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自然环境.docx_第1页
1第一章 自然环境.docx_第2页
1第一章 自然环境.docx_第3页
1第一章 自然环境.docx_第4页
1第一章 自然环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横沔镇志-第一章 自然环境 信息来源:史志办更新时间:2012-03-01 第一章自然环境横沔镇地处黄浦江东岸,位于南汇县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坐标为北纬3109,东经12139。境内地势平坦,全境无山,均为冲积平原。地层属前震旦系、金山群(AnZjn)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层直接覆盖,埋深于220米320米以下的中等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系。土壤以黄泥土为主。自然植被大部分为人工栽培植被,属作物植被型,以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瓜果和树木(绿地)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气候,东亚季风盛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全年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有利于作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然而亦有水涝、干旱、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带来不利影响。横沔镇属黄浦江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叉,淡水资源丰富,主要河道有八灶港、盐(沿)船港、横沔港、高新河、创业河等。第一节成陆境域一、成陆横沔镇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长江水夹带泥沙沿海岸线南下,在和钱塘江水汇合时沉积下来,逐渐形成陆地,是南汇县较早成陆的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考古发掘等资料证明,横沔地区成陆于后晋末年之前,距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横沔镇境域连同整个上海地区在距今2.25亿年6亿年的古生代,曾是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的古老陆地。距今7000万年2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横沔地区曾上升为陆地。新生代的第四纪,由于地壳升降及海洋水平面高低变化的影响,海陆变化尤为明显。距今2万多年1.5万年,这里就是古老的长江三角洲。1.5万年以来,海平面上升至目前海平面以下5米6米处,横沔地区浸没在海水中,海水直达今太仓、外冈、漕泾一线。在这一线两侧,江流、海浪带来的泥沙淤积,地面逐渐升高,形成一条由偏西北走向东南的沙带,是当时的海岸线。在它的东侧,后来又形成了两条平行的沙带,最东的一条为现今的娄塘、嘉定、南翔、柘林一线(距今约6000年左右)。这三条沙带俗称“冈身”。以后海岸线不再向西内移,而是向东延展,开始了上海地区最新一次的成陆过程。在距今约5000年3000年间,海平面上升较快,“冈身”以外泥沙沉积量与海平面上升量、海潮侵蚀量大致相等,海岸线的延展几乎停滞。隋末唐初以后,因长江流域人口增多,垦殖较盛,植被相对减少,沙土易受冲刷,长江输沙量增加等原因,加速了长江河口三角洲的增长。据太平寰字记:“秀州东至大海二百一十里,华亭县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秀州即今嘉兴,华亭即今松江。其时海岸在今松江东45公里,正是下沙、周浦一线。太平寰字记成书于10世纪下期,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其所采资料一般都是前一个时期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及后来的云间志记载:古时在东南沿海有捍海塘(又名下沙捍海塘),由宝山的盛桥、月浦经川沙的北蔡,进入南汇的周浦、下沙、航头一线。唐开元元年(713年)沿此线重筑旧捍海塘,全长75公里,西南抵海盐界,东北至松江(古指吴淞江)。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兴筑内捍海塘(又称里护塘)。459年里海岸线向东延伸16公里,平均约29年延伸1公里。横沔地区最东处距周浦8公里,最西处距周浦不足1公里。按唐、宋期间海岸线平均大约29年东延1公里计算,横沔地区成陆应在713年后29年232年间,即唐天宝二年(743年)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时已有人来往或居住。据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沙涂庙在十七保二十图(今瓦屑镇旗杆村),宋建,东临沙涂港。”“杜浦庙在横沔东(今浦东新区黄楼镇旗杆村),明人华太行建,隔河银杏一株,大七八围,为宋元时所植。”也足以证明横沔地区在唐末至五代后晋时已经成陆。二、境域横沔镇境域随着建置屡经变革而变化。1959年6月至2000年7月,横沔镇境域为:东西长6.5公里,南北最宽约5公里,总面积23.527平方公里,计2352.7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910.1公顷、水面积442.6公顷。1959年,耕地面积1395.6公顷,1999年底为923.5公顷。横沔镇位于南汇县西北部,东邻浦东新区黄楼镇,南与瓦屑、周浦两镇接壤,西连康桥镇,北靠浦东新区孙桥镇。距南汇县县城惠南镇20公里,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14公里,距浦东国际航空港8公里,距芦潮港46公里。上海市城市外环线浦东段横贯横沔镇北部5个村。境内有3.56平方公里位于外环线北侧。境域内阡陌纵横,河网如织,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是个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第二节地质地貌一、地质(一)地层据深井钻探资料表明,横沔镇地层属前震旦系、金山群(AnZjn)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层直接覆盖,埋深于220米320米以下的中等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系。岩性组合复杂,以各种片岩、片麻岩、浅粒岩、碤岩和大理岩为主。这套地层陡立,构造复杂,今已见厚度仅300余米。(二)水文地质横沔镇水文地质单元隶属长江三角洲平原水文地质大区河口滨海平原亚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具有开采供水的实际价值。潜水含水层系河口滨海相堆积形成,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粉细砂,并见有亚砂土、亚粘土夹粉砂互层。含水层顶板埋深2米5米,厚度介于3米10米不等。潜水位标高一般为2.5米3.5米,其水位动态主要受大气降水、蒸发、农田灌溉、潮水位涨落及开采等因素的影响。横沔镇为淡潜水分布区,潜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CINaMg型,矿化度每升1克3克,水温1215。由于潜水含水层的岩性颗粒微细,迳流条件差,因此其富水性较弱,一般单井出水量每日10立方米40立方米,不利于大量开发,只能以土井方式开采作为小型分散的供水资源。第承压含水组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150米170米,底板埋深一般为235米240米,总厚度可逾70米。含水层岩性一般为细、中砂与砾质中粗沙,常以互层出现或上部为细、中砂层,下部为砾质中粗砂层。横沔镇的该含水组富水性较强,单井出水量可达3000立方米/日以上。承压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为HCO3NaCa型淡水,总硬度为16德国度25德国度,水温为2324。该承压水不仅水量较丰富,而且水质也十分优良,应是横沔镇主要开采层次。第承压含水组该含水组是横沔镇埋藏最深、开采条件最差的含水组,系初期河流堆积形成。含水组顶板埋深250米300米,平均厚度约35米,岩性一般为细、中粗砂和砂砾石,其特点是砂砾间孔隙大部分被泥质、钙质物所充填,呈弱中等胶结状态,富水性较差。横沔镇是南汇县这一含水组中水量较为丰富,可供生活饮用的淡水区地带。水化学类型为HCO3CINa型,总硬度8德国度16德国度;水温2527。可规划适当加以开采,以供居民生活饮用。(三)工程地质横沔镇埋深40米以内的土体根据其工程地质性质由浅至深可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表土层组成现今陆面,岩性以褐黄色亚粘土为主,厚度1.0米4.6米,可作为一般构(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天然地基承载力一般在9.0吨/米13.0吨/米。第一软土层顶板埋深1.0米4.6米,厚度为12米15米为多见。岩性以灰色淤泥质粘土为主,上部为灰色淤泥质亚粘土夹薄层粉砂。该软土层强度低、高灵敏度,具有流变性质,在兴建构(建)筑物时,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第二软土层顶板埋深在15.0米22.0米,厚度一般在5.8米12.0米,岩性以灰色粘土为主,局部为灰色亚粘土夹薄层粉砂。该软土层强度低,属中、高灵敏变土层,在兴建构(建)筑物时,也需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砂层顶板埋深一般在26.0米33.0米,厚度约10米左右。岩性以黄色灰色细粉砂为主,中密密实,亦可作为中、大型构(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横沔镇由于无暗绿色硬土层分布,软土层厚度相对较大,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在兴建大型构(建)筑物时,必须选择较深的桩基持力层,造价势必增加。同时,如果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所可能带来的地面沉降危害亦较大。工程地质存在主要问题有:软土地基稳定性问题、桩基持力层选择及地面沉降等工程地质问题。二、地貌横沔镇处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南翼滨海平原,系长江河口地段河流和潮汐相互作用下,将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淤积而成。境内地势平坦,南部怡园、新苗、石门等村略高,北部高西、人西、汤巷、沿北等村稍低,平均海拔吴淞零上4米,最高点吴淞零上4.3米,最低点吴淞零上3.2米。1982年,北部部分地区经过吹泥造田,地势有所升高。全境河网如织,植被丰富,四季常青。第三节土壤植被一、土壤横沔镇江海潮汐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土壤,由于种植作物的差异,土壤发育不同阶段的属性变化较大,又因种植水稻的土渍水等原因,渗育和玟王纹层的深度差异,而分成不同的土壤。全镇土壤长期在水旱轮作,土壤熟化等不同条件下,纯属潴育型水稻土。其剖面自表及里依次分为五层: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淋淀层、田质层。据1982年横沔人民公社土壤全面普查,土壤理化性状可分为铁屑黄泥土种、沟干黄泥土种、僵黄泥土种、沙僵黄泥土种、吹泥地和果园土等六类。(一)铁屑黄泥土种铁屑黄泥土种有730.8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56.8%,分布在新苗、怡园两村全部,石门、人南、叠桥村大部分。其特点是耕作层质地重,土壤以轻粘为主,有铁、锰、结核、雨后粘,久旱硬结。(二)沟干黄泥土种沟干黄泥土种有261.4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20.3%,分布在火箭村全部,石门、人南、叠桥村小部分。其特征是耕作层地质同铁屑黄泥,但在50厘米左右出现坚实层次,雨后强粘,久旱裂、坚。(三)僵黄泥土种僵黄泥土种有181.6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11.1%,分布在沿北村全部,汤巷村部分。其特征同铁屑黄泥,但轻粘,有铁、锰、结核坚粘,僵硬。(四)沙僵黄泥土种沙僵黄沙土种有87.1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6.7%,分布在沿南村。其特征同铁屑黄泥,但在50厘米左右出现沙僵层。(五)吹泥地吹泥地有44.3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3.4%,分布在沔青村、人西村、高西村部分村民小组。这是1980年1981年从上海黄浦江中污泥吹过来的,比原来加高40厘米90厘米。土壤肥沃,带有黑色砂质,质地为轻壤到中壤,宜种棉花等旱作物,肥料省、产量高。(六)果园土果园土有21.8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汤巷村6组、7组、8组、9组、10组。这部分土壤主要由于1960年开始种植果树后,树根渗透性强,土壤风化不均匀,成旱作物土壤,耕作层差异大,杂草及病虫害较多,不适宜种植其他作物。二、植被横沔镇自然植被隶属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带,因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植被类型也已强烈地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性植被。横沔镇成陆年代不长,植被历史仅1000余年,故其植被类型相应比较简单。植被历史与人类活动的历史基本吻合,因此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颇大。1000余年来,横沔镇的自然植被几乎全是人工栽培植被。目前,大部分属作物植被类型,以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瓜果和树木(绿地)为主。第四节生物资源横沔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气候温湿,土壤肥沃,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生长,故生物资源丰富,品种也比较繁多。一、淡水水产资源养殖鱼类青鱼、白鲢、花鲢、鳊鱼、鲤鱼、鲫鱼、鲻鱼、草鱼、鲂鱼、卢非鱼、白鲳等。野生鱼类塘里鱼、黄桑鱼、鲶鱼、鳜鱼(桂鱼)、鲈鱼、黑鱼、川条鱼、鳑鮍鱼、黄鳝、泥鳅、鳗鲡、刀刮拉、河豚、团头鲂、肉莳郎、鲫鱼、鲤鱼、白丝鱼等。贝类、甲壳类蚌、螺、蚬等。另有河虾、龙虾、蟹、龟、鳖、蟛蜞等。二、动物资源家畜类黄牛、水牛、奶牛、山羊、胡羊、绵羊、猪、肉兔、长毛兔、水貂、绒鼠、艾虎、鹿、猫、狗等。家禽类鸡、鸭、鹅、鹌鹑、鹧鸪、鸽等。家养昆虫类蚕、蜜蜂、全蝎、地鳖虫等。野生兽类野兔、狗獾、猪獾、狸、黄鼠狼、水獭、蝙蝠、鼠、刺猬等。野生禽类雉、翠鸟、斑鸠、八哥、布谷鸟、野凫、竹鸡、喜鹊、乌鸦、不冬鸟、麻雀、燕子、燕鹪鹩、鹘鸠、告天、绶带鸟、白头翁、十姐妹、山和尚、雪眼鸟、啄木鸟、黄百郎、猫头鹰、麦环鸟、雁、画眉、黄鹂等。野生蛇虫类青梢蛇、赤练蛇、腹蛇、四脚蛇、青蛙、蟾蜍、蛤端、蝎牛、蝼蛄、蚯蚓、壁虎、胡蜂、蝴蝶、蜻蜓、纺织娘、蟋蟀、金铃子、萤火虫、蚂蚁、叩头虫、蝉、水蛭、蜈蚣等。三、植物资源粮棉油类粳稻、籼稻、糯稻、小麦、大麦、元麦、荞麦、棉花、麻、油菜、芝麻、黄豆、花生、赤豆、绿豆、玉米、高梁、山芋等。蔬菜类卷心菜、茭菜、白梗菜、青梗菜、花菜、大头菜、榨菜、菠菜、雪菜、蓬蒿菜、芥菜、金花菜、塌菜、芹菜、苋菜、生菜、香菜、蕹菜、韭菜、洋山芋、山药、芋艿、慈菇、大蒜、香葱、茭白、生姜、洋姜、胡葱、甜椒、辣椒、黄瓜、乳瓜、北瓜、冬瓜、南瓜、丝瓜、佛手瓜、葫芦、苦瓜、生瓜、瓠瓜(夜开花)、蕃茄、茄子、百合、四季豆、豇豆、扁豆、菜豆、蚕豆、豌豆、萝卜、胡萝卜、莴苣、竹笋、马兰、芦荟等。瓜果类西瓜、菜瓜、甜瓜、黄金瓜、蜜筒瓜、洋香瓜、白梨瓜、海东青甜瓜、茅柴青瓜、草莓、无花果、桃、李、杏、梨、梅、柿、橘、橙、石榴、葡萄、苹果、枣、枇杷、金橘、樱桃、核桃、桑葚、菱、荸荠、莲子、藕、甘蔗等。水生类及杂植类水葫芦、水浮莲、蒲、水花生、野茭白、浮萍、苕荛、芦、荻、芦粟、丝草、茳草、秧草、落帚、芒(秆棵)、南京芝麻、杞柳、芦竹、蓖麻、向日葵等。竹木类护居竹、燕竹、黄金荚、碧玉竹、凤尾竹、花斑竹、箬竹、淡竹、篾竹、毛筋竹、紫竹、天竺、桑、榆、槐、梧桐、黄杨、柳、杨、柏、松、榉、苦楝、椿、水杉、乌桕、银杏、皂角、洋槐、朴树、冬青、柘树、合欢(鸟绒树)、银杏、棕榈、泡桐、枸杞、香樟等。花卉类牡丹、芍药、大丽花、水仙花、百合花、绣球花、木香花、六月雪、迎春花、茶花、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蔷薇、含羞草、月季、玫瑰、潮来花、太阳花、栀子花、杜鹃、茉莉、玉蓖花、佛手、天竹、文竹、兰花、吊兰、倒挂金种、仙客来、凤仙花、鸡冠花、牵牛花、桂花、荷花、海棠、秋海棠、洛阳花、万年青、千年红、吉祥草、芭蕉、美人蕉、棕榈、瓜子黄杨、大叶黄杨、枸骨、黑松、雪松、罗汉松、仙人球、仙人掌、扁柏、红枫、爬山虎、紫藤、龙柏、铁树、君子兰、菊花、一串红、夹竹桃、腊梅、桃花、梅花、石榴花、赤楠、火棘、睡莲、紫荆、紫薇、蜀葵、白鹤花、蝴蝶花、巴西木、发财树、五针松等。野生药材类金丝荷叶、蓼、仙鹤草、石蒜、女萝、瓦松、杜瓜、牵牛子、薄荷、车前草、紫苏、旋覆花、艾、夏枯草、泽兰、大蓟草、小蓟草、紫花地丁、粘糊莱、天名精、何首乌、薏苡仁、金银藤、藿香、蒲公英、益母草、苍耳子、割人藤、菖蒲、青蒿、马勃、凤尾草、挂金灯、天仙藤、枸桔、枸杞、扁蓄草、女贞子、萝卜子、芦根、荠莱花、牛蒡子、马兰、鬼箭羽、茅针、马鞭草、蔓荆子、板兰根、王不留行、菟丝子、地丁草等。食用菌类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银耳、灵芝、黑木耳、猴头菇、金针菇、草菇、滑菇、金顶侧耳等。众多生物资源中,河蟹乃横沔名贵水产。清南汇县竹枝词载:“蟹出横沔者,最佳。有重十二三两者,有两只斤者。”故有“横沔六灶乌壮蟹”之称。近年,河蟹资源日渐枯竭。第五节气候自然灾害一、气候横沔镇地处北纬3109,属亚热带气候,是东亚季风盛行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温暖差微、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各种作物的多熟、优质、高产。年平均气温在15.2,年际变化0.60.8。最冷时期为1月份,日平均气温在3.2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9以下。最热时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平均气温为27.4,极端最高气温为37.8(1981年8月7日、1983年8月1日)。全年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有效积温为5684。全年无霜期长,年平均220天左右,最长年份如1983年,达239天。年平均日照1700多小时,最多年份可达1800多小时,平均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达87.5千卡。年平均降雨量为1060多毫米,平均降雨日130多天。年际雨量变化较大,多雨年份降雨量可达1383.6毫米(1980年),少雨年份降雨量只有650多毫米(1978年)。横沔地区5月9月是汛期,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8%,日降雨量最大为148.2毫米(1949年)。一般年份12月、1月雨雪稀少。时空分配不均是横沔地区降雨的最大特点:春季连绵阴雨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夏季梅雨主要分布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持续20多天,降雨集中,日照少,天气高温闷热,亦有个别年份“梅雨”不明显,雨量偏少,俗称“干黄梅”;盛夏7月8月间,时有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出现伏旱,但正当台风季节,又多台风带来的暴雨,致使干旱与暴雨交替出现;秋雨一般在8月下旬到10月下旬。雷阵雨在春、夏、秋三季均有发生,偶尔冬季也会出现电闪雷鸣暴雨狂泻现象,但多数雷阵雨发生在夏季,出现“日出雨落”、“夏雨隔田生”的现象。横沔地区受冷暖空气交替及季风强弱和迟早等因素的影响,季节变化差异比较明显。春季温凉多雨,以偏南风为主;夏季炎热湿润,多吹东南风;秋季干湿相间,东北风多见;冬季寒冷干燥,常刮西北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四季分明。二、自然灾害横沔地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气候多变,四季分明。1月2月的特冷可达-6-7度,高时可达56;3月4月如出现春雨连绵或倒春寒也有可能达-3-4;6月、7月经常出现连续梅雨;7月、8月、9月经常有几次台风出现,风力可达11级以上;夏秋有时还会出现冰雹、龙卷风、9月、10月秋雨较多;11月、12月冬暖,称之“十月引小春”;或寒潮提早到来,出现早寒早霜,气候异常,变化较大。解放前,横沔镇境域自然灾害以水、旱两灾最为常见。尤其是水灾为害特别重。因各年季风强弱不一,造成雨量变化较大。雨量过多则涝,过少则旱,以致水、旱两灾交替出现或并灾。又因当时海堤未能有效抵御海潮,多次海溢,灾及百里。历史上记载的、涉及横沔地区的较大自然灾害在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有2次:宋代有40余次;元代有10次。其中多为“海溢坏堤”、“淫雨”而造成的洪涝灾害,次为旱灾,再次为风灾、地震、疫疠、虫害和气候异常。明清时期,横沔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更加频繁,多达100余次,损失巨大,死人无数。民国时期的前后37年中,境域内灾害依然不断,其中造成很大损失的有12次。明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大水,民饥。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海溢,民多溺死。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夏旱成灾,禾苗干死,颗粒无收,饥民无数。明永乐二年(1404年)夏六月,大水;秋七月初二,风雨大作,农舍被淹没,田为咸潮所浸,禾苗枯死。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淫雨泱旬,低洼之处积水丈余。明永乐六年(1408年)四月,大水。明洪熙元年(1425年)夏,积雨伤稼。明宣德七年(1432年),水灾。明正统四年(1439年)七月,大风拔木伤稼。明正统五年(1440年),水灾。明正统九年(1444年)七月十七日,大风雨拔木发屋,海涨,有全村决没者;十二月,大雪七昼夜。明景泰五年(1454年)正月,大雨雪,四旬不止;夏,大水大疫。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地震。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地震;夏旱;七月大风雨;九月淫雨害稼;十一月冬至大雷电。明弘治四年(1491年),雨水害稼。明弘治八年(1495年)五月,大疫,民饥。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六月十一日,海溢。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秋,大雨弥月,很多屋庐人畜被淹。十六年(1503年)四月,大雨雹损麦;夏、秋旱。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九月十三日,有风如火,已而地大震,声如万雷。明正德元年(1506年),大风雨,海溢。明正德四年(1509年)七月,从初六至十一日大雨昼夜不止,水溢府庭,濒海高原民舍多遭漂没;冬极寒,黄浦江冰厚二三尺,经月不解,竹柏多死,岁苦饥。明正德五年(1510年)夏,麦穗多岐;五月,雨如前岁,低乡尽没,岁饥又疫疠大作,民死几半。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大雨弥月,漂室庐人畜无数;秋八月,复大水。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大风雨,早晚两禾俱损,低乡冬尽犹收获未竟,民大饥。明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初一,大风自北来,拔木飞瓦;二十五日,大风雨,海溢,坏官民居。明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初一,大雨;八月,大水。明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地震;二月十五日复震。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赤地,米价腾贵。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疫。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大水,饥。明隆庆二年(1568年)元月初一,大风扬沙,白昼晦冥,嗣复大水;冬十月,雷电,桃李华、禾秀,梅杏实。明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初一,海溢,风从东南起,人畜漂没无数,咸潮入内,禾稼尽死;九月八日,暑如盛夏,雷大震,九日寒如严冬,雷震达旦。明万历三年(1575年)九月,大水。明万历五年(1577年)六月,寒如冬,连雨伤稼。明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十三日,海溢潮过护塘丈余,漂没人畜无数,又大风雨彻昼夜,稻棉被毁,是岁饥。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初一,地震,器物相轧有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夏秋,异雷、飓风,禾麦花豆俱淹折。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春,大旱,大疫;五月大水;七月,大风拔木仆屋,田禾俱尽,民大饥,食糠秕屑,豆饼作粥,继以草根木叶,死者无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月,雨木冰如筷,大饥;五月至七月,不雨,河港水尽涸;冬至夜大雷雨。明万历二十年(1601年)春,淫雨伤麦。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大水,麦禾被淹,大饥。明天启六年(1626年)七月初一,大风雨两昼夜,拔木仆屋;十二月,大雪,竹木折,鸟兽死。明崇祯二年(1629年),大水,饥。明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雨血,自五灶港迤西北去,是年旱,大荒,米价贵,民饥。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夏旱,苗枯,翻种花豆;六月大雨,仍翻禾;秋冬又连旱,岁大饥;明春米斗银四钱,草根木皮都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大旱,飞蝗蔽天,米粟涌贵,道瑾相望。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冬至夜迅苗疾风,大雨如注,折木飞瓦,米斗值银三钱九分。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至七月,不雨,河港水尽涸,田禾枯槁,是岁大饥。清顺治九年(1652年)夏,大旱,河涸为路。沟底凿井,水咸浊且臭,是岁大饥。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二十二日,大风雨,海溢,人多漂没。清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一日,大风雨,海溢,漂没人畜庐舍。清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十四日,暴风骤雨,毁民房庐舍无数。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地大震。清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大水,五月淫雨,六月十一日,海复溢,大风雨拔木仆屋,三昼夜始断息,是岁饥。清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至七月大旱,岁饥。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七月二十日,飞蝗从西北蔽天而来,草根木叶立尽,独不食稻,半月后,悉向南去。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夏大旱、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五日,地震;六月七日,大旱、水竭;七月四日,微雪。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大旱;八月十日,螟蝗食芦,势如火燃,禾稻无恙,二日而去。二麦、蚕豆无收,米价涌贵,村有饿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月,飓风损稼,是月十日,大风雨雷电,次日风雨益甚,拔木仆屋,压死及复舟死者,不可胜数。清康熙三十二年(1963年)二月十八日,天雨黄沙,两日方止;六月,大旱伤禾;九月二日,大风、雨雹,拔木仆屋;冬,黄浦江冰封。清康熙三十五年(1969年)六月一日,飓风暴至,海潮横溢,漂溺人民,死者相枕籍,盐场尽没。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夏旱,秋大水,民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夏大旱,河涸,禾豆尽槁。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正月大雨至五月止,漂没人民无数;秋,大水,禾棉无收,米盐尽贵。清雍正二年(1724年)夏旱,七月十八日大风骤雨,海溢毁塘,团灶田庐被淹没,溺人畜,坏盐场。清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螟食稼过半,十六日狂风起东北,暴雨下如注,潮入海塘声如雷,豆木多拔地,撼如震,漂庐舍、溺人畜,尸体塞河,脂浮水黑,禾稼尽烂,岁大饥,民多食树皮草根,转乞邻郡,所弃子女死亡无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旱又加病疫,岁复饥,死者亦无数。清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大风雨,海溢;清乾隆六年(1741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溢。清乾隆四十六年(1783年)夏大旱,六月十八日海溢,大风雨拔木,屋多仆,漂没人畜无数,岁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年)七月七日,大风雨,海溢,八月十八日大雨,历十昼夜,岁大饥。清嘉庆四年(1799年)七月三日,大风雨,海溢。清嘉庆九年(1804年)春,久雨,田成巨浸不能插秧。清嘉庆十年(1805年)秋,大雨,海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大旱,河尽涸,籽种不能下。清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苦雨,至夏五月始略止,七月又苦雨,禾稼尽淹,九月亦如之,舟行街巷,疫疠病并作,全县大饥,米石钱六千文。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自二月至五月,大雨,入秋又连雨,禾棉尽被灾,米斤钱四十余文,民大饥。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雨雪积,屋上辄印人马足迹,十二月地震。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十四日子时,地大震,星陨如雨,冬至十月五日亥时,地又震,半空有声如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地震,大地坟涌若水纹,趋南仍有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多雨,交五月,连雨50余日,棉花裹草中,米价陡涨,铺粜以二百文为限,民嚣然,天霁始定,至重阳,又连月不雨,水旱并灾,花谷无获,民大饥,疫复大作,饿莩载道。清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十七日夜子时,地震;三月大雪;六月淫雨又见雪。清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二十四日,飓风大作,拔木仆屋,两日始止。清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地震,秋大疫,冬十月七日,热如夏,大雷雨,十二日地震,是月桃花盛开,乡间有卖黄瓜、莴苣笋。清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四日,夜雪甚寒,八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大雷雨,二十四日夜有浓霜。清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末,酉刻,地震,五月初十日夜狂风大作,倾倒墙屋,拔木复舟,中秋后百日无雨。清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初一,大风雨,河港皆溢。清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大水,闰七月初四日大风雨,海溢,岁大饥。清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大雨,舟行街巷。清光绪九年(1883)七月,大风雨,海溢,禾棉淹没,贫民到处求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大疫,民多死亡;八月二十四日起至九月底,淫雨45天,禾棉腐烂,全境大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至六月,40日无雨,七月初旬,棉始芽,是岁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初十晨,雨雹,昼晦如夜,户户燃灯,至午时复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至九月,喉痧大作,多至不救,有全家尽死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三日酉时,天现黄色,夜半大风雨,海潮涌过王公塘,庐舍、物畜、浮厝漂没无数。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亥时,地大震;清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年瘟;秋,风、潮冲坏圩堤,棉花贵。民国4年(1915年)7月17日、18日和8月23日,连遭暴风雨袭击,李公塘塘身被冲毁,大量农田被淹。民国7年(1918年)2月13日午后2时12分,地震,屋宇撼动。民国8年(1919年)虫害,造桥虫危害棉花。民国10年(1921年)8月、9月,阴雨不绝,据上海气象台实测总雨量达588.2毫米。太湖洪水及海潮成灾。12月1日晚7时许,地震,屋内器物震动有声。民国17年(1928年),风雨成灾,海潮冲塌海塘,减产严重。民国20年(1931年),狂风暴雨成灾,8月22日晚,狂风夹暴雨,稻棉淹没,倒伏,棉桃被击落,民房倒塌,损失严重。民国22年(1933年,)台风、暴雨、潮水成灾,9月1日下午暴雨,海塘冲垮,水位猛涨,农宅进水;9月8日,又遭台风袭击,晚8时狂风暴雨,日雨量60毫米以上。水位再次上涨。民国23年(1934年)干旱、炎热,8月初到9月中旬35以上高温有48天,为1873年以来最高一年。7月23日至9月3日连续43天无雨,小河断水、禾苗干枯,农作物严重歉收。民国27年(1938年)涝灾,6月连续降雨半个月之久,低洼地进水,农作物减产严重。民国32年(1943年)8月11日,飓风侵袭,连续一昼夜,大批房屋被掀翻。民国35年(1946年),入夏,8月台潮多次侵袭,南汇县东部海塘多次被冲决,低洼田被淹,农作物受灾。民国36年(1947年),5月,小麦锈病大暴发,当年减产四五成。民国37年(1948年),水灾、台风,8月雨量多又有台风袭击,农作物受灾。解放后,横沔镇(乡、公社)境域内的水利设施日臻完善,并加强了气象预报和防汛抗洪等工作,抗灾能力不断提高,灾害显著减少,受害程度也得以减轻。1949年7月24日25日,遭强台风袭击,最大风力12级,普降大雨,日雨量为148.2毫米。南汇县东部海塘冲垮,淹没大批农田,全县淹死1211人,房屋倒塌1.8万余间。波及横沔,千亩良田被淹,数百间民房倒塌,损失极其严重。1951年7月11日17日,连日降暴雨,总雨量达201.4毫米,内河水位猛涨至4.26米,部分低洼田进水,经各小乡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排涝救苗,险情得缓解。1954年,雨涝,7月8月间连续降雨42天,总雨量达789.4毫米,河水上涨,7月19日,雷击阵雨,多数低洼田进水,农作物歉收。1955年,旱象,6月中旬至8月中旬,伏旱50余天。1956年6月份,连续下雨21天,小麦穗上发芽,造成小麦减产。7月7日下午4时,受冰雹袭击。7月8日下午大风,房屋、牛车棚、风车吹倒,部分人畜伤亡。全年7次强台风袭击横沔地区,严重的有3次:第一次7月31日至8月3日;第二次8月18日20日;第三次9月3日5日,风力均在10级以上。9月16日25日,连续10天阴雨,总降雨量达167毫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龙卷风为9月24日12时许,横沔镇东南天气突然一片漆黑,狂风怒吼声好似几百架喷气式飞机,由东南向西北,经过横沔地区,有32户房屋,稻堆、农具卷光,一艘农船被吹上天空数丈高,2.2公顷已割的稻禾亦飞得精光;农民沈爱英从田头回家吃饭,被压死在家;全境压死2人,受伤的有3人,倒塌房屋118间,损失约2万余元。1960年,台风,6月10日11日,风力10级以上。7月26日第五号台风袭击,到27日风力增大到12级,早稻倒伏,棉花蕾铃脱落严重,民房、副业棚、食堂等部分房屋倒塌,牛车棚、风车吹塌,禽畜伤亡。旱象,6月26日至7月26日30天未下过透雨。1961年,雨涝成灾,6月8日14日降雨量集中。又遇大风,部分尚未脱粒的油菜在田里发芽,收割上堆的及已脱粒好的也发热霉烂,未收割的小麦在麦穗上出芽。油菜籽损失最大。9月6日雨量达100毫米以上。旱象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连续70天未下透雨。台风,10月4日5日,第26号台风影响横沔地区,并伴有暴雨,雨量达90毫米以上,棉花损失严重。1962年,春旱,3月、4月雨量极少,直至5月解除旱象,对春播带来较大困难。台风,7月31日至8月2日第7号台风影响南汇县,最大风力为11级。并有大雨出现,水位猛涨,造成一定的损失。1963年,大风雷雨,5月20日、21日晚上大风雷雨侵袭,将要成熟的三麦油菜被吹倒,部份房屋倒塌,损失较大。台风,9月11日13日第12号强台风袭击,最大风力达11级,并有特大暴雨。房屋吹坏或部份倒塌,晚稻正在扬花期,造成空秕率增加,特大暴雨,9月12日上午到14日上午,总降雨量为434.6毫米,其中12日上午8时至13日上午8时,24小时内降雨量为419.7毫米,河床水位猛涨,横沔地区西北部有半数田块不同程度的进水灾害,加上第12号台风影响,水位进一步上涨,连横沔集镇部分街路也受水淹,机关食堂浸水,人们无法行走只能乘船通行,到处通航。各种损失无法估量。1970年,雪灾,3月12日下午至13日凌晨连续下鹅毛大雪,雪量在37毫米以上,积雪9厘米以上,供电、通讯联络及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三杆”、“三线”(高低压电杆线、广播杆线、电话杆线)压坏压断,部分房屋压塌,禽畜棚舍压坏压塌,苗禽冻死,早稻秧田尼龙棚压塌,秧苗受冻,大雪加低温,使三麦油菜生长受严重影响。1979年7月9日,地震,建筑物普遍摇晃,震动有感。1980年8月1日中午开始,大暴雨连续7个小时,降雨量达110毫米以上,加上前后近10天的连续阴雨,河水猛涨,正当早稻收割季节,严重影响早稻收割脱粒,造成发芽霉烂,部分稻谷不能食用。后季稻穗颈瘟暴发,也造成歉收。1981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第14号台风影响,风力达11级以上,部分房屋棚舍倒塌。棉花蕾铃脱落,早铃腐烂,皮棉每亩减产15公斤25公斤。1982年5月30日,沿南生产大队8队、9队受龙卷风袭击,屋顶吹坏,90公斤重的一头猪被吹到河里,0.67公顷油菜被吹走,损失约1万元以上。在龙卷风的同时伴有大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为109.8毫米。1984年,5月21日23时38分,房屋摇晃有感,室内器物受震相撞,居民纷纷奔向屋外。1985年2月25日上午7时前,下中等雨夹雪,7时后转鹅毛大雪,持续7小时8小时,积雪厚10厘米。白天积雪10厘米,是横沔地区罕见现象。12月8日18日,在大雪季节内,连续10天低温,最低气温为-5,期间中雪,积雪30毫米,是近100年来未见的早期低温。1991年7月3日早晨,沿南村7组农民沈火国,男,28岁,在河边叉鱼时遭雷击而死亡。1992年3月15日晚,一声春雷击坏沿南村3组奚天生、奚新生兄弟两人的楼房,损失约5000余元。第六节河流横沔镇位于黄浦江以东,钦公塘以西,属黄浦江水系,是平原河网感潮区,河港纵横交叉,长短宽窄不等,是无规则的河网地带,一般深度在吴淞零点,宽20米左右。全镇原有水面442.6公顷,淡水资源丰富。八灶港、盐(沿)船港、横沔港、高新河是横沔镇水系中的骨干河流。一、八灶港东起浦东新区机场镇(原川沙县施湾镇)护塘港(今通浦东运河),西经南汇县六灶镇陈桥村、浦东新区黄楼镇赵行村,西贯横沔镇南部地区,以港为界,南为新苗村、怡园村,北有石门村、叠桥村、沿南村,再西经南汇县周浦镇姚桥村,过周浦镇东南启秀万年桥(俗称梓潼阁桥,今为乡村公路水泥桥),合七灶港、六灶港,又西至巽龙桥(现为城市公路桥)下达咸塘港,而北转西通周浦塘,横沔镇境内长约5.7公里。八灶港是横沔镇南部地区一条东西向的主要古水道和引水的主要源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启秀万年桥下河段逐渐淤积,现引水改道由沿南村人工河跃进河、八灶港南的人工河向阳河,向南会合六灶港、七灶港,折西后流入通周浦塘的咸塘港。二、盐(沿)船港东起横沔港,西至周浦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