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一(教师版)苏教版二、文言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范景仁墓志铭苏 轼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3分) 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死生祸福,天也a. b. c.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b. 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c. 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d. 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独引大体,略细故。(3分) (2)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4分) (3)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5. b (报:答复)6. a 7. c (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8.(1)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评分建议】3分。“独引大体”“略细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评分建议】4分。“济”“所以”“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或:抛弃忧国之心)?【评分建议】3分。“乞身”“敢”各1分,句意通顺1分。附:【译文一】 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初为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天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王安石执政后,改过去的常平法为青苗法。范公上疏说:“常平法,始于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根据谷物价格的贵贱来收购和出售,用来方便百姓,常平法不能改变。而青苗法实行于唐代衰败动乱的年代,不足以做为效法的榜样。”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答复。范公上书对皇上说:“我所提出的建议都不能实行,我也没有脸面继续在朝廷任职,请求陛下让我退休。”五次上书,最后指出王安石凭自己的喜怒而进行赏罚的行为,说:“陛下有接纳劝谏的胸怀,大臣却进献拒绝纳谏的计策;陛下有热爱人民的本性,大臣却制定残害人民的政策。”王安石大怒,亲自书写同意范公退休的诏书,并对范公极力诋毁。免去了范公翰林学士之职,以原来的官阶退休。范公向皇上上表谢恩,其中写道:“虽然说是请求退休离开朝廷,但怎敢轻抛忧国忧民之心?” 范公退休居家后,专以读书赋诗自娱。有客人来到,就安排酒席尽欢而散。有人劝范公假称有病关门谢客,范公说:“人的死生祸福,都是天命。我能把上天怎么样?” 我正被问罪,下到御史台狱中,朝廷查找范公和我往来的信件文字非常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范公仍旧不断地上书救助我。卒于元祐三年十二月,终年八十一岁。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雅与俗 莫 邪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 16第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15“始倡”(首倡)和“无心”(天真)是雅,“从风”和“有意”(做作)是俗。 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 【评分建议】6分。第一问2分,第2问4分。16多用事例,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17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 【评分建议】6分。每层2分。溱潼中学2013二轮复习小题一编号005(教师版)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上谷郡君家传程颐 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主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予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椽,比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 夫人自少多病,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尔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五,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选自二程文选译,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九,归于我公 归:归属 b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 假:宽容 c观亲族间纷华相尚 尚:推崇 d谓二子曰:“绐尔也。” 绐:欺骗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侯氏“盛德”的一组是(3分) 女红之事,无所不能 事姑舅以孝谨称 贵贱虽殊,人则一也 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 因书线贴上,曰:“殿前及第程延寿。” 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颐的母亲出生于太原大姓人家,她的父亲因科举获取功名,她知书识礼,相夫教子,治家有方,深受众人爱戴。 b程颐的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不管是遭遇变故的年幼的亲人,还是被家人遗弃在路边、被她收养的小孩,她都能悉心抚养。 c程颐的母亲生活简朴,善于持家,在程颐的父亲和叔父被解职期间,虽家中人口众多,但因她的经营,家人衣食无忧。 d,程颐的母亲不仅注重儿子的品德修养,而且通过写书帖激励儿子勤奋读书。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3分) (2)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3分) (3)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4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5(3分)a(归:女子出嫁)6(3分)c(表现其聪悟;表现其精鉴)7,(3分)d(程颐放弃科举考试)8(1)(3分)夫人谦逊温顺,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使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 评分建议:“自牧”、“专”、语意通顺,各1分。 (2)(3分)如果在(没有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失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评分建议:“苟”、“何为”、语意通顺,各1分。(3)(4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后代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评分建议:“手泽”、“精鉴”,各1分;语意通顺,2分。参考译文: 先母姓侯,太原盂县人,排行第二。世代都是河东的大姓。祖父侯篙在五代乱世时,凭借威武勇猛闻名。父亲侯道济,开始凭借儒学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任润州丹徒县令,赠封尚书比部员外郎。夫人幼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女工这类事情,没有不会的,喜欢读书,能广泛了解古今的事情。十九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服侍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和先父相敬如宾。品德、仪容非常美好,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她的。先父依赖夫人持家,对夫人特别敬重,但夫人谦逊温是非曲直,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即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堂叔很小时就成了孤儿,夫人抚养照顾他,常常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她治家有方,不严厉而上下做事有条理。她不喜欢鞭打奴婢,把小家奴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儿子们有时呵斥他们,夫人总是告诫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同样是人。”路上遇到有被遗弃的小孩,夫人多次收养他们。夫人喜欢制作药物,用来救济病人。 先父凡是生气的时候,夫人总是为他宽解。只是儿子们有过错,她却不加以掩饰。她常说:“儿子不成器的原因,是做母亲的掩盖他的过错,致使做父亲的不知道。”夫人有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对他们的慈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但在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上,却一点也不宽容。因此我们兄弟俩平生对衣食不加挑剔,不会用凶狠的话骂人,不是本性就这样,而是夫人的教育使我们这样的。夫人从小多病,跟随先父在岭南做官时,偶然因为乘凉露天睡觉,于是染上了瘴疠。到返回北方的时候,在路上病情加重,叫来医生把脉,医生说可以治好。夫人对他的两个儿子说:“(这是)骗你们的。”临终前一天,吩咐我说:“今天是寒食节,你替我祭祀父母,我明年不能再祭他们了。”壬辰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江宁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开始封为寿安县君,后来追封上谷郡君。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六朝人物”张中行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昊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于城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有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15(6分)东北已经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北平局势紧张;北平学术自由,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学府的生态和大师们的心态真正影响了张中行,使他放弃搞政治,选择做学问。 评分建议:每点2分。16(6分)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散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学术研究精深:研究八股文、文言文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17(6分)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在学术研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怀得失;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溱潼中学2013二轮复习小题一编号006(教师版)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济南知府庄君传张惠言庄君钧,字振和,自号曰学坡,先世自镇江之金坛徙武进。其后子孙多显。武进之言世族者推庄氏,以至君十世矣。君少育于外王父刘文恪公于义。乾隆初,刘公奉节巡修畿辅河道。君年十九,随幕府,数为刘公言水利事,刘公甚奇之。当是时,直隶总督高公某方举能任河工者,曰:“孰有才如庄某,而不早试之吏者乎?”即上其名,补霸州判。丁父艰,服除授山东济南府,卒于官。 君既明习水利事,又长于治民,所在大府争欲任君以事。其历州郡皆有殊绩,而君性谦谨,未尝自言。及君之殁,而其子幼,无以知君之详,独得其卓卓称诵于人者四事。其一事曰:磁州二漳水合于其西,夏秋之间,水潦至,决溢四漫,或数百里无陆虚。濒河之吏,岁赋帑,筑堤而捍之。溃,又增焉,以为常。君至州,议曰:“水方悍而挠之以堤,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总督方公然之,疏于朝,报可。如君所欲穿者,漳患大息。其二事曰:漳之濒,有弃地数千顷,故民田也,为水败,独其赋存,吏以敲朴责之。君请总督以闻,尽蠲之。民祠君于漳水上。其三事曰:汝州,旧有卫,卫有四屯。卫之罢也,并于州,而诸屯距州二三百里,远徭役,以为病。君为州,皆贳免,屯之民立石诵焉。其四事曰:君始为大名府,岁大旱,君谒守道,请发粟赈。道曰:“太守擅之乎?咎谁执?”君曰:“府去省千里,文移往返,必旬月。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立檄大名元城,出谷四万石,与民。既,总督周公奏之,有旨复与赈谷四万石,民无饿者。是秋岁大稔。张惠言曰:君之子轸与予交,轸言君在东安时,河水暴至,君乘小舟渡,及中流,舟覆,仆役皆溺。有跃而呼者,曰:“此吾贤父母也!”遽入水负之出。及其去大名,民号哭而走送者,百里不绝。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于君,岂其然哉!惜乎君之未得尽其所设施,而其事又不得而尽传之也。余尝游大名,大名之人,至今能道君之赈民粟也。(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岁赋帑 帑:财帛b. 疏于朝,报可 报:报告c. 君谒守道 谒:拜见d. 是秋岁大稔 稔:庄稼成熟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庄君是“贤父母”的一组是(3分)溃,又增焉,以为常 请穿河引之 君为州,皆贳免 出谷四万石,与民 民号哭而走送者,百里不绝 未得尽其所设施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钧从小跟随外祖父刘公长大,刘公整治河道时,庄钧在其幕府,经常为刘公出谋划策,因为才能出众,被直隶总督推荐任霸州州判。b.庄钧为官很有才能,许多地方争相委任其职事,但庄钧为人很谦虚,不曾夸耀自己的才能,去世的时候,孩子还很小,所以其流传的事迹并不多。c.庄钧看到漳河边的农田被大水破坏,已经无法耕种,但那些田地的赋税依旧存在,就直接上报朝廷,替百姓提出请求,希望免去那些赋税。d.本文除了通过记叙庄钧为政的四件事情,正面直接刻画庄钧的贤能之外,还通过庄钧渡河溺水,百姓奋力拯救等事例,从侧面烘托庄钧的贤能。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水方悍而挠之以堤,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4分)(2)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3分)(3)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于君,岂其然哉!(3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5.b(报:批复)6.b(不是表现庄钧贤能的,是间接表现了庄钧的贤能)7.c(庄钧没有直接上报朝廷,而是通过总督向朝廷提出请求的。)8(1)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2分,“水方悍”、“挠之以堤”各1分),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1分);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1分)。(2)饥民很快将饿死(1分),还说什么过错呢(2分)?请让我来承担责任(1分)。(3)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1分),从庄钧的事情来看(1分),难道是这样的吗(1分)?【参考译文】庄钧,字振和,自己取号为学坡,祖先从镇江金坛迁徙到武进。以后子孙多显达之人,武进人谈论到世族的时候推崇庄氏,到庄钧已经有十代了。庄钧小时候在外祖父刘文恪公那里长大。乾隆初年,刘公出使巡视整修京城附近的河道。庄钧当时十九岁,跟随在刘公的幕府里,屡次给刘公进言有关水利方面的事情,刘公很惊奇。在这时,直隶总督高某正举荐能够胜任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说:“谁有像庄钧那样的才能,那他为什么不早点到官员那里去试试呢?”立即向朝廷上报庄钧的名字,补任其为霸州州判。父亲去世后,庄钧回家守丧。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山东济南府的官职,后来死于任上。庄钧既明了熟悉水利方面的事务,又擅长治理百姓,所在之处的巡抚都争相委任其职事。他所治理过的州郡都有突出的成绩,但庄钧性情谦虚谨慎,不曾自己夸耀过功劳。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年幼,无法详细了解庄钧的情况,只得到四件突出的被人称道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磁州有两条漳河在其西边聚合,到夏秋之际,大水涌来,四下漫延,有时方圆几百里没有陆地。当地的官吏,每年都收取财帛赋税,修筑堤坝抵抗洪水。堤坝决堤,就再增高它的高度,大家习以为常。庄钧到了磁州,建议说:“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总督方公认为他说得有理,就向朝廷上疏,朝廷批复同意他的做法。按照庄钧所设想的开挖河道,漳水的祸患被平息了。第二件事:漳水边有弃掷的几千顷田地,原来是百姓的田地,被漳水破坏后,(田地无法耕种),但那税收依旧保留着,官吏用刑法责成百姓交赋税。庄钧请求总督向朝廷汇报情况,(后来)全部免去了这些赋税。百姓在漳水边造祠堂纪念他。第三件事:汝州先前有军队,下面分有四个戍所。军队撤走后,这四个戍所合并到汝州,但是这些戍所距离汝州有二三百里,服徭役时路途遥远,百姓认为很不便。庄钧治理汝州时,免去了那些地区人民的徭役,那里的百姓树碑称颂他。第四件事情:庄钧起初治理大名府,那年大旱,他去拜见道员,请求分发粮食救济灾民。道员说:“太守想擅自行动吗?出了问题谁担当?”庄钧说:“州府距离台省一千里,文书往返,必定需要一月的时间。饥民很快将饿死,(发粮救济灾民),还说什么过错呢?请让我来承担责任。”庄钧立即发文给大名元城,拿出四万石粮食,交给灾民。粮食发放结束后,总督周公上奏朝廷,朝廷下旨再给予四万石赈灾用的粮食,百姓没有挨饿的。这一年秋天粮食大丰收。我说:庄钧的儿子庄轸和我是朋友,庄轸说在东安的时候,河水突然涨水,庄钧正乘着小船渡河,到河中央的时候,船翻掉了,仆役都跌入河中。有人见了跳着喊道:“这溺水的是我们贤能的父母官啊!”立即跳入水中将庄钧背离河水。等到庄钧 离开大名的时候,哭喊着跑去送行的百姓,绵延一百里没断绝。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从庄钧的事情来看,难道是这样的吗?可惜啊,庄钧没有能完全施展他的才能,而他的事迹又不能全部流传下来。我曾经到大名去游玩过,大名的百姓至今还能说出庄钧救济灾民发放粮食的事情。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被废黜的国王 周国平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惟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15文章开头借用帕斯卡尔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16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述层次。(6分)17在作者看来,“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6分)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5.点明题目(或“呼应结尾”,2分),把人类的精神史比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2分),引出“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的观点(2分)。16.首先指出精神圣洁是衡量历史进步的重要一维(2分);接着引用黑格尔的话阐明没有信仰、价值、敬畏等的民族会变成一个吵闹的“市场”(2分);最后指出今日中国正在沦落为这样的“市场”(2分)。17.坚持做“精神贵族”(1分),坦然于物质的清贫(2分);坚持理想和信仰(1分),在阅读和沉思中获得精神财富(或“提升灵魂生活的质量”,2分)。溱潼中学2013二轮复习小题一编号007(教师版)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唐子畏墓志并铭明祝允明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一旦,以诗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铮然。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惟天极峻且无外,故为万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没,子畏犹落落。一日,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繙讨拟议,祗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蹔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其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而不必尽所至,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节选自明代散文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没,子畏犹落落 落落:大方的样子b若勿售,一掷之耳 售:考中c取前所治毛氏诗 治:研究d逮主司出,同讯于廷 逮:等到6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唐子畏“个性卓异”的一项是(3分) 殊不屑事场屋 褫襕幞,烧科策若勿售,一掷之耳 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不复辩,与同罚 放浪形迹,翩翩远游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子畏起初不喜结交任何人,但在听了作者劝言后,开始认可作者的观点,后来两人在情感上非常投合,但他仍然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b唐子畏的父亲非常看好唐子畏的未来,认为他可以成就美名;同时也心存忧虑,即唐子畏可能难以成就家业,最终,这位父亲的话竟基本应验了。c唐子畏虽然不很热衷科举,但也一度闭门苦读,在乡试乃至会试中都考出了第一的成绩,但因其卓尔不群的个性,使他没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d唐子畏作画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四方之士都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而他总是随意应允他们。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4分) 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3分) 无贵贱贫富,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3分) 5.a(落落:不在意的样子)6.c(是作者的假设;是仇富家子者所为)7.c(“在乡试乃至会试中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概括失当,与原文不符)8.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他的弟弟子重请我,我也将会给他写墓志铭。(得分点:“余肺腑友”“微”“铭”及语意通顺各1分)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应当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得分点:“先志”“事”及语意通顺各1分)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唐子畏总是随意应允他们。(得分点:“无”“诣”及语意通顺各1分)参考译文:唐子畏去世,我写了挽歌,前往哭得非常悲痛。将安葬时,他的弟子再次请求我给他写墓志铭。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他的弟子请我,我也将会给他写墓志铭。 唐子畏天生非常聪明,大大超过一般的读书人。社会上所说的聪明人,几岁就能写科举应试之文,童年就能中科举,一天之内就能让天下人惊异而称赏他。唐子畏不是这样,他幼年读书,不认识家门外的街道,内心志向高远,好像有马一日能行千里的气象。他不喜结交任何人,我曾经拜访过他两次,也不回访(我)。后来的某一天,他拿着两首诗给我,卓异之志鲜明。我也拿诗回赠他,并勉励他稍加拓展胸怀,说到世间万物总要向高深细致发展,没有听说高大的山峰能建在都市之中。只是天是很高且不排斥外物的,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根本。唐子畏开始认可,时间长了就和我在感情上非常投合,然而他一心仰慕古之豪杰,一点儿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他的父亲唐德广,从事商业却有读书人的品行,想依靠唐子畏兴盛家业,走仕途,回家教导唐子畏,唐子畏没法违逆父亲的意图。唐德广常常对人说,这孩子一定能成就美名,大概难以成就家业啊!父亲去世,唐子畏依旧不在意科举。一天,我对他说:“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应该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若一定顺从自己的心愿,就可脱去学宫服,烧掉那些科举书籍。现在白白地留名于学宫,眼睛不看那些书册,你到底如何选择呢?”唐子畏说:“好。明年,按理就是乡试之年,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我就抛弃它。”他就紧闭家门,谢绝与人来往,也不寻找当时人来请教讨论,只是找来先前学习过的毛诗和所说的“四书”,反复研讨琢磨,只求合乎时文之意。戊午年,前往参加乡试,被录取为第一名,己未年,前往参加会试。当时邻郡有一个富家子,也已经通过乡试,他仰慕唐子畏,同车一起参加会试。参加会试,二场之后,有人与富家子有仇,到朝廷控告,揭发他与主考官有勾结,并牵连了唐子畏。皇帝下诏,很快传到礼部主持的考场,命令被揭发的主考官不得阅卷,紧急捉拿富家子和唐子畏,并把他们关在诏狱。等到主司被捕,一同被朝廷审讯,富家子已经认罪,唐子畏也不再辩驳,与他一同受罚,被贬到江浙一带做掾吏,唐子畏没有赴职而是回了家。有人劝他稍微委屈自己,将来还会有任命的机会。唐子畏大笑,最后也没有赴任。放任自我,到远方游玩。驾一叶扁舟,独自登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山,到东南一带观海,泛游洞庭、彭蠡。中间回归故里,后又漂泊四方,颇为自得。很久才稍微有好转,重操旧有学业。 他奇趣时有勃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受人请托以后,烦杂不断,于是画作也不求精神。并且四方之士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唐子畏总是随意应允他们。他对画不一定追求尽善尽美,大概他寄情深远,不因一时毁誉轻重而决定取舍。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文化的偏见是没有价值的评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判断老 舍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地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不幸,假若这个观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资料,以便证明他心中的一点成见,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日本人是相当的细心的。对中国的一切,他们从好久就有很详密的观察与调查,而自居为最能了解中国人的人。对中国的工矿农商与军事的情形,他们也许比中国人还更清楚,但是,他们要拿那些数目字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正好像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同时,他们为了施行诡诈与愚弄,所接触的中国人多数的是中华民族的渣滓。这些渣滓,不幸,给了他们一些便利,他们便以为认识了这些人就是认识了全体中国人,因而断定了中国文化里并没有礼义廉耻,而只有男盗女娼。国际间的友谊才是了解文化的真正基础,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会有和平。日本人的办法,反之,却像一个贼到一所大宅子中去行窃,因贿赂了一两条狗而偷到了一些值钱的东西;从此,他便认为宅子中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而以为宅子中只有那么一两条可以用馒头收买的狗。这教日本人吃了大亏。他们的细心,精明,勤苦,勇敢,都因为那两条狗而变成心劳日拙,他们变成了惯贼,而贼盗是要受全人类的审判的!他们没有想到在平津陷落以后,中国会有全面的抗战。在他们的军人心里,以为用枪炮劫夺了平津,便可以用军事占领的方式,一方面假装静候政治的解决,一方面实行劫抢,先把他们的衣袋装满了金银。这样,他们自己既可达到发财的目的,又可以使军人的声势在他们国内继长增高。因此,上海的抗战,使在平津的敌寇显出慌张。他们须一方面去迎战,一方面稳定平津;他们没法把平津的财宝都带在身上去作战。怎样稳定平津?肆意的屠杀固然是最简截明快的办法,但是,有了南京政府的全面抗战,他们开始觉到屠杀也许是危险的事,还不如把他们所豢养的中国狗拉出几条来,给他们看守着平津。假若在这时候,他们能看清楚,中国既敢抗战,必定是因为在军事的估量而外,还有可用的民气,在物质的损失中,具有忍无可忍的决心,他们就会及时的收兵,免得使他们自己堕入无底的深渊。可是,他们不相信中国是有深厚文化的国家,而只以枪炮的数目估计了一切。人类最大的惨剧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计价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 (题目为命题者所加,有改动)15.请理解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的含意。(6分)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3分) 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3分) 1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 17.作者认为“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智慧”在本文中的具体内涵。(6分) 15. 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有成见,不能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1分)他们急于证明他们心中的成见,刻意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糟粕(1分),有意漠视中国文化的精华(1分);日本人自认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多,但只是先入为主、以偏赅全(2分),并不能真正触及中国文化的内核,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文化(1分)。16. 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狡诈。表现出对敌人愚蠢偏见的极度轻蔑和否定。讥刺了抗战中的民族败类。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热爱。鲜明昭示着抗战必胜的信心。指出了和平的途径,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期盼。(1点1分)17. 不可忽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影响。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以偏赅全。看问题要触及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会有和平,靠武力只能让自己陷入困境。(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溱潼中学2013二轮复习小题一编号008(教师版)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完白山人传 清包世臣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即以刻石游。性廉而尤介,无所合。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山人客于梅氏八年。学既成,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山人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布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品牌授权合同
- 2025年金属氧化物买卖合同书样本
- 2025版新型消费金融借款利息调整协议
- 2025版高科技设施维护保养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土地租赁与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版智能穿戴设备入股合伙协议书
- 贵州省思南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时尚搭配服装赛事方案
- 身体符号化空间-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审计师初级面试核心题及答案
- 育婴员理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影音乐欣赏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
- 小学数学教师业务水平考试试题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支付申请表实用文档
- 杨式85式太极拳现用图解
- 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三版)
- YY/T 1095-2015肌电生物反馈仪
- GB/T 328.1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尺寸稳定性
- GB/T 2480-2022普通磨料碳化硅
- 茶叶实践报告3篇
-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件: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