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doc_第1页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doc_第2页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doc_第3页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doc_第4页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 关于汉字的出现,古人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这几乎是一个神话传说般的人物,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汉字放在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地的汉字统一,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更给了汉字文化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此以后,汉字文化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以后汉字不仅仅只是用来传递信息,更被人们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首先是汉字的结构,关于这点首先要提的就是汉字笔画,现在用的笔画基本是根据王羲之永字八法而来,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其次就是偏旁和部首。 其实在最开始造字的过程中,很多汉字都是根据象形而来,如最开始的日、月、山、水等,就是根据事物的本体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后来为了书写的方便以及美观等渐渐的改变了字体的形状。其次还有会意,就是用一些容易理解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炎、林、森、从、众等,甚至只是一些具有简单意思的字的叠加,然后还有形声,就是一个字中有一部分表形,一部分表声,这大大增加了汉字的广义性。最后,还要提提汉字的假借,当汉字越来越多时,在创造更多的汉字已经不太现实了,于是就出现了假借,就是把别的字借过来加上另一种意思,甚至到后来会有些把本意都给挤掉了。由此可见汉字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其次就是谐音,可以说如果没有谐音就没有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汉字因谐音而显得更有魅力。 关于谐音,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巨大,如若没有谐音,诗歌定会黯然失色许多。在谐音的诗歌中,又以爱情诗歌居多。对于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很多时候都会以谐音代替。由于古代的男女还不是那么开放,而其中却又不乏忠情的痴男怨女,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诗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好的愿望,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例如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 无不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与对伊人的思念与美好想象,可以说将自己的满腔思念都倾诉的淋漓尽致,更诉出了自己内心无尽悲苦。而谐音那种似有还无、隐约的朦胧美更是撩拨人的心弦,更能激起人们的美好想象。 谐音在一些对联中也会有体现,如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谐音是个比较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首先它比较隐晦,不易被读出或理解到,所以对于很多乍一看没什么太多意思的诗歌或是对联就要考虑谐音了,而谐音又有很多,具体是哪些字谐音就要看读者的文化造诣了,另一方面,谐音又比较有意思,如若诗人写出来一谐音诗或是有一谐音对联却没人读出来,那诗歌或对联就完全失去意义了,而对于一些非专门研究汉字的人来说,如果自己读出来了诗人的谐音并理解出来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是读懂了对联,就犹如自己一个人解出来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特有成就感。 提到谐音,自然就会牵扯到意象。意象就是作为一个本物,在诗歌中或文章中会被赋予特定的意义,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提到月就会想到思乡怀人,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提到菊就会想到清高的人格以及隐逸的生活,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到梅花就会想到坚忍的性格,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提到松就会想到孤单坚强,不畏逆境,如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提到柳就会想到依依惜别,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提到乌鸦,就会想到一派苍凉悲壮之景,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提到鸿雁,就会想到思乡怀亲、羁旅之悲,如晏殊的“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意象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也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人生平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参考依据。 其实无论是谐音或是意象,主要都是在诗歌中有所体现,作为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诗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最高成就, 当然也是汉字文化成就的代表。 接下来总体说说诗歌。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一共311篇,即使在现在仍在诗歌中占有很高地位,其中的蒹葭、关雎、桃夭、子衿等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在现代仍会有很多人吟诵,接下来就是楚辞,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产生了楚词这一诗歌形式,对后代的诗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李商隐、白居易、范仲淹、苏轼等等,数不胜数,正是这么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将诗歌艺术推到了顶峰。在随后的朝代里,诗歌亦经历了较大转变,最终造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来谈一下避讳,这可以说这是汉字文化中不那么光彩的一篇,古代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崇高,一般不许自己的名字甚至姓被别人用,所以一到改朝换代,很多人就都要改自己的姓,以防与皇帝的姓名犯冲,惹来杀身之祸。关于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是很不合理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姓就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受之于祖先父母,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孟子就有云:“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可见避讳即使在古代也不是那么顺理成章之事,但鉴于皇帝的威严,所有人都不得不做,甚至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可以说不得不算是专制统治的一大悲哀。同时为了避讳皇帝名号还给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有很多时候都要焚书,造成优秀文化的消失,在修撰史书的过程中,避讳也带来了很大麻烦,往往要修撰史书时都要时刻注意,稍有不慎就会犯避讳。这些只是避讳皇帝的名号,而实际上对于别的大小官职也会有避讳,大家很熟悉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见避讳是一个大众的趋势,大小官吏都会有避讳。对于自己的长辈,避讳也是必须的,这点即使现在也还是会有出现,只是没有古代那么严格罢了,在古代,比如诗人李贺,他的父亲名为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能中进士,后来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丧失了一个大好机会,而现在则不会再这一点上深究 ,但一般取名字时还是会注意与长辈不同,甚至还会有辈分的说法,但当今这些更多的事为了显示对长辈的尊敬,不会产生其他的影响。 从上可见避讳自古以来的影响都相当深远,当然了,虽然主要都是不好的影响,但任何事都会有好坏两面,对于避讳的好处,基本也就是现在在鉴别古代文化遗产时有用,一般很多造假者为了图快很少会考虑避讳的事,这就给文物的鉴定提供了突破口,甚至有人曾因避讳的事而提过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这个人叫潘成规,他的根据是红楼梦第回中的一段描写“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得没意思,笑道:谁知道他糖银果银”。 由于曹雪芹的祖父叫曹寅,所以曹雪芹不可能把寅字这样滥用,所以潘先生认为“曹公如此大手笔,拈字弄句手到擒来,焉能为区区取一名字而犯祖讳?可见,红楼梦并非曹雪芹所著。” 当然了,只是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断定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未免有点牵强,但是,白纸黑字,却是不得不相信的事实。由此可见即使是文学大家也许会有犯错的时候。 汉字的文化,除了以上个方面还有很多体现,例如歇后语、元曲、各地剧种、山歌,不仅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就是汉字的发展史,就是汉字的发展、繁荣和应用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真正当做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使汉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来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汉字文化才能称得上是文化。社会要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富有。 汉字文化,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 汉 字 发 展 史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到了宋朝,中华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文字发展史摘要 人类杜会之初,因生产力极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应运而生。但是,语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递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单靠人的大脑记忆是不行的。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管结绳记事是用多少根绳子横竖交叉,那只是一种表示、一种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属于一种表意形式。它可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绝对不可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後,才有可能图画转变成文字。也就是当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随看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麽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移转,变成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一种文字通行面的广瞎,是要由它通行地区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数的多少来共同决定的,我国领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亿多,而其中事业汉语的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不能比的。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距今4,100多年。而我们的汉字呢,从近年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 汉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对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汉字则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跟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拼音字母。而发展成为一种拼音文字。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采的文字体系。 由于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包括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全部结晶。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状况,听到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总之,汉字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贡献。同时,汉字是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成为一种线条文字,而线条结构是可以表现一种构图美的。所以,汉字除了可以记录汉语以外,还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品。历代都出过以书法名家的人,如汉代蔡邕的八分书,晋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张旭的狂草。在我国历史上,书法与绘画齐名,不分轩轾。其他民族的文字虽也讲究书法的工拙,却没有哪个民族把书法列为艺术品。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种。表音文字是用字母表示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通过字母组合来表示词的意义,英文,俄文,都属于这种文字,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是有限的,所以字母的数目也 不多。一般的说,只要掌握了这种文字所运用的字母和拼写规则,听到一个字就可以拼出来,看到一个词就可以读出来,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而表意文字不是用字母直接表示语音,不用字母组合表示词的意义,而是用许多表意的符号来记录语言中的词或语素及其意义,从而整体的代表了词或语素的读音,汉字正是这种字。由于汉字表示词或语素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表示特定语音的字母,所以很有学问的人看到生字也可能读不出音来,听到生词的音也可能写不出字来。同一个汉字,古今的读音不同,在不同的方言和外族语言里也往往代表不同的读音,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相去不远。 按照文字记录语言的单位的标准来划分,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现代汉字可以称为语素文字,但是汉字不是表音文字中的音节文字。一个汉字可能表示不同的音节,如“和”字有五个音节;一个音节也可以用不同的汉字来 表示,如jian (四声)这个音节,可以用“见、件、间、键、贱、建、箭”等汉字表示,如果只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就难于把古今汉语的这二十多个语素的意义表示出来。 总之,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让汉字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甲骨文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的字。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2)图画文字、象形文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号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3)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4)钟鼎文钟鼎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5)石鼓文石鼓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现存故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样,写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浑厚朴的大度之气。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6)古文汉代发现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经传和春秋左氏传中的文字叫做古文。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7)秦篆大篆是周宣王时对古文字整理之后的一种文字,因经史籍之手。故又称“籍文”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8)大篆大篆是钟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统称。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文字。周宣王时的史籀(zhu)篇就是用大篆书写的儿童识字课本,因此大篆也叫籀文。因为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 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9)小篆小篆石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种。秦刻石传为李斯所书。泰山石刻为前219年时所刻,原石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书与大篆比较,笔画俭约,结体更为规矩典雅。峄山刻石今所传者为宋郑文宝所摹刻,峄山翻刻甚多,而尤以郑氏为最精。以上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点是用笔匀净挺瘦,提笔疾过,圆融峻整,其笔法又如玉筋、钗骨,所以秦篆又称“玉筋篆”秦刻比石鼓文、秦公簋简化,而且结束了六国文字混乱的局面 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10)隶书隶书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隶书是由篆简化演变而出来的,为了简捷速写,变篆书圆转的笔划为万折的笔划,汉代盛兴,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用笔方中有圆的变化,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汉朝自公元前206年高祖建立天下,经过60余年的治理,出现了“汉武”盛世,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字的发展,影响深刻。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之一,成绩好的可以做官。当时的“史书令史”,就是擅长写隶书的官职。汉人称汉隶书为“史书”。据班固汉书记载:元帝“多才艺,善史书。”孝成许皇后“聪慧,善史书。”隶书的重要特点是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定为不变的形态。再有就是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偏旁和原独体字一样,位置也不太固定。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做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把许多原来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字字底皆不相同,隶字把它们统一为“大”字底。又如“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隶变后才统一为“夫”头的字。这样就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隶书的定型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从大的方面说,隶书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秦隶的形体,从出土文物中的权、量器的诏版上还可看到一些特点。这时隶书结体还是纵势长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称此隶为“古隶”,西汉初期仍沿用这种字体。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汉隶达到极盛时期。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字丰富多采,尤其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 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11)魏碑魏碑拓片指北魏时期的石刻,属于楷书,魏碑是把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表现了艺术上大胆的革新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特点:品类繁多、风格各异我体不备。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12)楷书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楷书作品玄秘塔碑(局部)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 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javascript:locationEdit(26413,13)草书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局部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字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