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专题网内容.doc_第1页
彗星专题网内容.doc_第2页
彗星专题网内容.doc_第3页
彗星专题网内容.doc_第4页
彗星专题网内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彗星概念彗星:是一种主要由冰、尘埃及岩块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当它足够靠近太阳时,会出现可见的慧发,有时还会呈现出长长的慧尾。因为其拖着长长的“尾巴”像扫帚,所以又称其为“扫帚(zhu)星”,而“慧”字本意也就是帚(说文:“慧,埽(so)竹也。”)另外,我国古代也称彗星为“星孛(bei)”,如春秋中关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一段记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是指在当年秋天时,于北斗七星附近有一颗彗星。彗星的结构:彗星由彗头和慧尾两部分组成,其中彗头又分为彗核、慧发和慧云(氢云),慧尾分为尘埃慧尾和离子慧尾。彗核:彗星的本体部分称作彗核,其标准直径大约在1-10km,少数彗星的彗核直径能达到50km左右。公认的彗核结构,是由弗雷德L惠普尔于1949年提出的“脏雪球模型”,即彗核是由冰和尘埃冻结在一起的团块,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氧、碳、氢、硫、碳氢基、氨基、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慧发和慧云:当彗星运行到距离太阳有几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5亿千米)时,彗核表面物质受热升华向外抛射形成慧发和慧云。慧发和慧云的范围非常大,但是密度都非常的稀薄。慧发的直径与距离太阳的远近密切相关,最大可达数十万千米,慧云直径更是可以达到100万-1000万千米。慧发中的气体和尘埃都反射太阳光,同时其中的气体还因受到太阳的紫外线激发而发出辐射。慧尾:当彗星继续靠近太阳时,受太阳辐射及太阳风的影响,会展开一条长长的尾巴,就是慧尾。慧尾的长度有时可以达到1个天文单位,但是密度非常的小,平均密度还不到地表附近大气密度的十亿分之一。因此,如果慧尾扫过地球,是基本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影响。实际上慧尾是由两条尾巴组成的。尘埃慧尾:颜色呈黄白色,相对于离子慧尾更宽更亮,而且通常是弯曲的,主要由尘埃粒子组成。尘埃慧尾中的粒子是受到太阳光压而被抛射出来,落在了彗星轨道后面,同时这些粒子又受到太阳重力场的作用,因此尘埃慧尾表现为一条沿着彗星轨道方向的曲线。离子慧尾:颜色呈蓝色,窄而直,并且总是背向太阳,主要由气体离子组成,故称作离子慧尾,也叫气态慧尾。离子慧尾实际上是由于太阳风与彗星的相互作用而笔直吹出来的,所以离子慧尾总是背向太阳,慧尾中的CO+受太阳紫外线激发会发出蓝光,所以离子慧尾呈现蓝色。彗星的分类彗星可以根据其轨道进行分类。彗星跟太阳系内其他天体一样,也是做绕日运动的,但彗星轨道不全是椭圆轨道,还有抛物线轨道和双曲线轨道。轨道是椭圆形的是周期彗星,轨道是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的是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椭圆形轨道,周期在200年内的称为短周期彗星,周期超过200年的称为长周期彗星。非周期彗星: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只接近太阳一次,永不复返。彗星运动还会受到太阳系各大行星引力的影响,其中木星的影响最为显著。行星的引力作用会缩短或延长一颗彗星的周期,有时还会改变彗星的轨道,使周期彗星变成非周期彗星,或将非周期彗星俘获成为周期彗星。彗星的命名现行的彗星命名法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95年1月1日开始启用的。具体是首先将一年12个月以每月的15日为界,分为上下两个半月,并分别赋予大写字母(见表1)表示,再以半个月为单位计算次序。比如,发现一颗新彗星时,首先赋予当年的公元年号,然后在年号后加上发现时所处日期的大写字母,再加上其在该半月内发现的顺序,最后加上发现者的名字。同时,为了让人们了解每颗彗星的性质,还应在发现年号前加上表示彗星性质的前缀(见表2)。如王小明在2012年3月13日发现了该半月的第5颗彗星,经计算该彗星为一颗长周期彗星,则命名为C/2012D5wangxiaoming。对于经过确认的短周期彗星,还要加上周期彗星的总表编号。比如1P是哈雷彗星,2P是恩克彗星等。如果一颗彗星碎裂了,那么就要在名字的后面加上-A,-B,以便区分每一个碎核。表1:日期代号表代号日期代号日期A1月115日N7月115日B1月1631日O7月1631日C2月1日15日P8月1日15日D2月1628日Q8月1631日E3月115日R9月115日F3月1631日S9月1630日G4月115日T10月115日H4月1630日U10月1631日J5月115日V11月115日K5月1631日W11月1630日L6月115日X12月115日M6月1630日Y12月1631日注:不使用字母I。表2:彗星类型代号表代号含义P/短周期彗星C/长周期彗星或无周期彗星D/丢失的彗星或者不再回归的彗星A/可能是一颗小行星X/无法算出轨道的彗星彗星的起源由于周期彗星在每次接近太阳的过程中会不断损耗彗核的物质,所以彗核会逐渐缩小,甚至碎裂,以致慢慢消失。因此天文学家推测必然存在着某种产生新彗星代替老彗星的方式。目前最流行的彗星起源假说有两种,即彗星来源于“奥尔特云”或“柯伊伯带”。奥尔特云: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于1950年根据19颗长周期彗星轨道半长径分布统计,推测出在太阳系边缘区,海王星轨道之外,在2万10万天文单位之间有一个长周期彗星发源地,称为“奥尔特云”。假说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的剩余物质,并成球状包围着太阳系。据估计,在奥尔特云里有200亿颗的原始彗星,它们都以各自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当其中的某些彗星受到一些大天体的引力扰动时,可能会发生轨道改变,从而进入内太阳系,从而为人类所发现。柯伊伯带:1951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柯伊伯提出的一个环带。推测其在海王星轨道外侧,距离太阳约50-500天文单位。理论认为这里是短周期彗星的发源地。以上两种假说都得到了一定的观测支持,但是至今对于彗星的起源还不能给出确定的结论。彗星的观看与摄影目视观看:在彗星距离太阳较远,还不明亮时,应使用望远镜进行观看。具体来说,一般选用口径10-15厘米,放大倍数20倍左右,视场2度左右的大口径、大视场望远镜就足够用来观看彗星。当您在望远镜中看到一个轮廓模糊的东西时,您可以查阅星图,确认该位置没有其他星云星团一类的天体后,应当继续追踪观察一段时间,若它在短时间内在星空背景上有一栋,您就可以断定看到的是彗星。当彗星距离太阳很近,十分明亮,甚至出现了长长的慧尾横贯天际时,再用望远镜观看就无法看到彗星的全貌,此时应放弃望远镜只用裸眼观看。如果彗星只是表现为一个亮点,那么请您架起望远镜观看,通过望远镜或许能看见彗星的小慧尾。彗星摄影:彗星的摄影应视彗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器材。对于跨度较大的彗星,只需要用到普通的单反相机和广角镜头即可。此时,应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因为即使彗星达到了明亮的程度,相机曝光时间往往也需要几秒钟时间,长的甚至要几分钟。要是彗星刚好在地平线附近,则我们可以同时将地景摄入让照片更添精彩。对于较暗、跨度不大的彗星,则需要使用长焦距镜头并配置具有跟踪功能的赤道仪,此时相机曝光时间即使设置在几分钟,彗星也不会跑出视场之外。以上器材的配合,就可以拍到彗星的明显细节。因为彗星并不是想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的现象,所以摄影爱好者们可以现花几分钟时间测试各种摄影参数组合后,选择其中最好的组合进行拍摄。C/2012 L4观看建议(待完善)C/2012 S1观看建议(待完善)著名的彗星周期彗星 哈雷彗星(1p) - 周期约76年。 恩克彗星(2P) - 周期约3.3年,是周期彗星中周期最短的。 霍姆斯彗星(17P) - 周期約6.9年。2007年10月,它的星等在42小时内由17等爆增至约2.8等。这个变化相当于增加了50万倍的光度,从而成为最有名的爆发彗星。 池谷张彗星(153P) - 周期約366年,拥有正式编号的周期彗星中,唯一一颗公转周期超过200年的彗星。该彗星是由中国天文爱好者张大庆与日本天文爱好者池谷薰共同发现的。长周期彗星或非周期彗星 編集 多纳蒂彗星(C/1858 L1) - 1858年秋季时变得明亮,并且能分辨出3条慧尾。 特布特彗星 (C/1861 J1)- 被称作1861年大彗星,拥有相当广阔的慧尾,据说幅度达到120度之广。 1910年白昼大彗星-1910年1月可见的一颗大彗星,据记载亮度达到-5等,即使是白天也可看到。 池谷关彗星 (C/1965 S1)-亮度达到-17等,比满月还要亮,是近千年来人类见过最亮的彗星,由于其相当明亮,即使在白天也能见到。 贝尼特彗星 (C/1969 Y1)- 1970年3月通过近日点,彗核明亮,亮度达到0等。 威斯特彗星(C/1975 V1) - 1976年3月明方見、核分裂尾非常明。 苏梅克列维第9彗星(D/1993 F2) - 1994年与木星发生著名的慧木大冲撞事件,最终消失。 百武彗星 (C/1996 B2)- 1996年3月接近地球至0.102个天文单位,亮度达到0等,慧尾延伸到60度以上。 海尔波普彗星(C/1995 O1) - 1997年4月亮度达到-1等,并在5个月的时间内亮度持续维持在3等以上。 麦克诺特彗星 (C/2006 P1)- 2007年1月通过近日点,亮度最高时达到-5.5等足有,即使白天也能看到。 洛夫乔伊彗星(C/2011 W3)-2012年南半球可见的一颗大彗星。大彗星的概念根据对以往彗星的统计,大约10年左右,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