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7卷第1期 2007年3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Nanjing Forestry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7 No 1 Mar 2007 收稿日期 2005 05 17 作者简介 刘运亚 1958 女 重庆市人 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我国罢工权立法再探讨 刘运亚 张力 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 江苏 常州 213016 摘 要 罢工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是一种国际立法惯例 在我国罢工还不是一种权利 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近年来 日益增多的劳动纠纷和罢工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 以前将罢工权归属于政治权利的观念是错误的 它的实质是经济权利 罢工权立法不仅 能保障劳动者的正当利益 同时也能限制罢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罢工权立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是反对立法的理由而是要攻克的难题 在我国相关法律中设立罢工权事实上已成为理论界与 立法界面临的课题 迫切需要转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罢工 罢工权 劳动者权利 立法 中图分类号 D92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165 2007 01 0033 07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罢工是受到法律保障的 合法权利 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罢工及相 关的产业行为不断出现并呈上升之势 罢工越来越 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但是 我国法律上 罢工权利的缺位 在实践中把劳动者的怠工 停工 罢工等集体行动认为是 闹事 突发事件 或 群 体性事件 1 罢工的行为不被法律所保护或保障 罢工者不享有刑事免责权和民事免责权 缺乏有力 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政府虽靠行政手段处理这 类事件 却难以正确疏导和处理 笔者认为 我国法律对罢工问题的含糊 不确 定和缄默 对于调整事实上存在的罢工现象是不利 的 法律上设立罢工权不仅仅是劳动者权利健全的 需要 同时也是我国政治 经济 法律发展的需要 因此 有必要借鉴别国的成熟的罢工权立法经验 对罢工现象及罢工权立法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 新中国罢工权得而复失原因探析 1954年 宪法 在公民的权利中没有关于罢工 权的规定 1975年 宪法 第二十八条规定公民有 罢工的自由 这是在宪法上首次规定罢工权 紧 接着1978年 宪法 又肯定了 罢工的自由 这两部宪法将 罢工的自由 作为一种带有政 治色彩的权利确认下来 虽然是宪法笼统地规定 罢工自由权 未限定权利主体 未规定行使罢工权 的条件 未界定是劳动法范围内的罢工还是政治性 罢工 也没有配套性法规 但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正 如有的学者所说 宪法中规定 罢工自由 无异 砸开了这个禁区 解除了人们思想的无形禁锢 当 时即使不具有现实意义 至少在未来立法方向上它 起到了一项宣言的作用 2 1982年通过的 宪法 中将 罢工自由 权利取 消 有学者为这一立法行为解释道 一九七五年 宪法规定的 罢工自由 是极左思想的产物 是不符 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利益的 是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具 体情况的 我们国家的企业属于人民 罢工 后停止生产 是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利 益的一种破坏 3 正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 使仅仅 在宪法上起一点点 宣言作用 的罢工权利昙花一 现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 历史上罢工运动的政治色彩 解读20世纪上半期中国工人运动史 我们不 难发现几乎是一部罢工运动史 但当时罢工主要 是政治性罢工 在共产党领导下 罢工成了革命的 33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第7卷 第1期 一种手段 成了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罢工是向代 表正统体制的政府宣战的手段 罢工从此被罩上一 层浓厚的政治色彩 二 意识形态的原因使罢工运动罩上了阶级色彩 建国后 人们普遍认为罢工是资本主义国家劳 动人民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压迫 争取经济利益 政 治权利的一种斗争形式 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 不可调和的产物 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 国家 国 有企业 工人阶级三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劳动 者进行罢工不但会损害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 也会 损害自己的根本利益 由于这种社会制度的根本 转变 使得罢工权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 因此 新 中国建立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罢工问题一直没有 被纳入立法视野 然而 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出现现实的罢工问 题 在我国就出现过三次比较集中的工潮 一次是 在建国初的1952年 再一次是在所有制社会主义 改造完成前后的1956年 1957年 第三次是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以来的现在 4 中国共产党对罢工现象是高度关注的 1957 年中共中央发布过 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 示 这是建国以来党关于罢工问题的唯一的文件 该文件表明了党对罢工的基本态度 不提倡 力求 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但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形下罢 工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是必要的 关于处理罢工事 件的方针 肯定了没有理由加以禁止 但要劝告群 众不要采取违法行动 如果发生违法行为 应该采 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制止 防止扩大 三 理论界误把罢工权归属于政治权利 长期以来 罢工权是政治权利的观点堂而皇之 占据着法学的理论殿堂 我国1975年 1978年宪 法中立法者也主张罢工权属于政治权利的观点 理论上 政治权利 political rights 与经济权利 是有严格界定的 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 法律规定 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它是公民的经济要 求在政 治 上 的 集 中 反 映 经 济 权 利 economic rights 是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物质利益的权 利 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 近年来 我国理论界对于罢工权的性质有了与 以前不同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罢工兼有政治和 经济手段两种性质 5 有的学者则试图强调罢工是 纯经济手段 认为 罢工现象并不是与政权的性质 相联系 而是与不平衡的 存在利益冲突可能的劳 动关系状况相关 6 笔者也赞成罢工权是一种经 济权利的看法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 1982年 宪法 取消了关 于 罢工自由 权 留下了实践中罢工是合法还是非 法的疑问 对于各种所有制企业里发生的由劳动 争议引发的怠工 罢工 集体上访事件 宣传上总是 低调的 政府也是慎重地加以调解处理 总之 在现在的中国 法律不提倡罢工和不保 护罢工 罢工者很容易触犯刑法和其他法律 二 罢工现象解析 罢工是停止工作的现象 停止工作必然给企业 主带来损害 作为法律所允许和保护的罢工就不可 能是任何形式的停止工作行为 概括国外和我国学 者的观点 对法律上的罢工现象有如下的共识 一 罢工的界定 一般认为 罢工通常是指某个企业主的全部或 大部分雇员同时停止工作 迫使企业主让步以解决 劳资纠纷的一种激烈手段 罢工的性质是劳动者与企业主产生重大利害冲 突 不能通过和平手段加以解决时所采取的经济斗 争手段 罢工直接 间接的目的是改善劳动条件或获 得其他经济利益 罢工的行为是指劳动者所为的业 务的停止行为即中断劳动合同的行为 罢工的组织 形式是多数劳动者所为的有组织的业务停止 由此可见 罢工不包括具有政治性 革命性或其 他性质的罢工 罢工是有组织的 多数人的集体行 为 单个劳动者停止劳动的行为不在上述范围之内 二 我国罢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探析 罢工事件多由劳动争议引起 罢工又称集体劳 动争议事件 从一般意义上讲 企业主或企业的目 标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劳动者以改善自身的 劳动环境以便改善生存环境为目标 双方存在着巨 大的利益差距 这种利益的冲突决定了劳资矛盾是 不可避免的 1 劳动者人身权利和基本健康权利难以得到 保障 由于企业主主观上放任或忽视 节约对于维 43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年 总第25期刘运亚 等 我国罢工权立法再探讨 护工人生命和健康必不可少的设备和材料 以牺牲 工人的生命与健康来换取企业的利益 客观上导致 生产条件 工作环境以及技术条件的恶劣 伤亡事 故经常发生 受害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2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停产 半停产企业拖欠 在职工工资 拖欠退休职工退休金现象严重 直接 波及职工的基本生活 7 3 有的企业延长劳动时间 增加劳动强度 严 重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 4 有的企业压低劳动力价格 雇佣女工 童 工 恶劣的待遇引发各种矛盾 5 有的企业主利用押金制度 罚款等违法手 段勒索职工血汗钱 6 少数政府官员的专断作风 腐败行为以及 国有企业改制中不顾职工的利益而决策等现象导 致职工强烈不满 探索我国罢工原因 处处体现了劳动者为了生 存的无奈 引起大面积的 激烈的反抗的罢工通常 是劳动者一方共同的 重大的利益被侵害而又不能 通过其他合法渠道解决时的结果 那种为了微小利 益动辄以罢工相威胁 以损害企业主的利益为目的 的现象 笔者目前暂未找到例证 三 罢工的利弊得失分析 对罢工现象褒贬不一 对罢工的利弊得失的认 识不一 是罢工权立法分歧的关键 1 罢工对于企业主是一种绝对的恶力量 企业主的经营目标就是利润的最大化 罢工必 然会使企业主丧失时间 机会 导致经济利益的下 降 在我国 罢工针对的对象不仅是私营企业主 外资企业主 还有国有企业和相关的政府主管机 构 它们必然与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威相连 因此 对 罢工的评价又多了一个重大的反对筹码 2 罢工对于劳动者来说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罢工是劳动者团结对抗企业主强有力的手段 是集体争议最激烈的形式 罢工迫使企业主让步 妥协 从而使劳动者达到目的 数百年来 劳动者 正是通过集体争议和罢工等手段逐步地获得了越 来越多的利益保障 罢工也会给劳动者带来负面影响 直接的影响 就是企业主针对罢工采取的激烈行为 如闭厂 辞 退雇员 扣除出勤奖 替代罢工人员 弥补工作时 间 甚至采用法外手段对罢工者进行报复 等等 劳动者罢工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压力 另 外 罢工也会给劳动者带来间接损害 企业主总会 想方设法将罢工带来的损失转嫁给社会 广大劳动 者也成为受害者 在我国 罢工暂无法律保护 罢工者的风险就 更大了 3 罢工对于社会是一种亦善亦恶的力量 罢工事件波及社会经济的增长与稳定 在我 国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国有企 业的经济损失就是国家的损失 罢工事件必然影响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在我 国罢工事件还常常伴随着集体上访 静坐 请愿 围 堵党政机关 阻断交通等行为 在罢工的当地形成 很大的负面的社会影响 罢工事件增加了政府的工作量和管理成本 罢工事件发生后 常常导致政府的介入 政府等部 门总是在劳资双方居间调停 斡旋 甚至动用警力 维持治安 使罢工事件妥善解决 但罢工行为对于社会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 社 会安全阀 罢工有助于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 缓解 劳资矛盾 提高劳动者地位 甚至促进社会的稳定与 进步 事实上 近现代工人薪资的不断提高 劳动保 险 福利待遇的不断改善 劳资冲突趋于缓和 无不 是罢工的功劳 因此 罢工所带来的风险是推动劳 动关系改善和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罢工作用的多面性 导致罢工权立法的困惑 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 导致罢工权立法是一场尖锐 的斗争 我国罢工权的废立充分说明了这点 三 现代罢工权制度解析 现代罢工权制度是指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罢 工权的确立 罢工权的保护 罢工权的限制等一系 列的法律规定 一 罢工权的确立 许多国家在二战结束后 随着经济恢复和民主 势力增强 在宪法和劳动法确立了罢工权并对罢工 权行使作了相关的规定 形成了完整的罢工制度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经济 社会和文化权利 53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第7卷 第1期 国际公约 也对罢工权作了相应规定 至此 罢工权 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项基本人权 对于罢工权的内涵 学者们虽有不同表述但含 义基本相同 笔者赞同如下界定 罢工权是指国家 赋予劳动者在必要时对抗雇主或用工单位一方的 权利 具体来说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 停工作甚至阻止他人工作 以要求雇主改善工作条 件 提高工作报酬的权利 8 罢工权属于一种经济上的自由权利 其核心内 容是劳动者有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不工作的自由 罢工权就是劳动者集体选择不工作的自由权利 罢工权是劳动基本权的构成部分 同时又是人的基 本权利 所以又是宪法权利 劳动者能否享有罢工 权 直接关系到劳动基本权是否完整和宪法基本权 利的完整 二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法律对罢工权的保护 罢工权作为一项权利被赋予了法上效力 受国 家强制力保护 概括西方民主国家法律对罢工权 的保护规定 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赋予合法罢工者以一定的豁免权 在民事方面 如罢工期间罢工者对企业带来的 某些损害 可以免负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在刑事 方面也有相应的免责权 如合法罢工行为不构成破 坏生产罪和扰乱社会秩序罪等 2 赋予罢工者以复职权利 罢工者有权在罢工结束时提出恢复原职或优 先取得新空缺职位 罢工结束后 劳动合同继续执 行 企业主不得在工资 社会福利等方面歧视罢工 人员 3 罢工者在罢工期间有权获得工会的救济金 对于在罢工期间的工资损失 企业主是否支付 各国法律不一 无法一概而论 有的国家法律规定 罢工者有权获得工会的救济金以缓解经济压力 4 限制企业主采取闭厂行为 企业主在特定情况下采取闭厂行为 也是劳资 双方平衡的手段 但是法律对之作出严格的限制 以 避免企业主滥用该权利 对罢工者施加经济压力 三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法律对罢工权行使的必要 限制 法律对罢工权的行使进行限制 最大限度地发 挥其积极功能 避免其不利后果 综观各国的立法 对罢工权的限制 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对罢工的主体的限制 法律规定罢工的主体只能是劳动合同关系中 被雇佣方的自然人 同时规定许多行业的受雇人 如公务员 海员 铁路服务人员 各种公用事业从 业人员等 不能参加罢工 2 对罢工程序的限制 一般规定 在调解 仲裁阶段 不许采取罢工手 段 有的国家还规定工会应举行工人无记名投票表 决是否罢工 3 对罢工目的的限制 即对罢工类型的限制 罢工局限于满足其经济 利益如改善劳动条件 提高福利待遇等 政治性或 其他目的的罢工不在保护之列 各国法律均禁止政 治性罢工 4 对罢工权的行使方式的限制 通常是通过工会组织劳动者 集体与企业主谈 判 并提出合理要求 5 对和平条款的限制 即利用团体协约限制罢工 如劳资双方在团体 协约中商定不得举行罢工则应按协议执行 6 对冷却期和紧急条款的限制 行政机关在有证据表明罢工出现危及全民健 康和安全 严重损害经济发展 引起公共秩序的混 乱 影响国家安全时 可以发布命令禁止罢工 或者 有条件地发布命令规定一定时间为 冷却期 在此 期间不得举行罢工 7 对罢工限度的限制 罢工权的行使必须限于合理限度 对罢工中超 出合理必要限度的行为法律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8 赋予企业主以救济性的权利 对非法罢工 违约罢工或罢工中出现违法行 为 企业主有权向法院起诉 请求予以禁止或制裁 并要求赔偿损失等 四 中国罢工权的立法研究 在现代中国 罢工权缺失 劳动者群体在企业主 的经济强势面前拿什么与之平衡 劳动者群体怎样 才能遏止企业主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侵犯人 63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年 总第25期刘运亚 等 我国罢工权立法再探讨 的基本生存权的种种恶行 在经济上劳动者群体怎 样才能提高福利与待遇 劳动纠纷仅靠检举 控告 申诉等方式能解决吗 罢工权缺失是法制社会的巨 大遗憾 有学者尖锐地指出 罢工是工人进行经济 斗争的最激烈手段 也是不得已的终极手段 是与劳 动力使用者相抗衡的最有效的手段 剥夺了工人的 这一手段 就剥夺了工人者经济斗争的最有力的工 具 劳动关系失去了制衡因素 就不可能平衡发展 就会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和混乱 6 一 罢工权缺失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具体地讲 罢工权缺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 1 加重政府工作负担 当罢工事件出现时 本应是企业主与雇员之间 的经济纠纷 通过正常协商 让步 调解等途径可以 解决的问题 往往被看作 政治事件 各级政府出 面用行政干预的方法去解决 平息事态 政府干预 企业行为 加重了政府的工作负担 2 不利于保护正当罢工和制止无序罢工 由于没有罢工立法 罢工行为无法可依 正当 罢工行为得不到合理保护 无序化罢工混杂其中难 以区分 无序罢工有很多弊端 别有用心的罢工行 为容易混迹其中 如政治性的和泄私愤的罢工等 使罢工者被人利用 破坏性的行为也混迹其中 如 毁坏工厂设备 堵塞交通等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另外无序罢工使人们对正 常罢工行为产生误解 不利于正常罢工的进行 3 不利于与国际立法接轨 我国已签署了 经济 社会 文化权利国际公 约 并于2001年2月28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正 式履行了批准手续 该公约第八条要求公约的签 署国承诺保证罢工权 罢工权的缺位难以使国际法 的精神在国内法中得到体现 4 不利于平衡雇员与企业主之间的利益关系 罢工立法的缺位 使雇员这一相对弱势群体 的利益缺乏有力的保护 正常劳动争议因缺乏有 效手段得不到调节 雇员有的滥用罢工或消极怠 工 这样反而加深了企业主与雇员的矛盾 破坏社 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生产力 9 二 恢复罢工权立法的呼吁 自1982年 宪法 取消 罢工自由 权 已经过 去二十几个年头 但理论界对此并没有沉默 有理 论上的立法派 缓行派之分 1 立法派 学者们的观点 立法派 认为从中国现实出发 罢工权恢复立 法势在必行 首先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所 有制结构的重大变革 从比较单纯的国有企业的劳 动关系转变为多种类型的复杂劳动关系 罢工的诱 发因素更多 其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近十几年 来集体劳动争议和罢工案件的不断增加 罢工立法 是市场经济国家规范集体劳动争议的有效手段 最 后 罢工权立法是保护和构建弱势的劳动者自由权 利体系 与国际人权价值取向相一致 如果我国 宪法明确规定罢工权 则表明一个完整的劳动基本 权在我国得以确立 这将是我国完善人权立法非常 重要的一步 10 因此 他们认为我国客观上亟须 立法规范罢工 立法派 认为罢工立法具有可行性 西方国 家的罢工立法比较完善 我国的罢工立法可借鉴西 方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 参考国际条约 公约和 有关规定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构思 逐步使我 国的劳动法制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 立法派 的立法构想为 首先在 宪法 中增 加有关罢工条款 其次修改完善现行的 劳动法 最后制定专门的罢工法 9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 度构建模式 又被称为 修宪说 2 缓行派 学者们的观点 缓行派 学者主张对罢工权立法应该采取较 为审慎的态度 他们指出我国目前以法律形式直 接规定罢工权的时机尚不成熟 不可以贸然将罢工 权提升到法定权利的高度 基于稳定社会秩序的考 虑 主张罢工权应该缓行 他们担心 如果迅速地 实现公民的罢工权 我们可能所要面临的是一个无 序的状态 劳动关系的稳定性的消失 社会经济 组织结构的有序性的混淆不清 社会生产的连续性 被打 断 社 会 经 济 秩 序 的 维 持 自 然 就 无 从 谈 起 11 无论是罢工权 立法派 还是罢工权立法 缓 行派 都主张罢工权应当立法 在应然层面上 学 界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主张应该赋予公民以罢 工权 只是 在实然层面上 即对当前我国罢工现 73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第7卷 第1期 象的认识评价以及所应该采取的立法措施上则分 歧较大 11 三 我国罢工权立法应克服障碍 与时俱进 缓行派 主张罢工权立法缓行的理由有 第 一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第二 我国工会不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第三 配套法律法规尚 不健全 第四 劳动者的罢工意识不成熟 11 笔者认为 缓行派 的观点值得商榷 1 认为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此主张 缓行罢工权立法的理由不充分 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 但 劳资矛盾已经彰显 法律如何平衡劳资关系 如何 规制劳资冲突 如何扶持弱者 已经是一个迫在眉 睫的任务 难道我们对目前劳动者权利贫困带来的 各种弊端视而不见 去等待我国市场经济的充分发 达后才确立罢工权 我国虽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 罢工权的确立无疑会对公有制企 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难道我们为了不给国有企业 雪上加霜 就视劳动者群体的生存危机于不顾 去 等待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后才确立罢工权 劳动 者权利得不到好的保障 没有良好的劳动关系哪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 2 我国工会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这是确立罢工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阻止确 立罢工权的理由 综观各国法律规定 罢工权一般是由工会来组 织劳动者行使 工会要真正代表劳动者集体的利 益 就必须独立于用人单位 目前我国工会与政府不具有完全独立的关系 我国工会在政治上 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在经 济上则依靠用人单位的拨款 工会这种与政府和企 业主之间的依赖关系 的确影响了工会代表劳动者 的利益来组织工人进行罢工 但工会应该并且必须担当起维护职工权利的 职责 因为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工会从 其性质上讲 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 织 从其基本职责上讲 代表职工的利益 依法维 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 从其地位来讲 依 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第四条 在类 似罢工的 停工 怠工事件 中 工会应当代表职工 同企业 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 反映职工的 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 第二十七条 为了维护工会独立性 应改变用人单位是工会 的 奶娘 的观念 在立法上 应确立工会更多的权 利 在实践中 我们的各级行政部门应当遵循 工会 法 的规定 支持和不干预工会的合法活动 罢工权制度的建立包括健全工会制度 这也是 我国劳动者权利健全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法治建设 的道路上具有同等的意义 3 罢工权制度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 这也 正是法治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 宪法 工会法 集体合同法 劳动 法 社会保障法 等法律中体现劳动者权利一直 是我国的立法方向 确立罢工权 同时健全其他法 律法规是立法的任务 我们不能坐等其他法律法规 的健全后才确立罢工权 4 劳动者的罢工意识不成熟 有碍确立罢 工权的观点更难以成立 缓行派 认为 对罢工一直抱有一种畏惧感 是劳动者的罢工意识不成熟的表现 笔者认为这 是因果关系颠倒的认识 罢工没有合法化 常常以 闹事 突发事件 或 群体事件 称之 才导致人 们 对罢工一直抱有一种畏惧感 再说 劳动者 的罢工意识不成熟 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引导 我 们不能等到人们有关意识都成熟了才制定法律 另 外 罢工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与劳动者的罢工 意识成熟不成熟没有关系 总之 权利之事无小事 罢工事实需规范 劳动 者权利需健全 我们相信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加 强 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 罢工权 作为公民权利体系大家族的一员再一次在中国的 诞生应为时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常凯 论中国的罢工权立法 EB OL 2005 02 10 http www mlcool com info if003976 ht m 2 孟凡海 关于中国的罢工立法问题探讨 EB OL 2003 09 25 http www labournet com cn lilun fileview asp title 3 张友渔 关于修改宪法的几个问题 C 佚名 宪法论文集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4 83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年 总第25期刘运亚 等 我国罢工权立法再探讨 4 于建嵘 终结革命 背弃承诺抑或重构价值 解读 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EB OL 2005 02 11 http www yypl net 5 欧仁山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宪法制度变革 J 行政 与法 2004 2 32 6 郑爱青 试述法国对罢工的法律调整及关于我国罢 工立法的思考 EB OL 2005 02 11 ht2 tp www ldbzfx org lunwen 62 htm 7 郑尚元 建立中国特色的罢工法律制度 EB OL 2005 02 11 http www usc cuhk edu hk wk wzdetails asp id 2375 8 孙惠民 关于健全我国罢工立法的思考 J 武汉理 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5 449 450 9 金玉 我国宪法人权保障制度的完善 J 淮北煤炭 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53 55 10 赵德淳 关于我国罢工现象的立法思考 J 财经 问题研究 1999 1 79 80 11 许建宇 王怀章 论罢工权应该缓行 J 山西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 58 61 责任编辑 古东 A D iscussion on Legislation of Right to Strike in China LI U Yun2ya ZHANG Li Department of Law and Politics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16 China Abstract Strike right the basic right in the framework of constitution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legislative tradition is not defined in the law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the reform of laborer disputes and strike inevitably arouse thorough atten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ight to strike is an economic right instead of a political right The legislation of right to strike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rers but also control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ikes The various problems of legislation are n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掘金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森林防火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梧州靠谱的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市场营销岗位面试宝典与模拟题答案
- 桥梁知识义教课件
- 2025小儿外科、小儿骨科护士护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场调研员招聘面试预测题及数据分析技巧
- 2025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经典试题及答案二
- 2026届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软件开发工程师中级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改变企业劳动力需求
- (新版)广电全媒体运营师资格认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项训练:电磁继电器核心综合练(原卷版)
- 矿山事故应急报告制度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 《公路建设项目文件管理规程》
-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 佳能-600EX-相机说明书
-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资料
- DB34T 3678-2020 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 《绝对值》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