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超导电性 1908年昂纳斯(HKOnnes)成功地获得了液化氦,达到42K。3年以后他发现水银的电阻在4.2K时突然下降到无法检测的程度,图951就是他当时的实验结果。当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Tc时金属突然失去电阻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时金属处在超导电状态。实验上处于超导态的金属的电阻率小于目前人们所能检测的最小值,因而可认为超导态是没有电阻的,在超导体里流动的电流将持续不变,而不会有损耗。昂纳斯还发现,超导转变是可逆的。加热已处于超导态的样品,当温度高于Tc后,样品恢复其正常电阻率,这证实了他的设想,即超导态是物质的一种新的状态,它只依赖于状态参量(如温度),而与样品的历史无关。温度高于Tc ,金属处在有电阻的状态,称为正常态。所以,临界温度T c是金属发生正常态超导态相变的温度。在温度T低干Tc时,可用外磁场破坏超导电性,使金属处于正常态。破坏超导电性所必需的最小的磁场Bc称为临界磁场,或,它是温度的函数。对于大多数元素金属超导体,Bc随温度T的变化。近似写成抛物线关系:(9-5-1)式中是在绝对零度的临界磁场。该关系是一抛物线。目前已发现有20多种金属元素具有超导电性,它们的临界温度和临界磁场列于表951几种高温超导合金: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一、 超导态的电磁特性l 零电阻现象和完全逆磁性(抗磁性)人们最早发现的超导态的电磁特性就是它的电阻等于零。很自然地把超导体想像成电导率为无限大的完全导体,这样有可能在没有电场的条件维持稳恒的电流密度。按麦克斯韦方程:当0时,必有,即磁感应强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超导体的磁感应强度由初始条件所决定。当一块金属处于超导态,然后施加磁场,其数值小于临界磁场Bc,此时超导体内B0,没有磁感应线,如图953(a)和(b)所示。假如此金属体先处在磁场中,如图953(c)所示,其体内有磁感应强度BB0,其值小于Bc,然后让它冷却至Tc以下的温度,此金属变为超导态,按上述推论,超导体内将保持原有的磁感应强度【即B不为零】。1933年,迈斯纳等人做了实验,在小磁场中把金属冷却变成超导态时,超导体内的磁感应线完全被排斥出去,保持体内磁感应强度等于零。总之,实验表明,不论在进入超导态之前金属体内有没有磁感应线,当它进入超导态后,只要外磁场,超导体内磁感应强度总是等于零,即由此求得金属在超导状态的磁化率它是负的值。以上B0是外加磁场在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所以说,超导体是一个“完全的抗磁体”。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称为迈斯纳效应。此效应的意义在于否定了把超导体简单地看作完全导体;还指明超导态是一个热力学平衡的状态,同怎样进入超导态的途径无关。l 二流体模型怎样来理解无阻超导电流的现象呢?最简单的图像是二流体模型:设想在超导态有两种载流子,普通的传导电子和无阻的超导电子。超导电子不受散射形成无阻电流,整块金属因超导电子的旁路作用显示没有电阻。现在我们来探讨超导电子的运动规律。设超导电子的电荷为一e*。,有效质量为m*,它的浓度为ns,超导电子产生的电流密度为在电场的作用下,超导电子的运动方程是因而有(9-5-2)其中(9-5-3)把(9-5-2)代入麦克斯韦方程再利用矢势A,得到l 伦敦理论1935年,伦敦兄弟(F.London和HLondon)提出为了能够说明超导态的迈斯纳效应,必须在上式中选取即有(9-5-4)此式即为London方程。由此,磁感应强度按电磁场方程, ,所以,由于磁场是无散场,故有(9-5-5)其中(9-5-5)为穿透深度,对于金属超导元素,其量级为。为简化,考虑一维体系,超导体位于x0的半空间,而x处,;但在区域,磁感应线可以穿透超导体。按照麦克斯韦方程,可知在超导体表层有沿Oz轴方向流动的超导电流,它在表层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沿Ox轴作指数衰减,袁减的长度就是穿透深度。正是这表层的超导电流密度产生的磁场在区域沿着负Oy铀方向,以抵消沿着Oy方向的外磁场,使达到体内磁感应强度等于零。所以,由于在表层流动的超导电流对外磁场起屏蔽作用,才使超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性。故这表层的超导电流被称为抗磁电流或屏蔽电流。依照伦敦兄弟的上述理论,在磁场中的超导体样品,就是因为样品表层(厚为)存在闭合的超导电流环,它产生的磁化强度M使体内磁感应强度等于零。二、 超导电相变前面谈到,迈斯纳效应表明超导态是热力学的平衡态。临界磁场Bc依赖温度T的曲线是正常态超导态共存的情形,在曲线上方只存在正常态,曲线下方是超导态区域。图955是一些元素金属超导体的BcT实验曲线。l 超导态的凝聚能密度 超导相变是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发生的,应当采用吉布斯自由能来描述。由于是固体相变,体积变化甚微机械功可以略去不计。但必须计算外磁场B0对超导体磁化做的功:V:超导体的体积。此时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写成此式的物理意义:超导体内能增加dU等于它吸收的热量加上外磁场对它作的功。同相比,B0相当于一p;超导体的总磁矩VM相当于V,所以超导体的吉布斯函数(或自由能)或其体密度(9-5-7)其中g=G/V是自由能密度;u=U/V是内能密度;s=S/V是熵密度。吉布斯自由能密度的微分在等温过程中,dT0,故因超导体都不是铁磁金属,在正常态,磁化强度,因而(下标n表示正常态)。因此【即:对正常态的超导体,外加磁场时超导体的自由能密度无变化!】在超导态,【0B0Bc】积分,有依照热力学相变理论,在相变曲线上,两相的吉布斯自由能密度相等,即:在绝对零度和没有外磁场的特殊情况下,正常态和超导态的自由能密度之差为(9-5-8)这个能量密度差称为凝聚能密度。以上诸关系表明在温度低于Tc的条件,超导态的自由能比正常态的低,因而是稳定的状态。图956以图形表示以上结果。在TTc时,若B0Bc,有gsgn,超导态稳定;若B0Bc,则gsgn,正常态稳定;若B0Bc、gsgn,则正常态超导态共存。 超导态的凝聚能密度很小,例如金属铝,它的,凝聚能密度,而铝的电子浓度,所以铝的每个电子平均凝聚能为。铝的超导临界温度,因此,而铝的费米能量。这么小的凝聚能,相当于EF附近范围内的电子,每一个改变能量,即。而电子之间库仑相互作用能量约为1eV。由此看来电子间库仑作用不可能是金属超导电性的根源。l 超导相变时熵的变化根据热力学定律,熵密度,由(9-5-8)可求出正常态和超导态的熵密度之差:这个式子告诉我们: (1)当TTc时,由于Bc(Tc)0,有 (2)当T=0K时,因【可见图955】,有(3)在0TTc时,有关系,则 可见在超导态的熵总是小于正常态的值,这说明超导态是比正常态更加有序。图957是锡在不同温度的熵,在TTc情形靠施加磁场破坏超导态获得正常态的数据。单位体积的金属由超导态转变成正常态,吸收热量(潜热):(9-5-10)当温度在0T0,即从超导态到正常态的相变是吸收热量。相反,由正常态过渡到超导态,必是放热的,Q0。这都是一级相变。但是在临界温度Tc时,Bc=0,因而L0;在绝对零度,因,潜热L也为零。在这个情形,超导电相变的特征是不伴随潜热,这是二级相变。l 比热样品每单位体积的比热由此,正常态与超导态之间的比热密度差为(9-5-11)在临界温度,Bc0,有金属比热由晶格振动(L)与电子(e)运动构成,x射线衍射实验告诉我们,在超导电相变时晶格常数没有变化,因此可认为。也就是说在两个状态金属的比热之差完全来自电子的贡献。图958是锡在两个状态的电子比热的实验曲线。由图可知,在临界温度比热有跳变(2y7),随着温度下降,超导态比热很快减小到之下,大体上同T3成正比。l 超导体的分类超导体按其磁化特性可分成两类。第类超导体只有一个临界磁场Bc。其磁化曲线如图9510(a)所示。在超导态具有迈斯纳效应,表面层的超导电流维持体内完全抗磁性。除钒、铌、锝外,其他超导元素都是第一类超导体。第二类超导体有两个临界磁场,下临界磁场Bc1和上临界磁场Bc2,如图9510(b)所示。当外磁场B0小于Bc1时,同第一类一样,第二类超导体处于迈斯纳状态【完全抗磁状态】,体内没有磁感应线穿过。当外磁场B0介于Bc1和Bc2之间时,第二类超导体处于混合态,这时体内有磁感应线穿过,形成许多半径很小的圆柱形正常区,正常区周围是连通的超导区,如图9511所示。整个样品的周界仍有抗磁电流。这样,第二类超导体在混合态,既具有抗磁性(但),又仍然没有电阻。当外磁场增加时,每个圆柱形的正常区并不扩大,而是增加正常区的数日。达到上临界磁场Bc2时,相邻的圆柱体彼此接触,超导区消失,整个金属都变成正常态。图9510(c)示意画出第二类超导体的各种状态,即相图。铌、钒以及大多数合金或化合物超导体都属于第二类超导体。图9512是铌的磁化曲线,这是典型的第二类超导体的磁化特性。在温度T,外磁场B0使第二类超导体变成正常态所需的功为模拟(9-5-8)这个积分形式上可写为:(9-5-12)这里的Bc称为热力学临界场。由于第一类超导体内没有正常态/超导态界面,而第二类超导体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界面。可以预料在确定超导体类属时,界面能起重要作用。所谓界面能是单位面积界面相对于体内超导态的附加能量【注意:超导态的能量更低!】。l 穿透深度和相干长度依照二流体模型,在超导态超导电子的浓度为ns,正常电子的浓度为。比值描写超导态中含有超导电子的比例数,称为超导态的序参量,它依赖于温度,在绝对零度,l,全是超导电子;在临界温度,0,只有正常电子。在正常态金属的吉布斯自由能密度为式中g0是绝对零度时正常态的势能,这是常数;是电子气的比热系数。在超导态,古布斯自由能密度可写成:其中等式右边第二项是超导电子的凝聚能;第三项是超导态中正常电子对吉布斯自由能的贡献,其中因子是为了能够描述二级相变。在温度T,由的条件,获得的平衡值:式中而考虑到ns是T的函数,穿透深度可表为:(9-5-14)其中是绝对零度时超导体的穿透深度。虽然人们早就知道和温度的关系,但在实验上测量是相当困难的,关键的问题是难以保持足够精确的温度恒定的条件。图9514是施奥洛和德富令对锡测得的关系,符合二流体模型的预计。皮帕德测量了含有少量铟的锡样品的磁场穿透深度极限值随锡中正常电子平均自由程的依赖关系,如图95.15所示。在锡中合有3铟时,临界温度几乎不变,而磁场穿透深度却增加一倍,明显给出依赖于。对于纯净样品,他研究了依赖磁场的关系,按伦敦理论,磁场大,ns减小,应该增加。可是实际上的变化甚小(2左右)。皮帕德认为如果超导电子不是各不相关,而在距离为的范围内能相互协调它们的行为就可以解释实验结果。也就是在范围内,若某个超电子受到磁场矢势的作用,则在此范围内的其他超导电子也同样受到影响。对于纯净的超导体, ()约10-6m。也可以认为某处的电流密度,不但依赖于该处的矢势A(r),还依赖于该处附近范围内的矢势,这样皮帕德以下列方程代替伦敦方程:(9-5-15)其中(9-5-16)相干长度同平均自由程有如下的关系:经此修正,皮帕德的磁场穿透深度为这里是伦敦的磁场穿透深度。所以,有些人称第一类超导体为皮帕德超导体,第二类超导体为伦敦超导体。表953列出一些超导金属元素的、以及相干长度的数值。l 同位素效应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i) 同位素效应麦克斯韦、雷诺和席林等于1950年各自独立地测量了汞同位素的临界温度Tc,其结果见表954以此数据作图得图9517,显然此结果可用简单公式表示:(9-5-27)其中。若干金属的同位素效应的指数列于表955,许多金属元素的值接近于0.5,而镥(Ru)、锇(Os)和锆(Zr)的值很小,接近于零。这可能是这些金属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引起的。同位素效应,即临界温度Tc依赖于同性素质量的现象,说明当时,Tc应趋于零,没有超导电性。在原子质景M趋于无限大时,晶格原子就不可能运动,当然不会有晶格振动了。因此,同位素效应明确告诉人们电子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是超导电性的根源。在同位素效应实验结果发表之前弗雷里希鉴于导电性良好的碱金属和贵金属都不是超导体,是因为这些金属的电子晶格相互作用很微弱。而常温下导电性不好的材料,在低温却有可能成为超导体,临界温度比较高的材料,常温下导电性较差这是出为其中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强。因此,他提出这正是高温下引起电阻的原因(电子晶格振动相互作用),而在低温下导致超导电性。同位素效应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弗雷里希提出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是超导电性根源的探讨方向。ii) 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两个基本实验事实:a) 良导电金属都不是超导体;b) 同位素效应。反映了超导现象应与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有关。1957年巴丁(Bardeen)、库拍(Cooper)和施里弗(Schrjeffer)提出了超导的微观理论(称为BCS理论),才使人们对超导电性的物理机制有了清楚的认识,能解释超导电性的所有主要性质这一理论的精髓是:超导电性是由于电子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引起的以及超导的载流子是由通常的电子配对组成。关于BCS理论的定性说明:如图95(a)所示,这是超导体的正常态的能量动量曲线的一维示意图,在图中有七个电子处于分立助能态中形成一个对称的分布,此时不存在外加电场,向左运动的电子引起的电流精确地与向右运动的电子引起的电流相抵消,故净电流为零当加上外电场时,所有的电子都会得到一个附加的动量,由于电子还要受到晶格振动、杂质等的散射作用,电子按能态的分布沿电场方向整个地发生一个移动,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分布,于是将有一净电流存在。一旦外加电场撤去,由于晶格振动,杂质及其他不规则性的散射作用,那些电子将较快地被放射到较低能量的状态,如图95(6)所示,电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b直到乎衡的分布重新建立。如图96(a)所示,乃是不加外电场时,超导态的情形。按BCS理论、具有相反动量及相反自旋的电子会形成库柏对,能将这两个电子耦合到一起的原因是电子晶格相互作用。可以这样来看这一点,带负电的电子在带正电的离子组成的晶格中运动,会使晶格产生极化,这极化场再吸引另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好像这两个带负电的电子之间发生直接的互作用。超导态的库柏对是一种复合粒子,其中两个电子分别具有速度v与-v,复合粒子的质心速度为象这对所有库相对都是正确的。在有外加电场时,所有的库柏对将发生移动而产生一个净电流,如图96(b)所示,但在撤走外电场之后,像从能级a到能级b的散射将不再可能,因为如果要发生这种散射过程,必须要打破两个库柏对,这在能量上是不利的【即:库柏对是此时的能量最低态!】,因此对称的平衡分布不可能再建立,而宁愿保持原先的不对称分布,因此电流将持续下去,形成持续电流。1950学弗烈里希()指出两个电子之间可以通过交换声子而产生间接的相互作用,即一个电子发射一个声子,随后这个声子,立即被另一个电子所吸收。相互作用能用二阶微扰理论计算,他曾证明这种交换声子的电子间相互作用,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是相互吸引的。图10-11中示意地画出了由声子传递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图中直线表示电子,波纹线提示声子。在发射声子及第二个电子吸收声子的过程中有动量守恒,这就保证了初态和终态之间动量守恒。虽然在初态和终态之间能量必须守恒。但在初态和中间态之间或在中间态与终态之间能量并不一定守恒,这是因为根抿测不准关系,中间态的寿命很短,它的能量不确定性就会很大,达种能量不守恒的过程叫做虚过程,而声子的虚发射只有在有第二个电子准备几乎立即吸收该声子时,才有可能发生。当然,在电子之间还有库仑排斥作用,(这种库仑作用由于屏蔽效应而减弱)只有当由于交换虚声子而诱导的电子间的吸引作用超过库仑排斥作用时,才表现出净吸引作用。净吸引作用的效果是形成电子对。库柏对形成的唯象说明:通过简单的论述可以说明动量相反的两个电子形成电子对的可能性最大。考虑两个电子它们的状态为ki和kj,它们的能量等于费米能,所以 (球形等能而近似),这对电子的总波矢量。如果我们选择k0,将是最大的。这一点可以借助图9.8说明:由于电子是通过交换声子而产生吸引作用的,所以这种相互作用只可能发生在费米球外能量为区域的电子上,这里最大的声子能量。这就造成了费米球分布的不稳定性。进一步要求配对电子具有确定动量,满足这一条件的区域只能由图98的阴影面积给出。当k0时,【即】阴影面积可达最大值。此时吸引相互作用最大,配对结合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线路架空施工与环保监测服务合同
- 茶叶专卖店经营权及品牌合作合同范本
- 股东债权债务转让与财务审计承诺协议
- 2025公务员天灾面试题目及答案
- 基础通关:基本政治制度
- 单招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专业表演面试题目及答案
- 呼吸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教师专业技能试题及答案
- 住院医生述职报告
- 基孔肯雅热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锁骨下盗血综合征伴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护理查房
- 2025《煤矿安全规程》新旧对照专题培训
- 2025-2026学年冀人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磷化铝管理办法
- 手术室专科护士职业考试试卷与答案
- 门窗工程管理办法
- 2025年海底捞企业面试题及答案
- 小学体育家长会课件
- 教育的人口功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