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讲稿.doc_第1页
国际经济学讲稿.doc_第2页
国际经济学讲稿.doc_第3页
国际经济学讲稿.doc_第4页
国际经济学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经济学讲稿第一章 绪 论本章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发展概况及学习方法、意义和基本框架。重点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发展概况。难点是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课时数为3学时。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特点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n 简而言之,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n 其研究目的是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n 与西方经济学相似,国际经济学也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前者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后者则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不过更多的时候国际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按马歇尔观点,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则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有的学者把国际贸易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微观经济学;把国际金融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或国际货币经济学或宏观开放经济学。n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和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包括贸易基础、贸易影响、贸易所得等内容)和贸易政策理论(贸易限制、贸易鼓励等)。 而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这些内容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及国际货币制度等。当然,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其主题有七大:l 贸易所得l 贸易模式l 贸易保护l 国际收支平衡l 汇率决定l 国际间政策协调l 国际资本市场二、特点n 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国内贸易。n 其理论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n 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n 应考虑各国政策的差异与冲突及相互影响。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包括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要素禀赋理论、特定要素贸易模型等)当代贸易理论(包括新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和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等)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n 国际金融理论涉及的问题和领域比较多,流派众多,不象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那样线索清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金融理论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特别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已成为经济学中十分活跃的领域之一。n 可以说,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外部平衡”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展开的。但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相比,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这也是今后国际金融理论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节 学习意义、方法及基本框架一、意义: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有助于加深对国际经济现象和问题、国家对外经济政策法规和企业国际商务活动的认识、理解和预测,有助于打牢经济学基础,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二、方法:西方经济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多看多练和讨论方法等。三、框架:见教材目录。复习思考题:1 试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特点。2 试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3 试对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作出评价。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本章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界定、起因、分类、在统计上的常见概念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分析工具。重点是国际贸易的概念界定、分类、常见概念及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分析工具。难点是国际贸易的特点、起因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分析工具。课时数为6学时。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含义、分类和常见概念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从一个国际或地区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这种交换活动从全球范围来看则被称为是世界贸易(World Trade),即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是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的,有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常用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表示对外贸易。另外,对外贸易有时也被叫做国外贸易(External Trade)或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有狭义和广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有形商品的交换,又叫狭义的国际贸易。现代的国际贸易则指有形商品贸易和无形商品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又叫广义的国际贸易。二、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的产生应具有两个基本条件: 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 国家(政治实体)的形成。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 原始社会初期不存在国际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商业的分工),出现了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最终超出国界,出现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下,对外贸易只在局部地区偶然发生,其职能、范围、规模和商品种类很有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产生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的国际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获得飞速发展。三、国际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共同点: 其性质都是商品的交换活动; 均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其交换对象都是货物和服务; 其交易方式和交易过程极为相似; 其经营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提高经济效益。国际贸易的特点: 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表现在:l 语言、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l 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等制度不同;l 各国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态度不同。 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包括:l 信用风险l 商业风险l 价格风险l 政治风险四、 国际贸易在统计上的常见概念n 对外贸易额和世界贸易额用于衡量贸易规模和水平 对外贸易额又称进出口总额,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示的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在数量上等于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总和。 世界贸易额是世界各国在某一时期(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示的贸易规模和水平,一般是指指世界出口总额。因为世界进口总额总是大于世界出口总额。n 贸易差额 一国通常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为贸易顺差(出超)。 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为贸易逆差(入超)。 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为贸易平衡。n 对外贸易量和世界贸易量 能真实地反映贸易的实际规模和水平。 对外贸易量是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其计算公式为:贸易量=报告期价格指数=100% 世界贸易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额。n 对外贸易依存度 含义:是衡量一国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反映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指标,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Z=100% 例:200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Z=100%=43.6%n 贸易条件 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它反映着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系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贸易条件指数=100此处,假设基期贸易条件指数为100,如果报告期该指数大于100,则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小于100,则表明恶化。 例如:某国1980年(基期)贸易条件指数为100,2005年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0%,为110,则该国2005年贸易条件系数为86.36,表明该国贸易条件恶化。n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世界贸易商品的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商品的进出口额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比重),它表明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例如,我国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纺织品,成为第一类出口商品。 世界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种类别商品的贸易额在整个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主要考虑世界贸易总额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的比重。n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世界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或贸易流向,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某个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一般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贸易额在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l 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体现了该国对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l 例如:2000年,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世界贸易地理方向也称世界贸易地理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l 反映各洲、各国参与国际商品流通的水平。l 例如:2000年世界贸易的国家排名为美国第一位,我国我第七位。2005年,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是美国,中国是第三大贸易国。五、国际贸易的分类按商品的移动方向(或货物流向)划分,可分为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出口贸易(Export Trade)、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和转口贸易(Transshipping Trade)。 进口贸易按贸易政策划分,可分为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和管制贸易(管理贸易)按国境与关境划分,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进口与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也称为总贸易体系。它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采用该统计方法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的统计方法,也称专门贸易体系。专门贸易又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采用该统计方法的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和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有形贸易要办理海关手续,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无形贸易则无需办理海关手续,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但也是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按贸易关系划分,可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参与贸易国家的多少划分,可分为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按清偿方式的不同可划分,可分为现汇贸易、记账贸易和易货贸易。按交易方式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商品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租赁贸易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以商品、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因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利益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可称为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由有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程度比其国内流动程度低;国际贸易会受到政府政策的人为阻碍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又可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基本理论)和政策理论两部分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论分析未涉及货币因素,假设物物交换。分析框架为假设“222”模型。分析方法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其理论属于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较少体现时间因素。二、主要分析工具 供给曲线局部均衡分析 需求曲线 均衡价格 生产可能性曲线(包括机会成本或边际转换率)一般均衡分析)社会无差异曲线(包括边际替代率)均衡相对价格(一)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生产达到均衡,即MRT=;消费达到均衡,即MRS=;市场出清,即。如下所示:YOPPFXPCICE(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条件有以下三个:生产达到均衡,即MRT=;消费达到均衡,即MRS=;进口支出=出口收入,即,存在贸易三角。如下图所示:YOPPCXZCCICEPwD进口(y)出口(X)(三)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的局部均衡封闭条件下的局部均衡(即国内均衡价格的决定)如下图所示:PO过剩供给过剩需求Pe俄eSEDQQe P2P1开放条件下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局部均衡分析)如下图所示:POSAEA出口PEAPOOSWEWPEWQPQSBEB进口PEBDADW出口=进口DB(a) (b) (c)也可根据一国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来确定其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而后确定国际均衡价格。如下图所示:PODASAPEAQX出口出口OA国过剩供给曲线XP-XCPX出口量 EA (a) (b)PPSBPEBEBBB国过剩需求曲线进口进口DBOQXOXc-XpX进口量(c) (d)OPEWB国过剩需求曲线PA国过剩供给曲线过剩供给或需求PEAPEB出口=进口(e)(四)贸易利益的分解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来自分工的利益。如下图所示:YOXEPWC3CIC3CIC2CIC1PhPPFQPWC2说明:图中CIC1CIC3代表国际贸易利益。其中:CIC1CIC2代表来自交换的利益;CIC2CIC3代表来自分工的利益。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世界里,国际贸易建立在相对价格差的基础上。至于相对价格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国际贸易理论的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如下图所示:从技术差异方面解释古典贸易理论从资源或要素配置差异方面解释新古典贸易理论从供给方面解释 从市场和生产规模差异方面解释新贸易理论从成本优势动态变化方面解释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从偏好不同方面解释需求贸易模型从需求方面解释从收入不同方面解释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第五节 贸易提供曲线n 含义:贸易提供曲线分析方法最早由埃奇沃斯和马歇尔提出。它是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挑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一国为换取一定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与所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n 推导及应用:YOXEC2CIC3CIC2CIC1PhPW2PPCPw1C1出口Q1Q2O111O2YOX(出口)PW2PW1弹性为0A (a) (b)YOXyeAEPaEeB(c)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由A、B提供曲线交汇点与O点连线决定。复习思考题:1试述国际贸易的含义和特点。2试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3试述国际贸易的起因。4试述国际贸易利益的分解。5试述封闭条件下一国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与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的联系和区别。第三章 古典贸易理论从本质讲,古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本章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角度分析贸易的基础、贸易利益及分配、贸易影响、贸易模式等,还要使学生明了古典贸易理论的内在矛盾和局限。重点是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难点是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对贸易基础的解释及如何运用机会成本理论说明比较优势学说。课时数为5学时。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古典贸易理论始于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一、 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n 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斯密批评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定义。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这些金钱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其次,他指出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再次,他将社会(劳动)分工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增加财富。n 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概念,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都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即可以增加生产总量,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福利水平。二、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n 为今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指明了方向。n 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它无法解释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时能否参与国际贸易的问题。三、李嘉图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或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不是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或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下面以李嘉图模型为例,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从技术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影响的。一、假设前提1“221”模型;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4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费用;5商品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6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XBLXLX,bXaX=,XAbYyLYYB=LYaY=YAyy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简单数字说明)请看如下表格:表1(a) 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X的劳动投入量Y的劳动投入量A国36B国124表1(b) 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产出)X的劳动生产率Y的劳动生产率A国1/31/6B国1/21/4表2(a) 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X产品Y产品A国36B国128表2(b) 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产出)X产品Y产品A国1/31/6B国1/121/4说明:在表1(a)和表1(b)中,即A国在X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即A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产品,B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产品。在表2(a)和表2(b)中,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A国应专业化生产在出口X产品,B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产品。根据表1(a)和表1(b)实例,A和B两国分工和贸易后的情形如下表:分工后的产量X产品Y产品净增加产量A国0+1B国0+2贸易后的消费量(按1x:1y交换)X产品Y产品净增加产量A国1.51.5+1B国1.52.5+2根据表2(a)和表2(b)实例,A和B两国分工和贸易后的情形如下:分工后的产量X产品Y产品净增加产量A国0+1B国0+0.5贸易后的消费量(按1x:1y交换)X产品Y产品净增加产量A国21+1B国11.5+0.5三、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图示(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单一要素情形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不变)由下列三个表达式决定: 可得出:,斜率为,同理可得出:,斜率为,假设,则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图所示:0yxEBEA(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在均衡状态下,A国的相对价格记为,B国则记为,因为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所以,。即相对价格与相对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由于A国在x生产和B国在y生产上各有比较优势,故:。(三)国际均衡价格(开放条件下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共同决定)Px/PyA国过剩供给曲线-xAPAaxLA-xAxP-xC(b)yx0AyAP2C2C1P1EAXA(a)B国过剩需求曲线xB0PBA国过剩供给曲线X的过剩供给或需求PWPA(d)Px/PyB国过剩需求曲线xB-(bxLB-xB)xC-xP(c)(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或所得)yx0APWCAEADA国一般均衡Ayx0BPWCBEBB国一般均衡BD(五)贸易利益1社会无差异曲线在贸易后向的移动,说明社会福利水平在贸易书提高。2由,可知:A国放弃一个单位Y生产的劳动去生产X,再与他国交换Y,可获得多于1个单位的Y。(六)国际贸易与实际工资水平(名义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实物数量)在封闭条件下,由于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所以均衡时,所有部门的工资水平都相同,且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其中,为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为A国x产品的价格,为x产品的边际劳动产出,为A国y产品价格,为y产品的边际劳动产出,由上式可得:,即分别对x、y而言,实际工资水平(或)等于其边际产出,封闭条件下,单个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可用下图的预算线表示,即单位工资所能购买的x、y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均落在这条线上。贸易后,由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x产品,均衡时,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为:由于,所以,可见,贸易后,A国劳动者相对于出口商品x的实际收入未变,相对于进口y而言,实际收入提高了。贸易后A国单个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可用下图中另一条预算式表示。x0V1C2C1ayV2axy附:对国际贸易的误解:误解一绝对优势论: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误解二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误解三剥削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使福利恶化。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评价一、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由迈克道格尔完成的。他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英两国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他一共计算了25个部门的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与出口比值,其结果见P46表24。检验结果显示,在25个部门中有20个部门服从假设检验。后来的一些学者按迈克道格尔思路又进行了一些检验分析,如斯特恩(Robert Stern)等,检验结果与迈克道格尔基本一致。可见,迈克道格尔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古典贸易理论,但还不能说古典贸易理论具有广泛适用性。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缺陷第一,没有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第二,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三、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贡献第一,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二,从劳动生产率差异和比较优势解释贸易基础,具有一定事实依据,对今天贸易理论和实践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附录:古典学派的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对任意的常数入0,则有设则: 令(常数)劳动生产率或单位劳动产出。上式可写成:由上可知,古典生产函数实际上是线性函数形式,其中线性系数a表示固定不变的劳动生产率。教材P49第9题参考答案:证设,其中A国为发展达国家,B国为发展中国家,A国生产x和y产品均有绝对优势。则有由比较优势模型可知,A国生产x产品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y产品有比较优势。由于,故即发达国家由于生产两种产品均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绝对高于发展中国家),故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符合比较优势贸易模型,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可从贸易中获益。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本章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贸易基础,即介绍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在从20世纪前中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本章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H-O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及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重点是H-O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难点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及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课时数为5学时。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n 要素禀赋理论区别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l 解释贸易基础的角度是要素禀赋差异;l “222”模型。在双要素模型中,机会成本递增,生产点不会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两端。l 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易于解释。n 要素禀赋l 所谓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即要素存量比例,是个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若代表资本数量,代表劳动数量,则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程度)为。当时,则称A国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KABEAEBABPAPBLO说明:上图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PA、PB分别表示A、B两图的要素禀赋状况(即EA、EB两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由图可知,PA、PB,A国为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l 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通常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但人均资本存量的实际测算存在许多困难,故有许多人在应用要素禀赋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根据经验观察,判断要素禀赋差异。n 要素密集度l 所谓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概念。若,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l 如果x、y两部门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则直接比较x、y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就可以确定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产品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会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即可逆转),此时,比较两个生产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要素价格下进行。l 若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生产(),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度产品。l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借助于等产量曲线来说明。见下图:KOLXkxkyw/rYKxKyY说明:和分别表示x、y的等产量曲线。在资本、劳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厂商选择的最佳要素组合由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来决定。当任意给定一组要素价格如w、r时,当任选另一组要素价格如w、r时,。可见,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n 模型基本假设这里以标准的要素禀赋理论模型为基础,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即以可替代(可变)要素比例取代固定要素比例。 基本假设如下:l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222”模型;l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l 规模收益不变;l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l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l A国是资本相对丰裕国家,B国是劳动相对丰裕国家;l 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可自由流动,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l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其中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l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第二节 HO理论n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l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异。见下图:ycxBAKOLEAEB()()()()说明:上图显示,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A、B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l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n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封闭条件下,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如下图所示:ycXBAPBEBCICBEACICAPA说明:EA、EB分别是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点。,这表示A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而B国y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A国,即A国生产x产品有比较优势,而B国生产y产品有比较优势。三、HO定理n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l 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l 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若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n 逻辑推理两国间要素禀赋差异(存量比例差异)两国间要素相对丰裕程度差异两国间同质要素价格差异两种商品要素密集度差异(资本-劳动比差异)两国间同一商品成本差异两国间同一商品价格差国际贸易发生。n 数学推导设: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C为资本投入系数,L为劳动投入系统,R为利息率,W为工资率。A国为资本相对丰裕国家,B国为劳动相对丰裕国家。令(要素密集度或资本劳动比)(A国要素价格比)。则有:同理,上式右边小于0,则存在价格差,国际贸易由此而产生。n 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如下图:OPBEPAPWPX/PYA国过剩供给曲线B国过剩需求曲线X的过剩供给或过剩需求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方面意义:第一,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不存在要素国际流动直接在世界范围内最佳配置资源时,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最佳配置;第二,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先以X产品相对价格上升为例,说明商品相对价格如何影响要素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封闭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报酬相同。贸易后,X产品相对价格上升,X部门要素报酬增加,Y部门要素向X部门流动。但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扩张需要更多资本投入和较少的劳动),Y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衰缩时只能释放比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这样,在要素重新配置时,对资本新增加需求超过资本新产生的供给,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增加的需求,从而在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会上升,劳动价格则会下降。要素价格的变化会导致资本一劳动比变化,则厂商会多使用更便宜的劳动,而少使用变得更昂贵的资本,由此,资本劳动比则会低于X相对价格变化前的要素使用比例。但上述要素价格的变化只是名义价格的变化,不能说明实际价格的变化。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要素两边际产出取决于两种要素的使用比例,因此,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要素实际价格变化只取决于两种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即相对投入增加的要素,边际产出下降,相对投入减少的要素,边际产出上升。)已知,当X相对价格上升时,两个部门资本劳动比均下降,故资本边际产出增加,劳动边际产出减少,即资本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于是,得出以下结论: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可见,国际贸易所改善一国整体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个人或每个社会利益集团都有利。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贸易后,原来A国相对价格较低的X商品相对价格趋于上升(出口),其密集(大量)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价格将上升,其较少使用的要素一劳动两价格将下跌,而B国贸易后X的相对价格趋于下降,于是B国资本的价格将下降,劳动的价格将上升。可见,A国和B国之间的资本和劳动价格将趋于均等化(相同),即两国之间要素价格的差异不断缩小并最终消除。如下图所示:KLXKA和B两国的情况说明:上图中,为1美元的x、y商品的等产量曲线(即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其形状和位置取决于和平技术条件和商品价格,它满足如下条件:单位等成本曲线的方程是:,其斜率是10/1,A国x、y两产品部门因贸易后要素价格相同,故其单位等成本曲线相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由于A、B两国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相同,且生产技术条件相同,所以两国相应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和住量也完全相同。注: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垄断共同因素的存在,各国之间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故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另外,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两国间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一、罗伯津斯基原理设某一要素总量增加,如资本供给增加了K。此时需要资本密集型部门(X部门)来吸收新增资本,但同时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故Y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将缩小生产规模,以释放一定的劳动(ly)但同时也会释放一定的资本(KY),这些Y部门释放的生产要素都要由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下状态: (1) (2)由于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导致要素相对价格不变,从而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要素密集度)也保持不变,故满足上述两式时,X部门生产扩大,Y部门生产则下降。同理,若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缩小。于是,可得到如下结论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稀缺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可用图示方法来证明,以下图表示(以资本供给增加为例):KLOEZKy说明:E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要素禀赋点,直线ox、oy的斜率表示均衡时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要素密集度)。由于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故ox在oy之上。x、y点所对应的劳动、资本量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要素投入量。当要素充分利用时,OXEY应是一平行四边形。由于规模收益不变,x、y的产出分别与线段ox、oy成等比例关系,故不妨直接用线段ox、oy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产出水平。假定资本增加,劳动不变,则E变为,X变为点,Y点变为点,变为。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罗伯津斯基定理可用来说明要素积累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效果。以下图表示,设资本总量增加,劳动不变。YOTEPR罗伯津斯基线X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增加,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同理,若劳动增加,资本不变,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在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保持不变,即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若该产品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将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产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将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以上结论是针对贸易大国而方的。而对贸易小国而言,要素增加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要素积累导致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即么经济增长对增长国的福利会产生两种不同甚至相反的效应: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总产出增加),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会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故,经济增长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上述两种效应的对比。以下图所示:YOPWXCCICQPW注:,说明:表示纯粹的增长利益,代表贸易条件恶化抵消的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部分减少的利益转换至他国从而为他国所享有)。如果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过了增长利益,那么该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这种情形称为悲惨增长(贫困增长),如下图所示:YOPWX(如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初级产品)QCCIC一般来说,出口悲惨增长产生的条件有:(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国是贸易大国,其出口贸易额占国际市场较大份额,其出口供给的变动是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4)增长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如果时间足够长,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态,即以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能变成比较劣势,而以前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可能变为比较优势。这种情形通常出现在保护幼稚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情况,见下图:YOCXQCICPW 说明:经济增长前X产品有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要素增加或经济增长后则变为Y产品有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案例: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变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一、里昂惕夫之谜(略)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包括谜内解释(对实际结果的分析法的讨论)和谜外解释(加进H-O模型未考虑的因素,或提出新的贸易基础。)谜内解释主要有:1人力资本说2自然资源说(资源稀缺说)3要素密度逆转说(见下图)。YOXKXKXKYYKYYYX4关税结构说(略)5需求逆转说(需求偏好说):见下图YOXBAPBPA说明:在生产上,A国生产X产品有比较优势,本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产品,但在消费上由于A国特别偏好X产品,使X产品相对价格反而高于B国,故开放后,A国进口X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