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文案.docx_第1页
葛仙米文案.docx_第2页
葛仙米文案.docx_第3页
葛仙米文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舌尖上的珠宝葛仙米葛仙米具有45亿年进化历史,比发菜还要珍贵稀有、如黑珍珠般闪耀光泽、在许多高档酒店里秘而不宣、又称绿色燕窝、清肝明目、养颜润肤、低脂低热量、瘦身减肥、敢称锁水之王、有着传奇般的故事。几人识的葛仙米,神仙才有口服吃。葛仙米皇廷王府、膳中奇珍相传东晋初年,中国古代十大医之一,预防医学,养生理论的倡导者。道教理论家葛洪隐居南土时,发现当地居民在缺粮时以一种黑色如珍珠的藻类为食,因而少有疾病、健康长寿。葛洪后来将其献给当时的皇帝司马睿,体弱多病的太子在食用后逐渐恢复了健康,皇帝为感谢葛洪之功,遂赐名为“葛仙米”,赐葛洪为“葛仙翁”。后来葛仙米得到广用,古往今来都是御膳房的珍品,从东晋到晚清,葛仙米作为皇廷王府中的御膳食材,跨越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起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记录的一次早膳中,就有“鸭丁溜葛仙米”一菜。相传葛仙米自从葛洪上贡入宫后,经过御医的精心研究,葛仙米就成为了后宫妃嫔们用来养颜美容,保持身材的秘密神丹。一千多年以来无数妃嫔为了让青春多驻一会儿,从而在皇上面前争宠,四处争夺缺稀的葛仙米。看似平静的后宫,背后无数腥风血雨,也许这就是甄嬛娘娘不可说的秘密。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超高要求,有很多高端酒店会所用葛仙米来制作镇店名菜。由于葛仙米的稀少,也只有少数人知晓和食用。高端葛仙米也被少数人用作送一些领导干部的礼品。在一些高端饭店和私人会所,葛仙米做成的菜肴成为他们的镇店之宝,特色菜肴。多少高端食客四处打听葛仙米菜肴的烹饪地点,一旦发现就邀请亲朋好友,纷纷前往尝鲜、宣传。一个十足的食客就是一台全方位的权威媒体发动机,瞬间引爆酒店的知名度。1980人民日报称葛仙米为“大自然珍赐之宝”;1994人民日报海外版称葛仙米为“稀有珍品”、“绿色珍珠”;2001年神舟二号飞船搭载水生生物葛仙米升空试验以下饭店使用葛仙米制作名贵菜肴:燕誉坊(深圳)葛仙米燕窝全悦轩(珠海)椰子葛仙米酥皮蛋挞敬宾斯基酒店(惠州)葛仙米蒸乳酪、和会馆(郑州)虫草炖葛仙米同乐舫(杭州)椰皇炖葛仙米祥记蒸燕翅鲍(郑州)葛仙米炖鸳鸯燕 葛仙米焗花胶 388/位葛仙米烩生翅 198元/位 陶然居葛仙米炖狮子头 北京王府家宴葛仙米粥水官燕 郑州好世界葛仙米燕窝178/元 燕誉坊葛仙米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408元/位,全聚德、北京饭店都有此菜肴。妈妈的柴火灶 直到现在,我的口腔仍然能够触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母亲用猪油、泡椒、鸡蛋、香葱炒岩木耳的那种脆滑嫩润。虽然将近过去了半个世纪,但那盛在搪瓷盘里冒着热气的红、黄、绿、香,仿佛就像是昨夜黄昏里的晚餐。岩木耳是我家乡重庆酉阳一带的叫法,在江湖中还有许多学名、艺名和混名:地木耳、葛仙米、地耳、地塌皮、绿茶、地软、地皮菜、野木耳、岩衣、鼻涕肉、雷公屎等。记得在儿时,雨过天晴之后,后山上的岩石上长满了岩木耳,我对这种无爹无娘无根而吸附在岩石上生长的东西很是稀奇。长大了才知道,岩木耳其实是藻类植物的一种。岩木耳一开始就是劳苦大众用来度饥荒的野菜,这在明人王磐的野菜谱上有一首地踏菜为证:“一名地耳,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偕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据说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3年灾荒,举国上下大江南北的地木耳,常常一夜之间被采得精光,以至于那时候有许多人猜测地木耳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绝迹了?!葛仙米虽然如村姑般低贱,但这并不妨碍它嫁入名门望族而成为名菜。清代诗人在其随园食单杂素菜单中早就欣赏起了仙米妹妹:将米细检淘净,煮半烂,用鸡汤、火腿汤煨。临上时,要只见米,不见鸡肉、火腿搀和才佳。此物陶方伯家制之最精。即袁枚老先生就是这样的媒人,早在清朝就让它与鸡汤、火腿汤这些土老肥结合而成为如花似玉的佳丽了。晚清陕西学者薛宝辰在其素食说略中不仅为仙米妹妹指明了高嫁的方向,而且还绘制出了仙米妹妹婚后幸福生活的蓝图:“取细如小米粒者,以水发开,沥去水,以高汤煨之,甚清腴。余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间白。既可口,亦美观也。”之后,葛仙米妹妹又腴滑嫩润入清宫,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道欢喜菜鸭丁溜葛仙米,最终登上了大雅之堂而成了御菜。其实葛仙米这个东西,在医食同源的中国古代,早就是进贡之品了。据乾隆年间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广西北流县有葛仙岩,相传晋葛洪为勾漏令修炼于此,床灶犹存,岩下产米类小木耳,可治肺热、味亦清香,堪做羹材,名葛仙米,充上方岁贡,户部主政”而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更详尽的记述:“(葛仙米)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取。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脆同食。土人名天仙菜,干则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以水浸之,与肉同煮,作木耳味。”小时候,母亲也给我们用醋拌过岩木耳,不过母亲是用自己从山上采摘的鲜岩木耳(焯一下水),和从山上挖来的小蒜(野葱,切成花),再加从柴火红灰里炮制出的煳海椒(用手搓碎),和醋酱油一起拌合而成的,柔脆而香辣。记得最后我是把剩下的酸辣香汁倒进一大碗白米饭中,一边搅拌着,一边呼噜呼噜大口大口的扒进了肚子里。有一次我还看见母亲把岩木耳一遍又一遍的淘洗干净之后,一半用刚煮腊肉剩下的汤来炖,起锅时加蒜苗花;另一半则拿来炒肥腊肉加青椒。在那个缺肉少油的年代,我就已经幸福的一顿饭两吃葛仙米了。母亲还叫我们多吃些,说岩木耳是清热解毒、明目益气的。记得有一次我头痛欲裂,母亲除了按传统的方式给我的前额打上一火罐以外,就是去后山上采些岩木耳回来用清水煮熟,沥干水分后趁热装进一个布口袋里,用来烫敷我的头部,顿时就让我感到浑身上下轻松了许多。当时我就想岩木耳真是神奇啊!后来还听说,在民间岩木耳还用来治疗夜盲症、烫火伤、痔疮等许多病症。如“地耳炒韭菜”便具有益气、补肝肾的功效,且对于脱肛、子宫脱垂、阳痿遗精、白带等病症有一定疗效;而“地耳肉丁花生米”则具有滋阴润肺、益气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干咳、脱肛等症。其实在烹调中,凡木耳的一般吃法均可用岩木耳来替代。如川菜的传统名菜“鱼香肉丝”“白油肉片”等均可用岩木耳来代替里面的木耳,并且还有一股野味之香。1987年,我在家乡开的我饮食文化生涯中第一家重庆火锅店时,就曾去后山上采了大量的岩木耳来涮火锅。现在回想起火锅中的仙米妹妹,那鲜爽那麻柔那辣脆以及外面昏暗小街上飘着的沥沥小雨,至今还让我兴奋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后就很少吃到岩木耳了。去年春天回重庆老家,有一天逛秀山县一菜市场,偶然发现有当地农民用一旧洋瓷盆装着岩木耳在卖,陪同我的作家吴加敏、周丽夫妇看出了我的惊喜便说:二毛晚上带你去一家非常有特色的馆子吃地木耳。当炊烟在这座美丽小城的黄昏中四处袅袅升起,我们来到了城西的一家叫做月月红的城市农家乐,一家完全用木料装修一新的四合院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里面深藏着私房菜的绝技。随着一道道干锅三脆、魔芋烧鱼、小煨旱鸭子、盐菜煮黄辣丁等一一上桌,最后美女老板刘三妹亲自为我们上了一道压轴菜,即用猪油、肉末、葱花和自制酸海椒烹制而成的“酸海椒炒地木耳”,我顿时感到那香那热气那咀嚼着发出的柔脆之声,好像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飘过来的。 在接触相关资料之前,或许很多人都被葛仙米的名字所误导,以为这是一种优质水稻去壳后得到的大米。初次到走马采访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记者杨健就有着这样的经历。 其实葛仙米是一种水生藻类植物,无根无叶,呈墨绿色珠状,可以蒸、炒、做汤,味道鲜美,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据唐朝房玄龄等人所撰晋书和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晋朝时期,有一位道学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名叫葛洪(公元284364年),号葛仙公,他不图升迁,不慕名利,隐居南土时,曾途经鹤峰采天仙米为食,食而疗疾,后入朝以此献给皇上,体弱太子食用后病除体壮,皇上为感谢葛洪之功,遂将“天仙米”赐名“葛仙米”,沿称至今。1986年,武汉食品研究所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后发现,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葛仙米含有7种,总蛋白含量高达48.61%,维生素C含量比号称水果之王的中华猕猴桃高23倍以上,具有明目益气、解热清膈、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等功效。同时含磷、硫、钙、钾、铁、铜等15种矿物质。岁不常有葛仙米 因葛仙米生长对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阳光、经纬度、海拔等)要求极高,当今世界上仅有极少量发现,其无根无叶、无花无果,如何繁育至今仍然是个谜。已故中科院院士、淡水藻类学家、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尚豪在多次到走马考察后形成的报告中称:“葛仙米在世界范围内仅非洲11亩地,产量甚微,然而湖北鹤峰走马坪有万亩之产地,且产量之高,实属世界罕见。”正因为如此,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走马葛仙米就开始成为国内外市场抢手货。历史悠久,极负盛名鹤峰州志乾隆六年(1741年)记载:“葛仙米出产距州城(鹤峰古时曾称鹤峰州)百余里,大岩关外(今走马镇)水田内遍地皆生,色绿颗圆,颇称佳品。”这是至今有据可查的最早关于走马葛仙米的文字记载。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过皇家婚宴御膳单,其中有一道菜叫“鸭丁熘葛仙米”。虽相隔多年,香滑的滋味仍让他念念不忘。清代美食家袁枚在他所撰的随园食单中为葛仙米专列一条记载:将米细拣淘净,煮半烂,用鸡汤、火腿汤煨,上桌时,要只见米,不见鸡肉、火腿掺和。这是由于葛仙米口感清脆、爽口,芳香悠长,因性淡而调味宜浓之故。随着时代变迁,村民田间劳作,考虑的是水稻生产,葛仙米遍地都是,无暇顾及。农药、化肥的普遍应用,水稻丰产的同时,葛仙米却逐年减少,有的田里几乎绝迹。走马33个村幸存一半村还能寻到葛仙米的踪迹,产量仅为上世纪70年代的百分之十。由此更变得珍贵稀有。 2004年,鹤峰县划定葛仙米生态保护园,禁用化肥农药,实现葛仙米、水稻双赢。同时,产区各村以奖代补,鼓励农民保护葛仙米生长环境。如今,走马的葛仙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稀珍贵,中华一绝”,成功打入欧美市场及北京、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