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精炼十一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精炼十一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精炼十一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精炼十一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精炼十一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 说明文阅读2016说明文分类集锦科学奥秘三、(2016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3分)无线充电,迟早的事不久前,在深圳市举办的英特尔全球技术峰会上,英特尔技术人员展示了一张神奇的桌子:这张木质的桌子大约5厘米厚,手机放在上面,就会自动开始充电。无线充电基本原理,就是将电流转换为磁场,磁场通过空气传输后又转换成电流输送给智能终端。19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磁场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约60年之后,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证明了电流能够通过空气传输电力,从而启发人们探索抛开线缆传输电力的新方法。从消费市场来看,无线电波式由于功率低、能耗高、可行性差,不被看好。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相对成熟,而且成本低、充电效率高,目前在商业化上走得远一点。最早实现无线充电应用的产品是电动牙刷。20世纪90年代,多个品牌的电动牙刷已经基于电磁感应技术,实现了无线充电。学界普遍认为,它可能只是一种过渡的解决方案,因为该技术要求电源发射设备和接受设备近距离接触,目前一个充电点只能充一个设备,也无法做到透过一定厚度的桌面进行充电。磁场共振方式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可实现远距离,能够实现一对多充电、可以做出更薄线圈等技术优势,使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线充电标准更被看好。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并不是新鲜事。早在3年前,诺基亚推出的一款手机就随机配备了无线充电板,一些第三方厂商也推出了可以用于无线充电的配件。今年3月三星推出的旗舰手机s6新款手机,就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苹果手表(applewatch)也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有it调查公司预测,未来3年,市场上将会有超过8亿个无线充电传送器与接收器,有望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公共领域的充电服务,是无线充电的一个重要布局方向。星巴克已经提供免费无线充电,宜家也开始尝试推出支持无线充电的家具;一些机场航站楼登机口也配备了无线充电桩,并为手机预留无线充电的金属触点。目前,消费领域的主要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a4wp和pma三大标准。从市场规模上看,采用电磁感应的qi标准目前普及率最高,使用成员包括微软、松下、三星、索尼、东芝等。a4wp和pma在今年初宣布合并,共同开发新型标准。据专家介绍,英特尔的无线充电标准是a4wp,该标准采用磁共振原理来传输能量,可同时给多个设备充电,设备充电时的位置与角度选择也更具弹性,并且还可以透过一定厚度,从桌下为桌上的设备充电。三大标准互不兼容,缺乏通用的标准,是无线充电发展数年后没有被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原因。实现越来越远的距离、支持越来越大的功率、充电越来越方便,更小、更薄、更具移动性是智能设备的最终发展趋势,摆脱线缆的困扰是迟早的事儿,未来无线充电有望和现在无线网络一样普及。(选自2015年7月17日人民网)1.文章第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解析】首先,分析语段所在位置,该事例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必定有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其次,用生活中的事例开篇,属于举例子,既有趣味性,又突出了无线充电的神奇特点。最后,据此总结概括作答即可。【答案】用具体事例突出无线充电的神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无线充电奥秘的说明。2.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3分)【解析】第段主要说明了无线充电的传输方式,以无线电波式、电磁感应、磁场共振这三种充电模式进行比较说明,可见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重点强调突出“磁场共振”的优点及前景。对于其作用,要依据文意并结合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进行说明。运用作比较突出了磁场共振方式“实现一对多充电、可以做出更薄线圈等技术优势”,说明其发展前景很好。 【答案】作比较,突出了磁场共振方式可实现远距离,能够实现一对多充电、可以做出更薄线圈等技术优势,强调了基于磁场共振原理的无线充电标准更被看好。3.第段中加点的“这一难题”具体指什么?(2分) 【解析】解答此题,先注意理解“这”是近指,所指内容多与上文相关,所以“这一难题”指的应该是上文所讲内容。即加点词前说的是“因为该技术要求电源发射设备和接受设备近距离接触,目前一个充电点只能充一个设备,也无法做到透过一定厚度的桌面进行充电”,那么加点词前即为答案。【答案】一个充电点只能充一个设备,电磁感应技术无法做到透过一定厚度的桌面进行充电。4.说说文章第段加点词“迟早”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解析】答题时只要明确“迟早”强调时间性,表示揣测,弄清说明对象,进而结合“迟早”是针对“摆脱线缆的困扰”这件事说明的,组织语言即可。【答案】不能删去。因为“迟早”表示揣测,表明摆脱线缆的困扰实现无线充电很快会变成现实,语气委婉、肯定。如果删去,就绝对化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5.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4分)(1)19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了“特斯拉线圈”,证明了电流能够通过空气传输电力,从而启发人们探索抛开线缆传输电力的新方法。( )(2)未来3年,市场上将会有超过8亿个无线充电传送器与接收器,有望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3)今年3月三星推出的旗舰手机s6新款手机基于磁共振原理来传输能量,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 )(4)qi、a4wp和pma在今年初宣布合并,共同开发新型标准,未来无线充电有望和现在无线网络一样普及。( )【解析】解答此题要针对关键语段进行对比研读。(1)句对应的原文在第段“19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磁场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约60年之后,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由此可知此句错误;(2)句符合原文;(3)句出自第段,但需要从第段“消费领域的主要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a4wp和pma三大标准。从市场规模上看,采用电磁感应的qi标准目前普及率最高,使用成员包括微软、松下、三星、索尼、东芝等据专家介绍,英特尔的无线充电标准是a4wp,该标准采用磁共振原理来传输能量”这段话可知,三星采用的是电磁感应而不是磁共振技术,由此可知此句错误;(4)句从第段“a4wp和pma在今年初宣布合并”中可知并不是“qi、a4wp和pma”宣布合并,所以表述错误。【答案】(1)(2)(3)(4)传统文化七、(2016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3分)饮茶始于何时陈雍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这个问题现下学术界还没有定论。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探方第8层里发现一个小陶釜,出土时釜内盛有一束整齐的植物茎叶,长约5至8厘米,共有三十多根,像是被煮软的样子。陶釜外面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表明经过火烧。考古工作者把这束茎叶送到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鉴定及切片检测,鉴定检测结果只能确定是植物茎叶,但不能确定具体属种,也就是说,无法判定釜内到底是什么植物。在跨湖桥考古报告里,这件盛有植物的陶釜被称为“中药罐”。后来有人提出这件“中药罐”应当是“茶釜”,而且是原始煮茶遗迹,进而提出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再后来,跨湖桥遗址的这件陶釜成了卖茶叶广告的招牌。我们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饮茶始于新石器时代的说法目前仍难让人信服。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但当时虽知饮茶,未若后世之盛也。”世说新语纰漏载:“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晋代人已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可见张淏的说法是可信的。张华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有学者依据广博物志“茶,古不闻食者,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名为茗粥”的记载,认为博物志的“真茶”应当是“羹茶”,“真”和“羹”字形相近而讹。但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原本有真茶。另外,尔雅释木载:“槚,苦荼。”郭璞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张华、郭璞都是晋朝人,根据他俩的说法可以知道,晋朝时把茶作为羹饮。用茶做的羹饮,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里面要放作料。陆羽茶经对此批评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荼”的记载,推论饮茶始于先秦。尔雅记载的只是植物名称,并没有说明这种植物的用途,所以也不能就此说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饮茶。古代文献中关于两汉三国时期的饮茶有零星的记载,学者们更是对考古上的发现寄予希望。唐朝以前,羹茶还没有脱离食品的范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到唐朝时,茶才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饮品。那时饮茶,用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放到煮沸的水里,不停地搅动,之后再倒进碗里饮用。宋元时期,流行把茶末放进茶盏,然后再用沸水冲茶末,以激起泡沫。元末明初,用茶末冲茶的方法发生了变革,茶碗里不再是碾压的茶末,而是一片片茶叶,这种冲泡散茶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进入明朝以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冲泡散茶,宜兴紫砂壶应运而生,于是赏壶品茗成为文人们的爱好。1.文章开头的画线句子有哪些作用?试分点作答。(3分) 【解析】注意本文开头引用“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耳熟能详的俗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这句话可知引出了“茶”这个说明对象,为下文写与茶相关的内容做铺垫。【答案】(1)文章开头引用俗语,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引出说明对象“茶”,进而引出说明内容“茶的起源”。2.对于“饮茶始于什么时期”,学者给出了四种猜测,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学者的推测证据(1)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出土“小陶釜”可能是“茶釜”。(2) 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饮茶不知起于何时,自魏晋以来有之”。饮茶始于先秦有的学者根据尔雅“苦荼”的记载。饮茶始于唐朝(3)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根据表格的提示找到对应的段落,梳理文章内容然后概括。(1)所对应的证据在第段中可以找到,结合最后一句话可得出学者的推测是“饮茶始于新石器时代”;(2)所对应的证据在第段中可以找到,结合最后一句话,可得出学者的推测是“饮茶始于魏晋以后”;(3)所对应的学者推测在第段,从第一、二句即可得出证据是“唐朝以前,羹茶还没有脱离食品的范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到唐朝时,茶才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饮品”。【答案】(1)饮茶始于新石器时代;(2)饮茶始于魏晋以后;(3)唐朝以前,羹茶还没有脱离食品的范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到唐朝时,茶才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饮品。3.文章第段中加点的“这个过程”指什么?为什么文中说它仍不能令人信服?(2分) 【解析】这句话是文中第段的最后一句,“这个过程”指代的是前面所描述的内容,通读整段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从该段中这件陶釜从“中药罐”到“茶釜”,每一步都是人们的推测,缺乏有力的证据和科学性,所以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其中“有人提出”“应当是”“进而提出”等词语就表明了这个推论的臆断。【答案】“这个过程”指:后来有人提出这件“中药罐”应当是“茶釜”,而且是原始煮茶遗迹,进而提出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不能令人信服的原因是:这个过程都是人们的推测,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据,所以说仍不能令人信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真正意义上”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唐朝以前,羹茶还没有脱离食品的范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饮品。 【解析】分析加点词时,先从意思上加以解释,然后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真正意义上”就是“完全的,彻底的”的意思,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若去掉句意就变为“唐朝以前羹茶不能称为饮品”这样就改变了句子原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答案】不能去掉,“真正意义上”就是指完全的,绝对的。因为我们今天的“茶”,指的是饮品,而“羹茶”虽名字是茶,却是“吃”的,和今天的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使得说明更准确,更严密。5.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3分)(1)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t0411号出土的“茶釜”,证明了饮茶始于8000年前的杭州湾地区。( )(2)根据宋朝张淏云谷杂记,晋代人已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 )(3)陆羽在茶经里批评的“羹茶”,类似今天吃饭时喝的菜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茶。( )【解析】(1)句中的对应句子在第段。原文是“饮茶始于新石器时代的说法目前仍难让人信服。”选项意思刚好相反,错误。(2)句中的对应句子在第段。原文是“宋朝张淏云谷杂记说“自魏晋以来有之”,而“晋代人已能够懂得茶与茗的区别”是从世说新语纰漏中得出的,错误。(3)句中对应段落是第段。结合上下文,陆羽在茶经里批评的“羹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类似于今天的菜汤。意思与原文一致,正确。【答案】(1)(2)(3)生态自然十、(2016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植物采矿在很多人看来,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肯定是片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其实不然,有一类植物不仅可以顽强地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而且还能活得很滋润。它们就是天生具有超强金属吸收能力的植物,又被称为超富集植物。早在几十年前就有生物学家发现,一些生长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镍,并首次提出了“超富集植物”的概念。后来,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奇的新样本。比如,菲律宾有一种灌木,其生长地的镍含量极高。当你切开这种灌木的枝干,从喷涌而出的翠绿色汁液中检出的镍含量可高达9。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超富集植物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采矿业的发展在为人们带来各种金属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令人头痛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土地受到重金属污染而殃及大米、蔬菜等农作物的新闻屡见不鲜。重金属仿佛潜藏在土壤里的幽灵,不仅可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严重影响其品质,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据统计,在我国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并不罕见,已涉及多个地区。重金属在土壤中分散的范围广、隐蔽性强,要清除它们并非易事,而超富集植物可以成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的秘密武器。超富集植物可以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它们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质,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相比其他一些方法,植物“排毒”具有简便、高效、环保等诸多优势。除了帮助土地“排毒”,科学家更感兴趣的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实现植物采矿。植物采矿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要找到一片富含某种金属的土地,并在上面栽种超富集植物,等植物将泥土中的金属提取到地面上后,将它们收割。通过对焚烧后的植物灰烬进行提纯处理,就可以获得其中的金属了。在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合适的植物品种,从而更高效地从土壤中提取出金属,提高金属的产出率。适合应用植物采矿技术的金属有不少,比如钴、铊等。植物采矿技术甚至可以用来提取金子。不过,目前看来镍是最具商业价值的开采品种。镍可以用于制造不锈钢以及其他一些抗腐蚀的合金,还可以用来生产电池。目前已知的镍富集植物约有400种。一些植物富集镍的水平很高,每克干燥的枝叶中可含有1毫克镍。其中最厉害的是一种叫作香雪球的植物。它主要生长在土耳其、巴尔干半岛以及欧洲东南部地区。某些品种的香雪球有极高的镍吸收性,以至动物吃了它们的叶片会中毒。植物采矿还有一项优势:它特别适合金属含量较低、无法以传统方法开采的土地。以开采镍矿为例,传统采矿技术要求矿石中的镍含量必须达到1.5以上,而利用超富集植物,土壤中的镍含量只要达到0.1,就能实现采矿的目的。1. “超富集植物”有哪些作用?(3分)【解析】从第段的首句“除了帮助土地排毒,科学家更感兴趣的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实现植物采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渡句,也就是对“超富集植物”作用的概述,答题时可以从中进行信息的提取筛选。【答案】吸取土壤中的重金属,帮助土地“排毒”,实现植物采矿。2. 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解析】“超富集植物可以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它们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质,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运用的是作诠释,对超富集植物的“秘密武器”作通俗的介绍;“相比其他一些方法,植物排毒具有简便、高效、环保等诸多优势。”运用的是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其“排毒”的诸多优势。【答案】作比较和作诠释。作用:对超富集植物的“秘密武器”作通俗的介绍,突出说明其“排毒”的诸多优势。3. 从全文角度筛选相关内容,写出植物采矿有哪些优势?(4分)【解析】“植物采矿的优势”可以从第段提取整合。通过对这两段的中心句“适合应用植物采矿技术的金属有不少,比如钴、铊等。植物采矿技术甚至可以用来提取金子。”“植物采矿还有一项优势:它特别适合金属含量较低、无法以传统方法开采的土地。”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适合应用植物采矿技术的金属有不少,甚至可以用来提取金子;(2)特别适合金属含量较低、无法以传统方法开采的土地。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超富集植物天生具有超强的金属吸收能力,可以顽强地在遭受重金属污染的片草不生的土地上滋润地生长。b.超富集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进而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c.植物采矿是在富含某种金属的土地上栽种超富集植物,植物将地下的金属提取到地面上后收割,焚烧后对灰烬提纯处理。d.香雪球主要生长在土耳其、巴尔干半岛以及欧洲东部地区,某些品种香雪球有极高镍吸收性,以至动物吃了其叶片会中毒。【解析】a项定位原文第段,是对超富集植物的概括说明,为正确选项。b项定位原文第段,原文中超富集植物对土地的作用使用的是“改善”一词,选项使用的是“清除”,夸大了其作用,故选项b错误。c项定位原文第段,有一定的迷惑性,第段最后一句提到“合适的植物品种”而选项c没有提到“合适品种”,故选项c错误。d项定位原文第段,原文中“欧洲东南部地区”,选项为“欧洲东部地区”,故选项d错误。【答案】a生活百科十二、(2016预测)阅读下文,完成15题。(12分)关于微波炉的那些传言微波加热致癌吗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致癌。实际上,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他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其实,这里所说的“辐射”,只是指微波的能量可以发射出去,跟x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是不一样的。x光虽然也是电磁波,但是其频率比微波高得多,因而能量也高。而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射出粒子,所以他们能让生物体产生癌变。微波不会致癌,也不会让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甚至,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质的产生。对于鱼、肉等食物来说,传统的加热方式,尤其是烧、烤、炸等,容易导致肉变焦,从而产生一些致癌物。早前发表的一篇科学综述介绍了这类致癌物的产生及其致癌性,最后指出:用微波炉加热可以有效减少这类致癌物的产生。 微波的安全性跟太阳光一样,是否危害人体取决于能量的多少。和煦的阳光让人舒爽,烈日暴晒则可能造成皮肤的灼伤。微波也是如此既然能够加热食物,自然也能加热人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到达人体的微波还有多少能量。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危害人体的最小微波功率。对于完好的微波炉,泄漏的微波功率距离危害人体的强度还很遥远。美国的规定是,在距离微波炉大约5厘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不超过5毫瓦;而我国的标准更加严格,是1毫瓦。而且,微波的能量是按照距离减弱的。5厘米处是1毫瓦,50厘米处就降低到了0.01毫瓦,更是“人畜无害”了。微波炉使用的另一个安全疑虑是塑料容器释放的有害物质。的确,有些塑料在受热的时候,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成分。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测定了各种塑料容器在正常的微波炉中加热时可能释放到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的量,要求这个量低于动物实验确定的有害剂量的1甚至0.1,才可标注为“可微波加热”。所以,合格的“可微波加热”的塑料容器是相当安全的。微波安全事故从何而来fda说,他们接到了许多因为使用微波炉而受伤的报告。不过,这些事故都跟微波炉本身无关,而是因使用不当造成的。以下是最常见的两类事故:液体过热。用传统方法烧水的时候水会流动,到了沸点水就开了。而微波加热时水不流动,只是温度升高,有可能超过了沸点还“不开”。但是这时水的温度已经非常高了,只要有一点儿扰动,就会猛烈沸腾。如果这个扰动是在你拿水的时候发生的,那么你就会被烫得比开水烫的还厉害。越干净的容器,越干净的水,就越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其他液体,比如牛奶、汤等,因为其中有别的成分,不容易过热,但是如果长时间加热,液体也很容易因“暴沸”而溢出容器。并不是说不能用微波炉来加热这些食物,而是说要算好加热时间。鸡蛋爆炸。微波炉不能用来加热鸡蛋,这大概是一个常识了。鸡蛋爆炸的原因有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