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山公园参观报告.doc_第1页
武汉中山公园参观报告.doc_第2页
武汉中山公园参观报告.doc_第3页
武汉中山公园参观报告.doc_第4页
武汉中山公园参观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公园参观报告 中山公园参观报告 城市公园设计 武汉中山公园参观报告一公园基本概况 湖北武汉中山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1265号,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绿地率91%,古树名木140株。景观功能分前、中、后区。园内有孙中山宋庆龄铜像、日军受降纪念馆等景点。公园区位 中山公园地处繁华的汉口商业中心区内,公园周边已形成以武汉广场、武汉世界贸易大厦,万松园商业街组成的市级商业中心;以武汉展览中心、市体育场、新世界购物中心、两家医院组成的会展、体育和医疗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群。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为全国百座名园之一。公园性质中山公园经改建以后由一个封闭的城市中心区公园变为集合园林与开敞空间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公园规模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670平方米(含地下建筑4000平方米)其中商业服务面积占3000平方米,餐饮服务面积3000平方米,管理用房1170平方米,其他500平方米。公园定位公园以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纪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公园核心主题;功能上集历史性、趣味性和休闲型于一体,结合娱乐为目的的游乐园和纪念意义的广场与湖景观赏性的公园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园。形式上是集园林与开敞空间于一身的开放式公园。公园历史中山公园前身名曰“西园”,始建于1910年,为私人花园,占地三余亩。1914年西园扩建至20多亩。武汉中山公园始建于二十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 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绿地率91%,古树名木140株。景观功能分前、中、后区。其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人文景观,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直受到广大游人的赞誉。 公园主要特点公园整体保持公园的生物种群总量和自然形态,突出了其生态特色。中山公园传承历史文化遗存和园林特色,规划上丰富了公园景点,提高了绿化品质。为了适应城市公园开敞式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满足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建设工程的实效性以及兼顾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将一个封闭的城市中心区公园建成集园林与开敞空间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二公园的分析和评价总体布局分析评价北区中区南区 -功能分区中山公园各具特色的三大功能分区:前区为园林景观区,中区为人文景观区,后区为林荫游乐区。并以水作为三个区域的划分分界线。中山公园整体贯彻“传统-现代相结合”的原则,着重从区域环境进行整体布局,调整功能分区、丰富景点,突出水文化和桥文化特色。1、明确的分区,各园区拥有各自不同的的文化特色公园分为三大区:南区、中区、北区,分别为园林景观区、人文景观区和林荫游乐区;各区之间以交通游线联系,丰富并突出各区的景观特色。2、丰富的公园景观,拥有十二大景点公园规划时注重对公园自然、人文景观的挖掘,在完善当时现有设施的同时,围绕公园的水、桥文化特色,建景桥28座;贯通水系,净化水体,丰富水上活动,形成贯穿公园全园南北的水道,游船可自由通行。 -空间组织公园从连接城市步行系统开始,整个用地被分为三部分,南侧前区与城市直接相连,空间主要以休息,绿荫为主,用于人们集散休息,园区南面沿解放大道一侧基本都是开放的,在南面靠近大门附近一个小型广场下,有地下通道直通武汉会展中心地下商场,广场周围三个地铁出入口,将公园空间与城市相互联系。南大门楼进入,便是前区,开始于一个小型广场,链接一条道路通向公园内部;大路西侧是湖面水域范围,路沿湖岸延伸;东侧大片林荫绿地,几何分割树木密集,景观衔接转换较多。沿大路过前区到达中区,中区被一条东西向水系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胜利广场、和平广场两个广场与大片观赏草坪组成,公园最主要的交流互动空间。后半部分为水系所环绕,以园林形式出现,景观甚多。中区广场,西侧有受降纪念堂,北侧设有中山展鉴馆,整个中区空间性格具有强烈纪念性。中区跨过两座桥,便是后区,后区是三个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四面环水在城中心成为一个岛屿,是中山公园中的游乐部分,设有游乐设施和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总体空间南北贯通,切合一体。 -景观特色 1、设计富有整体感,改善地区综合环境 开放式公园的定位,从公园内部功能设置、环境规划到周边环境协调,从地下管线到地上植被和设施系统构思设计,实现公园与城市综合功能、空间景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保护历史与创新环境相结合 妥善保护了众多历史遗存,注重对公园自然人文景观特色的挖掘并赋予新的含义,在完善道路、市政系统的同时,环境设计的内容覆盖到公园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环节。 3、突出了展露公园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园内留春湖实施截污清淤后,建造景桥,展现公园的水文化、桥文化特色;发掘受降堂(全国首家蜡像纪念馆)、张公亭(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迎晖亭等丰厚文化底蕴,以十二大景点为载体,将公园建成自然人化与精神物化的结晶。 4、景观规划布局适应公园的开放式经营管理 (1)理顺并分级设置公园内外道路交通系统:增加出入口,方便市民出入;拓宽公园内主干道,理顺游览线路;建成环湖通道;改善入园停车问题;优化道路和硬质地面铺装。(2) 公共设施配套:着力提升中山公罗游、憩、食、购等综合旅游服务功能,规划综合布局安排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为整体提升公园各项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依据。5、景观功能分区(1) 景观功能分前、中、后区。其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 人文景观,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直受到广大游人的赞誉。园内有湖心亭、深秀亭、回瞰阁、落虹桥、步桥、游泳池、人民会场、儿童运动场。图书阅览室、梅花园、动物园、岩石园等。 (2)人文:前区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及历史建筑;中区以胜利、和平为主题,以现代风格表现二十一世纪的风貌,绿色广场、观鱼池、鸽子坪、大型喷泉则衬托“受降堂”的历史地位和警示作用;后区以游乐设施为主,较宽阔,辟有草坪、梅山、岩园、楼山等小区,并设有“三峡屏”、“啜茗轩”、“霁雪楼”等景观及西游记宫、水上世界等,而且近年新增了大型游乐项目如过山车、峡谷漂流、太空飞棱、豪华碰碰车、勇敢者转盘、儿童诚、西游记宫等令人回味无穷。公园出入口、园路系统、游线组织的分析与评价 A.公园出入口 中山公园共有七个出入口,主要入口安排在解放大道上,面对游人的主要来向,附近还有一个停车场。一进公园大门是一个入口广场,入口广场设置有三个地铁站出入口。入口的下沉式广场则将游人的视线引向公园。自1946年扩建以来,中山公园便形成了前、中、后三大区域的基本规划形态,以经过梳理的两条水系为节点进一步强调了三大区域的划分。B.园路系统根据中山公园的地形特点,道路规划是结合地形确定主干道和路网走向,对各个不同的功能分区结合路网合理布局。这样随着自然地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路网格局,有利于组织交通分流。公园游步道则结合地形自由舒展,灵活布置;同时形成形成多层次、活泼、有机的游步道、健身道的网络结构。园路系统包括环绕公园的主要道路及曲折交错的游园小路。与此相应,园内小石桥、亭榭、湖心岛中心广场、鸽林、游船、石桥茶园、啜茗轩、过山车的游览路线,形成由慢而快、由曲而直的美妙组合,轻重缓急,富有节奏感。C.游线组织中山公园基本沿水域布局的曲折婉蜒的游步道,既是交通的主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和健身步道,使视线走廊层层变化又串联一体,结合绿化,人工制造的坡地高差,创造出异常丰富的空间序列。在城市的氧吧中惬意慢跑散步,在亲水平台上停留嬉戏,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健康生活的理念。游线复杂多变,步移景异,使游园更加富有趣味性。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兼顾开放性与私密性。公园使用人群行为特征与活动场地关联性的分析与评价中山公园的免费开放,为周边居民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空间,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同时它也成为重要的人流疏散地,成为集艺术、文化和城市管理等综合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中山公园的主体使用者为附近居民,其中又以老年人群为主。中老年人、带小孩、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来的游人是公园使用者的中坚力量。 这些使用者在公园的活动以日常的休闲娱乐、锻炼身体为主。其次再次,青年情侣、中年夫妇以及三口之家也是公园相对较多的使用者。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青年人喜好和朋友一同来公园以外,其它各年龄段的人都倾向于同家人一起逛公园。其中心广场采用减法设计创造广阔空间,以便举办演出活动,中间标志性建筑物为张拉膜结索。广场周边空地成为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曲艺爱好者吹拉弹唱切、磋技艺;习字者自娱自乐,以字会友;滑板少年身姿矫健,挑战自我。这些开敞的公共空间强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参与冲动,成为公园内游人最为密集、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空间因此具有独立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多元统一的场所精神。市民来公园的目的不同,在城市公园中体现的游憩活动方式也不同。市民参与公园游憩活动方式主要有晨练、赏景、散步、参观、带小孩、读书看报、唱歌跳舞、下棋打牌、与朋友聊天等。可达性与可进入性、活动空间、绿化环境与配套设施是影响城市公园使用状况的因素,四者综合作用。城市公园的质量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人群或者在不同情况下,各类影响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15岁以下的使用者主要倾向于动态户外类活动,他们的活动场地主要是开阔的空地,如广场、绿地。1530岁的使用者主要倾向于与朋友约会、聊天,观风景类的活动;3145岁的使用者主要倾向于带小孩在公园中游玩;4660岁的使用者倾向于晨练、带小孩游园、唱歌跳舞怡情类活动;60岁以上的使用者主要倾向于晨练锻炼身体类活动。人具有亲水性,少年儿童喜欢在水边戏水,青年人喜欢在水边聊天休息,年长者则喜欢在水边进行唱歌等活动,设置在水岸边的座椅总是受到欢迎。 3145岁的人由于经常带着孩子在公园中活动所以也较喜欢在广场上活动。绿地则是年龄较小者的最爱。据观察,他们可以在绿地草坪上坐躺、休息、聊天,也可以聚餐等。同时发现青年人和老年人分别使用着公园中不同的区域,且不相互交叉。大部分青年人喜欢在公园的北部活动,这里有以植物造景为主,种植大树,树下有座椅,人们则多进入草坪休息,或在路边座椅上休憩。城市公园里的环境设施作为一种环境物化的表现,主要有游乐设施、健身器械、座椅等休憩设施、亭榭等遮阳遮雨设施、厕所等。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公园环境设施的需求程度最高依次是休憩设施、景观小品、厕所、遮蔽设施、老年人及儿童设施。不同年龄对环境设施也有不同的需求。15岁以下使用者认为景观小品比较重要;1530岁使用者比较倾向于景观小品和茶座及餐饮设施;3145岁使用者觉得老年人及儿童设施和遮阳遮雨设施,主要是他们经常带着小孩来公园,能够反映孩子们的心声。46岁以上的使用者认为座椅和厕所、遮蔽设施重要。老人年需要走走歇歇,所以在老年人活动的区域要多设座椅。公园主要景点的分析评价双龙桥三公园设计与建设的感悟与体会ABOUT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功能分析1、生态功能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是城市中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之所在,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城市的肺”、“城市的氧吧”。城市公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2、空间景观功能 城市土地的深度开发使城市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唐山市由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城市景观严重破碎的问题。而城市公园在措施得当的前提下,可以重新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城市公园甚至成为城市重要的节点、标志物。3、防灾功能在很多地震多发的地区,城市公园还担负着防灾避难功能,尤其是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防灾避难的功能显得格外重要。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让我们认识到防灾意识的提高以及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城市公园在承担防灾、避难功能上显示了其强大作用。4、美育功能从城市公园诞生开始,它就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或多或少地都能在城市公园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城市公园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符合人对环境综合要求的生态准则,能更好的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ABOUT景观设计的人性化讨论在景观设计中,人性化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呢?人性化可以理解为尊重人,满足他们的心里和生理需求。对于中山公园来说,个体与群体都可以在公园中获得宜人的环境体验才是宜人的尺度。正如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约翰.欧.西蒙兹在他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中有精辟论述: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物体,不是空间,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确定的是用途或者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场所,空间和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1)人性化的交通,可达性高 (2)人性化的景观边界,审美价值高(3)人性化的功能布局,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人性化的景观格局,空间层次丰富。 人性化细节舒适度高右图不同于一般的围栏,顶部向内弯曲,减少了围栏锐利尖刻的感觉,使行人在围栏旁行走观赏更觉舒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