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 翻译注解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o)的年号(376396)。缘:沿,沿着。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为业:以为生。行:划船上行。忽逢:忽然遇到。夹岸:两岸。芳:芳香。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甚:非常。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欲:想要。穷:尽,走完,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形容词动用。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得:发现。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似的。舍:舍弃。才:副词,仅仅,只能。才通人: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旷:空阔,宽阔。 俨(y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通达。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耕田劳作。着:穿着。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ti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借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髫,小孩下垂的头发。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乃:竟然从来:从地方来。具:同“俱”,详细要(yo):通“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云:说。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邑人:同县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焉:谦词,于之。隔绝:不通音信。 今:现在。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叹惋:感叹惋惜,叹息。惋:惋惜。延:邀请,聘请。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具:通“俱”,完全,详尽。辞去:辞别离开。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不足为:不值得向。足,值得。为,向、对。既:已经,以后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循,沿着、顺着。向:原先的,旧时的,以前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郡下:指武陵郡城下。诣:到。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的话。即:立即。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做的标记。 遂:终于。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刘子骥:名驎(ln)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津:渡口。 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 ;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词类活用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做标记,动词。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舍(sh),动词,“舍弃”)屋舍俨然舍(sh),名词,“房屋”)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记号”)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词,作为)不足以为外人道也(读wi,介词,对,向) 多词一义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5)具:具答之沿-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教学素材【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内容评析】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2.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3.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文章主题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沿用至今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世外桃源成语典故: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豁然开朗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成语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怡然自乐成语典故: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例句: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无人问津成语典故: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例句: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成语典故: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阡陌交通成语典故: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黄发垂髫成语典故: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落英缤纷成语典故:落花纷纷缤纷,纷纷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拓展: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陶渊明与刘子骥结伴探险,在一个武陵渔人的向导下,来到了陌生的奉家山桃花源地段,发现了古村落,发现了赤岩山(后文中要提及)。陶渊明与刘子骥是讲信用的人,为了“不与外人道”,因而在文中陶渊明耍了一下手段,隐去了自己,也隐去了刘子骥。可以说武陵渔人的原型是陶渊明自己。(这点是陶的惯用写作手段,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就是写他自己)陶渊明为什么要到奉家山来呢?陶渊明祖籍邵阳,家族庞大,在邵阳、溆浦一带的亲友不少,陶渊明肯定听到过关于莫徭的传说。所以,陶渊明与刘子骥结伴而探险奉家山区是极有可能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练习题【真题回放】(2006温州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发现桃花源(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从整体把握中得知道,本文是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的。第2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解答时,一定要紧扣原文语境,以及题目要求。第3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乃”“无论”等词语的用法,并把省略部分补上。第4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题干中的限制性要求也要注意。解答时,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应该在发现桃源的内容中找,而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应该在进入桃源的内容中找。对文中名句的默写,还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第4题考查理解和评价能力,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须弄清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并紧密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答案】1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深度了解:桃花源记为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然而对其中几个词语的处理似乎未尽完善,现提出来加以探讨。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例中“得”字在古代有“至、到”的意思,朱先生明确指出“便得一山”就是“便到了一座山下”,如此理解文意显得甚为通顺,疑难也自然迎刃而解。2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此句中“所”亦“哪里”义,“所从”即“从所”(“从哪里”的意思),这句是说“问他从哪里来”。鉴于语文教材中“所”的这种用法少见,故教材编者应明确指出。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不少人将此“郡下”理解为“郡城下面”。这明显与下文“诣太守,说如此”之语境不谐。可见此“下”不当按其字面意义来理解。课标教材将“及郡下”解释为“到了郡城”是正确的,但美中不足的是,教材只释出“郡”义,“下”义却没有着落,难免会让一些师生产生疑问。其实此“下”非表具体的方位意义,而是表示某地所在的一定范围。汉语大字典“下”条第三十二个义项中列有“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处所、条件等”义,江蓝生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1998年第1期)也指出方位词“下”跟在处所名词之后,意义虚化,不表示方位上下之“下”,只表示处所、范围。“郡下”显然指的就是郡城那里。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指出:“汉魏六朝典籍中,下字常用于名词(多为地名)之后。表示一定的处所、范围。”此论更具概括性及针对性,课标教材在注释“郡下”之“下”时可作这样的补充说明。苏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练习:桃花源记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余有版本写作“馀”。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无论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D、交通妻子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要:_ (2)欣然规往规: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翻译:_ (2)便扶向路翻译: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答:_ 答案:1 D 2(l)邀请 (2)计划;打算 3(1)仅容一个人通过。 (2就顺原路回去。4.答案要点: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5-9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5.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 和 6.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是( )(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7.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答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9.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案:5.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6.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9.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1翻译下面句子。(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1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答案:10(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11(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12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13共同之处: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4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芳草鲜美( ) 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16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1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14晋代(东晋)陶渊明15鲜艳美丽整齐的样子沿、顺着随即,不久16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17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8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五、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3、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案:1、为源外的社会黑暗动荡而叹惋为源外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2、 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3、 寄托了作者追求和平的社会理想不能实现,可见当时人民厌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与战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批判。4、 1 第一段描写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暗示下文将有奇境出现,也为下文写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出了桃源人民风纯朴,热情好客。 3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桃源人与世隔绝时间之长。 4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了桃源人怕源外的战乱波及到源内影响他们安定的生活。5 第二段写出了桃花源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生活安定,睦邻友好,幸福和谐 桃花源记练习题1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名(),字(),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2填入省略的成分A:(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便要还家鸡犬相闻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无论魏晋落英缤纷悉如外人咸来问讯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武陵人捕鱼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问今是何世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这样)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几句话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林尽水源6第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着力描写和平安乐的景象,为下文“绝境”照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平静)7第段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民风?(“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写出“具答之”中的“具”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悉、咸、具、皆)9你认为向桃花源这样的“绝境”真的有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表达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10第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11第2段的中心意思是():写渔人意外来到桃花源。:写桃花源中人与外人并无差异。: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12根据第段文字,可概括出一个成语:(世外桃源)13用“”在第段中标出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14根据第2、3两段文字理出“渔人”和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发现桃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林/访问桃花源)-(出而复寻/离开桃花源)15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6谈谈你的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1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18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19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20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见课文第二段)21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处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2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23请你谈谈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给人留下许多悬念和回忆2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活,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25请用“世外桃源”“无人问津”各造一句话。26“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5131:2025 EN Hardware for furniture -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of hinges and their components - Stays and hinges pivoting on a horizontal axis
- 颈椎损伤患者的个案护理
- 公司节假日培训课件
- 梯子游戏故事案例解读
- 亮闪闪的微笑课件
- 《装在套子里的人》笔记课件
- 腹外疝的护理查房
- 事故安全宣传培训记录课件
- 皮肤科护士年终总结
- 电气工程师年终总结报告
- 美术微课课题立项申报书
- GB/T 46084-2025燃煤锅炉火焰温度图像检测技术规范
- 2025年贵州省毕节市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 女职工法律培训
- 2025口腔执业医师考试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辅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含答案)
- 2025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数学第一次月考立体几何卷全解析【测试范围:沪教版2020必修第三册第十章】(上海专用)
- 小学法律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浙教版(2023)五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1课 身边的算法 课件
- 造纸培训制浆造纸培训造纸纸病分析处理(“毛布”文档)共112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