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房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1页
高层房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2页
高层房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3页
高层房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4页
高层房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部分:文字一、工程概况(一)场地位置环境及拟建工程概述(二)勘察目的及任务(三)主要勘察技术依据(四)勘察方案和工作布置(五)施工情况及完成工作量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气候条件(二)地形、地貌及工程环境(三)地质构造(四)岩土构成与质量特征 (五)不良地质现象(六)水文地质条件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一)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二)地震效应评价(三)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四)岩土工程特性指标(五)地基基础评价四、地下室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开挖支护意见(一)边坡特征(二)岩土指标(三)边坡稳定性评价(四)支护建议五、岩土工程问题及处理意见六、结论及建议第二部分:图表序号图名比例顺序号1工程平面布置图1:500012钻孔平面布置图1:100023剖面图1:10003234钻孔柱状图1:100134张第三部分:附件序号名称数量1委托书1份2岩样试验报告1份3土样试验报告1份4水质化学分析报告1份5地基卓越周期测试报告1份6剪切波测试报告1份7钻孔声波测试报告1份24一、工程概况(一)场地位置环境及拟建工程概述拟建贵阳市白云区麦架公租房建设工程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麦架镇医院西侧约45m处,场地东侧为文化路及建新路交叉口,场区交通便利。拟建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21502.43m2,总建筑面积58885.98m2。规划主要布置有1#-15#共15栋建筑物及D1#和D2#两栋配套用房,包括地下车库、金融邮电、社区服务、配套啇场用房及住宅楼。另有规划市政道路从场区东侧、南侧、西侧及北侧通过;工程建设随山就势按多场坪布置。贵阳市公共住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业主)委托我公司对该公租房工程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根据业主要求,工程建设分期进行,故分期提交勘察报告。本次勘察只针对其中的15#楼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拟建15#楼位于拟建公租房小区的北部,平面形态呈复杂不规则多点分布,是由16层塔楼、一层公建配套及一层地下室组成的集商业、住宅、停车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层多功能建筑。拟建15#楼呈多场坪布置,拟建15#楼高层及相邻公建配套设计0.00标高为1263.45m,相邻14#楼北侧拟建15#公建配套设计0.00标高为1261.90m,拟建15#楼北西侧场平设计0.00标高为1263.15m,拟建15#楼南侧场平设计0.00标高为1263.00m,设计-1F底板标高1258.35m。采用剪力墙结构,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最大荷载6500KN/柱。拟建项目具高度较大、荷载较大,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敏感等特征。拟建物基坑按垂直开挖时在四周将形成总高3.558.75m的基坑边坡,边坡坡顶为自然斜坡、农田以及待拆民房,无相邻建(构)筑物,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拟建物北侧和东侧设计布置有小区道路,距离拟建物边轴线5.008.50m,设计小区道路在拟建物建成实施,故本次基坑临时性边坡不需考虑小区道路的影响。(二)勘察目的及任务受贵阳市公共住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15#楼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详细勘察阶段)。根据勘察委托,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要求,根据拟建物结构、荷载特点,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为岩溶中等发育区,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地形地貌简单,但场地原为斜坡,地质环境已遭破坏,故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二级场地);场地岩土种类单一,故地基为简单地基(三级地基)。综上所述,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根据有关规范、委托书要求并结合现场踏勘,本次勘察在收集当地建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规范,本次勘察工作主要研究的问题为:1、地基问题:查明并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地基岩土强度。2、岩溶问题:查明岩溶发育情况、规模、分布等特征,并评价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相应的治理方案建议。3、地下水问题:评价地下水对拟建物基槽开挖的安全影响及其对混凝土与钢筋的腐蚀性。4、基础方案建议:根据拟建物结构特征及岩土工程条件,评价岩土工程特征,建议合理、经济的基础方案。5、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及基坑边坡的支护建议及方案。具体勘察任务如下:(1)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范围;(2)查明场地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学指标和地基承载力,为基础设计提供计算参数;(3)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拟建筑物的影响;(4)判断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和抗震条件,为抗震设防提供依据;(5)评价场地稳定性。查明场地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分析其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防治处理方案、意见;(6)评价岩、土的建筑适宜性。(7)选择、推荐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8) 预测、评价工程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不良影响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9) 对可能采取的基础类型、工程降水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10)对基坑边坡的稳定进行评价,对边坡的支护处理提出方案、建议。(三)主要勘察技术依据根据工程特点及场地地质条件,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主要依据的技术规范及依据为: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2、建筑地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4、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8、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3、钻探、土工试验、岩石试验的相关规范、规程14、勘察委托书(四)勘察方案和工作布置根据拟建物特征和场地基本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本次勘察以钻探为主,辅以地表地质调查、岩样室内试验、现场鉴定及资料收集,类比邻近相同层位工程经验及开挖情况等方法,综合评价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具体如下:1、地表调查通过调查收集相邻勘察资料,了解场区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及特征、岩层产状、水文地质情况及当地建筑经验,查明场地地质情况,为指导、合理勘察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本次地表调查工作量约0.1Km2。2、钻孔定位测量本次钻孔定位测量由我公司根据甲方提供的拟建物工程平面布置图和钻孔平面布置图上所示拟建物角点坐标(15-1号钻孔:X=2956903.019、Y=362074.549;15-3号钻孔:X=2956913.586、Y=362086.883;15-8号钻孔:X=2956911.698、Y=362098.423;15-124号钻孔:X=2956855.080、Y=362146.802;15-115号钻孔:X=2956815.656、Y=362094.456;15-113号钻孔:X=2956814.644、Y=362081.269),按甲方现场提供的规划现场测量的控制点(引测点1:X=2956956.841、Y=362479.148,H=1262.496m; 引测点2:X=2956766.663、Y=362246.504,H=1260.468m)进行施放拟建物位置。使用GPS卫星测量按钻孔布置位置进行测放,坐标系均为贵阳市城市独立坐标系,高程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共完钻孔定位测量134个,具体位置情况见总平面布置图及钻孔平面布置图。 3、钻探根据业主提供的总平面图及钻孔平面布置图,按“一柱一孔”的原则布置拟建物地基勘探孔,共布置钻孔124个钻孔。建筑物范围内勘探深度依据规范要求及建筑物荷载情况,根据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522/462004)要求,控制持力层深度至基础埋深以下5倍预估基础宽度(或桩径)深度且不少于7m,进入预估基底以下中风化基岩10-12m进行施工。基坑边坡勘察钻孔按二级边坡等级沿拟建物轴线布置勘探线,线距7.520m,点距10m进行布置,共布置勘探点1排(边坡孔引用拟建物边轴线孔),基坑边坡钻孔共计13个(不包括边轴线孔)。基坑边坡钻孔深度控制在地下室底板以下2.05.0m,以提供支护所需资料数据。4、岩土样室内试验 土样试验:由于场地土层主要为红粘土,红粘土中含少量强风化及铁锰质团块,本次勘察采集9件硬塑红粘土土样。 岩样试验:因本次勘察主要研究对象为岩石,为准确评价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拟根据规范要求每个岩体单元样品数量不少于6件,本场地共取岩芯样12件进行室内样品超声波波速及单轴自然及饱和极限抗压强度试验。5、单孔超声波波速测试及剪切波速测试采用SYC-2型超声波仪作单孔纵波速测试。对拟建建筑15#楼高层楼钻孔在预计持力层深度以下进行超声波波速测试,测试点距均为0.20米,本场地由于地表人工填土松散,钻孔垮塌堵塞,单孔纵波速测试仅测得12孔。所采集的波速数据作为从平面和剖面划分与评价岩体质量单元的依据。并按同一地质单元条件下,每幢建筑不少于一个钻孔的原则布置土层剪切波速测试孔共3孔。6、水位观测、水样分析及抽水试验为了解地下水动态的基本特征和地下水埋藏的基本条件,根据规范和技术要求,于施工结束24小时后对钻孔内水位进行观测。本次勘察时由于与拟建场地平场施工同时进行,由于地表人工填土松散稳定性差,钻孔部分垮塌堵塞,仅测到部分钻孔水位。因水位埋深相对较浅,观测采用卷尺直接量读的方法进行,测量水位的钻孔均间隔6小时后作第2次复测。为较准确提供场地水文地质参数,预估基坑开挖时涌水量,在场地中部位置选取ZK15-30号钻孔作抽水试验,以确定地下水水量、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本次勘察时采集场区南西侧泉点水样1组(2件),共2件,进行水质分析。7、岩土卓越周期测试在场地内设置三个测点A、B、C,采用RSM24FDE型工程检测仪、65型拾震器,于2012年3月20日凌晨进行。每个测点均按东西、南北、垂直三个方向安装传感器并按24次/测点方向测试脉动信号。(测试位置详见拟建物工程平面布置图N0.01)。(五)施工情况及完成工作量勘察施工于2012年3月24日进场测量放孔,至2012年7月9日结束外业工作。本次勘察共完成钻孔定位测量137孔,完成钻孔施工134个,由于有2个柱位钻孔位于场地北侧未拆迁的既有1层砖房中,有1个柱位位于场地斜坡陡坎上,故本次勘察未能施钻。本次完成勘探工作量如下: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1工作项目工作量地表调查0.01Km2钻孔定位测量137孔施工钻孔数量134孔钻探总进尺2023.15m(其中土层310.1m,岩层1713.05m)岩样测试12件土样测试9件声波测试610点钻孔水位观测15孔30次抽水试验1孔Ps波测试3孔地基卓越周期测试3点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气候条件据贵州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贵州省建筑气象标准(黔DBJ22-01-89),拟建场地所处贵阳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北部寒潮影响较弱。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具有四季温和、雨量丰富、热量充足、日照率低、风力较弱及逆温天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3,一月平均气温4.9,七月平均气温24.0,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7.8,年平均降雨量1197124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77.74小时,年平均相对相对湿度77%,年平均无霜期261天。年平均风速2.2米/秒,全年以NE风为多,全年静风频率为24%,30年一遇最大风速21.9m/s,自然地理气候良好。(二)地形、地貌及工程环境拟建场地位于麦架镇建新路北西侧溶蚀残丘-洼地地貌区。拟建场地主要位于缓倾溶丘斜坡地带,原地势总体呈南西相对较高、北东相对较低,地面高程1260.00m1293m,最大高差33m。拟建场地经过后期工程建设改造后,现状地形起伏相对平缓。场地内基岩全部出露。拟建15#楼紧邻拟建12#、13#及14#楼北侧,距拟建场地东侧约35m处分布一栋5层楼建筑物。除此之外,场地内及附近无任何在建与拟建工业与民用构(建)筑物及地下管网。工程环境条件相对简单。具体情况详见工程平面布置图(N0.01)。(三)地质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长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麦架桥向斜背斜轴部南端。拟建15#楼场地南东侧30-32m分布一条呈北东南西向的大坝逆断层,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断层上盘为三叠系大冶组二段地层,岩层产状倾向80-100,倾角6-29;下盘为三叠系安顺组一段地层,岩层产状倾向45-70,倾角20-35;断层面见擦痕,擦痕走向向南东,断层面铁质浸染,发育方解石脉,局部方解石晶型完整,断层破碎带呈透镜状分布断层角砾岩。受该断层影响,拟建场地内岩层产状变化大,褶曲发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呈近垂直于岩面发育为特征;岩体节理以闭合微开启为主,节理裂隙面一般以钙质胶结为主,局部为铁质及泥质胶结,结合一般。主要发育3组节理:节理产状为1602007079,3103157580, 55757580,节理线密度16组/m,延伸长度0.103.00m不等,节理裂隙宽度一般03mm。(四)岩土构成与质量特征 1、土层1)杂填土层(Qml):主要分布于既有乡村道路及既有砖房的位置,由混凝土地坪、素填土、粘土混碎石、建筑、生活垃圾等组成,结构松散,成份不均匀,厚度03.0m,平均厚度1.50m。2)耕植土(Qpd):褐黑色,分布于拟建场中部地耕地分布地段,厚度不大,仅0.51.0m。局部土层有少量坡积含碎石粘土层分布。3)红粘土(Qel+dl): 为场区主要土层类型,褐红、褐黄色,含强风化团块,裂隙较发育,土体结构为块状结构,按状态可分为硬塑、可塑,在剖面图上分别用,表示,厚度0.5010.80m,场区内呈层状和透镜状分布。红粘土的复浸水特性根据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表3.1.2-3及其注解公式Ir=L/p, Ir=1.4+0.0066L得:红粘土Ir=1.696,Ir=1.4+0.0066*68.765=1.701,IrIr,故本场地红粘土按复浸水特性分类为类。各土层单元厚度变化,详见工程地质纵剖面图、横剖面图。A、硬塑状红粘土,褐黄色,细腻,粘性好,含水量较低,厚度不均,分布于耕土之下,似层状分布,厚度1.28.10m,平均厚度为4.5m,埋深0.58.1m;B、可塑状红粘土,主要分布于硬塑红粘土之下,呈透镜状分布,厚度一般0.0 2.00m,平均厚度为1.50m,埋深5.010.10m;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参考拟建场地南侧相邻龙水路一号排污沟勘察时采集的原状硬塑和可塑红粘土样品测试成果进行统计,根据室内试验成果统计红粘土样品试验成果统计见表2:硬塑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表2 指标 状态含水率W(%)重力密度r(KN/m3)饱和度Sr(%)孔隙比e液限WL (%)塑限WP(%)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含水比液塑比Ir抗剪强度压缩系数av1-2压缩模量ES1-2(MPa)统计件数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硬塑平均值33.98918.53399.5560.92245.61126.87818.7440.3820.7461.69749.2115.5000.2666.8279标准差1.7470.2400.5270.0463.4992.1091.5090.0750.0310.0307.8551.5680.0370.333变异系数0.0510.0130.0050.0500.0770.0780.0810.1960.0420.0180.1600.2850.1370.049统计修正系数0.9000.8222、基岩4) 三叠系安顺组一段(T1a1):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厚层至块状白云岩,时夹溶塌角砾岩,节理裂隙较发育,见方解石脉细脉,具铁染,方解石及铁质胶结,胶结一般。岩芯以柱状、短柱状为主,少量呈砂状、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一般为20-70%,RQD为0-60%,岩体为较破碎-较完整岩体,总体上呈较破碎岩体。岩体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25.2160.48MPa,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0.649 Mpa,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4.054Mpa,岩石坚硬程度具较硬岩岩质特征,遍布拟建场地,均呈中风化。岩体基本质量级别为级。由于拟建场地基岩岩性组合较简单,由于溶蚀裂隙附近的极破碎岩体、受施工放炮以及含泥质等因素影响,钻孔纵波速值变化较大,在1481m/s4197m/s之间。综合场地岩体的风化特征、裂隙特征、坚固性与完整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岩性、风化程度、可钻性、钻探岩芯和测试的岩体波速等特征,将勘探深度内岩体划分为A及B两个岩质单元,A单元:为溶蚀裂隙附近的极破碎岩体以及施工开挖和放炮原因影响的分布于地表的破碎的中风化岩体,岩芯破碎,呈砂状、破碎块状,属极破碎岩体,岩体超声波纵波速3347m/s,一般采取率3050%,RQD值0%。岩体完整性系数KV平均值KV=0.103,属极破碎岩体。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90+3RC+250KV=235.75。岩体基本质量级别V级。B单元:为中风化白云岩岩体,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及长柱状,岩体单孔超声波纵波速值在3347m/s4201ms之间,平均值为3580m/s,岩块纵波速常见值在5324m/s5971m/s之间,平均值为5659 m/s。采取率5070%,RQD=3060%。岩体完整性系数KV平均值KV=0.402,KV区间值KV=0.3510.53,属较破碎岩体。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90+3RC +250KV =325.5,基本质量级别级。根据现场采集的12件岩芯样的室内抗压测试成果,岩体的室内试验成果统计结果详见表3。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表3岩石类型指 标 范围值平均值uRa标准差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 frk(Mpa)统计件数备注三叠系安顺组(T1a1)中风化白云岩重度(KN/m3)2.652.732.6880.0270.0112本次勘察取样12件,剔出1件(25.21)单轴抗压强度(Mpa)20.8460.4840.64911.940.2940.83834.05411说明:1、所有高径比1:1测试样品高径比均换算为高径比2:1后进行统计计算,换算系数为0.89;(五)不良地质现象1、岩溶发育特征在本次15#楼施钻的134个柱位的钻孔中,遇溶洞钻孔12个,遇洞率为9%,岩体内表现为针孔状、豆状溶孔、不规则晶洞等少量的微岩溶现象。岩溶以竖直形态的溶蚀沟槽为主要表现形式,局部基岩面相对高差大于2m,综合判断场地属中等岩溶发育地段。钻孔揭露溶蚀裂隙及溶洞情况见表4:岩溶洞隙一览表 表4孔号形态垂高(m)顶板标高(m)底板标高(m)埋深(m)充填情况ZK15-28裂隙0.21262.041261.840.7无充填ZK15-30溶洞0.91255.631254.737.0硬塑粘土填充填溶洞0.61252.631252.0310可塑粘土全充填ZK15-40裂隙0.41257.111256.715.1硬塑粘土填充ZK15-44溶洞0.71255.831255.134.7硬塑粘土填充ZK15-52溶洞0.91254.281253.386.4硬塑粘土填充ZK15-56溶洞0.51255.821255.325.3硬塑粘土填充ZK15-62溶洞1.71255.41253.74.5硬塑粘土填充ZK15-69溶洞0.81249.231248.4311可塑粘土填充ZK15-76溶洞1.01251.881250.8810.7可塑粘土填充ZK15-78裂隙0.21254.391254.197.0可塑粘土填充ZK15-88间断裂隙0.81249.591248.7912.0可塑粘土全充填ZK15-99间断裂隙1.41259.581258.182.8硬塑粘土全充填2、其它从踏勘的情况来看,场地内未发现滑坡、崩塌、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六)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内无地表水分布。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场地内地下水主要可分为上层滞水和岩溶水。上层滞水均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层中,来源于大气降雨入渗滞积形成,埋深浅,一般埋深小于3m,无统一水面,水量随季节性变化,主要赋存于地形低洼地带。拟建场地经工程平场施工后,场区中风化岩石基本全部出露,故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区域性含水岩组,属溶洞裂隙型含水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的溶蚀裂隙及溶洞中,主要由大气降雨通过溶蚀裂隙渗入补给,属潜水,富水性中等-强。在拟建场地南西侧约120m的斜坡坡脚地带分布一泉点(S1),属断层下降泉,泉点处高程为1258.50m,常年流量400mL/S-800mL/S,调查期流量为550L/S(2011年05月28日) ,泉水水质清澈,手触有凉感,泉点流量与大气降雨的关系不大,季节性不强,据访问,该泉水至今未干涸过。根据调查、钻探、初见水位,终孔水位及静止水位观测成果(具体见钻孔稳定水位观测成果一览表表5),场地下伏基岩中发育的溶孔、晶洞及裂隙,使基岩赋存地下水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据全部钻探结束24小时后钻探点孔内观测资料并结合泉点调查结果分析,稳定水位埋深一般3.007.00m,本次水位为勘察时期水位,高程为1257.001259.00m,受大气降雨影响变化明显。本次勘察范围的地下水总体由南东向北西径流,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受季节性控制,拟建场地为地下水径流区。根据本次勘察,勘察期间静止水位1257.001059.00m。根据贵阳地区的水文资料并结合周边工程经验,枯水季节和洪水季节水位变化在1-3m,取2m。因此,在确定汛期地下水水位时,将勘察期间水位加上2.0m得汛期水位,即1258.0+2.0=1260.0m。综上,确定本场地汛期地下水水位为1260.0m。钻孔稳定水位观测成果一览表 表5孔号水位深度及标高观测时间孔号水位深度及标高观测时间ZK15-214.6(1258.25)2012.4.12ZK15-224.2(1258.53)2012.4.16ZK15-234.7(1258.07)2012.4.17ZK15-532.4(1258.08)2012.4.14ZK15-542.2(1258.15)2012.4.15ZK15-592.2(1257.97)2012.5.14ZK15-602.0(1258.04)2012.4.19ZK15-652.9(1258.24)2012.4.17ZK15-782.7(1258.69)2012.4.22ZK15-803.5(1257.47)2012.4.20ZK15-813.3(1257.44)2012.4.19ZK15-834.6(1257.68)2012.6.28ZK15-844.8(1257.51)2012.6.29ZK15-884.7(1258.49)2012.7.07ZK15-1204.9(1258.08)2012.7.08根据规范,场地环境类别属类湿润区半湿润区。本次勘察时于场地南西侧泉点采集2件水样进行水质分析,主要指标含量见表6: 地下水化学性质表 表6测试项目单位(mg/L)测 试 项 目单 位(mg/L)备 注阳离子Ca2+111.71全硬度(CaCO3计)385.11Mg2+26.04永硬度(CaCO3计)181.09K+0.2暂时硬度(CaCO3计)204.02Na+2.50负硬度0.00阴离子Cl-3.58总碱度(CaCO3计)204.02SO42-176.74游离CO243.74HCO3-(mmol/L)4.077侵蚀性CO2000CO32-0.00PH值7.10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一)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场地内及附近无活动断层、滑坡、岩溶塌陷等不利于建筑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岩溶微发育。因此,场地稳定,适宜建筑。(二)地震效应评价据资料,场地覆盖层为耕植土、杂填土、硬-可塑红粘土,场地自然地形下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为0.510.8m不等,本场地设计地下室标高为1258.35m,平场后,土层厚度010.80m。根据本场地土体剪切波测试,场地内土的剪切波平均速度Vsm在206.5210.7m/s之间,小于250.0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1.3,建筑场地土的类型属中软土;场地不存在砂土液化、震陷及其他地基失效的影响,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属类。本次测试中,每一测点的每一方向的卓越周期均为该方向各记录道卓越周期的算术平均值。由于相邻场地在建11栋楼勘察时在相邻场地内设置A、B、C三个地基卓越周期测试点(见“总平面图”),采用常时微动法进行场地卓越周期测试,测试数据见表7,本次勘察场地地质条件与11#楼相同,本次类比引用,故本次勘察未在做场地卓越周期测试。场地卓越周期测试成果表 表7测点方向卓越频率(HZ)卓越周期T(S)卓越频率平均值(HZ)卓越周期平均值T(S)东西南北垂直A6.176.236.086.160.1626.200.161B6.416.356.206.320.158C6.256.195.966.130.163本场地的地震卓越周期为0.161s,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震动周期应避开地基的卓越周期。拟建场地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无发震断裂通过。设计需按有关规范设防。本场地属设计地震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值0.35s,拟建物的抗震设防应以加强结构抗震措施为主。(三)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抽水试验本次勘察于拟建场地ZK15-30号钻孔内,对安顺组白云岩作单孔抽水试验,孔口高程1262.63m , 孔深28.5m,孔径为130开孔,5m深时变径为110直至孔深24.0m,24.0m以下采用89孔径至孔深28.5m终孔。ZK15-41号钻孔为观测孔。静止稳定水位4.5m,高程1258.13m。试验前先进行清孔及孔壁清洗,流量记录采用三角堰,水位测量采用万用电表,试验前先进行试抽,待水流清澈后再正式试验。最大降深抽水试验时采用螺杆深井泵,设置于孔深13.33m处,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作三次降深: S1=10.83m, Q1=1.524L/S; S2=7.87m, Q2=0.857L/S, S3=5.08m, Q3=0.416L/S。本次抽水试验参照现行贵州省地方标准(DB22/462004),作反向抽水,动水位观测时间在开始抽水后第3、5、10、30、45、60、9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稳定后延至1小时1次,并与流量观测同步。每次降深稳定的延长时间分别为16、12、8小时。停泵后立即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与抽水试验要求相同,观测孔的水位观测时间与抽水孔同步,抽水试验情况详见ZK15-30号抽水试验成果表图。选用水平无界潜水非完整井公式(一个抽水孔)计算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 式中: K渗透系数(m/d) R影响半径(m) 抽水量(131.328t/d)抽水孔降深(10.83m) 抽水孔孔径(0.065m)稳定水位以下孔深(13.14m) 0静止水位以下孔深(23.97m)H引用含水层厚度,取H=3Sw=32.49m 抽水孔至观测孔的距离(7.2m)S1观测孔的水位降深(1.58m)代入计算得:渗透系数K=0.492m/d影响半径R=30.70m2、地下室基坑涌水量估算据K=0.492m/d计算结果代入大坑井涌水量公式预测基坑开挖时最大涌水量Q,采用坑井法,基坑等效半径0A/38.2m,地下水降至地下室底板,降深s=1.20m,降水有效影响带深度H0=3S=3.60m,降水影响半径R=30.70m。Q=1.336KS(2H0s)/(logRlog0)4KS0 =109.691 m3/d式中:K渗透系数,为0.492m/d,R降水影响半径,r0基坑引用半径,基坑施工宽度考虑为建筑边线以外1m处,为38.20m。当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开挖标高时的影响半径按经验公式: R0=2Sw=28.82m其中:H引用含水层厚度,取H=3Sw=3.6m 按式R=R0+r0=28.82+38.20=67.02m据上述计算分析:场地内地下水相对不丰,对施工存在一定的影响。虽计算按勘察期间(枯水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但场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入渗及场地近侧沟涵渗漏补给,因而实际涌水量受大气降水量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计算未考虑降雨时上层滞水的涌水量及地表汇入量)。降雨时基坑涌水量将超过预测涌水量。本计算把整个场地岩体视为均匀含水介质,与岩溶地区地质特点差异较大(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导致不同地段的基岩富水性极不一致),故根据经验分析,计算涌水量代表为枯水期水基坑涌水量。因该预计涌水量为常年涌水量,故丰水期最大涌水量将大于该预计值。根据上述计算成果预计,基坑丰水期最大涌水量预计为300 m3/d。3、地下室底板设计抗浮水位根据本次勘察,本场地枯水季节静止水位1257.001059.00m。根据贵阳地区的水文资料并结合周边工程经验,枯水季节和洪水季节水位变化在1-3m,取2m。因此,在确定汛期地下水水位时,将枯水期的低水位加上2.0m得汛期水位,即1258.0+2.0=1260.0m。综上,确定本场地汛期地下水水位为1260.0m。地下室底板设计抗浮水位为1260.0m。4、地下室腐蚀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内无地表水分布。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的溶蚀裂隙及溶洞中,主要由大气降雨通过溶蚀裂隙渗入补给,属潜水,富水性中等-强。地下水总体由南东向北西径流,拟建场地为地下水径流区。拟建场地内地下水埋深一般为35.0m,水位标高一般为1257.001259.00m。地下水位高于基础底板,场地地下水对拟建物基础开挖影响大。地下水对砼中钢筋及钢结构的评价标准表(T1a) 表8腐蚀对象砼中钢筋(mg/L)钢结构(mg/L)评价指标0.25SO42- +Cl-PHSO42-+ Cl-mg/l含量47.7657.1180.32评价标准弱5000311500中311500强3任何浓度评价微弱弱根据表6的水质特征分析结果及2009年修订本表12.2.4,本场地地下水对砼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5、地下水对基础开挖的影响根据场地综合判断的地下水水位标高为1260.00m,地下水位位于高于基础底板,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场地地下水对拟建物基坑开挖影响大,对基础开挖有较大影响,在开挖时应做好抽排水措施,防止大量抽排地下水造成地基沉降,对场地及周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四)岩土工程特性指标1、土层工程特性指标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009修订本)有关规定和土样统计计算成果,假设基础宽度b=3.0m,在不考虑上覆土层影响的前提下,按基础埋深d=0.5m,采用公式fak=Mbb+ Mdmd+ McCk对表3统计结果进行计算得:硬塑粘土:fa=150Kpa; 可塑红粘土: fa=120Kpa; 因耕植土厚度小,结构松散;可塑红粘土分布范围小、厚度较小,钻探无法采集样品,故本次勘察耕土、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采用类比及建筑经验建议确定。根据统计结果,结合相邻建筑的建筑经验结合规范,建议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具体如下表9: 第四系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 表9土质单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重度 (KN/m3)内摩擦角(度)粘聚力(Kpa)压缩模量(Mpa)回弹模量(Mpa)基底摩擦系数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frb(Kpa)备注硬塑红粘土15018.54.439.46.820(经验值)0.3030样品测试结合地方经验确定可塑红粘土12016.99.236.29.315(经验值)0.2523耕 土3014.05.05.01.5-杂填土8018.008.08.02.517注:红粘土抗剪强度指标按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乘0.8进行折减本场地岩体强度受岩性、风化影响、构造活动影响的制约,主要由岩体完整性决定。场地岩体承载力计算以岩样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测试数据为基础,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D50007-2002)规范中的公式:fa=fak计算承载力特征值,由于场平开挖爆破影响,A单元岩体为极破碎岩体,不能作为地基持力层,B单元浅层岩体受开挖爆破影响,浅部区域 B单元KV值为0.356,对应折减系数对较破碎岩体取0.10,故B单元中风化岩体折减系数取0.10,计算出中风化岩石承载力特征值为:中风化白云岩fa=0.1032Mpa3.2Mpa;考虑风化作用及施工影响等因素,建议该场地岩体承载力特征值如下:岩石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 表10序号岩土名称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容重(KN/m3)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pa)基底摩擦系数岩、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frb(Kpa)备 注1A单元:极破碎岩体8004026.74000.3512022B单元:中风化白云岩岩体8004026.730000.4350根据试验结果及规范岩体层面2015结构面为软弱结构面,根据规范查表(五)地基基础评价1、持力层选择拟建场地基坑开挖至地下室底板标高后中风化岩体大部分出露,在拟建场地中部土体较厚,A单元岩体均处于场地下13.0m范围内,由于场地内A单元为极破碎岩体,不能作为地基持力层,故地基持力层采用B单元较破碎岩体作为地基持力层。B单元中风化岩体岩性致密,岩体连续,虽受风化、岩溶作用及构造活动影响节理发育,但或呈闭合状,或已为方解石胶结,地基强度较高,不产生沉降。因此,B单元中风化岩体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2、基础形式选择根据场地中风化岩体承载力及地质、水文和拟建物荷载、结构特点及经济性分析,基坑开挖至地下室底板标高后中风化岩体大部分出露,在拟建场地中部土体较厚,地基持力层采用B单元较破碎岩体作为地基持力层,建议基础柱位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为主结合桩基础,剪力墙采用条形基础。综合各柱位地质情况及超声波测试成果,基础设置深度、地基承载力建议见表11。建议基底标高、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一览表(独立基础嵌岩深度0.5m,桩基础嵌岩深度0.5m) 表11柱位孔号建议基底标高(m)基底岩体承载力特征值(KPa)建议基础形式ZK15-1(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裙楼)-补充勘察ZK15-4(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5(裙楼)-补充勘察ZK15-6(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7(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8(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9(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0(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1(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2(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3(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4(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5(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6(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7(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8(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19(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0(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1(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2(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3(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4(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5(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6(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7(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8(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29(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0(主楼)1251.5中风化白云岩3000桩基础ZK15-31(主楼)1256.7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2(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3(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4(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5(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6(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7(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8(裙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39(主楼)1256.85中风化白云岩3000独立基础ZK15-40(主楼)1256.2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