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设卷i、ii卷两部分,试卷所有答题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1.“一尧二舜夏_周,春秋战国战不休,_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_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_明清。”按照朝代的更替顺序,文中空缺处应该是a. 商、西汉、隋朝、唐 b. 秦、东汉、北宋、元c. 商、秦汉、隋唐、元 d禹、东周、北魏、汉【答案】c考点:古代朝代更替。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古代朝代更替是夏商周,春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故选 c。 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坐着在议事,各自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决定。 电视剧乙:徐州府爆发洪灾,内阁的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 b汉、宋 c汉、明 d秦、明【答案】d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丞相与诸卿体现的是三公九卿制度,说明是秦朝或汉朝; 阁臣、工部、户部体现的是内阁与六部制度,说明是明朝。所以,综合上述分析本题正确答案选d。3.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错误的是a.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b.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答案】d考点:明清进步思想。“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历 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项 “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故项d。4.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答案】a考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答案】b考点: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总体把握表格材料的意思,二要准确领会命题意图。表格中的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a、d两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虽然正确,但并不是“教训”。6. 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这一规定体现的主要原则是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效益优先原则 d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答案】a考点:罗马法。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中内容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cd三项说法错误,其与罗马法所起实际作用并不符合。7.比较下列两幅图,两种制度的最本质区别在于a左图反映了中国的民主,右图反映了美国的民主b左图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右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c左图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右图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左图的官员都是任命的,右图的官员都是民选的【答案】c考点:三省六部制; 1787年宪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本质区别”,得出这样的解读:由于古代中国统治者自秦朝开始,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民主政治,故,排除ab两项;d项是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左图反映了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即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君权,体现封建君主专制;右图反映的美国1787年宪法,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8. “一票共和”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人称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它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a不断对外扩张 b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c强化中央集权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理解。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 实,虽然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是共和派对保皇派仅以一票获胜,但是通过 1875 年宪法明确规 定法国实行共和制,且 1875 年宪法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 用法律阻断了保皇派的复辟图谋,正确答案是 b 项。9.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遭遇的极大困难”准确的说法是。a闭关锁国局面被西方殖民者打破 b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c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答案】c考点: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从材料中“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中国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反思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使中国遭遇到了崛起的困难。故此题应选c项10.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c有利于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答案】c考点:本题是对租界中司法制度的考查。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到这种司法程序已经具有近代司法制度的雏形,这一现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11.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a李慈铭否定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答案】b考点:列强的侵华。从材料中“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和“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可以看出,李慈铭认为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同时中国人参与了抢劫。“戊子”可知,并非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庚子年。本资料属于二手资料。故此题应选b项12.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考点: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 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36.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推行有何意义?(6分)材料二: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县而促。材料三: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2)针对秦始皇的政治变革,材料二、三、四分别是如何认识的?(6分)材料五: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3)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8分)材料六: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4) 根据材料六,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6分)【答案】(1)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6分)(2)材料二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是由于推行了郡县制;材料三认为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快速灭亡,而不是推行了郡县制;材料四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6分)(3)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6分)(4)特点: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议会高于王权。表现:建立君主立宪制。(6分)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英国体制创新。(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这是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制的推行,扩大了周天子统治的范围,巩固了统治。(2)从材料“秦郡县而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矣”、“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分析作者对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的态度观点。(3)“察举制”的内涵就是分别把握“察”和 “举”的含义,“察”就是由官吏察访、考察、观察的意思。而“举” 就是推荐、推举的意思。结合在一起就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察举制”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不是一个人的出身。然后再由长官推荐。察举制度是西汉时期一个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西汉时期国家强盛、政治相对清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科举制的变化主要是指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和由以官举士,转变为自由报考。(4)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把握材料的关键词“和平与渐进”、“议会高于王权”即可解答。37近代以来,实现民主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内涵。(6分)材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在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克尔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4分)材料三:1789年美国总统制开始运转时(欧洲人)断定这样的制度长不了:如果遇上一位强有力的总统,他决不肯屈尊选民的意志而要自立为王但是欧洲人的算盘打错了。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把启蒙学者最大胆的设想变成现实,这是史无先例的创举。民选政府的稳定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也超出了许多国外模仿者。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3)结合1787年宪法具体规定说明“欧洲人的算盘打错了”。(8分)材料四:英国:维多利亚18岁成为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首相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1890年,因为与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斯麦虽然一肚子委屈但还是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