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音韵学的发展.doc_第1页
清代音韵学的发展.doc_第2页
清代音韵学的发展.doc_第3页
清代音韵学的发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音韵学的发展摘要: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20世纪上半叶,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的成绩是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 4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 4个不同的字。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宋代吴棫著韵补 ,开始探求古韵面貌。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考订古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 ,分古韵为6类17部 ,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 ,每一类都阴声 、阳声 、入声三分 ,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 。孔广森著有 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晋代吕静编有韵集五卷,分为五篇,每一篇中将同音字排列一起,尚未分韵部。六朝的韵书有十余种,如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沈约四声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这些古韵书皆早已散佚了。隋代初年(581-589)学者陆法言在家里邀请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位朋友,讨论中国音韵问题,评论各种韵书得失,分韵辩音,准备编制一部通行的标准韵书。隋代仁寿元年(601),陆法言根据当时讨论的提纲,著成了划时代的切韵。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订正著成唐韵,作为国家公布的用韵标准。北宋景德四年(1007)崇文馆陈彭年等向朝廷呈上校定的切韵五卷,次年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由朝廷颁布实施。稍后,丁度等奉朝廷之命修订广韵为简本,作为礼部科举考试时考官和士子的使用范本,此简本称为礼部韵略。此本经宋代历朝增修,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刘渊奉命编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人,故此韵被称为平水韵。礼部韵略自北宋以来成为官方韵书的正统,此后元代的诗韵、明清两代的官方韵书皆属一个系统。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张玉书等奉命编纂佩文诗韵为作诗准则;乾隆时礼部尚书周兆基作佩文诗韵释要极为简明适用,通行于世。从切韵、唐韵到广韵,在音韵方面是属于一个系统。广韵五卷,上平声为一卷,下平声一卷,上声一卷,去声一卷,入声一卷。“上平声”与“下平声“并无声调的区别,皆是平声,因平声字最多,故分上下两卷。凡同声调同韵的字汇为一部,平声五七部,上声五五部,去声六十部,入声三四部,共为二六部。在广韵韵部下原注有“独用”或“同用”。凡独用的韵部,在人们作诗用韵时若选此部韵,便不准使用邻近的韵部;凡同用的韵部,注有与某部同用,如“冬”部注“钟,同用”,则此两部韵可以合用;又如“支”部下注“脂、之”同用,则“支”、“脂”、“之”三部韵可以合并使用。因此刘渊编礼部韵略时按广韵可同用的韵部进行合并,并为一七部;元代阴时夫编韵府群玉改为一六部,自此成为传统诗韵韵部。本教程所附诗韵常用字表,即是依据佩文诗韵释要整理的,它是切韵广韵以来律诗通行的诗韵,属于广韵代表的中古音系统。诗律的声韵标准即是广韵音系。我们学习诗律,辨别平仄、四声、韵部,皆依广韵音系为准,不容许变通,必须严格遵守。因此,我们要学会诗律必须与上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划清界限,尤其切忌以现代普通话语音去比附。广韵各韵部的音值,语言学家们只能推测和试拟。我们现在谈格律诗的四声是以广韵所列的四声,例如其平声韵各部所收的平声字为平声,上、去、入三声所收之字为仄声;我们作诗用韵,依广韵音系简化的一六部韵。这是规定,不容讨论。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 ,分古韵为6类17部 ,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 ,每一类都阴声 、阳声 、入声三分 ,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 。孔广森著有 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上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及经韵楼集等书。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 (16811762) 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比勘二 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与同时学者桂馥、朱俊生、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注 说文 的成就极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其后钮树玉作段氏说文注订,徐承庆作说文段注匡谬,王绍兰作说文解字段注订补,徐灏作说文段注笺,虽各有发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谬为谬者,转增烦扰。段书旧有经韵楼原刻本,后又有苏州书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误字不少,苏州局本稍胜。学者可参考冯桂芬段注说文考正,冯将原书误处均已校出。 戴震,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进士出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皖派开创于戴震。皖派以研究汉经为宗旨,在强调汉代经学的家法师法的同时,并不一味尊信,如戴震明言“汉儒训诂有师承,有时亦有附会”。因此,皖派尊奉的是汉以来经师研究语言文字的传统。如戴震在通读了十三经注疏后认为一字之义,必须贯通群经,他说:“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皖派与吴派也有明显的区别,皖派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如戴震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尤其是以入声韵独立,以之与阴声韵、阳声相配,指出阴阳均可对转,入声是韵类通转的枢纽。同时戴震又根据古文字的音与声,推求出“故训音声相表里”的规律。又如戴震的弟子段玉裁分古音为十七部,被认为是“戴氏所不及”,所撰说文解字注对许慎说文解字所收九千三百余字详细作注,阐明音训,改正讹误,创通条例,被誉为“一千七百年无此作矣”。皖派学者对汉儒训诂学的执著,同样体现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戴震明确表示:“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运用小学训诂方法,重新研究经注,将程朱附会于经的注解,一一加以破除,恢复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这是皖派汉学与吴派汉学研究的共同特征。发明六书“四体二用”说,提出声转说,作“转语”以补“尔雅”、“方言”、“释名”之缺,阐释“训诂声音,相为表里”的训诂原理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的音义互证方法,主张以字考经,以经考义,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训诂与校雠密切联系。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学生的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 孔广森,清朝学者。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突出的贡献,就是把各部分成阴、阳两大类(他主张古无入声)。本来戴震已经有“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的话,孔广森把它彻底实现出来,为后代研究部与部的关系作了个准备。不过他只图对得整齐,把分部倒弄得粗疏了,竟把真谆又合成一部(见阴阳对转)。他还写了诗声分例,把诗经里各种押韵的格式罗列出来,能使读者打破从近体诗里养成的成见。 孔广森在经学上的成就,除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外,还著有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礼学厄言六卷,经学厄言六卷,诗声类十三卷。著名经学家姚鼐称“其将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虽康成犹不足以限之”(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二)。章炳麟对转就是韵前半个大体相同,后头加不加鼻音收尾的问题。他还有旁转。就是韵的介音收尾音不动(有些也有收尾音变化),主元音变化的问题。他的改进是把部与部的关系整理得比较有条理,所以他说:“孔氏所表以审旁转则。”他的旁转安排得合理得多。章炳麟的学生黄侃立28部。除了“幽沃”不分,“脂微”不分,“祭月”不分外,所有入声全独立。他在每部里找出等韵家叫一、四等的韵,叫古本韵,剩下的叫今变韵。一、四等韵虽然从古到今的确变化少,但是没说今变韵因为什么条件才变。比方“元”部有寒、桓两个古本韵,在长沙话里就用两种元音念。光说“寒桓”是古本韵,各地人看了,意思不明白。所以他的拟音学说反不如章炳麟的可以译成音标。清代陈澧切韵考是一部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著作,在书中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反切研究法系联法,他的研究结果是,中古声母40类、韵母311类(四声分计;20世纪初瑞典学者高本汉首次用音标构拟中古音,揭开了用现代化手段研究历史语音的序幕,他认为中古声母47类,韵母290类,并为声母和韵母构拟了音值;当代学者李荣著有切韵音系一书,书中确定声母36个,韵母334个;此外,还有很多当代学者对高本汉的中古语音系统和拟音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