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地区矽卡岩型钨铅锌矿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doc_第1页
蒙山地区矽卡岩型钨铅锌矿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doc_第2页
蒙山地区矽卡岩型钨铅锌矿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doc_第3页
蒙山地区矽卡岩型钨铅锌矿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doc_第4页
蒙山地区矽卡岩型钨铅锌矿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山地区矽卡岩型钨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刘郁平摘要: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对蒙山地区猪头山钨铅锌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区域内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及其次一级段裂构造的相交、会合部位控制了矿床的成矿空间,岩体接触带及次级构造(裂隙)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产状,受蒙山复式岩体侵入,在内外接触带受有利构造条件和地层岩性控制下,形成矽卡岩型钨铅锌多金属矿床。关键词:蒙山地区;矽卡岩型钨铅锌多金属矿床;构造-岩浆-成矿体系。Abstract:By collecting predecessors information on mount mengshan region pig tungsten lead-zinc polymetallic mi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Region in the north west, north east to fault and its time to meet intersection, then parts of the primary period of crack control of the ore deposit ore-forming space, secondary structure (fracture) of the contact zone of rock mass and controls the morphology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ore body, the mengshan compound rock intrusion, the inner and outer contact zone are controlled by favorable structural condition and the strata lithology, formation of skarn type tungsten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Keywords:Mengshan area;Tungsten skarn type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Tectono-magmatic metallogenic system.引言猪头山钨铅锌矿系1979年11月至1982年12月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在开展新余县荷沂钨多金属矿区普查找矿时发现。当时圈定了猪头山、石山、库里、大仙峰、狗头岭五个区段,其中,库里区段前人已做过较为系统的工作。本文概要解剖猪头山钨铅锌多金属矿区,结合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探讨矽卡岩型钨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1区域地质背景蒙山地区位于扬子板块江南隆起区()的西南侧,坳陷带()萍乡高安褶断束()蒙山()复背斜中断(详见图1)。区内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广泛出露,晚元古代地层出露较少,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广泛。区内岩浆岩主要有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即蒙山岩体),次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及辉绿岩脉。地层出露有石炭统黄龙组,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详见图2)。图1 江西省构造分略图 图图2 蒙山地区区域地质简图2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处于萍乐拗陷带中段偏西,蒙山复式背斜东端,猪头山次一级向斜的南翼,向斜轴向近东西。断裂不发育。区内构造线与区域构造线有所偏离,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展布。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比较简单,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第四系(Q4),现叙述如下:(一)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分布范围广,出露于全矿区。地层厚度270m,产蜓及珊瑚化石。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或北东,倾角4565。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含炭泥岩、钙质泥岩。中部: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夹泥质灰岩及燧石条带。上部:灰、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含炭泥岩及透镜状灰岩。上述原岩局部地段均已大理岩化。(二)第四系全新统(4)灰黑色砂质粘土、亚砂土、亚粘土及红土砾石层。厚度不详。2.2构造矿区位于蒙山复式背斜东端,猪头山次一级向斜的南翼,向斜轴向近东西。组成向斜的地层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倾角: 4547。2.3岩浆岩矿区岩浆岩是蒙山岩体的东缘部分,属燕山早期多期次侵入活动的产物(燕山期第二阶段第一次和第三次),在蒙山岩体侵入之后,又有性质和规模不同的脉岩侵入。花岗岩分布于矿区的西南,岩体的侵入和展布受东西向构造线的控制,沿其褶皱轴部向东延伸。2.4蚀变与矿化(一)接触变质带矿区内分布范围广,按其变质程度可分为二个相带:(1)大理岩化带:分布于接触带300米范围内,地表见于矿区中东部,其代表岩石主要为中粗粒大理岩和少量细粒大理岩。其次是透闪透辉石岩和透辉石岩。(2)大理岩化灰岩带:一般分布于接触带大理岩化带以外,主要见于矿区北部,岩石蚀变程度较弱,其代表岩石主要为大理岩化灰岩。其次为细粒大理岩,并夹有薄层状透闪石岩。(二)交代变质岩带矽卡岩化带分布在矿区中北部,发育在内接触带上,矽卡岩与接触带附近围岩岩性及裂隙有关,形态不规则,厚度相差悬殊。其代表岩石主要是钙铝、钙铁榴石、透辉石、透闪石、硅灰石、符山石等矿物组成的矽卡岩。主要在接触带上,少数在接触带以上的地段。在矿区大面积出露透辉石矽卡岩,规模最大的为透辉石矽卡岩,长1000米以上,宽400米左右。(三)热液蚀变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迭加在接触变质作用之上,使之复杂化。(1)岩体上部和边缘:主要的蚀变作用有叶腊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少量萤石化和绢云母化。叶腊石化伴随生成的硫化物有黄铁矿、黄铜矿,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绿泥石化不普遍,与绿帘石、透闪石伴生。同时交代透辉石。伴生的硫化物有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2)接触带部位:接触变质期所形成的简单矽卡岩受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迭加,产生复杂矽卡岩和矿体(化)。(3)接触带以上:其蚀变作用沿裂隙进行,蚀变较弱,其作用与接触带基本相似,主要是交代透辉石化大理岩和透闪石透辉石岩。其交代顺序为:透闪透辉石矽卡岩萤石金属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滑石。3地质构造条件区域地质构造经历了多次发生,北东北东东向构造、北北东向构造、北西北西西向构造普遍发育,彼此相互迭加、干扰、切割,导致区内构造较为复杂。其中北东北东东向构造、北北东向构造,对蒙山岩体的侵入起主导作用,是蒙山岩体运移的通道。图3 蒙山地区构造纲要简图区域构造较发育,含有不同方向的断裂方向。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构造 ,按其规模和作用可分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及其次一级断裂构造。断裂构造在成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为矿床成矿提供了巨大热源,为矿床在断裂构造相交、会合部位提供了空间(详见图3)。4.岩浆活动条件蒙山复式岩体为区域成矿岩体,属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三次的侵入体,可划分出主体岩体(第一次),补充岩体(第二次)和局部岩体(第三次)。主体期花岗岩构成了整个岩体的基本轮廓,按其岩相分带出过渡相和边缘相;补充岩体以岩株、岩墙等形式穿插于岩体内,多分布在蒙山西部。第三次侵入的局部岩体多呈脉状、规模小。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侵入体,主体期花岗岩(第一次)侵入之后,发生大规模的矽卡岩化,并在矽卡岩带出现钨多金属矿化,形成钨多金属矿。补充期花岗岩(第二次)侵入,在热液和矿化叠加的基础上伴有较强的矽卡岩化、大理石化和金属矿化作用,形成蒙山西部锡多金属矿。区内铅锌多金属矿矿体(化)成因与岩体有密切的关系,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为矿体提供成矿金属元素受岩体侵入后,岩体与围岩出现热液蚀变,为矿体提供成矿金属元素,在接触变质期所形成的简单矽卡岩受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迭加,产生复杂矽卡岩和矿体。(二) 为矿体提供成矿热能岩浆上侵带来的巨大热能 ,对岩体的围岩加热 ,促使围岩中地下水升温和流动 ,激发岩体和围岩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转移。(三)为矿体提供成矿空间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尤其是在花岗岩体顶界面呈凹槽部位的两侧,接触带陡立部位矿化较好。岩体凹部接触带之上,由围岩裂隙控制的矿体,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们离岩体较近,一般不超过50米。5.矽卡岩型钨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蒙山地区多金属矿床主要有矽卡岩型锡(钨、铜)多金属矿床和中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床,均为与蒙山黑云母花岗岩体有关的多金属矿床。矿床均围绕花岗岩体分东部、西部接触带分布。在东接触带(东部)以矽卡岩型钨(铜、铁、铬、锌、银)多金属矿床(如猪头山矿区)和热液型铅、锌矿化(大仙峰、狗头岭)。西接触带(西部)以矽卡岩型锡(铜、铅、铅、银)多金属矿床(太子壁)和热液型铅锌银矿床(银洞山松树山)。以矽卡岩型钨(铜、铁、铬、锌、银)多金属矿床(如猪头山矿区)和西接触带(西部)以矽卡岩型锡(铜、铅、铅、银)多金属矿床(太子壁)处于萍乐拗陷带中段偏西,蒙山复式背斜。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及其次一级断裂构造较发育,接触带和次级构造(断裂)为矿床提供了有利空间(详见图4)。图4 成矿模式示意图 1.断裂裂隙带;2.矿脉;3.矿化体;4.千枚岩;5.砂岩;6.石灰岩;7.花岗岩; 随着岩体的侵入,为矿体提供了成矿物质,断裂裂隙体系提供了热能通道。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和层间裂隙、破碎带的联合、复合部位为矿体的提供成矿空间,正是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才使得岩体在提供成矿物质和成矿热能和断裂构造提供成矿空间这三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才使得岩体与围岩(碳酸盐岩)发生围岩蚀变,形成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参考文献1游正义, 何淑芳, 易文萍. 江西蒙山地区硅灰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6, S1: 116-120.2廖明和. 江西蒙山地区非-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J.地球科学前沿, 2012, S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