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 文言文 过秦论试题.DOC_第1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 文言文 过秦论试题.DOC_第2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 文言文 过秦论试题.DOC_第3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 文言文 过秦论试题.DOC_第4页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 文言文 过秦论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 文言文 过秦论试题【模拟试题】i卷 读课文第1段: 1. 下列句子中与“席卷天下”的“席”用法不相同的是( ) a. 包举宇内 b. 囊括四海之意 c. 外连衡而斗诸侯 d. 其一犬坐于前 2. 翻译下列句子。 (1)修守战之具_ (2)外连衡而斗诸侯_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 3. 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是什么?_ 读课文第三段: 4. 下列句中加线词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利”相同的是( ) a. 有利无弊 b. 出师不利 c.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d. 因利乘便 5.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加线词语意思正确的是( ) a. 奋起 猛烈 振作 b. 奋斗 功德 震撼 c. 发展 功业 举起 d. 奋发 烈士 挥动 6. 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 (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蓠 c. 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 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7. 下列各句翻译准确明白通顺的是( )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 登上皇帝宝座的位置制定天地四方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 b. 登上皇帝宝座的位置,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 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持敲扑鞭策天下人民。 d. 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人民。 8. 对所给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竹木作篱筑的军营中。 b.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于是秦始皇除了古代帝王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姓的言论,企图用这个办法使奴隶们愚昧无知。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兵陈列着坚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 d. 自为主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自认为险固的关中,金属修筑的城墙,正是子孙万代帝王的基业呀。 9. 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1)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2)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3)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4)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显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5)作者依次从政治、刑法、文化、军事、地理形势各方面铺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表现秦始皇企图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的野心。 (6)作者依次从军事、文化、政治、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意在讽谏汉文帝,应效法秦始皇从多方面制定巩固政权的措施。 a. (1)(3)(6) b. (2)(5) c. (1)(3)(4) d. (2)(6) 读课文第四段: 10. 下列句中加线词与“天下云集响应”的“云”用法不相同的是( ) a. 赢粮而景从 b. 席卷天下 c. 会盟而谋弱秦 d. 内立法度 11. 下列句中加线词与“斩木为兵”的“兵”用法相同的是( ) a. 收天下之兵 b. 兵者,国之大事 c. 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 d. 兵不厌诈 12. 陈涉起义有哪些不利因素?_ 13. 陈涉起义的有利因素是什么?_ 14. 这段文字铺叙陈胜力量之不足,是为了( ) a. 暗示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本身。 b. 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艰难。 c. 说明陈胜起义从而导致亡秦的局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d. 反衬九国之师的外强中干、低能无用。 读课文第5段 15. 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 a. 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 雍州的土地,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b.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c. 为天下笑者,何也? 替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d.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因为(秦始皇)不施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 16. 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1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陈涉之位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三句将陈涉与九国相比,处处突出陈涉的弱小卑下,照应课文24段,说明秦亡于义军力量的强大。 c. “然秦以区区之地何也?” 以秦的前兴后亡作比,总结全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一句中以“七庙”比喻国家。 d. 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得出了中心论点。ii卷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牛,何学之为?”孔子曰:“栝(箭的末端)而羽之,镞而砺之,其人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1. 解释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a. 以子之能( )b. 岂可及乎( ) c. 栝而羽之( )d. 镞而砺之( ) 2. “达于犀牛”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达到犀牛的皮了 b. 可以和犀牛的皮等同看待了 c. 可以穿过犀牛的皮了 d. 可以达到犀牛皮的那样坚韧的程度了 3. “何学之为”的译文为_ 4. 对这段文学归纳得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用连续对答手法说明孔子教学有方 b. 用排比手法说明学习要讲求方法 c. 用比喻手法说明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d. 用对比手法说明子路怎样接受教育 阅读六国论中的两段文字,做58题。 (甲)(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4)曰:不赂者以赂者丧。(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故曰弊在赂秦也。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5. (甲)文中“不赂者”是指( ) a. 韩、魏、齐 b. 韩、燕、赵 c. 齐、燕、赵 d. 齐、燕、韩 6. (乙)文中“常为之深思远虑”中的“之”是指( ) a. 六国世家 b. 天下诸侯 c. 千里之秦 d. 当时之士 7. (乙)文末句“咎”的对象是( ) a. 其当时之士 b. 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c. 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d. 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8. (甲)(乙)两段文字对六国破灭的原因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请你把它们不同的认识填写在横线上(用文章原话) (甲)文认为_ (乙)文认为_【试题答案】 1.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知识掌握情况。题干中的“席”属于名词作状语,四个选项中,a、b、d三项与之相同,而c项中的“斗”是使动用法。 2. 答案:(1)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 (2)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3)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解析:文言句子的翻译应力求“信”和“达”,(1)句中的“修”和“具”要准确翻译,(2)句中“斗”的使动用法要译出,(3)句中注意“拱手”的意译和“西河”的古今异义。 3. 答案:其政治雄心是并吞天下。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捕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文中的关键句是“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对比加以概括即是本题答案。 4. 答案:c 解析:在古汉语中,“利”有四个义项:(1)锐利、锋利;(2)利益、好处;(3)顺利;(4)利润。a项为义项(2),b项为义项(3),d项由义项(2)引申为“有利条件”,题干和c项是义项(1)。 5. 答案:c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能力。“奋”是“振作、发扬、发展”之意,“烈”是“事业、功绩”之意,“振”是“挥动、抖动”之意。 6. 答案:b 解析:准确补出省略成分是正确翻译省略句的关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仔细琢磨,准确补出。b项中省略的是“始皇”。 7. 答案:b 解析:关键词: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至尊,至高无上的尊位,指帝位;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普天之下;敲扑,刑具,代指刑法。 8. 答案:c 解析:a项中“藩蓠”喻指边境,b项中“黔首”即百姓,d项中“金城”喻指坚固城池。 9.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文段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概括能力。(2)没有准确把握文段中心,(5)(6)对内容、主旨理解有误,可与(4)比较分析。 10. 答案:c 解析:题干与abd都是名词作状语,c是使动用法。 11. 答案:a 解析:题干与a项的“兵”都是“兵器”之意,b项中的“兵”是指军事、战争,c项中的“兵”指兵士,d项中的“兵”指打仗、作战。 12. 答案:出身低下;才能不足;士卒弱小;兵器劣钝 解析:在写陈涉起义的这段落中,作者用了反衬写法:写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士兵不多和武器简陋,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3. (略) 14. 答案:a 解析:陈涉力量如此不足,却成功地“亡秦族”,只能说明转入守势的秦王朝已是外强中干了,从而暗示“亡秦者秦也”。 15. 解析:a项“自若也”是“还是以前那个样子。”b项“七庙隳”应意译为“国家灭亡”,c项“为”是介词,“被”的意思。 16. 答案:c 解析:“然秦以区区之地何也?”照应全篇,而非总结全文;另外,“七庙”代“国家”,用了借代修辞。ii卷 1. 答案:a. 凭;b. 赶上,比得上;c.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上羽毛;d. 名词活用为动词磨快,磨锋利。 2. 答案:c 解析:对此句的翻译,可联系后文“孔子曰:其人不益深乎?”理解,“达于犀牛”应是“可以穿过犀牛的皮。” 3. 答案:有什么东西可学呢? 解析:准确翻译此句,一是注意“之”是助词,“为”是语气词,不译;二是注意宾语,“何”前置,应按正常语序译出。 4. 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中,孔子用了“狂马”“弓”“本”“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