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1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2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育星教育网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乌市外国语学校十二中 薛苗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 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 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主题。过程和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2、 通过分析文中反差的效果,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情感。德育目标:1、 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2、 了解历史,珍惜和平,抵制暴力和罪恶。教学重难点反差效果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教学方法1、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2、 联想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常言道:“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没有休止过,在战争的概念里,人道、人性已不复存在,人的生命亦如草芥。假如人人都像罗森塔尔,那么今天就不会再有战争。今天上课前,我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要求大家去查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那么今天让我们在同学们的介绍声中,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学生介绍相关资料,教师播放多媒体,配乐、并配以震撼效果的图片)二、 整体把握文意1、二战以后,以奥斯维辛为题材的作品非常多,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师纠正补充。2、如果让你来描绘一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画,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作为你画面的基调?3、同学们选择的有灰暗的冷色调,也有像红色这样的暖色调,那么在罗森塔尔的眼中,同样感受到了一些暖色调,找找具体在文中哪些地方,在他的笔下给我们带来温暖?(明确在课文第一段、第八段、第十三段三处)三、 聚焦文中反差,准确全面理解文意1、结合语言一起分析刚找出的三处,并具体落实三个问题,从而解决反差的效果。a 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b 哪些词语强调了反差的效果?c 体现了作者怎样思考和情感?2、小组讨论五分钟,结合集体智慧,选定发言人。3、生分组回答,师结合三处提问: “可怕”不止一次在文中出现过,我们换个词行不行?“令人吃惊的”、“令人惊讶的”?(明确:效果不如“可怕”直接,缺少情感上的冲击.) 为什么这里以前是人间地狱,现在就不该有阳光、不该有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呢?(明确:作者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遗忘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有一种不安和忧虑,警醒人们铭记历史) “怒放”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表达了作者自信没好生命不会被彻底摧毁)生归纳,师总结:纳粹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摧残了,他可以禁锢人的自由,可以摧残人的生命,可以践踏人的尊严,但他不能囚禁的是人的心灵。四、 探究思考,体味标题的新颖、独特反差的手法贯穿整篇文章之中,例如说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你怎么理解奥斯维辛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写下了这篇新闻?结合文本,在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明确:所有来奥斯维辛的人们都有共同的感受,都会感到震惊、愤怒和窒息,所以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作为记者的使命感和良知,所以写下了这篇新闻。)五、 介绍此新闻的成就和影响此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大奖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六、 拓展延伸1、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些什么吧两分钟当堂写作。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2、学生写完后当堂宣读。七、课堂小结余秋雨曾经说过:“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是心愿哦爱思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会催生新的罪恶和苦难,让我们以这样的姿态去纪念400万在奥思维辛”失去生命的人们。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明媚与阴暗 警醒世人 不安与忧虑反差 新生与毁灭 美好生命不会被彻底摧毁 希望与绝望 对法西斯控诉、愤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十二中 薛苗一、 说教材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战后访问集中营博物馆写的,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在充分阅读了文本后,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文本。首先,匠心独运的写作角度是本文极具艺术魅力的亮点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记者在新闻中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限制,把自己融入参观者的队伍中,以参观者的感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其次,巧妙地运用了耐人寻味的细节对比描写,是本文亮点之二。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不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山,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种美与丑的极大反差告诉世人,美好的生命永远不会被彻底摧毁。对比,巨大的反差这始终贯穿全文,包括作品的题目,也是构成反差。这成为学生探讨的主要焦点。再次,本文既报道了事实又抒发了感情,二者兼顾,又不顾此失彼,也是本文的亮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熔报道与抒情与一炉的佳作。新闻与文学是不同两个概念,两者不可混淆。二、说学生今天的中学生处在和平年代,二战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遥远,他们看见的只是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可以以此为导入,让学生搜集资料,充分了解那段历史悲剧,关注当今局势,居安思危。所以对本文的学习不能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培养也至关重要。三、说学法学生刚刚学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已具备了初步鉴赏新闻作品的能力,本文可以让他们一展身手,小试牛刀,所以本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老师点拨为辅。作为自主探究,老师的点拨尤为重要,点拨适当,会有“四两拨千斤”的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理解文本,只有如此,才能高屋建瓴地点拨指导。四、说过程(一)导语:(具有震撼效果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学生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导入。迅速带领学生入境)(二)整体把握文意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如果让你画一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画,你会选择什么做为你画面的主基调?3、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在文中找发差。(三)聚焦文中反差,准确、全面理解文意落实分析反差的效果:1.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2.哪个词语强调了反差的效果?3.体现了作者怎样思考和情感?(四)体味标题的新颖、独特(五)介绍此新闻的成就和影响(六)拓展延伸:(请学生完成课堂小练笔: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你想说的话。写法可以不拘一格,可以选择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七)课堂小结(热爱和平,共同纪念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的400万人们,拒绝战争与罪恶)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太多了,在教学时肯定有涉及不到的内容,但决不能人为地灌输给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任务只是提供平台,让学生展示,充分贯彻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板书设计:(附教案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明媚与阴暗 警醒世人 不安与忧虑反差 新生与毁灭 美好生命不会被彻底摧毁 希望与绝望 对法西斯控诉与愤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反思 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十二中 薛 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本单元属于新闻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如何将本文的着眼点和探究点挖掘的到位且独特,深深的引发了我的思考。 这篇新闻体材的文章作为虽然在写作时间上离现在已有一段距离,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并不陌生。本文是以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分子屠杀犹太人为背景,由作者的视角,记录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一、 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所以这堂课我的设计重点就是,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关于历史、人性、生命的思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自己,然后我课上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节选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一个片段,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当然前期的选择过程时一定要做细的。二、 关注学习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 “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达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正如本班学生在评课时说:“这堂课上,老师不像过去的老师那样满堂灌了,而是让我们学生自己查资料、展示成果、自己读课文、自己提问、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我们整堂课既紧张又充实,我喜欢这样的课。”我想对学生讲,我也喜欢这样的课,这也是老师所追求的。三、 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课上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也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四、 师生互动。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情感,也也就取法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深情的我”,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产生好的影响。于是,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深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用我的深情来渲染、熏陶学生。整节课的过程中,我将辛德勒名单小提琴主题曲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既营造了低沉、哀婉的情境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至此,既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又完成了对影视作品的鉴赏,使得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相得益彰。我想,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五、 尚待改进。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有些地方作为教师因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在本课展开讨论的可能还不够,但作为深层次问题可以作为课后探究问题供给学生商榷。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