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加工凸轮表面粗糙度的数学模型.pdf_第1页
磨削加工凸轮表面粗糙度的数学模型.pdf_第2页
磨削加工凸轮表面粗糙度的数学模型.pdf_第3页
磨削加工凸轮表面粗糙度的数学模型.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工程师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一 韩赛宙 韩秋实 彭宝营 李启光 李忠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1 0 0 1 9 2 摘要 表面粗糙度是影响凸轮的耐磨性 配合的稳定性 疲劳强度的关键因素 因此提高凸轮表面粗糙度至关重要 对切 屑的厚度进行了假设 考虑了特定磨粒形状对凸轮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研究了凸轮租糙度 砂轮转速 凸轮轮廓曲率 磨削 点速度 磨削余量之间的关系 推导出凸轮表面粗糙度的数学模型 模型包括了砂轮线速度 曲率半径 磨削点线速度 磨 削余量 砂轮相关系数 凸轮轮廓相关系数 这使得租糙度模型可应用于不同的磨削条件 在数控非圆磨床上 根据X c磨 削凸轮模型加工某型号凸轮 磨削结果证明所推导的凸轮粗糙度模型是正确的 关键词 凸轮 磨削 粗糙度 中图分类号 T G5 9 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 0 0 2 2 3 3 3 2 0 1 6 0 4 0 0 7 7 0 4 M a t h e m a t ica lM o d e lo fG r in d in gS u r f a ceR o u g h n e s so nC a m H A NS a iz h o u H A NQ iu s h i P E N GB a o y in g L IQ ig u a n g L IZ h o n g g a n g C o lle g eo f M e ch a n ica la n d E le ct r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 B e ij in g I n f o r m a t io nS cie n ce a n d T e ch n o lo g y U n iv e r s it y B e ij in 9 1 0 0 1 9 2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T h es u r f a cer o u g h n e s sist h ek e yin f lu e n cef a ct o ro fw e a rr e s is t a n ce f its t a b ilit ya n df a t ig u es t r e n g t ho fca m s o im p r o v in gt h es u r f a cer o u g h n e s so fca mis cr u cia l T h isp a p e ra s s u m e sch ipt h ick n e s s a n ds t u d ie st h ein f lu e n ceo f s p e cif icg r in d in gg r a ins h a p eo nt h es u r f a cer o u g h n e s so faca m W es t u d yt h er e la t io n s h ipa m o n gt h ep a r a m e t e r sw h ich co n t a in st h es u r f a cer o u g h n e s s lin e a rv e lo cit yo fg r in d in gw h e e l r a d iu so fcu r v a t u r eo fca m lin e a rv e lo cit yo fg r in d in g p o in t g r in d in ga llo w a n ce T h em a t h e m a t ica l m o d e lo fca ms u r f a cer o u g h n e s sisd e d u ce d t h em o d e lin clu d e sg r in d in g w h e e llin e a rv e lo cit y cu r v a t u r er a d iu s t h elin e a rv e lo cit yo fg r in d in gp o in t g r in d in ga llo w a n ce co r r e la t io nco e f f icie n to f g r in d in gw h e e l t h eco r r e la t io nco e f f icie n to fca mo u t lin e T h er o u g h n e s sm o d e l ca nb ea p p lie dt od if f e r e n tg r in d in g co n d it io n s A cco r d in gt ot h eX Cg r in d in gca mm o d e l at y p eo fca misp r o ce s s e do nN Cn o n cir cu la rg r in d in gm a ch in e G r in d in gr e s u lt sp r o v et h a tt h ed e r iv a t io no fr o u g h n e s so fca mm o d e l isco r r e ct K e y w o r d s ca m s h a f t g r in d in g r o u g h n e s s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车辆 船舶 航天器等领域对机械零部 件的加工要求的提高 对凸轮类非圆轮廓零件的加工质 量 表面粗糙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凸轮磨削 目前广泛采用x C 两轴联动加工 x c两轴联动加工是通 过建立X c联动位置与速度模型来加工凸轮 机床结构 相对简单 因此x c两轴联动具有效率高 精度高 成本 低的特点 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 谷的不平度 l 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很小 它属 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表面粗糙度越小 则表面越光滑 B a d g e r 和T o r r a n ce l2 对磨粒进行了四棱锥体的假设 S h a w 和L a lt 3 则认为 认为磨粒形状为球体更为合理 H e ck e r e 4 等I 1 人根据磨削过程的随机性质建立了数学模型 该模型主 要考虑了砂轮表面磨刃的随机几何形状和随机分布 S t e p ie n ll建立了一个磨削的概率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磨粒 图9 所示为仿真过程中不同转速下对碰撞时间和碰 撞转矩的影响 从图9 a 可以看出 扭转冲击机构随着 碰撞频率的增加 环形砧块凸起处与砧座凸起处碰撞的 接触时间也逐渐减少 有趋于平稳的趋势 图9 b 中碰 撞转矩也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 成正比例函数递增 4 结语 1 通过对环形砧块过渡段 导向槽的曲线设计 分析 各结构角之间的关系 得出砧块圆心的运动轨迹 由此可 知环形砧块在一个周期内经历平移 偏心转动和同轴转 动3 种运动状态 2 A D A M S 分析的结果表明设计合理 扭力冲击器能 正常运转并提供稳定高频的转矩 且随着转速增加 碰撞 接触时间减少 转矩成正比例递增 参考文献 C 1 周祥林 张金成 张东清 T o r k B u s t e r 扭力冲击器在元坝地区的 实验应用 J 钻采工艺 2 0 1 2 3 5 2 1 5 一1 7 2 李欢欢 王玉玺 李秋杰 扭力冲击器在大庆油田肇深1 7 井的试 验应用 J 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2 0 1 3 4 0 4 4 4 4 7 3 祝效华 汤历平 吴华 等 扭转冲击钻具设计与室内实验 J 石 油机械 2 0 1 1 3 9 5 2 7 2 9 4 周燕 金有海 董怀荣 等 S L T I D T 型钻井提速工具研制 J 石油 矿场机械 2 0 1 3 4 2 1 6 7 7 0 编辑启迪 作者简介 齐列锋 1 9 9 2 一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流体初械设计 收稿日期 2 0 1 5 1 2 2 9 网址 W W W j x g cs co r n 电邮 h r b e n g in e e r 1 6 3 C O r n2 0 1 6 年第4 期 l7 7 机械工程师 M E C H A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顶尖在砂轮表面的随机排列 并对材料磨除过程进行了 详尽的描述 Z h o u 等阿根据磨粒突出高度建立了粗糙度数 学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相邻磨粒交叉点的随机高度 根据 交叉点的随即高度推导出整个磨削面的平均磨粒高度分 布 P io t 肖口在考虑了磨粒与材料的接触概率和未变形切 屑厚度的基础上推导出砂轮磨粒随机分布的数学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磨削区域面积大于理论值 上述粗糙度模型都是针对平面磨削或者外圆纵向磨 削 然而凸轮磨削不同于外圆磨削 不沿法向持续进给 而是分若干层往复多次磨削 形成目标轮廓 所以凸轮非 圆磨削与外圆磨削差异很大 本文根据粗糙度定义 磨削 沟槽深度的瑞利分布及磨除量守恒的原理 推导出了凸 轮非圆表面粗糙度的数学模型 实验结果与该数学模型 的计算结果一致 1 粗糙度模型建立 磨削加工是非常复杂的加工方法 凸轮磨削加工时 磨削点的线速度不断变化 磨削弧包角不断变化 因此 凸轮磨削加工比一般的磨削加工更加复杂 C B N 磨粒在 砂轮表面上随机分布 磨粒形状 大小各不不同 为了便 于研究凸轮磨削加工机理 必须作如下假设阿 1 磨粒切 削刃在砂轮上均匀分布 且各磨粒凸起高度相同 各磨粒 均为圆锥形 磨粒切面为三角形 角度为2 0 女1 1 图1 所示 2 砂轮磨粒去除材料时没 r 一砂轮 有耕犁现象 即材料去除后 0 一2 8 磨粒留下的加工截面是三 7 r 角形 且角度为2 日 假设各 二王 蒡二一磨粒 个截面形状相同 面积的大 7j j 小是由切屑厚度决定的 3 i 磨削振动及砂轮磨损的影 图1 砂轮工件接触 睛况 响忽略不计 L 一 砂轮磨削工件时 磨粒 经过工件表面 对工件产生切除或耕犁 这两种划痕的深 度都等于切屑厚度 Y o u n is 和A la w i都对切屑厚度的概率 密度函数进行了描述 该分布如下 f三 k z 之e2 0 a o r 1 盯一 恢z o o 式中盯与工件性质 砂轮表面质量和磨削系统有关 式 1 计算的期望值为 F L h o r 2 V2 砂轮磨削区域在垂直于砂轮转动方向上的截面积即 为切屑的截面积E A 洲 E A E A E A 3 式中 E A 为磨削时 每个磨粒在工件内部截面的期望 值 v 为磨粒在有效接触区域内的总数 的计算式为 N l L C 4 式中 C 为单位面积内砂轮的磨粒个数 f 为砂轮与工件的 磨削动态接触弧长 为工件宽度 砂轮表面单位面积内磨粒的个数可简要计算如下 砂轮磨削厚度是磨粒的直径2 r 砂轮表面参与磨削的体 积为y 砂轮浓度为6 故磨粒体积为 y 粒 y 5 由式 5 得砂轮最外层磨粒的个数为 百3 V m n 6 由此可知砂轮表面单位面积内的磨粒个数为 C 坐一 7 2 1 r R L 凸轮轮廓在极坐标下曲率半径计算公式 r p 1 2 p f7 2 严 1 1 2 o 一 8 u 式中 p 为极径 p 为极径一阶导数 p 为极径二阶导数 凸轮磨削接触弧包角口计算公式如下 O o a r cs in O o a r cs in 掣羔笋 o c9 I 石乞 f 凸轮磨削动态接触弧长t 计算公式为 厂 1 旷 lo R V l 号 1 0 表面粗糙度R 口为轮廓算数平均偏差 其可以表述为 尺 ff 麒 f d r 1 1 J0 式中 y c 是中心线 是轮廓截面的最小二乘中线 如图2 所 示 扎 必须使最d x 乘中线上下面积相等 加工痕迹在图 中分为两类 即深度大于y c 和深度小于y c 深度小于y c 的划痕所产生的面积是 一 厶 一一 如 一 f 一一 一 一 阙捻 j念 飞绽 b 图2 磨粒切削产生轮廓iR 意图 E A t a n 0 2 y o E h E h 佗 1 2 当划痕深度大于咒 时 所产生的面积分为两部分A I 捌 A b E A t t a n O y 2 0 l 1 3 E A b o t t o m t a n O 陋 妒 一2 儿 E h 萨 1 4 由中心线定义得 中线上下面积相等 p E A p 忸 A P 伍 A b 1 5 p 和p 分别是划痕深度小于和大于儿 的概率 其中 p Y cId h e 嘎2 枷 1 6 P 0J h d h l e 1 6 P f J f f h d h 2 j 1 7 h d h e y d z o 1 7 P J j 7 8l 2 0 1 6 年第4 期网址 w w w j x g cs co m 电邮 h r b e n g in e e r 1 6 3 co r n 机械工程师 M E C H A N I C A LE N G t N E E R 磨削痕迹高于中心线和低于中心线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m 丛 o 儿 1 8 J 以 厂 儿 1 9 f h d h 联立式 1 2 1 3 1 4 1 5 得 肝器 2 0 y c 2 j 丽 w 由式 2 已知E 需求E h 2 2 删 f o 坝 d 桔 f 旦盯 e 4 2 d 2 盯2 2 1 联立式 2 式 2 0 式 2 1 得 2 y cl2 一0 o V I T 2 2 R n 粗糙度期望为 E R a p E R a p E R 口 2 3 式d P E R a 和E 尺 分别为儿 值上下的粗糙度期望值 评定长度内磨削轮廓与中心线组成的各个三角形的面积 之和除以评定长度即为粗糙度 对于划痕深度小于儿 E 尺口 可计算如下 嘣瑚 E 时等 o 求E h 得 匹 2 E 言了 危 d 丢 毛一了d 5 2 矿 2 5 联立式 2 2 式 2 4 式 2 5 得 E R a 0 5 4 0 2 6 对于划痕深度大于儿 E R 可计算如下 砌牡叫尘笋H 等w 鲁 舢7 对于E h 有 h 2 E h 寺J 2 e 2 d h 1 5 2 0 2 8 PV 对于E 胁 有 2 E 胁击J 孟e a h 等 联立式 2 2 式 2 7 式 2 8 式 2 9 得 E R a n 0 4 2 0 3 0 联立式 1 6 式 1 7 式 2 3 式 2 4 式 3 0 得 E R a O 4 6 0 3 1 联立式 3 一式 7 求得砂轮磨削方向的垂直切面上 磨削区域内所有有效磨粒的投影面积为 E A 1 Z L Ct a n O E h 2 3 2 凸轮磨削的材料去除率为 V m m a g L V 3 3 其cP a d 为法向磨除余量 y 为磨削点速度 因为磨除量是守恒的 故砂轮线速度与磨削区域磨 粒投影面积的乘积同磨削时材料去除率是相等的 因此 由式 3 3 得 E A 1 y a d Z V 3 4 将公式 3 2 带人式 3 4 得 E h z 丝 3 5 cC t a n 日 y 5 联立式 2 1 式 3 1 式 3 5 得 E R a K 赤 3 6 式中K a 0 4 6 式 3 6 是根据单颗磨粒作用推导的表面粗糙度模 型 然而实际值和计算值差别很大 1 0 l 实际粗糙度值大是 因为多磨粒共同作用的结果 式 3 6 需要乘以一个多磨 粒共同作用的系数沙 且沙 0 4 以舶 K 盎 3 7 2 凸轮磨削实验装置 使用白行研制的数控非圆磨床 该设备是由M 1 3 1 型 外圆磨床改造而成 沿用了M 1 3 1 的基本结构 对重要零部 件进行了换代升级 提高了磨床的加工质量和效率 以满 足该机床对实验的要求 采用直径3 7 0m m 的C B N 砂轮 砂 轮粒度为2 4 0 目 浓度为2 0 0 洛阳轴研科技生产的电主 轴驱动C B N 砂轮 交流 电机驱动砂轮架作X 轴 方向往复运动 同步齿 形带驱动工件转动 x C 轴分别用直线光栅和 圆形光栅反馈位置信 息 使用乳化液作为切 削液 排屑器 过滤器 和液压站 加工件为某型号发动机凸轮轴 该凸轮基圆半 径1 7 5m m 一共磨N 5 根轴 凸轮局部如图3 所示 3 凸轮表面粗糙度检测系统 在凸轮磨削加工过程中 由于磨削点线速度 动态磨 削弧长 磨削力等不断变化 导致凸轮表面粗糙度尺 不断 变化 为了研究凸轮表面粗糙度变化规律 需要测量凸轮 表面一圈的粗糙度 粗 糙度仪器选用时代公 司的T R 2 0 0 配以 T S l0 0 标准传感器 由 于粗糙度测量仪传感 器探头上触针过小 故 采用X C 轴联动测量 保证探头准确接触凸 轮表面 X C 轴均由伺服电机驱动 运动控制器采用 I M A C 4 0 0 测量系统如图4 所示 网址 W W W ix g cs C O r n 电邮 h r b e n g in e e r 1 6 3 co r n2 0 1 6 年第4 期l7 9 机械工程师 M E C H A N I C A LE N G lN E E R 测量方法如下 如图5 所示 在X Y 坐标系内 砂轮顶点在X 轴上 链接原点O 与砂轮 上A 点 作砂轮上A 点的 切线 与X 轴相交与日点 厶4D B 为线O A 与X 轴夹 角 A B O 为切线与x 轴 夹角 C 轴转过 A B O 时 此时A 点切线平行于 x 轴 此时x 轴带动粗糙度测量仪移动的x 轴位置如式 3 8 所示 此时即可准确测量砂轮上4 点粗糙度值 其中p 磨除余量O 0 5m n 啊竿麓董淼 弘p 叩 甲叫 掣 蜊I 圳 M W 霹O 1 l 一 角度八 图6l 凸轮轴实际表面粗糙度 0 盯 呈0 3 飞 誊 F 捌 一 孽毳蠢茎翳黧 05 01 0 01 5 02 0 02 5 03o l 角度 图7l 凸轮轴计算表面粗糙度 0 6 r A 磨除余量0 0 5n mv u o s f 性篝簇 淼 n 0 4 3 脚似脚咐枞川 乔b f l fk 州 0 2 05 0 1 0 01 5 02 0 0 2 5 0 3 0 03 5 0 角度 图82 凸轮轴实际表面粗糙度 fn 军麓黻 o o 1 5 02 0 02 5 03 0 03 5 角度 2 凸轮轴计算表面粗糙度 为凸轮上 4 点极径 X p co s A O B A B O 3 8 其l 轴和2 撑轴的第四个凸轮实际表面粗糙度测量结 果分别如图6 和图8 所示 l 轴和2 牟由预测表面粗糙度结果 如图7 和图9 所示 由图6 和图8 可知 凸轮表面粗糙度值在凸轮升程处 相对较小 基圆表面粗糙度比升程处大 而凸轮顶圆表面 粗糙度值最大 由式 3 7 分析可知 在凸轮升程处 由升 程表决定的动态磨削弧长先增大 后减小 造成该位置凸 轮表面粗糙度值最小 而在凸轮基圆处加工参数不变 粗 糙度值的微小波动主要是由机床振动 砂轮表面形貌等 引起的 在凸轮顶圆处 由于磨削点移动速度最大 动态 磨削弧长最小 造成该处粗糙度值最大 4 结语 本文在未变形切屑厚度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 凸轮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 考虑了凸轮轮廓 动态接触弧长 磨削点移动速度的时变性 通过对磨粒轨 迹间距期望的计算以及磨粒轨迹深度的瑞利分布的假 设 得到了表面粗糙度与参数盯的关系式 利用磨除量的 守恒得到了凸轮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 并通过实验进 行了验证 参考文献 I 胡珞华 公差配合与测量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5 2 B A D G E RJA T O R R A N C E AA Aco m p a r is o no ft w om o d e lst O p r e d ictt h eg r in d in gf o r cef r o mw h e e l s u r f a cet o p o g r a p h y J I n t JM a chT o o lsM a n u f 2 0 0 0 4 0 2 0 0 0 1 0 9 9 11 2 0 3 L A LGK S H A WMC W e a ro fs in g lea b r a s iv eg r a ininf in e g r in d in g C P r o ce e d in g so ft h eI n t e r n a t io n a lG r in d in gC o n f e r e n ce C a r n e g ieM e llo nu n iv e r s it yP it t s b u r g h 1 9 7 2 1 0 7 4 H E C K E RRL L I A N GSY P r e d ict iv em o d e lin go fs u r f a ce r o u g h n e s sing r in d in g J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J o u r n a lo fM a ch in e T o o lsa n dM a n u f a ct u r e 2 0 0 3 4 3 8 7 5 5 7 6 1 5 S T E P I E NP Ap r o b a b ilis t icm o d e lo ft h eg r in d in gp r o ce s s J J A p p lie dM a t h e m a t ica lM o d e lin g 2 0 0 9 3 3 1 0 3 8 6 3 3 8 8 4 6 Z H O UX X IF M o d e lin ga n dp r e d ict in gS U t r a cer o u g h n e s so f t h eg r in d in gp r o ce s s J I n t e r n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