其他选择、一种真正的谦逊(Bescheidenheit),或者用海德格 尔的话来说,一种恰当理解了的贫瘠(Armut),在它之中包含着一个洞见:人类的生存只有限制在生活世界有限性的可能性中才能获得它的充实。如果 我们今天愿意在文化间的(interkulturellen)对话中作好准备,以便无保留地来认识非欧洲文化的强处,我们就必须准许采纳第二个答案,它可 以给出关于哲学和科学原初动机问题的答案。而后,通过观念化而形成的对直观性和有限性的超越便会显现为某种仅只是欧洲的东西,生活世界的正常性正是被它所 摧毁的(gesprengt)。 但是,有关生活世界遗忘的原初起源问题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回答。是什么动机引发了这种通过观念化来进行的与生活世界的正常性的决裂(Bruch)?虽然古希腊人还没有这样来提出问题,不过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儿仍旧能够找到对哲学科学思想的原动机引发问题的一个回答。这个回答便是:哲学科学的思想是从惊异(theaumazein, Staunen)中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恰恰都在30年代中期明确地把握到了这个经典的答案海德格尔是在1937/38冬季学期的讲座中,这个讲座是与其哲 学文集(Beitrge zur Philosophie)的撰写同时进行的,并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45卷发表。 海德格尔首先在这里(海德格尔全集第45 卷,157ff)提醒说,惊异或惊讶于某物(Sich-Verwunden-ber-etwas)是在人类生活中先于哲学而存在的。它天生便是在所 有文化中都有的一种特别的、在孩子身上便已经可以观察到的能力。古希腊人的思想在突破过程中经验到了惊异,但以此方式,这种感受或情绪也采纳了一 种特殊的形态(Gestalt)。因此首先必得要问的是,哲学的惊异与非哲学的惊异何以区分开来。迄今为止的哲学逾越了(bersprungen)这个简单的问题,虽说长久以来人们都在习以为常地依据作为哲学思考之产生动机的惊异。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155cd)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982b11f)中察见到了哲学的惊异与非哲学的惊异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哲学的惊异促使人们进入到那些会导致两难(Aporien)的问题,并试图去回答这些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惊异并无特殊的高级的含义:它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激情(Pathos)、一种遭受(Erleiden),它构成这样一种刺激,即不断前行地以科学的方式解决某些两难。那种在惊异中所经验到的、由两难所决定的不安会引发出一种好奇(Neugierde), 在这种好奇得到满足之后,惊异的感受便消逝殆尽。胡塞尔在他1935年的维也纳演讲、即危机书的直接前身中,便遵从这种传统的有关惊异的理解,他说, 在古希腊人那里,有一种超出了日常生活的知识需求的好奇被引发出来,而它导致了科学(胡塞尔全集第6卷,331f.)。不过,在此种对惊异的理解中, 一个简单的前问题被逾越了:为什么在哲学惊异本身的基本状态中包含着这样的情况:即这种惊异会释放出(auslst)这样一种知识饥渴?在哲学的惊异中,哲学的东西(das Philosophische)究竟是什么? 海德格尔要比那些迄今为止一直依据古希腊惊异的所有哲学家都远为激进得多,因为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观察到,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惊异的解释都可以说是遵从了 发自惊异的运动,也就是说趋新好奇的(neugierigen)、由惊异所引发的对知识之追求的运动。这种运动自开始以来便把哲学带离开惊异的情绪。与此 相反,现象学家的任务则在于,不再听凭自己于此运动中随波逐流,并根据胡塞尔著名的原则而坚持实事本身。此实事本身就是前所提及的惊异的激情(Pathos),是开端上的哲学基本情绪(海德格尔全集第45卷,157 u. .)。在对它进行描述的同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发表10年之后仍然表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现象学家,并且藉此而迈出了对哲学开端之思义(Besinnung)的第一步。 海德格尔在他的讲座中表明,哲学惊异是如何区别于我们从非哲学生活出发所熟悉的惊讶于某物(Verwunderung-ber-etwas)的各种形式的。非哲学惊讶的各个形式可分解为三种基本的类型:惊讶于(Verwunderung)意外的新事物、惊羡于(Bewunderung)卓越的精英和惊叹于(Bestaunen)伟大的东西或崇高的东西。在 所有这三种情况中,自身惊讶(Sich-Verwundern)的特征都在于,它是被不寻常的东西(Ungewhnlichem)所激发起来的,这些 不寻常的东西引起了惊异者的注意力(Aufmerksamkeit)。此注意力指向那些从业已习常的(gewohnten)背景 (Hintergrund)中凸现出来的并偏离开它们的习常之物之自明性的单个事物。在这里,习常的东西背景本身也以某种方式为惊异者所一同意识 到(mitbewut),但它本身并不成为注意力的课题;它仅仅以隐蔽的方式起作用。 这个使哲学随之而得以苏醒的惊异因而彻底地有别于其他的惊异类型;因为它恰恰关系到这个习常之物自身的背景。这个迄今为止不言自明地和始终隐蔽着的背景现 在就自身展现了出来,并且显现为绝然的非自明性之物(Unselbstverstndliche)和非同寻常之物(Ungewohnte)。在这样的联 系中,海德格尔发展出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它能够说明,在哲学的惊异中为什么会潜藏着一种由观念化所决定的遗忘生活世界的危险。如果处在正常生命实践之自明 性中的背景丧失了它的自明性,那么人之存在自身(das Menschsein selbst)就会因此而彻底变化。海德格尔在此将这个背景标识为存在。我认为这种标识是未经论证的或至少是草率的,但我在这篇报告的范围内无法继续对此 做深入讨论。至此,人在这样一个场所达到了敞开处,在这里,存在恰恰不是作为自明性而始终不被关注,而是作为它本身显现出来,即从隐蔽中显现出来,它在其前哲学的自明性阶段上便曾始终处在这种隐蔽性中。 存在如今被经验为一种从隐蔽中显现出来(Zum-Vorschein-Kommen-aus-der- Verborgenheit)、一种在场(Anwesung),一如海德格尔所生动表述过的那样,(海德格尔全集第45卷,169),也就是被经验为一种为早期希腊思想家用自然(physis)这个主题词所称呼的向在场性(Anwesenheit)之中的挺进(Hervordrngen)。 在场的经验预设了:人本身至此便成为在场的接收者。这种人的存在的变化是一种发生,它不是由人类自身发动的,而是为人所遭受的,因为人在哲学的惊异中遭遇 到它。但在这种遭受中还是包含着一种人的参与:惊异之激情要求他去应合这种在场,即是说,要求他听凭这个发生去发生听凭在这里被加重读出。随之,人的 一种能力便起作用了,没有这种能力,在场就无法成立。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能力的古希腊名称是技艺(techne,海德格尔全集第45 卷,178ff.)。不过技艺具有多重含义:人可以把它当作对自然的听之任之来为在场服务。他也可以将它发展为思想技术 (Gedanken-Techniken),通过这种技艺,人自身在随之而来的形而上学时代中便越来越多地成为自然的主宰者。 海德格尔在讲座中断言,在柏拉图那儿还可以察见到对最初意义上的技艺的一种理解。此后柏拉图便站在了早期希腊中的前形而上学时代与接踵而来的在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遗忘历史之间,正是在形而上学中,技艺逐渐演化为技术(Technik)。 无论如何,至迟在柏拉图那里便可以确定:在哲学惊异中的在场之基本经验含有一种危险,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哲学科学思考的技术化(Technischwerden)。诚然,海德格尔在讲座中超出这个观察并提出了这样一个断言,哲学的惊异必然地会驱使思想进入到一种控制着存在的技艺之中(海德格尔全集第45卷,181)。 当然,这个断言在讲座中过于普泛,因而无法使人信服。但存在着对它进行具体化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放弃海德格尔将这种自明的和始终隐蔽的背景未经论证 地等同于存在的做法,并且彻底地以现象学的方式从哲学的惊异出发来描述这个背景的特征。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这个自明地一同被意识到的背景是习常的东西。 这个背景与所有那些在前哲学的惊异中激起注意力的单个事物相对立。因此,当这个背景作为背景而引人注目时,它的特征第一性地就在于,它是一个包容着任何单 个事物的东西;它是一个绝然的整体(Ganze schlechthin)。 为了恰如其分地(sachgerecht)规定这个整体,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求助于胡塞尔。虽说我们行为举止的非课题背景不是一个对象,不过它仍然在某种意 义上属于对象的方面,因为它建构了对象能够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活动空间。这个活动空间对我们来说是以非对象化的方式所熟悉的,因为我们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始 终听任这样一种引导,即现时的事件通过它的意义而向我们指明另一些可能的事件,同时我们无须特别将这些其他事件本身当作课题。胡塞尔用视域的概念来标识这种指明联系(Verweisungszusammenhnge)。他把那些我们在视域以内作为我们经验的对象内涵所遭遇到的事件区别于那些使这些事件得以显现出来的施行(Vollzge)。此种施行是主体的可能性;我们有力量去实施它们或放弃它们。 在主体用胡塞尔的术语来表达就是:意向活动(noetische)这一方面也包含着那些视域就植根于其中的东西;这便是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习性(Habitualitten)。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视域中朝向非课题的自明性并在其中运动,乃是因为我们可以说是在我们主体的居所中拥有作为习惯的指明可能性(Verweisungsmglichkeiten)。这里所涉及到的是一个相关性状况,根据胡塞尔我们可以对它作这样的描述,即:习惯作为主体的、意向活动的方面而与这样一些视域是一致的,这些视域可以被算作是意向相关项 (noematischen)的方面、我们经验的对象内容的一方面。这个整体,这个非主题化的背景,就是包容着所有视域的视域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作为普全视域的世界。作为视域的整体,它在胡塞尔那里叫做生活世界。作为在所谓相关性状况中的一个方面,生活世界就是习常之物的总体联系。 由于在这个意义上的世界就是习惯一般的相关项,那么它就只能是某种作为我们行为举止的隐蔽背景而对我们完全是自明的东西。首先明了的是:如此理解的处在惊 异中的世界丧失了它的自明性。但如果它通过这种惊异而得以与习惯一般彻底地决裂,并且世界因此而完全不再是自明的,那么这只能意味着,我们在这种情绪中完 成了一个颠覆性的经验:世界从它在我们主体基本状况中的植根中摆脱出来,正是这个基本状况使得世界作为自明性而始终是完全非课题的;世界作为某种东西与我 们相遇,这种东西脱离开我们的主体可能性,而且在人的主体的习惯与作为普全视域的世界之间的相关性也随之而被摧毁了。世界在惊异(thaumazein)中表明自身是某种与只是我们习惯的相关项相比更多的或不同的东西。 惟有通过它在主体习性中的植根,世界才会具有指明联系的特征。正如胡塞尔已经阐明的那样,我们在不断前行的意识中经验到这个指明联系:这种通过现时显 现的事件而进行的向某些其他事件的、以及通过它们而向进一步的事件的非课题指明是永无止境的,它建构起了一种无限的如此继续 (Undsoweiter)。由于哲学之惊异使世界显现为彻底的非自明之物,它便使世界摆脱了这种指明意识的无限性。世界在这里以完全不同于通过视域来 经验的方式而被经验到,正是这种世界开启(Welterschlossenheit)的新方式,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哲学惊异的基本情绪 (Grundstimmung)。 如果在惊异中的世界成为绝然的非习常之物,那么世界就表明自己是某种延展到我们主体的指明可能性以外的东西。但与此一致还出现了下列情况:由于惊异中的世 界摆脱了主体的指明可能性,它便是在一个距离中与我们主体的指明意识相遇,并因此而作为这样一种东西成为课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鞘膜炎症基因筛选-洞察及研究
- 部队培训安全须知课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物联网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湖北省十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部门职业安全健康培训课件
- 宗教管理创新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xx暑期高中生支教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 技术赋能体验升级-洞察及研究
- 气候数据同化方法-第1篇-洞察及研究
- 北京京剧院劳动合同制职工招考聘用(必考题)模拟卷
- 教学课件:《新能源材料技术》朱继平
- 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工种)技能人才评价对应表(试行)
- DB37∕T 4328-2021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程
- 银行信贷实务与管理课件
- 实习任务书(标准模版)
- 钢结构加工制造方案(60页)
- 大连石化“3.14”亡人事故
- NFPA12-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标准(2005版)
- 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表
- 井下变电所高压开关整定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