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能发电—会议论文(广东能源所).pdf_第1页
波浪能发电—会议论文(广东能源所).pdf_第2页
波浪能发电—会议论文(广东能源所).pdf_第3页
波浪能发电—会议论文(广东能源所).pdf_第4页
波浪能发电—会议论文(广东能源所).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我国海洋波浪能技术发展建议 游亚戈 吴必军 盛松伟 冯波 张亚群 王坤林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 号 5 1 0 6 4 0 摘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海洋波浪能现有技术做了综述 分析了技术发展方向 并对现有的各 种波浪能技术做了点评 对我国波浪能发电技术与国外技术做了对比 然后 从我国波浪能资源 以及海洋灾难性气候出发 分析了适合我国海况的波浪能技术 文章最后从国家需求出发 对我 国海洋波浪能研究与开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波浪能技术 振荡水柱 筏式 收缩波道 鸭式 点吸收式 摆式 1 海洋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 1 国外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 1 1 1 振荡水柱技术 振荡水柱技术通常指采用气室俘获波浪能的装置 气室是一个下方开口的结构 当波浪作用在开口时 气室内的水柱就会上下运动 振荡水柱因此而得名 驱动水 柱上方的空气 形成往复气流 该气流驱动安装在气室喷嘴上的空气透平 得到旋转 机械能 旋转机械能再通过驱动发电机发电 振荡水柱波能装置的优点是转动机构不 与海水接触 防腐性能好 安全可靠 维护方便 其缺点是空气透平能量转换效率较 低 近年研建的振荡水柱技术装置有 英国的W a v e g e n 公司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B e l f a s tQ u e e n SU n i v e r s i t y 共 同在苏格兰的伊斯雷 I s l a y 岛上研建了L I M P E T 振荡水柱式波浪能电站 如照片1 所 示 该电站于2 0 0 0 年建成 装机容量为5 0 0k w 向电网供电 振荡水柱式波能装置的转换效率不高 主要问题出在W e l l s 空气叶轮上 针对这 一点 澳大利亚的T D e n n i s 博士提出一种改良的振荡水柱波能装置 照片2 使用 了一种可控制叶片桨距的D e n n i s s A u l d 空气叶轮 可调节叶片桨距 使叶片处于最佳 攻角 以提高空气叶轮的转换效率 此外还使用了抛物线柱面聚波板 将波浪聚集在 气室 增强转换效率 中国W 再生能源学台海洋能 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台立集 照片I L I M P E T O W C 波力电站照片2 澳太利亚振荡水柱装置 英国布里斯维尔大学研制的S p e r b o y 为漂浮式振荡水柱装置 照片3 其投放点 距岸8 1 2 英驵 具有很好的波能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增强装罱抗浪能力 延长装置 寿命 降低传输成本等方面的突破 降低发电成本 照片3 S p e r b o y 漂浮式振荡水柱装置 1 12 筏式波浪能技术 筏式波浪能技术通过漂浮在水面的 端部铰接的若干浮体俘获波浪能 再通过液 压系统驱动发电机发电 I 黪勇 韬簟孽 照片4 M W P 波力装置 照片5 P e l a m i s 波力装置 j 中国可再生盹潭学会湃洋能专业委员台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最近建成的M c C a b e W a v eP u m p M W P 波力装置 照片4 由三个成直角的 钢质浮筒构成 通过横粱铰链在一起 总长度4 0 米 具有自动朝向来渡的功能 该 装置可驱动海水浈化系统获得可饮用的纯净水 或驱动发电机发电 英国O P D 公司 O c e a nP o w e rD e l i v e r yL t d 研究的P e l a m i s 实际为改良的筏 式装置 照片5 传统的筏式装置只允许一个方向的角位移 在斜浪作用F 其铰受 到弯曲力矩 容易遭到破坏 而P e l a m i s 允许两个方向的角位移 抗浪能力人大提高 P e l a m i s 的能量采集系统为三个端部相铰接 直径35 米的浮筒 利用相邻浮简的角 位移驱动活塞 将波浪能转换成液压能 装机容量为7 5 0 k W 总长为1 5 0 米 放置 在水深为5 0 米 6 0 米深的海面上 它是世界上第一座进行商业示范运行的漂浮式波 力电站 筏式装置的长度方向顺浪布置 迎波面较小 与垂直于浪向的同等尺度的波能装 置比 筏式装置吸收波浪能的能力较为逊色 单位价值材料所获取的能黾较小 但其 优点是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抗波浪冲击能力较强 具有较好的能量传递效率 发电稳 定性较好 l13 收缩波道式波能技术 收缩渡道式波能技术依靠逐渐收缩的波道俘获波浪能 绕射聚波 使波高在逐 渐收缩的渡道中放人 直到波浪越过波道顶进入高于海面的水库 进入水库的水的势 能通过水轮发电机转换成电能 这种转换方洁的优点在于波能的转换没有活动部件 可靠性好 维护费用低且出力稳定 照片6 挪威3 5 0 k W 收缩渡道电站照片7 W a v eD r a g o n 波力装置 最早的收缩波道式波力装置是挪威波能公司 N or w a v e A S 于1 9 8 6 年建造了 座装机容量为3 5 0 k W 的收缩波道式电站 照片6 其收缩波道开口约6 0 m 宽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台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 居学术讨论会文集 呈喇叭形逐渐变窄的楔形导槽 逐渐收缩通至高位水库 高位水库与外海间的水头落 差达35 m 电站自建成以来一直工作正常 不足之处是 电站对地形要求严格 不 易推广 丹麦的W a v e D r a g o n 公司研建了漂浮式的收缩被道装置W a v eD r a g o n 如照片 7 所示 该装置由钢结构组成 漂浮于海面上 通过锚链锚泊于海底 两侧具有导 浪浮体 采用低水头的K a p a n 水轮机组发电 该装置不受潮位影响 在大浪时可以 稳定发电 导浪浮体具有较好的聚波能力 可根据波高调解装置的吃水高度 具有较 好的水动力学性能 l 14 振荡浮子式或点吸收式波浪能技术 振荡浮子式波浪能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 该技术采用浮于俘获波浪能 通过与浮 子连接的液压装置或机械装置将波浪能转换成某种机械能 再通过发电机转换成电 能 或通过其它设备制造淡水或冰 英国A W SO c e a nE n e r g y 有限公司研制的阿基米德波浪摆装置 A r c h i m e d e s W a v eS w i n g A W S 照片8 由2 个相嵌套的圆筒组成 上部圆筒为漂浮的 在 波浪作用下上下运动 而下部圆筒固定不动 该公司准备在2 0 1 0 年之前 在苏格兰 海域建立第一个小型的阿基米德摇波浪摆装置实验电站 美国的O P T O c e a nP o w e r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公司研制的P o w e r B u o y 波力装置 照 片9 通过控制浮力 控制能景的吸收 2 0 0 6 年2 月 O P T 公司在英国北部C o r n w a l l 对该装置进行第六次试验 2 0 0 7 年2 月获得联邦能量结构委员会 F E R C 批准 建立5 0 M W 示范装置场 2 0 0 7 年1 0 月O P T 公司获得美国海军1 9 0 万美元的资助 在夏威夷安装P o w e r B u o y 装置系统 j o 皇 I 一丁 照片8 英国阿基米德波浪摆装 置 A r c h i m e d e sW a v eS w i n g 照片9 美国P o w e r B u o y 波力 装置 U 乜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1 1 5 鸭式波力装置 鸭式装置是一种经过缜密推理设计出来的 具有特殊外形的波能装置 图1 由 英国爱丁堡大学S a l t e r 教授提出 该装置具有一垂直于来波方向安装的转动轴 装置 的横截面轮廓呈鸭蛋形 其前端 迎浪面 较小 形状可根据需要随意设计 其后部 背浪面 较大 水下部分为圆弧形 圆心在转动轴心处 装置在波浪作用下绕转动 轴往复转动时 装置的后部因为圆弧形 不造出向后行进的波 又由于鸭式装置吃水 较深 海水靠近表面的波难以从装置下方越过 跑到装置的后面 故鸭式装置的背后 往往为无浪区 这使得鸭式装置可以将所有的短波拦截下来 如果设计得好 鸭式 装置在短波时的一级转换效率接近于1 0 0 装置的缺点在于抗浪能力弱 其固定支架需要复杂的海下施工技术 才能与海底 有效连接 波浪传播方向 1 1 6 摆式波力装置 图1 英国鸭式装置 摆式波能转换装置如图2 所示 在波浪的推动下 利用摆运动吸收波浪中的能量 转换成机械能 进而转换为电能 日本室兰工业大学于1 9 8 3 年在北海道室兰附近的内浦湾建造了一座装机容量为 5 K W 的推摆式波力电站 试验电站的摆宽为2m 最大摆角为 3 0 度 波高1 5m 周期4 秒时的正常输出约为5k W 总效率约为4 0 是日本电站中效率较高的一座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图2 推摆式波力电站装置原理简图 1 1 7 国外各种技术点评 按目前国际上的分代方式 上述波浪能技术可分为第一代 二代 三代技术 其 中 固定在岸边的波浪能装置为第一代技术 如英国的5 0 0 k W 振荡水柱电站L I M P E T 照片1 挪威3 5 0 k W 收缩波道电站 照片6 日本的5 k W 摆式装置等 离岸 转换效率不高的波能技术为第二代技术 如澳大利亚振荡水柱装置 照片2 英国 的S p e r b o y 漂浮式振荡水柱装置 照片3 M W P 波力装置 照片4 P e l a m i s 波力 装置 丹麦的W a v eD r a g o n 波力装置 美国P o w e r B u o y 波力装置等 离岸 转换效 率高的波能技术为第三代技术 如具有消波功能的点吸收式技术以及鸭式技术 如英 国的A w S 波力装置和鸭式装置 第一代技术是发展波能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代波能装置建在岸边 容易观察 试 验 更换不良的部件 对研发是有利的 但第一代波能装置建造十分困难 几乎每一 个装置都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 克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 花费了昂贵的代价 这 种技术无法实现批量生产 因而也就无法推广 第二代技术是在第一代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利用第一代发展的动力转换 p o w e r t a k e o f f 技术 与离岸波能俘获技术相结合 形成第二代技术 降低波浪能发电装 置的成本 第一代装置只能根据岸边的具体情况而制造 第二代与岸边地形无关 可 以在工厂里批量制造 因此 第二代装置比第一代装置容易制造 且造价较低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第二代技术的缺点是其水动力学性能不佳 未能达到较高的转换效率 其特征是 装置背后的波浪能仍然很大 装置前面的反射波很大 在现阶段 在波浪能非常丰富 的地区 或者 具有非常廉价的特点的第二代技术还可以发展 当同样廉价的第三代 技术出现的时候 二代技术就会被淘汰 第三代技术改进了第二代技术的缺点 鸭式技术利用自身的几何形状避免了波浪 能向后辐射 降低了兴波阻力 点吸收式利用运动产生的反相位波 消弱了向后辐射 绕射 透射的波 提高了转换效率 目前第三代技术发展还不成熟 但具有很好的前景 一旦第三代技术发展起来 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尺寸就会变小 发电量就会增大 发电成本有望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1 2 我国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 我国自七五以来开始波浪能利用研究 发展了振荡水柱 振荡浮子 摆式 鸭式 四种技术 1 2 1 振荡水柱技术 在 七五 到 九五 期间 我国共研建了3k W 2 0k W 1 0 0k W 岸式振荡水 柱波力电站各一座 5k W 后弯管漂浮式振荡水柱波力装置一座 1 0W 航标灯用波力 发电装置7 0 0 余台 出口2 6 台 总的来说 振荡水柱技术在欧洲有一定市场 但不太适合波浪能流密度较小的我 国 欧洲波浪能流很大 波周期达到1 0S 左右 波高3 5m 波力装置容易遭到破坏 振荡水柱效率虽然低些 但波浪承受力大 可以得到较长的全年运行时间 我国的波 浪能流小 振荡水柱波力装置效率偏低 导致全年运行时间较短 振荡水柱的能量转换效率的瓶颈在于空气叶轮效率低下 振荡水柱装置的一级转 换效率 气室效率 较高 岸式装置甚至可以达到5 0 一1 5 0 二级转换效率 空气 叶轮效率 仅为1 0 3 0 三级转换效率 发电机效率 为5 0 9 0 从数据来看 空气叶轮是效率难以提高的瓶颈所在 在引起空气叶轮效率低下的诸多因素中 最主要的是叶轮在高频往复气流里的工 况变化太剧烈 我国海浪的波周期为3 5S 左右 每1 4 波周期 1S 左右 里气流能 量从0 增长到最大 或从最大减小到0 此外还有其他次要因素 如后一级转换的负 载 即发电机给空气叶轮的负载 大小 但试验表明 即使后一级转换的负载达到最 佳 空气叶轮的效率还是低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振荡水柱技术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波能转换的共性问题 国际波能界称之为 动力摄取 p o w e rt a k e o f f 问题 此问题在后面还有论述 1 2 2 摆式技术 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中心在 八五 九五 期间分别研建了8 k W 和3 0 k W 岸 式摆式波能发电装置 为岛上居民供电 1 2 3 振荡浮子技术 为了解决振荡水柱技术效率低下的缺点 我国在 十五 期间开展了振荡浮子技 术研究 振荡浮子技术的基本思路是 采用振荡浮子俘获波浪能 采用液压柱塞泵和液压 马达将往复机械能高效地转换为旋转机械能 采用负载控制技术和蓄能稳压技术为系 统提供最佳负载 并稳定输出 我国振荡浮子技术主要目的之一是攻克动力摄取技术的障碍 H H 三级转换的 核心问题 1 如何高效地将往复机械能转换成旋转机械能 2 如何为前一级转换 提供最佳负载 3 如何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 目前的大部分波能装置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如空气叶轮没有解决第一个 问题 而齿轮齿条 曲柄连杆等机构没有解决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更难 其实 后一级负载对前一级效率的影响贯穿于波能装置的各转换过程 二级转换的负载直接 影响一级转换的效率 三级转换的负载直接影响二级转换的效率 所以 任何一级的 负载偏大或偏小 都将使整个装置的效率下降 但现在的大部分转换装置都只能根据 自身的特性为前一级提供负载的 在工况变化如此剧烈的情况下 为前一级转换提供 最佳负载是不可能的 振荡浮子技术采取液压柱塞泵 液压马达解决第一 三个核心问题 柱塞泵的转 换效率达8 0 以上 液压马达效率达8 5 以上 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将6 0 以上的 往复机械能转换成旋转机械能 两者都属于成熟技术 具有很好的抗冲击载荷能力 而且 液压马达的负载仅与排量有关 与速度无关 特性稳定 容易控制 有解决第 二个核心问题的条件 为了解决动力摄取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我国的振荡浮子技术发展了负载控制技术 和蓄F j t 匕E 髂t 6 压技术 蓄能稳压技术在液压柱塞泵和液压马达之间增加了蓄能系统 解除 了泵与马达之间的功率约束 负载控制技术使液压柱塞泵为振荡浮子提供了最佳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载 提高了振荡浮子的效率 与振荡水柱技术比 振荡浮子技术有下列优势 在一级转换效率上 振荡浮子因不受潮位影响 略胜于与振荡水柱 在二级转换上 液压柱塞泵将往复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 而液压马达则将液压 能转换成旋转机械能 液压柱塞泵和液压马达效率都很高 而且不易损坏 实海况运行结果表明 振荡浮子系统在小浪下总转换效率达到4 0 远高于振荡 水柱系统 由于有蓄能稳压系统 振荡浮子系统输出的电能稳定 达到小型柴油发电 机组的发电质量 1 2 4 漂浮式鸭式装置 十五 期间振荡浮子技术的最大技术进展 是解决了动力摄取问题 但振荡浮 子系统本身是一个岸式装置 建造时需要根据地形决定建造方案 难度大 不利于推 广 十一五 期间的发展思路是 利用 十五 发展的动力摄取技术 发展高效漂 浮式波能技术 关键是提高一级转换效率 一般来说 离岸装置的一级转换效率不会比岸式装置高 原因在于 岸式装置的 背后是陆地 波浪在进入装置后 波浪能被装置所截止 所有能量或者被波能装置俘 获 或者反射回大海 而离岸装置的背后仍然是海 波浪可以通过透射 辐射和绕射 传递到装置背后的海里 故一级转换效率比岸式装置低 在现有所有离岸式波能技术中 有两种技术具有较高的一级转换效率 一种是点 吸收式技术 一种是鸭式技术 点吸收式技术利用控制运动 产生相互抵消的波 例 如照片8 所示的阿基米德波浪摆 沉放在海底 当波浪从其顶上越过 其上部圆筒受 波浪压力作用 向下运动 产生的辐射波与越过其顶的波浪反相位 相互抵消 减小 进入其背后的波浪 以提高一级转换效率 图1 的鸭式装置利用自身的几何形状避免 了波浪能向后辐射 降低了兴波阻力来提高一级转换效率 实际上 上述阿基米德波浪摆和鸭式装置还不是漂浮式装置 而是离岸固定式装 置 与离岸固定式装置比 漂浮式装置的效率更低 原因在于 漂浮式装置受波浪作 用后的运动比离岸固定式装置更大 使波浪更容易进入装置背后的海里 但漂浮式波 能装置在投放时更加容易 除了考虑水深之外 不必考虑水下地形对安装带柬的影响 更容易批量制造 批量投放 形成大规模的波能发电场 更能代表今后的发展方向 因此 选择高效漂浮式波能装置作为我国波浪能 十一五 的主攻方向 具有先进性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受上述离岸固定式阿基米德波浪摆以及鸭式装置的启发 我们选择漂浮式的鸭式 装置作为研究对象 希望具有与固定式鸭式装置相当的一级转换效率 关键在于研制 一种水下附体 对漂浮式鸭式装置产生水动力学限制力 限制不利辐射 目前 已经 研制出漂浮式鸭式装置模型 水槽试验表明 漂浮式鸭式装置的效率远比其他漂浮式 波能装置高 见图3 图31 5 漂浮式鸭式装置二维水槽模型试验结果 1 3 我国波浪能技术与国外技术对比 1 3 1 效率对比 在岸式波能装置方面 我国振荡浮子装置的总转换效率达到4 0 以上 在世界上 属于效率较高的装置 其中 一级转换效率约7 5 二级转换效率为6 0 以上 三 级转换效率为9 0 在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方面 我国的后弯管振荡水柱装置的总效率约为4 1 2 与 国外装置相当 其中 一级转换效率约5 0 二级转换效率为1 0 3 0 三级转换 效率为8 0 目前研究的漂浮式鸭式装置的转换效率有比较大的提高 总效率达到 1 0 3 0 左右 其中 一级转换效率约2 0 6 0 二级转换效率为5 5 三级转换 效率为9 0 1 3 2 发电质量对比 我国波能装置发电质量达到小型柴油发电机组水平 发出的电可以直接使用 国 外目前波浪能装置发电质量较差 无法直接使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1 3 1 3 发电成本 由于我国海洋的波能密度比国外小得多 因此 波浪发电的成本较高 约3 元 k W h 十一五 之后 随着漂浮式波能装置的投放 波浪发电的成本可能有所下降 国外目前波浪能发电成本约合人民币l 元 k W h 随着技术的成熟 可能会降到 0 4 元 k W h 1 3 4 单机装机容量 国外的波况较好 着眼于大规模并网发电 发展大装机容量装置 以降低发电成 本 我国着眼于发展用户所需的波能装置 因此 在单机装机容量上 我国目前最大 的是1 0 0k W 汕尾岸式振荡水柱波力电站 国外的是7 5 0k W 英国P e l a m i s 漂浮式 波力电站 1 4 波浪能技术发展趋势 1 由岸式到漂浮式 岸式波能装置是波浪能利用技术发展的重要的过渡阶段 对 波能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 近期研制的波能装置绝 大多数是漂浮式的 2 由小型到大型 2 0 0 0 年前大部分波能装置为百k W 级的 2 0 0 0 年后 波能丰 富地区的装置发展到兆瓦级 3 由单一技术到多种技术 2 0 0 0 年前大部分装置为振荡水柱式的 2 0 0 0 年之后 发展了收缩波道 振荡浮子 筏式等装置 4 由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 2 0 0 0 年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并网发电 2 0 0 0 年后出 现了脱网独立发电以及非电供能模式 2 我国海洋波浪能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 2 1 波浪能开发利用的技术要求 从能量来看 波浪能最好的区域是处于西风带 纬度3 0 6 0 度 大洋东岸如英国 葡萄牙 西班牙 法国 美国西海岸 智利 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的海域 长年的 西I x L 造成的扑岸浪可达到4 0 1 0 0 k w m 的年均能流密度 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 即便有位于西风带的海域 也因风程太短 无法获得大浪 我国的波浪能多来自于季风 秋冬春三季 受冷空气影响 东北季风流行 我国的东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海 南海波浪能较丰富 而渤海 黄海因背风或风程太短 波浪能较弱 夏季的西南 季风远较秋冬春季的东北季风弱 虽然台风可以造成大浪 但属于不可利用的波浪 故我国东海 南海在夏季波浪能密度明显下降 而渤海和黄海因台风通常无法抵达 在夏季受台风外围影响的时候 反而有较好的波浪 从年均能流密度来看 我国的东 海 南海约为3 巧k w m 黄海 渤海约为2 3 k W m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1 尽管与欧洲 美洲 西海岸 大洋洲的波浪能丰富的地区比 我国海域波浪 能能流密度较小 只有发展小波下转换效率高的技术 波浪能技术才有发展前 景 2 我国的东 南海域属于台风高发区 每年平均有5 彳个台风进入我国东南海域 因此 需要充分发展抗台风的技术 波浪能技术才能有发展前景 从目前发展的技术来看 漂浮式鸭式 振荡浮子式和摆式具有较高的效率 其中 漂浮式鸭式具有可下潜避浪的能力 具有抗台风的条件 2 2 我国波浪能适合开发沿岸及海域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 我国的东海 南海 渤海海峡属于波浪能适合开发沿岸 及海域 当效率提高 成本下降后 黄海 北部湾也可以成为波浪能适合开发沿岸及 海域 3 我国海洋波浪能研究与开发建议 我国目前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 波浪能属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的清洁能源 波浪能的大规模利用 可以缓解我国常规能源紧缺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陆地资源的短缺 海洋资源开发成为经济的热点 在海洋开发过程中 波浪 能是包括常规能源在内的所有能源中最廉价的能源 波浪能还是海洋能种中分布最广 泛的能源 发展波浪能 可以促进海洋丌发 尽管我国的波浪能密度远小于欧洲等波浪能丰富地区 但与其它可再生能源比 波浪能仍属于能流密度较大的可再生能源 达到2 5 k W m 由于具有能流密度高的 特点 波浪能在技术上容易实现小型化 有助于海洋开发和海防建设 由于国防和海洋丌发的需要 海上 包括海面 水下及海岛 存在着许多设施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如各种监测仪器 水下采矿系统 水下机器人 海上军事设施 海上平台等 这些设 施工作需要电力 目前靠蓄电池或柴油发电供电 海上设施的供电难度极大 成本极 高 解决海上设施供电问题意义巨大 研制特殊的波浪能装置 利用海上设施周围的 海洋能为海上设施供电 远比通过蓄电池供电廉价且具有更高的保障度 是解决这个 问题的最好办法 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随着人口的增长 缺水现象更加严重 波浪能作为密度 高的机械能 容易成为海水淡化的理想能源 世界进入人口快速增长阶段 土地资源缺乏 波浪能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海洋经济 发展 可以为人类移居海洋打下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 1 在波浪能丰富的地区 应开展波浪能大规模利用 这需要解决并网问题 作为 第一步 首先应该提高波浪能装置输出的稳定性 2 波浪能研究要注意海洋开发 海防建设 人类移居海洋的需求 发展相应的专 用设备 3 应开展波浪能直接驱动的海水淡化装置 参考文献 1 O p t i o n s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a v eE n e r g yi nI r e l a n d 2 0 0 2 h t t p w v c v r i r i s h e n e r g y i e u p l o a d s d o c u m e n t s u p l o a d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w a v e p d f f 2 h t t p w w w w a v e g e n C O u k w h a t w eo f f e r l i m p e t h t m 3 h t t p w w w o c e a n p d c o r n 4 W a v ee n e r g yi nE u r o p e c u r r e n ts t a t u sa n dp e r s p e c t i V e s 2 0 0 2 h t t p w w w e m u c o n s u l t d k i n c l u d e s a r t i c l e p d f 5 h t t p w w w e n e r g e t e c h c o m a u i n d e x h t m 6 h t t p w w w w a v e d r a g o n n e t E U E C p r o j e c t h t m 7 1 7 h t t p w w w w a v e d r a g o n n e t n e w s i n d e x h t m 8 h t t p w w w w a v e d r a g o n n e t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d e x h t m 9 h t t p N w a v e p o w e r c o m p r o d u c t h t m 1 0 h t t p w w w o c e a n p o w e r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c o m t e c h n o l o g y 11 h t t p 岍w p a r l i a m e n t t h e s t a t i o n e r y o f f i c e C O u k p a c m 2 0 0 0 01 c m s e l e c t c m s c t e c h 2 9 1 2 9 1 a p 2 6 h t m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文集 1 2 h t t p w w w i r i s h e n e r g y i e c o n t e n t c o n t e n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