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元教案 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特别、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等词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三、质疑解难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3)完整地齐读课文。(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四、指导写字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第二课时一、解题质疑: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特别”是什么意思?二、学文探究: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4学生汇报:(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李四光真会动脑筋。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什么”!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词句,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三、总结升华: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四、课外拓展: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教学反思:22、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二、质疑解难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一字组多词:拼()()()()置()()()()适()()()()存()()()()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四、指导写字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第二课时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长期艰苦的考察:(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同一大陆。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5齐读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电博微招聘真题
- 大棚蔬菜课件
- 大棚管理小知识培训课件
- 大棚种植施肥知识培训课件
- 自驾搬家协议
- 2024年昌江黎族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聘真题
- 退休资深工程师返聘合同
- 三方旅行社合作协议
- 浦北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3篇)
- 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的组成(3篇)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
- 2025届高考新型题目“纠正错别字”新题模拟练习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
- 2025年区块链应用操作员职业技能竞赛理论参考试指导题库500题(含答案)
- 福建地区 绿色食品琯溪蜜柚生产操作规程
- 人工智能智能客服系统
- 民办学校教职工学年度考核方案模版(3篇)
- 集团公司司库管理办法
- 住院患儿实施院内转运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课件
- 停工期间安全保障措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