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码摄影技法掌握完美构图的捷径要想打破构图规则,就得先学习规则,所谓变常出奇。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照片不但自己喜欢,而且能受到别人的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通过有效而周密的构图。构图就是摄影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图,在照片画面中对题材所作的控制和处理。对一张好照片来说,技术上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体现作者的意志和思想敏情。也就是说,照片必须具有情感上的冲击力。很久以来,画家们经过认真的研究,找到了一些对绘画创作普遍有用的规则。相机发明以后,这些规则也被摄影家所利用。我们知道,观赏照片的时候。象阅读文章一样,是从左往右看的。目光从照片的左下角进入画面,沿某些景物或有关的概念移动,最后落在照片的趣味中心上。了解这点以后。再来研究构图一规则。线 条 要讲构图,就得讲线条。说到底,照片就是由线条和形状构成的。这里举出几种线条,它们给人的印象是各不相同的。水平线具有和平、宁静和放松的感觉。垂直线表示高度、动能和力量,能增强威严感和崇高感。斜线能表现动感、力量和方向。容易令人激动。曲线表现优雅、美丽和可爱,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线条,人的眼睛很容易追随这种线条。画幅的选择横画面在风光摄影中表现和平与宁静。无论陆上风光或海景多用横画幅,因为这里大部分线条是水平的。一有时候为了打破单调感。横画面也利用竖线条。竖画面在风光摄影中用来表现垂直线条占优势的景物,如灯塔、教堂、大楼、人物等。它能显示崇高和有力。在摄影中,当你不能决定用哪种画面为好时,应该不失良机,两种画幅都用,等将来制作时再来推敲哪个画幅最好。三 分 法通过取景器观察景物时,不妨想象着把画面划分成三等分。线条交叉处就是安排趣味中心和其它次要景物的地方。当然这条规则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趣味中心不一定要正好在交叉点上,但大致得在那一带。画面右端那些交叉点通常被认为是最强烈的;当然,左边三分之一处有时也用来安排趣味中心,这要根据画面怎样平衡而定。三分法对横画幅和竖画幅都适用。按照三分法安排主体和陪体,照片就会显得紧凑有力。水平线一般认为,把画面从中间分开的水平线是呆板的,因为它把画面分成相等的两半,观众的目光必须在画面中去探寻哪一边的景物是最重要的,结果很快丧失了兴趣,转而去看其它照片。把地平线安置在画面的上半部分,能够突出前景中的景物。并把这些景物向观众推近。降低地平线的位置,有利于表现距离和空间,使画面显得开阔,渺茫无边。但应该懂得,压低地平线时,天空必须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行,象日出日落时天空充满了绚丽的云彩那样。如果可能,要尽量避免大片蓝色或白色的天空。万一要把这样的天空摄入画面,前景一定要引人注目,否则就会被大片空旷的天空所压倒。斜 线斜线具有动感,能够令人激动,增加构图的气势。可以利用篱笆、石墙、桥梁、雪垅、影子等等构成这种线条。具有斜线的形状在画面中重复出现,具有会使照片颇具神韵,引起观众的兴趣。曲 线曲线在线条中是最优美的。它是观众目光容易随之流动的一种轻松愉快的线条。弯曲的河流,蜿蜒的道路,甚至地面上曲折的高出部分,都能增加照片的魅力。平 衡让画面两边重量相同,就能产生平衡。但代表同等重量的景物不必同样重要,因为一张照片里只能有一个趣味中心。起平衡作用的景物只要能使人产生平衡的印象就行。乡村景色中一个小屋、一棵树木、一辆车子,都能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要紧的是不能让画面的一边完全空着,而把重量全部压在另外一边。要记住这个道理,最好想想跷跷板,跷跷板只有两边重量相同时才能平衡。节 奏巧妙地安排线条和(或)形状,能给照片带来节奏和动感。它能使观众的目光沿着一个顺畅的有连贯性的渠道移动。这样的景物和形状,在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趣味中心方面,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比 例要努力按照适当的比例和空间关系安排画面中的景物。就是说,要充分利用画面的每一部分。必须让画面中的空间为你服务,保留大片空档时一定得弄清它的作用。前面谈到地平线时说过:空白的天空会给你帮倒忙。所以,有一条老规矩告诉我们:宁肯不要天空,也不能让它空着。在阴天和无云的日子,天空空旷单调。这时就得设法突出前景。相反,天空云霞千姿万态,那就缩小地面,让天空占据显著地位。统 一照片中所有因素应当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不要让不必要的事物闯进你的画面。拍照以前,选定你要着重表现的主体,围着它多看一看,必要时走近一些,以便把画面中所有的景物紧密地组织在一起。紧 凑画面中有两个物体互相起着平衡作用时,照片就显得紧凑了。这些物体的位置安排得适当,就不至于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如果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必须起陪衬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让其中一个物体高一些,或者把它放在前景上。替两个人拍照时,不妨请其中一位看着另一位,这样就有可能让观众注意其中的一位,只有他的面孔才被安排在显著地位。重 点一幅照片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重点。有了重点,观众就能立即看到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再按轻重次序,观赏其它部分。重点要由次要的细节来衬托。这些细节只能是陪衬因素,而不能成为趣味中心。拍照时靠近一些,让主要目标占据画面的主要部位,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必须记注:构图越简洁,效果越好。建筑摄影中,要尽量表现房屋的两个面。只有一面的建筑物,看上去好象贴在照片上一样难看。有了两个面,一面明亮,一面阴暗,就会有纵深感和立体感。把主要物体放在强光之中,特别是清晨和傍晚的强光之中,能使它显得非常突出。风光摄影中,清晨和傍晚的光线具有一种魁力,能使景物产生立体感。如果所有线条都引向画面的一个地方,不论这些线条来自何方,都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它形成的趣味中心,因而说,照片就有了重点。框式构图要取得纵深感,有许多方法可以使用。一个较近的物体出现在前景上,观众会自然而然地透过它向远处看去。树枝、林木、舟船、花朵、桥梁、人物、窗棂都可以作为前景上的框子,以增加纵深感。小结以上所谓的“构图规则”,虽然要认真考虑,但终究不过是为了安排画面空间、提高照片质量的一些启示而已。没有必要照搬照套。事实上,在利用相机表现一个事物的过程中,只有把我们自己的某些想法注入作品,通过景物的安排充分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拍出有价值的作品来。一个景物在初看一眼时,可能找不到适当的构图,但是,在它周围转上几圈,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你可能一下子发现了构图方案,它正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你想要表现的东西。巧用光影展现三维世界摄影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一点是,它在一个平面的二维平面上,能展现三维世界,即表现出事物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除了那种引人惊惧、幻想般的全息形象,即需要借助于特殊的观片镜或放映映机的立体双象和那种双透镜照片,诸如用尼姆扬罗照相机拍摄照片外,摄影不可能再现深度。它只能模拟深度。然而,它却能极生动地模拟。无边无垠的风光、立体的雕塑般的肖像,这种空间感是摄影构图中生动的一面,以致使你身临其境,这就是使形象形象化的三维效果。“学习如何使二维照片具有深度感并不困难。不过,有必要失了解一些视觉方面的基本概念。人类具有真正的立体视觉能力,这是它与地球上其它动物相区别的一个特征。立体视觉需要一双前视的眼睛,它通过和谐的肌肉运动,产生两幅都分重叠、位置稍有差别的影象并传送给大脑。这样,人类凭借三维空间的直接经验能够看到立体物体。当你驾车、打网球、或打高尔夫球时,你主要是依靠这种双目视观察事物的。不过,不具备这种优势的其它动物也能对空间进行迅速而复杂的判断。例如,松鼠的双眼长在头部的两侧,所以立体视力很弱,但它们的跳跃如同杂技一样灵活。而失去了一只眼睛的人类也能继续驾车、打月球或高尔夫球。这是因为,他们可以用许多视觉参照物来判断深度。这种参照物能起刺激作用,从而增加或代替直接的立体深度感。艺术家们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一直在研究如何把三维世界呈现在二推平面上。因此学会了视觉参照及如何应用它们。早在古希腊时期,普莱克西秦莱斯就画出了足以蒙哄鸟类去啄食的葡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对透视进行实验,在视觉空间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而现代对人类感知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摄影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必不可少的技巧和原理。虽然你拍摄的任何照片仅仅是按照事物存在的样子记录下所要表现的事物,传递某种空间感和深度感,但是结果却令人失望,无法与你所看到的那种三维空间的生动性媲美。本文所叙述并展示出的视觉参照办法可使你的空间感得到提高和加强,下面就介绍九种最重要的而且是信手拈来的方法。物体的相对大小所谓的透视原理基于一个简单的光学事实:离眼睛或镜头近的物体看起来比离得远的大。如果我们看到两个人或任何两个物体,凭经验得知两者同样大小,那么,看起来稍大的一定离我们近。甚至当物体被复制在平面上成为影象时,也可能遇弄眼晴,认为它们在空间中相分离时是一大一小。会聚的线条透视原理中的一个特殊情况是,两条平行线会在远距离处汇合在“消失点”上。我们在此时就熟悉的一个例子是。两条铁轨在远方地干线上会聚为一点,摄影家在仰拍高楼或从高窗俯拍成角度的照片时就利用了这种创造景深的效果。消失的细部在物质世界中,许多物体的空间位置往往都具有规则性:草地中的草、森林中的树、池塘中的百合、地板中的木板、地毯上的花纹等。当这类参照物离我们近时,我们就会清楚地看见其花纹和细部;但继续向前看,它们逐渐变小、不清晰了。詹姆斯杰吉布森把这种消失的现象称为“质地变化率”,它可以有力地显示景深。部分重叠由于人类设有x光的透视能力,所以,当一个不透明的固体置于另一物体前时,我们就看不到后面的了。这样,我们就有创造三维影象的参照了。把部分重叠的物体摄人画面,会使观众看到画面中不存在的那一维空间。清晰焦点的平面获得景深的一个光学手法是有选择的聚焦。把焦点对在前景物体上,那么背景则模糊而且景深浅。这就把画面分成两个相对应的平面,焦点清晰的前景被摄体则从模糊的背景中跃然呈现。相反,也可以让焦点清晰的被摄体远离模糊的前景。空气透视最早注意到这种效果的是400年前的达芬奇。空气中的雾、烟或着灰尘能散射日光,使远处的物体比近处的物体显得淡而模糊。显然,这通常不是摄影家随心所欲能创造出的效果,但是,当条件允许时,不妨加以利用。逐渐消失和逐渐增强的色彩这种现象与空气透视相关。在室外景中,伸向地平线的风光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作用,不仅色调谈,而且在色彩上变得更加偏蓝。因此,蓝色往往退到远处,而明亮的、暖调的和完全饱和的色彩往往在前面突出出来。选择边框传统的一种构图方式是,利用一个前景物体作为这框,框住较远处的物体。这样可以增加深度感。一个坚实的暗色物体可以突出被摄体,效果通常最佳。照 明 有力地刻画被摄体的强烈侧光照明、或强调质地和使阴影投向用相机方向的逆光照明,可以加强三维空间的效果。不产生任何阴影的平光或散射光只能拍摄出平淡的形象,而不会产生三维空间的效果。显然,在一幅照片中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深度感。实际上,一幅三维效果极强的画面几乎都是几种方法的结合:也许是强烈的照明与会聚的线条和部分重叠的结合,或是空气透视与细部消失的结合。如果你曾看过宽银幕电影,你就明白了这几种参照办法是如何创造三维效果的。当你面前是满眼的景色,你会很快被带进景色之中,似乎是在观赏真实的景色。这多是缘于人类球形的眼睛。当眼珠边缘同眼珠中心部位一样见到深度刺激物时,你就会忽略缺乏真正的立体视觉。那么,为增大照片的深度感和空间感,你显然应当尽可能地把照片放大。一般说。照片越大,充满眼睛的景物就越大,深度感就越强影象质量是另一因素。通常,最能表现深度感和广度感的照片是那些具有鲜明的细部和包括深黑色的色调范围宽的照片。反差适度、又不失丰富细部的照片通常比低反差更有效。不管照片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一幅现实的、色调和质地都细致的照片常会有助于使眼睛以为看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深度。但是,正如前面提过的那样,你只能模拟深度而不能再现深度,并且照片的平面经常会同体现出的三维空间感进行视觉上的激烈竞争。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平面一一深度这一矛盾现象,但这一特点却丰富了摄影概念的内涵。当然,你不必总是想着你照片中的深度感,实际上,你也许愿意把景物压缩成平面,创造装饰性的二维图案。你可以避开或不去强调视觉参照物,增强照片的二维效果。无论如何,你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摄影最奇妙的特点;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光线散射的一些理论知识散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光学现象。在光通过各种浑浊介质时,有一部分光会向四方散射,沿原来的入射或折射方向传播的光束减弱了,即使不迎着入射光束的方向,人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介质散射的光。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散射。在光学中的定义,散射就是由于介质中存在的微小粒子(异质体)或者分子对光的作用,使光束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周传播的现象。下图是1984年9月北京天安门广场激光表演调试时的照片。我们能看到划破夜空,射向天空激光束,就是利用了光的散射现象。散射是要有散射源(浑浊介质)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浑浊介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以下几种:1气体中混有固体微粒,即大气中有烟,灰尘;2气体中混有微小液滴,就象雾;3液体中混有固体微粒,称为悬浊液;4液体中混有另一种液体的微小液滴,称为乳剂。当光通过这些介质时都会发生散射。我们平时说,光是直线传播的(这里不考虑光的衍射),但是实际上光波只有在真空或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才有确定的传播方向。如果介质不均匀,即有异质体存在,就会有散射现象。实验发现,这里的关键是折射率的不同,如果两种物质的折射率相同,把它们混在一起时就和只有一种介质一样,并没有散射光。浑浊介质中的异质体的线度要比光的波长大时,散射作用是很强的,这种散射也称丁达尔散射或者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散射的强度是与光波波长无关的,因此,当入射光是白光时,我们看到的散射光也是白光。另外,即使仔细清除所有的杂质,即在非常纯粹的气体或液体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引起了介质密度的涨落而造成折射率不均匀,也会有散射现象发生。虽然它们的散射强度远远小于丁达尔散射,但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称光在这种纯粹物质中的散射为分子散射。 实验证明,极微小异质体(异质体线度比入射光波长小很多)产生的散射和分子散射的散射规律与大颗粒异质体散射(丁达尔散射)不同,其散射强度是与入射光的波长有关的,即散射强度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瑞利散射定律。这类散射也称为瑞利散射。瑞利散射时,由于蓝光波长较短,其散射强度就比波长较长的红光强,因此散射光中蓝光的成份较多。 散射与蓝天白云的关系丁达尔散射和瑞利散射的规律不同,是能不能看到蓝天白云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可见光的光波长范围是400纳米(蓝紫色)到700纳米(红色)。红光端波长是蓝紫光波长的1.75倍。其四次方大约是9.38倍。也就是说,在可见光的范围内,短波长的蓝紫光散射强度接近十倍于长波长的红光散射强度。在摄影中就是要超过三档曝光量(三档曝光量是8倍)。 在空气条件好的情况下,即空气比较洁净,悬浮尘埃较少时,主要的散射是瑞利散射,散射光中蓝色成份较多。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蓝天白云。而在一些城市里,特别是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大城市里,由于空气中充满了线度较大的悬浮尘埃粒子,此时的散射光有很大一部分是丁达尔散射产生的,呈白色。因此,天空就是白茫茫的。下图拍摄时天气很好,天空是蔚蓝色的,但是在靠近地面的地方还是有太多的尘埃,远不如高空那样清澈。 白色的太阳光包含着从红到蓝紫各色的光,在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散射,而且主要是与光波长有关的瑞利散射。在这种散射的作用下,短波长(蓝光)的成份被散射掉了,透射的光中长波长(红光)的成份就较多。透射光中的红光成份比例是与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行程长短有关的。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早晨和黄昏时的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的行程比中午时长得多(一般来说要长6-10倍),被散射掉的蓝光也要多得多。因此,早晚的太阳看上去就是偏红色的。 另外,我们在生活在地球上,有白天和晚上之分的原因也是大气层的散射。如果没有散射,我们在白天看到的天空将与晚上一样,满天星斗在黑色的背景上闪烁,唯一不同的是有一个十分明亮的太阳在黑色的背景上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不是幻想,事实上宇航员从太空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而且正因为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着,宇航员从太空看地球,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星球”。 在散射粒子线度很小的情况下(主要发生瑞利散射),散射光是偏振光。因此我们在摄影时可以用偏振滤镜来加强蓝天白云的效果。下图为了方便比较,把原来的两张PP剪贴成一张。左半边是没有加偏振滤镜的,右半边是加上偏振滤镜的。由于偏振滤镜滤去了白光中的一部分而让全部蓝色偏振散射光通过,使得天空的蓝色更蓝,而白云也显得较暗些,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用实例来说明散射问题这是上海一幢有名的大楼照片。大楼屋顶像莲花座,每天晚上楼顶上的几束强光刺破夜空,也算是外滩的一景。我们能看到这几道光束,就是散射的作用。如果城市上空的空气不干净,悬浮尘埃越多,散射就越强,光束就会显得很亮。反之,光束就会显得很淡。如果晚上我们基本上看不到这几道光束了,也许白天我们的城市就会有蓝色的天空了。 1.黄山风景 在拍摄此类照片时,散射光经常是很重要的。山中的雾气实际上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是一种很理想的散射源。由于液滴的尺寸比光波波长大得多,主要是丁达尔散射,散射光呈白色。 2.加拿大风景照片独木舟上的景色 清晨的薄雾和河面上的水气所产生的散射光使画面有一种缥缈如仙景的感觉。雾是由许多细小的水点形成的,它能产生大量的散射光。所以在薄雾笼罩下的景物,能比较明显地区分出前景,中景和远景,从而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此外,薄雾还能掩盖杂乱无章的背景,有利于突出画面中的主要形象,提高作品表现力。 3.向拍摄者直射过来的大阳光被云层遮住了,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向四周发射的“光线”。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向四周发射的光所产生的散射光。这种散射光产生了漂亮的“光芒四射”视觉效果。 4.拍摄者巧妙地用树叶挡住了相当部分的直射向镜头的太阳光,而射向四周的阳光在散射的作用下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气氛,是不是作者有意要表达佛光普照的意境?庙中香烛所产生烟雾提供了最好的散射源,使得散射光在画面上十分突出。5.请注意画面上的香火形成的烟雾呈现出一种浅蓝色。这是由于组成烟雾的炭粒子线度非常小,由这些烟雾产生的散射光符合瑞利散射的条件,因此散射光中的蓝光成份比红光成份强得多。我们平时所说的“袅袅青烟。”说是就是这种瑞利散射所产生的现象。 最后,再顺便说一下,上面所说的丁达尔散射和瑞利散射都是弹性散射。弹性散射的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频率一样,或者说散射后光的颜色不变。另外还有一种非弹性散射,如布里渊散射和拉曼散射。非弹性散射的散射光频率是与入射光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发生了频移。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应该讨论的范围了。就此一笔带过。 逆光摄影的艺术效果一、 逆光摄影的基本特征摄影的本质是光,光是摄影的命脉和灵魂。刘半农先生曾说过:“景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二、逆光摄影的主要艺术效果逆光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和较强表现力的光照,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平添了透射增艳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第三、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它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三、 逆光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逆光拍摄有较强的艺术效果,但要拍好逆光照射下的景物,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它的反差大、变化多,而且主要部位大都处于阴影之中所至。因此在逆光拍摄中,一是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如拍摄朝阳或落日,则应以太阳的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拍摄低调人像时,则应以人物的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二是在逆光拍摄中,近景,特别是拍摄人像时,应选择适当的辅助光(用闪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三是拍摄剪影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四是逆光拍摄花卉时,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以反衬,以造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达到轮廓清晰,突现主体的艺术效果。五是由于相机还对着强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干扰。应有遮挡措施(用适当的尽可能长的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纸板等在镜头前遮挡),或略向旁偏移,调整为拍摄角度等办法,防止太阳或灯光直射镜头,使眩光消失后再按动快门。玩转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在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会发现荧光灯的光在人看起来是白色的,但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却有点偏绿。同样,如果是在白炽灯下,拍出图像的色彩就会明显偏红。人类的眼睛之所以把它们都看成白色的,是因为人眼进行了修正。如果能够使相机拍摄出的图像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完全一样就好了。但是,由于CCD传感器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所以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 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颜色实质上就是对光线的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还有荧光灯下的白也是非白。要更深入了解白平衡我们还得来学习一下色温的知识。色温是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根本就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在一般读者眼中,色彩和温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码事,而在摄影领域,光源总是根据它们的色温来定义。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和华氏温度、摄氏温度一样,开尔文也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色彩和开尔文温度的关系起源于黑体辐射体(对它加热直到它发光),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当这个黑色物体受热后开始发光时将变成暗红色,如果继续加热就会变成黄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会变成蓝色。这种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人都对它熟悉不过。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6000 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 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色温对于数码相机而言就是白平衡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摄影爱好者比较头疼的环节。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变化得最为明显: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成正确的色彩平衡,就称为白平衡调整。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白平衡感测器,一般位于镜头的下面。白平衡机构会试图把白色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最亮的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 现在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调整一般具有45种模式,因厂家的不同而稍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在佳能的数码相机上,一般分为自动、白天、阴天、白炽灯、荧光灯等模式。在白天模式下,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会加强图像的黄色,当你在晴天的室外拍摄时,可以把白色平衡功能设定在白天模式;如果在室内拍摄,要根据室内灯源来进行设定,一般有钨灯和荧光灯两种,在荧光灯模式下白色物体会出现蓝色色彩。而在钨灯模式下,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则会加强图像的蓝色。如果误把白色平衡设定在白天模式,画面颜色会变得太黄。照片受拍摄场所的光线影响很大。白平衡就是指对此进行调节的一种功能。在自动模式下颜色不自然时,根据拍摄场所的光线,选择“白天”“钨灯”“荧光灯”等模式进行拍摄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果需要更逼真的色彩,则可以通过手动设置。 除了自动和手动白平衡以外,一些高级点的数码相机还提供了“白平衡包围“功能,一般来说该功能就是使用不同的白平衡模式一次拍摄3张照片,一张正常、一张偏蓝、一张偏红,这样就可以让用户进行对比选择,使得拍摄更加灵活。 “白天”模式: 由于办公室内是日光灯源,所以照片有些偏红“钨灯”模式: 钨灯模式下进行了大量的蓝色补偿,造成整个照片蓝蓝一片荧光灯模式:白平衡就比较准确室内和室外模式,只是针对晴天阳光充足时的室外和用60W左右钨丝灯泡照明的室内,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光线色调条件下的白平衡调整,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下的白平衡调整,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此在一些特殊色温环境下的拍摄,还是靠手动来调整白平衡。 比如:在拍摄红红的夕阳时,对着蓝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衡,可以拍摄出充满温暖气氛的画面。而如果把数码相机的白色平衡设定在自动位置,数码相机会把夕阳的温暖色温误判成室内,因而会补偿画面的蓝色,并减少红色,把夕阳原有的温暖气氛完全破坏了。相反,以红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衡,可以拍摄出的蓝色的冷色调画面。使用自动模式,天空变蓝 将白平衡设为“阴天”模式,则晚霞变红在超出自动白平衡调节范围的光线条件下,需要使用手动白平衡调节方式。进行手动调节前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纯白的白纸类的东西,有些数码相机备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这样只要对着白纸就可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了。操作过程大致如下:1、把数码相机变焦镜头调到最广角(短焦位置);2、将白纸放置好;3、白平衡调到手动位置;4、把镜头对准晴朗的天空,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拉近镜头直到整个屏幕变成白色;5、按一下白平衡调整按钮直到取景器中手动白平衡标志停止闪烁,这时白平衡手动调整完成。通过手动调节白平衡还可以获得某些特殊效果,通过色温的调节可以获得一些偏色的效果。 自动白平衡模式下 降低一下色温获得绿色效果 降低色温获得的蓝色效果降低色温获得红色效果一般来说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能够满足大多数情况的使用,读者在进行拍摄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实践,根据自己相机的特色和拍摄环境加深对白平衡调节的了解,充分利用数码相机的优势就能够获得满意的照片,即使白平衡效果不满意也不用担心,电脑后期处理也能够为您解决这些后顾之忧的。室内灯光静物拍摄技巧与灵感我们可以从静物拍摄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还有,你能自由自在地控制光线,你的被摄体永远也不会厌烦和焦燥不安。所以静物拍摄不像远景拍摄和肖像拍摄。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谈一下静物拍摄问题。一、光线我们大多数拍摄工作都是在室内进行的。显然,室内拍摄需要更好的光线。因此最好能靠近窗户,那里有更多的阳光。为了避免较大的阴影,最好在自然光线下拍摄。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三张照片,它们是一模一样的玻璃国际象棋。这三张照片都是在同一背景下用相同的相机拍摄的。第一幅是在钨丝灯光下拍摄的,使用了相机的日光设置。就像大家看到的一样,主体带橘黄色调。这是因为钨丝灯光比日光色温小。(不同的温度下呈现的色彩不同,这就是色温。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6000 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 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有趣的是,在我的左手下边,可以看到来自窗外的日光的反射。这使拍出的图像有些区域是亮色的。第二幅图像在相机的钨光设置下拍摄。这好像在胶卷相机中使用特别的平衡钨光胶卷。它看上去比第一幅色彩要好。但是,仍然有一点偏黄。而且,你可以看到,户外阳光的反射使棋子偏蓝了。这是因为日光比钨光(我们平衡相机所使用的)的色温大。第三幅图像在日光直射下拍摄,也使用了相机的日光设置。拍出了我们期待的效果。这就是在自然光线工作下拍摄效果更好的原因。当然,有时更柔和的钨丝灯光可以增强图像。因此,还是要多试试这些效果。如果你的相机有内置的闪光灯,使用时要十分小心。因为闪光灯和镜头联系十分密切,可能带来多余的阴影。尽量使用更薄的纸巾,以驱散光线。这也可帮助你软化任何光点。如果你想用窗户外的光线,一定要把把曝光时间设置短一些。而且,你最好使用一个三脚架,把相机固定,摇控释放快门。如果需要的话,使用一张白色的纸放在光源的对面,把光线反射到阴影区域,以平衡光线。二、从小事物拍起当拍摄静止事物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光线的效果。我们周围有很多静物,我们要善于发现。而且,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经验。当你开始拍摄静止图像时,应该从小事物拍起。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线与阴影的关系,以及对象的形状是怎样影响阴影的。然后,加一些别的物体,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异。你可以多进行一下这样的尝试,收获会很大的。你也可以拍摄一些可对比的图像,硬与软、亮度与黑暗、平滑与粗糙等等。每一种情形都会有不同的效果。秋天,我们可以拍摄万紫千红的色彩,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你可以试着找一些好的对象,如红叶、水果等等。三、背景有一个大家拍摄时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不考虑背景。背景也是我们主要对比的方面。好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可以把主题显得更鲜明,而差的背景就会掩盖主体。黑色的天鹅绒背景可以帮助吸收不必要的光线如果你不需要反射光线,那么黑色的天鹅绒可以帮这个忙。黑色的天鹅绒难以找到的话,白色或近似白色的纸张也行。显然,这种情况下,你需要试着把阴影去掉,然后再输出照片。当然,你如果就想要这个效果,就是例外了。四、灵感我们已经看了光亮和黑暗的对比。如果可以使用黑色和白色胶卷,将会很有趣。我们可以看看不同的色调。我们从哪里找灵感呢?考虑一下阐述一首歌的主题吧!你可以选择一首歌,联想一幅生动的画面。然后,尽力在生活寻找、拍摄出那幅图像。你可以从格言、报纸中发挥充分的想象。我们的灵感来自多个方面,需要你去发掘、把握。这幅图像就是根据一首古老的歌联想拍成的如果你想拍摄肖像,不需要为找模特发愁。去买一个艺术人体模型吧!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摆造型,也可尝试不同的光线。五、图像管理当拍摄照片后,记得多花一些时间管理、完善它们。你可以用计算机编辑图像,做出各种各样的效果。你可以改变背景,调整颜色、亮度对比度等等。你还能够把不同的图像结合起来。这就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要因为天气不好,就把相机丢在一边。我们要学会在各种天气情况下去对比拍摄。如果你对拍的照片不满意,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从中汲取教训。它们是无价的。摄影技巧初级入门一如何确保影像清晰?刚接触数码相机的用户或以前只用过普通不具备自动对焦功能拍照手机的朋友,往往会犯了不半按快门对焦的大忌。用户往往希望随时行乐、即拍即看,但忽略了对焦这个环节,一般都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特别是对焦较近距离的物体时。画面模糊画面清晰影响照片清晰的另一因素是拍摄的快门速度过低。在提高快门速度方面,又延伸到光圈设定和 ISO 设置上。人手持相机的最低安全快门可以认为约是 35mm 相机拍摄焦距的倒数。例如使用 28mm 焦距拍摄,最低安全快门速度应该为 1/30s ,使用 400mm 端拍摄最低安全快门为 1/400s 。若拍摄光照低的环境下快门速度低于安全快门速度就容易使照片拍糊了。一般来说,全自动曝光的光圈会受环境变化而自动调整,而具有 M 档相机拍摄时可以利用增大光圈提高快门速度;另一方面,提高 ISO 值也可以提高快门速度,但往往以牺牲画质为代价,用户要根据各相机的控噪能力的不同而选择好最高可用 ISO 值。图像稳定装置VS高感光度防抖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最低安全快门的概念,新兴的防抖技术意逐渐成为数码相机的标配技术。防抖简单可以分为电子防抖和光学防抖。一般入门级 DC 只具备电子防抖技术,其原理与提高 ISO 值增加快门速度一样,非必要时还是少用为妙。而一般中高端 DC 都会配备光学防抖,其原理一般通过在镜头或者感光元件机构增加反向互补位移装置来校正人手的抖动,可以有效降低安全快门 2 4 档(因各厂家的技术不同会有差别)。并且光学防抖是对画质无损的技术,值得推荐使用。配合一定范围的电子防抖,每个普通用户都可以加入“ 黑摄会 ”了。不过,倘若拍摄环境光照确实很低的时候,只有选择使用闪光灯或架上脚架、固定物拍摄。二、如何让曝光准确? 拍摄时,合适的曝光量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关键。曝光准确的影像,影调自然,颜色饱和、鲜艳;曝光不足,影像晦暗,低光部位的层次丧失殆尽;曝光过度,影像高光位的层次荡然无存,像是褪色似的。曝光欠缺曝光准确曝光过度虽然数码摄影时代,数码相片可以方便通过后期处理挽救曝光不正常的照片,但曝光不正常照片往往缺失暗部或亮部影像数据,后期处理起到作用有限。许多人在数码相机拍摄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用自动曝光形式拍摄,但自动曝光要以准确测光为前提。要准确测光必须把握测光的特点,善于了利用测光模式、曝光补偿、包围曝光和场景模式运用等等。包围曝光效果对比数码相机测光模式一般包括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多区测光等,大多数情况下曝光都会帮你完成任务,但以下场景中,相机还是会出现不够智能的情况,需要进行手动校正: 逆光拍摄,但不追求剪影效果 画面中心位置被反光率高的物体占据 被摄主体处于大面积白色背景前 拍摄黑色背景前的小物体 拍摄日出日落 拍摄夜景气氛的照片 要突出表现画面中很亮或很暗的影调,如月亮正常曝光的剪影效果浅色背景增加1EV深色背景减少0.7EV白背景增加0.7EV使用曝光补偿举例面对相机不够智能的情况下,就可以选择点测光、使用曝光补偿或包围曝光等。直方图判断曝光由于我们判断照片曝光是否准确往往依赖于 LCD 的显示效果,但各型号相机 LCD 的表现不尽相同,特别在户外拍摄的可信度更受影响。这是可以运用回放时的直方图来查看曝光是否准确。曝光准确的照片,直方图的柱状会集中在中央部分,偏左表示曝光不足、偏右分别表示曝光过度。三、如何构图让照片更具吸引力 1 、黄金分割点的运用具备辅助对焦线的取景器一般数码相机都有网格辅助取景功能,该功能能帮助用户确定一幅照片的主体位于黄精分割点上。通常我们希望照片拍得方方正正,人物居中,但这样的构图是很平淡的,试试利用黄金分割点的原理,你会发现照片变得更漂亮了。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情况下采用中心点构图。主体在右下方主体在右上方2 、巧用线条构图 这里说的“ 线条 ”并非要去拍“ 线 ”,而是指场景中呈现条状的被摄体,如远距离的河流、道路、树木、具有韵律的物体等等。S型线条弧形线条线条对视觉起引导作用,画面中线条旁边景物往往较为突出。线条的曲、直、浓、淡、虚、实有着不同的表现力,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构图时还要善于利用会聚或重复线条,可以表现空间感和纵深感。曲线, S 型线条、圆形线条婉转流畅,折线和射线具有力度感和速度感。线条收缩快慢,排列稀疏同样对画面产生不同的影响。散射状线条(尼康D60)韵律感线条(尼康D60)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横贯或竖线不宜放在画面中央,否则就有画面被分割的感觉。此外,拍摄人物主体时,在人物后面不应该出现电线杆、树枝、烟囱之类的枝状物,否则,被摄画面上这些东西就会“拔头而起”了。3 、空间感的表现 拍摄画面的空间表现,主要借助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线条透视通过线条的交织表现景物远近、大小,线条在画面上由近及远地延伸与消失,我们就可以从中感受到空间的变化;而影调透视效果则主要借助影调浓淡明暗对比来表现层次。线条透视拍摄风光时,要利用丰富的影调层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深处。此外有一条原则较为实用:画面黑色深而面积大会产生幽深感,白色深而面积大会产生浩瀚感。表现画面空间感还可以利用主体占地面积、镜头高低变化、主体位于画面摆放以及主体与背景的距离。影调透视4 、营造视觉冲击力 一副画面为什么具有视觉冲击力呢?笔者认为是其浓缩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于有限的画幅中,加上各种器材和技巧的表现营造出许多我们无法用肉眼见到的画面。表现视觉冲击力可以通过色彩、变形、动感以及虚实等等。照片可以表现内心情感(三星Digimax 370)光线可以渲染环境(索尼H9)颜色的表现是我们对照片的第一感觉,颜色的鲜艳、明快、冷调均可对表达情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我们人眼对颜色的感觉是固定的,也由于见多了而缺乏新鲜感,所以一幅色彩独特的照片往往能带来无限的遐思。 广角端的适当畸变能增加画面的气势(索尼H9)通过利用镜头利用在广角、长焦的畸变,我们可以更加突出某些画面的结构,夸张、变形能对画面的气势或空间带来不少的渲染。小DC不能较好地控制快慢速度,但玩追随还是不错的(三星Digimax 370)拍摄具有动感的画面,往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拍摄时可以利用闪光灯频闪制造单张照片多个主体运动的效果,也可以是使用追随或拍摄时变焦而让焦外物体模糊。 “近视”的世界十分精彩(拍得丽INF-880D)人眼的焦点改变很难察觉到焦外虚化的物体,而相机却利用镜头后面的感光元件轻松做到。虚实结合可以起到突出主体作用。“藏虚露实,虚宾实主,以虚托实,虚中有实,虚实相同”是拍摄等艺术的基本要求。当然,表现视觉冲击力的手法还有很多,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具体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发掘和创造。如何达到完美的对焦使用数码相机,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虽然对象在相机的液晶显示屏中非常清晰,但当我们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看图像时,对象却有些模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调焦的技巧。1、 何谓调焦2、 调好焦距,一张照片的被摄体就会特别清晰。相反,被摄体模糊就说明没有调好焦距。什么是被摄体呢?被摄体依赖于摄相者的的意图。我认为,被摄体就是我们想展示给别人的东西。3、 我们来看下图。在数码相机的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中央有红色的标志 。(对于佳能相机这个标志通常不会出现在液晶显示屏中。我们假设它们存在于液晶显示屏中央。被这个标志锁定的区域称为AF区域)。在这个区域中,AF(自动对焦)功能就完成了。这样就要求你首先要把目标放进AF区域内。在上图中,平面上所有的对象包括主体一起叫做焦平面,他们都在镜头中,包括猫和鸟。而远处的及近处的景物就不在其中。它们离焦平面越远,图象就越模糊。对于那些在焦平面的物体,相机都能清晰的拍摄下来。注释:数码相机的液晶显示屏通常较小,而且显示器的像素数较少,因此,不能精确地检查对焦是否清晰。如你想精确地检查对焦状况,可以通过使用T按钮来放大液晶显示屏上的图像来检测对焦状况。图片1(a)按下T按钮得到放大图像图片1(b)放大图像4倍 图片1(c)通过使用Multi Selector移动图像位置图片1(d)打开确定指示功能菜单,图像在聚焦范围内的部分会出现指示(这些功能存在与否因相机种类和生产厂家的不同而不同) 2、聚焦锁定在许多自动聚焦数码相机中,显示屏中央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路施工方案(3篇)
- 县级单位联谊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商场活动美陈策划方案(3篇)
- 读书活动策划方案公司文案(3篇)
- 志愿引导员活动方案策划(3篇)
- 抚顺体育活动方案策划(3篇)
- 兴城教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上海写字考试题库及答案
- 管理岗位考试题库及答案
- 心里性格测试题目及答案
- 人体解剖实验管理制度
- 夏季安全生产试题及答案
- 二氧化硅包覆金纳米粒子核壳结构的构筑及负载染料后的性能与应用探索
- 配网防外破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饲料酶制剂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 7.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课件)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天府新区招商推介报告
- 体育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及创新产品开发路径研究
- 初中体育与健康排球运动作业设计
- 高空作业安全技术交底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