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5(无答案) 湘教版 (2).doc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5(无答案) 湘教版 (2).doc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5(无答案) 湘教版 (2).doc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5(无答案) 湘教版 (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2)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2、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的形成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是一种资源,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学习重点:1、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干湿地区的划分教学过程预设学生活动及备注札记一、 导入新课(导入)复习回顾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课件展示“不同的民居”, 图中的这些民居反映了当地的降水有什么特点?读图分析,总结归纳突出秦岭-淮河一线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大胆质疑的精神二、学习新课一、 自主先学知识点:气候复杂多样1降水的分布(1) 读书35页图,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从 向 降水量逐渐减少。(2) 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 季。(3)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最少的地方 。2干湿地区的划分(1)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与当地的 和 有关。(2)中国的四种干湿地区: 、 、 、 二、合作助学1秦岭淮河一线是 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 地区与 地区的分界线2对应的植被: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3 学校主要属于哪种干湿地区?三、拓展导学1 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民居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2我国东北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为什么却有大片的湿润地区?3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四、 检测促学一、选择题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 ( )a台湾的火烧寮b吐鲁番盆地c曾母暗沙 d珠江三角洲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 )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c由东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3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 ( )a冬春季节b春夏季节c夏季节 d秋冬季节4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由南向北的变化情况是 ( )a出现的时间愈来愈早b持续的时间愈来愈短c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d结束的时间愈来愈晚5按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广州北京武汉b兰州西安一郑州武汉c上海兰州乌鲁木齐d成都重庆武汉南京6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 ( )a降水量的多少b蒸发量的多少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d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没有关系7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天然植被是 ( ) a森林b森林、草原c草原d荒漠草原、荒漠8下列城市中,位于半湿润地区的是 ( )a北京b成都c兰州d乌鲁木齐9.在下列地区与其所属干湿地区及对应的天然植被之间连线:a柴达木盆地 a湿润地区 森林b内蒙古东部 b半湿润地区 草原c珠江三角洲 c半干旱地区 森林草原d华北平原 d干旱地区 荒漠五、 判断题1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海南岛 ( )2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取决于这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 ( )三、课堂演练填图册相关练习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再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五、布置作业:1.必做:填图册相关练习2.选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