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差异发展.doc_第1页
立足差异发展.doc_第2页
立足差异发展.doc_第3页
立足差异发展.doc_第4页
立足差异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足差异发展 开发三峡文化后三峡时期库区扩大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新路关于发展三峡文化产业的思考中共忠县县委办公室 熊元龙摘 要:本文论证了开发三峡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库区扩大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提出以创意的理念,整合和嫁接库区文化资源,建设三峡库区文化产业基地,辐射和带动库区构建三峡库区文化产业体系,培育库区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库区扩大开放,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稳定发展;并提出了发展三峡文化产业的五条政策建议。主题词:区域发展 三峡库区 文化产业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工作重点将转向促进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稳定发展上来。三峡库区由于区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开放程度不高,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和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把重庆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很不适应。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库区要扩大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按常规思路,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应走出一条独特性、差异性的发展道路,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构筑竞争优势。三峡库区的差异在哪里?差异就在于壮美而神奇、厚重而悠久的三峡文化。文化具有人们认知的同一性和归属感,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高新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渗透力、辐射面和效能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大,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和人们对文化的热情越来越急迫和高涨,文化成为了一个地方扩大开放的媒介和窗口;同时,文化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极为有效地赋予经济以思想力量、精神火焰与人文内涵,从而使经济从单一的“物”而逐渐内化为“物”“意”“美”的统一构体,并以几何的方式增殖着经济的资本价值与社会效益。为此,笔者提出:开发三峡文化,以文化为媒介,促进对外开放;以文化为载体,促进加快发展。即依托三峡库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文化厚重、影响力强、开发较早的忠县为核心,建设库区文化产业基地,辐射和带动库区各地构建三峡库区文化产业体系,将三峡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培育库区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库区扩大开放,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稳定发展。一、开发三峡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扩大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新路开发三峡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政治牌”、“发展牌”、“经济牌”、“民生牌”和“民族牌”,前景广阔,对弘扬传统人文精神、推进库区产业系统创新、促进移民安稳致富,都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一)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政治牌”。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务院2009年1月26日印发的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创建多元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三峡工程、三峡文化和三峡生态长廊,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随着传统产业群体的日益衰落和三峡移民搬迁中经济社会的重构,随着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壮美而神奇、厚重而悠久的三峡文化必将大放光彩,三峡地区新兴文化产业将应运而生。意见还指出:“积极发展适合库区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主要途径。加强对库区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审批项目,都要对库区给予优先支持。”文化产业就是适合库区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要抓住移民后期扶持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符合国家宏观政策,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二)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牌”。积极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提升与转换,切实加快“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步伐,必然能在文化价值的凸显与增值中走出一条具有时代内涵和创新活力的科学发展路子,必定将库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带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文化产业可带动有关行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二是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文化资源又是建立在文化创造基础上的“软资源”,具有环保产业的美称。三是文化产业的产出投入比例高,不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容易形成集约化程度高、生产能力大的生产体系。因此,在长江三峡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既有助于解决三峡库区移民问题,也有利于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成都的“五朵金花”就是成功的典范。走进“五朵金花”,就能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川西民风民情得以充分体现。从农居外形到院墙,从一个户名到一片园区,从一个路牌到一个垃圾桶,处处营造文化氛围,渗透文化内涵。昔日破旧、混乱、污浊的农村“丑小鸭”,变成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田园牧歌、人间美景的城市“白天鹅”。“五朵金花”实施文化战略,不仅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经济共荣,并创造性地建设了一个国家4A风景区、国家新农村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牌”。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角力场”,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前些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好莱坞电影占据韩国电影80%以上市场份额的局面,到2004年本土电影的票房比重达到了62%。广东、浙江和云南等地,特别是旅游城市,纷纷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打造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文化既构成了经济本身,又推动着经济向前发展。2008年12月17日,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旅游标准委员会委员李庚在中国旅游产业文化创意项目推介会上透露,目前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将有1000亿元分配给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大部分将用于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景区的创意规划上。(四)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民生牌”。目前,库区移民安稳致富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三峡移民中有15万就地后靠移民人均耕地仅0.3亩左右,其中不足0.3亩的有近3万人,有17万低保人员、23万失业人员。随着金融危机大潮的侵袭,返乡农民工增多,企业发展困难,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大面积解决移民就业问题。仅以文化旅游业为例,在拉动就业增长方面具有诸多项优势。一是就业容量大。文化旅游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研究表明,2002年全国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总数的8。旅游相关产业在全国就业总数中的比例,超过了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也超过了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二是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文化旅游业的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很多,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三是关联带动性强,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至个间接就业机会。四是就业方式灵活。大多数地区文化旅游业都有明显的淡旺季,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较强的季节性,就业弹性大,阶段性和流动性特征明显。(五)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民族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三峡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文化、雄伟壮观的古建筑文化、巧夺天工的峡石艺术文化、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神奇隽永的宗教文化、蕴藉精深的诗词文化、风光旖旎的山水文化,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一块厚重基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与核心精神。一方面,三峡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域性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特别是三峡文化作为一种“始源性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刻录了长江三峡地区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轨迹。从200多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到20万年前的“长阳古人”,再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老关庙文化”,清晰独立地展示了人类向前演进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展示了人类文明的系列演进轨迹。三峡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民族性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先秦巴文化和楚文化的摇篮,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千百年来,三峡铸就了库区人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赋予了库区人民宽厚仁爱、崇尚自然的气质,培育了库区人民忠勇爱国、仗义耿直的豪情。百万移民更是创造了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可以说,三峡文化向我们展示的魅力与价值,不仅是整个长江流域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是华夏文化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研究、传承、发展三峡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二、以忠县为核心,建设三峡库区文化产业基地依托忠县独特的地理交通、广博的文化资源等优势,突出五大重点,建设库区文化产业基地,辐射和带动库区各地构建三峡库区文化产业体系,将三峡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牵动人流物流的增长和运转,带动各类文化消费和其它商品的消费,培育库区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构建三峡文化产业体系,需要建设库区文化产业基地从库区各地对文化的研究来看,大多仍停留在“就文化论文化”的小范围研究,有的地方虽然对文化产业作了一些具体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对文化产业内部行业如旅游业、表演文艺类,缺乏对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没有将三峡丰富的文化蕴藏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极少在经济发展中赋予文化内涵,造成文化优势与经济发展脱节,文化资源闲置,还处于待开发的状态。目前,全市涉及开发三峡文化的专业平台只有位于重庆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和万州正在建设的三峡移民纪念馆。前者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后者将以三峡工程和百万大移民展览为核心,辅之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陈列,展示三峡地区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为此,需要建设一个库区文化产业基地,整合三峡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平台。(二)不可复制的三大优势,忠县可以建成库区文化产业基地第一,地理交通优势。忠县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处于重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白居易、黄庭坚誉为“巫峡中心郡”、“三峡名郡”。将忠县建设库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基地,可以上承重庆主城“中国三峡博物馆”,下连万州的三峡移民纪念馆,形成“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城)库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基地(忠县)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三峡历史文化产业开发链,从而带动和辐射整个库区文化产业开发,促进库区发展。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忠县县境88公里,沪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忠县成为重庆乃至西部与华东、华南地区最便捷的陆上“大通道”。另外,即将开工建设的沿江高速、梁黔高速在忠县交汇,使忠县成为重庆进入华中、华东、华南最便捷的通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第二,文化资源优势。三峡库区历史文化丰富,分布十分广泛,但是忠县有着其他区县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是全国66个文化旅游大县之一,有五张“世界级”的名片,基本上代表了三峡库区主流文化。一是反映世界级难题三峡移民文化的半城景观。三峡库区各区县的老城区或因淹没、或因城市开发几乎消失殆尽,而忠县是三峡库区惟一半淹城市,拥有反映三峡库区原始古城风貌和移民文化的街道和建筑。二是体现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忠”文化。忠县是全国唯一以“忠”命名的县。战国时“刎首留城”的巴曼子将军、汉末巴郡太守“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的严颜、三国时“折冲将军”甘宁、西晋“散骑常侍”文立、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等均是著名的忠臣良将,唐贞观八年为纪念州人巴曼子“刎首留城”壮举,唐太宗赐忠县名为忠州,忠县人的“忠”字特征享誉华夏。三是世界最大的盆景石宝寨。“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石宝寨,是目前长江沿岸最高木质建筑。四是有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中国柑橘城”。中国柑橘城同“三峡橘海”、“三峡第一岛”抗元军事遗址皇华城、纪念白居易而建的“人间仙境”白公祠、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池山、甘井湖、翠屏山等风景旅游区,构成了库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风光。五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制盐场中坝遗址。忠县历史积淀十分深厚,有24史“通史馆”之称,是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159个文物点被列入中国文物地图集,出土文物及资料数十万件。中坝遗址的发掘成果被评为1998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水城和美国学者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联合发表文章,证明中坝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制盐场。2001年发现的乌杨阙存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被列为十大“镇馆之宝”之首。第三,率先发展优势。前不久,忠县县委召开了十二届三次全委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忠县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牢固树立“环境是生命、生态是资源、民生是关键、创意是灵魂”的意识,坚持“环境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的思路,发掘优势资源,彰显特色,唱响忠州,提升“精气神”,在农业、工业中注入文化创意元素,丰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内陆开放型生态经济高地。(三)突出五大重点,打造库区文化产业基地第一,打造“半城”景观移民主题公园,浓缩移民文化。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忠州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半淹城市,拥有反映三峡库区原始古城风貌的街道和建筑,以后要看三峡移民前的文化,只有忠县的老城风貌留存最多,面积最大。这些“半城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反映三峡移民的枯燥数字和文字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平湖岸畔,反映了移民的生命热度、岁月痕迹和文化积淀的“实物记忆”。所以“半城”是忠州城的特色,也是库区的特色。围绕半城进行保留和修复,将忠州城打造成库区唯一的移民主题公园,传承三峡库区特有的文化神韵,体现三峡移民的审美取向,显透库区城市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令人难忘的三峡移民的缩影,让历史与现实呼应,让古代与现代对话,在差异中体现价值。第二,打造“三峡文化博物馆”,荟萃三峡文化。高水平、高规格规划和建设三峡文化博物馆,陈列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三峡工程相关资料,复制陈列乌杨阙等重要历史文物,制作陈列库区微型景观,展现三峡地区地域文化,展现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艰辛历程、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和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以及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建设的辉煌成就。通过展览,将三峡库区历史、现在与未来贯穿起来,让世界了解三峡文化、了解百万大移民,让世人记住三峡文化、记住移民。第三,打造“忠魂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弘扬忠义文化。“忠”是中华“十德”之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的一种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群体价值取向。以忠县悠久的“忠文化”传统为创作元素,将“忠文化”的精神实质与价值观的独特性体现结合起来,把“忠文化”与三峡精神联系起来,创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忠魂赋,全方位弘扬“忠诚美德”的民族精神核心,深度演绎“忠信国家”的优秀民族品质,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价值观。随着忠魂赋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的持续性外衍,使忠魂赋逐步成为集旅游实景演出、综合旅游开发、文化保护研究、资料展览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实训等多功能于一体、多元产业集聚的一体化文化产业精品,成为文化产业引擎,带动地区经济结构升级。第四,打造“半城山水满城橘”特色旅游,彰显山水文化。以忠县特有的历史文化、移民文化、半城风貌和人文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县城为中心,以长江为纽带,整体创意开发,重点打造半城景观、世界盆景石宝寨、白公祠、皇华城、甘井湖、中国柑橘城等能显示独特文化、自然风貌的景点,赋予旅游以文化品味,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底蕴,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美丽的湖光山色寓以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和神秘诱人的传说故事,实现人文资源的文化价值、自然资源的文化意蕴和社会资源的文化情趣有机融合,以点串线,连线成面,凸显文化旅游特色,使之成为三峡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第五,打造“中国三峡文化艺术节”,提升三峡文化影响力。融入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市场文化,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三峡文化艺术节”,举办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邀请明星参加的文娱晚会,开展神秘的巴武、巫舞、灯会、庙会、龙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展销文化产品,邀请著名作家参与文艺作品创作,开展以库区文化研究与开发为主题的理论研讨、国际论坛等多种活动,丰富艺术节内容,提升艺术节档次,把艺术节打造成展示库区文化、营销库区文化产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三、加大扶持力度,构建三峡库区文化产业体系开发三峡文化,将三峡文化的资源优势转换成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关键要从转变观念人手,切实解决好规划问题、机制问题、投入问题、政策问题,立足改革创新、整体推动,构建库区三峡文化产业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库区的朝阳产业,将三峡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经济建设之中,进而推动库区扩大开放,实现科学发展,以文化的大繁荣促进库区的大发展。(一)强化统筹规划,搭建研发推广平台。整合文化、旅游等部门有关力量,在库区文化产业基地设立库区文化产业研发推广展示中心,赋予一定行政职能。研发推广展示中心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基本原则,在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库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充分利用库区文化产业聚集区的优势,以库区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为依托,以产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为手段,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打造并完善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发展成具备设计、研发、展示、投资、孵化、培训、交易等功能的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研发产业平台。建立健全产业评估指标体系,对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评价,为制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等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拓宽投资渠道,破解发展资金瓶颈。将库区文化基地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库区后期扶持项目,积极争取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以及其他相关资金的投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运作的方式和途径,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对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允许并支持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允许和鼓励文化行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放宽和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项目的限制,允许并鼓励那些物质生产和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企业,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缺口。对因财政制约一时无法建成的文化项目、文化工程,可以借助体育产业的做法,整体或局部地将一些项目的承建权、经营权向社会招标转让或拍卖,明确经营范围、回收期限,通过出售使用权,收回投资。(三)加大政策扶持,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参考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做大做强库区文化产业基地的政策保障体系,在移民就业、资金投入、信贷融资、土地使用、价格税收、招商引资、创汇奖励、企业减负,以及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文化消费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深化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扩大文化经营主体的自主权,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律,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扶持,引入竞争机制;把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