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一)地球与地图解析版(1).doc_第1页
2013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一)地球与地图解析版(1).doc_第2页
2013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一)地球与地图解析版(1).doc_第3页
2013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一)地球与地图解析版(1).doc_第4页
2013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一)地球与地图解析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检测(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地图与等值线1、2、3、4、5、6、7、8、9、28地理图像和地理表格19、20、21、22、23、24、25、26地球与地球运动10、11、12、13、14、15、16、17、18、27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2年青岛模拟)季风指数是指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是近地面盛行风向转变指数。如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季风指数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R地的季风指数可能是() A.80B.70C.60D.502.影响S地季风指数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河流分布A.B.C.D.解析:1.B2.A第1题,图中两条相邻等值线间的间隔为20,R地位于60的等值线圈以内,再往外左侧为40的等值线,右侧为60的等值线,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去判断,可知R地应“大于大的”,即大于60但小于80。第2题,S地位于四川盆地附近,地势较低,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其季风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形的阻挡作用,加上位于内陆,四周受海洋的影响较小,故冬夏季风风向转变不明显。(2012年新乡调研)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回答35题:气候资料年日照时数(小时)1 7002 000年平均气温()14.522年降水量(毫米)1 0001 600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从图中的H地看不到G地B.图中海拔G处为100米,H处为400米C.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D.图中河段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4.图中城区与H地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为()A.199h200B.289h290C.299h300D.300h3015.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活动使该地区的水、热配合较好,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B.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茶树等经济林木C.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开垦梯田,大面积种植水稻D.分布着肥沃的高产土壤,适宜种植大豆、高粱解析:3.D4.C5.B第3题,H地海拔高于G地,且两地之间无障碍点,故从H地可看到G地,A项错误;图中海拔G处为100米,H处为300米,故B项错误;据气候资料表可知:该地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属亚热带,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C项错;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故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城区的海拔为0100米,H处海拔为300米,故城区与H地的相对高度为200300米,故最大值为299h300,C项正确。第5题,该区域为亚热带地区,故A项错误,B项正确。低山丘陵大面积种植水稻,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故C项错误;该区域土壤多为红壤,具有酸、黏、瘦的特点,故D项错误。(2012年高考模拟)如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最粗线内的范围在图上的面积约为6平方厘米,而其实际地表面积约为15 000平方米,乙地位于(40N,117E)。读图,回答67题:6.这幅图的比例尺为()A.11 000B.15 000C.125 000D.150 0007.若游客沿景观步道游览,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有()A.飞流直下的瀑布B.位于甲处的寺庙C.步道两侧枫叶正红D.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解析:6.B7.C第6题,本题考查比例尺的概念,属于中等难度试题。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题中给出的信息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用图上面积除以实际面积然后开方即可得出答案。第7题,本题考查有关等高线的知识点,属于难度较大试题。瀑布必须有陡崖即必须有等高线重合的地区,排除A;寺庙与景观步道之间有山的阻挡,排除B;通过该地区的经纬度可以判定该地区位于北京附近,因此枫叶正红是有可能的,选项C正确;喀斯特地貌主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排除D。(2012年南平质检)下图为2011年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C.海陆分布D.光照9.下列关于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收获期在5月1日之后B.收获期乙地比丙地早了10天C.A区域收获期的差异比B区域大D.同纬度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收获期晚解析:8.B9.C本题组主要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分析能力。第8题,从图示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冬小麦收获期分布大致是自南向北推迟,等日期线走向与纬线接近,因此,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第9题,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甲地收获期在5月1日之前;乙地和丙地的收获期均在6月11日至6月21日之间;A区域等日期线密集,B区域等日期线稀疏,A区域收获期的差异比B区域大;内陆等日期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可以推出同纬度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收获期早。(2012年西安五校联考)如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012题:10.甲、乙、丙、丁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乙、丙、丁、甲D.甲、丙、丁、乙11.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A.昨日18时B.当日18时C.次日6时D.次日18时12.此图所示季节()A.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增快C.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D.巴西热带草原正值干季解析:10.D11.A12.B第10题,读图可知,该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分别为12小时、24小时、13小时、10小时。12月份,太阳直射2326S附近,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判断:甲位于赤道;乙位于南极圈内;丙位于赤道以南的低纬地区;丁位于赤道以北的低纬地区。丙、丁与赤道的昼长差分别为1小时、2小时,说明丙地离赤道更近,纬度更低,故D项正确。第11题,丙地昼长为13小时,日出时间为5:30,再根据图示可知,丙地地方时为12:00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北京时间为8:30,据此可求出丙地为172.5E,问题变成:求172.5E地方时为5:30时,0经线对应的地方时,计算可得世界标准时为昨日18:00。第12题,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为当地秋季,故A错;12月份,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且正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渐快,故B正确;法国12月份是温和多雨期,故C错;12月份巴西热带草原为湿季,故D错。(2012年江苏百校联考)如图为经纬网图,AB为晨昏线的一段,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1314题:13.如果此刻北京时间是12时,则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A.圣保罗(约47W)B.华盛顿(约74W)C.开普敦(约19E)D.莫斯科(约38E)14.如果A所在纬线的日出地方时不断变早,则()A.角不断变小B.B点昼变长C.地球公转速度变快D.A处日出时日影与正午日影夹角变小解析:13.B14.A本题组的切入点为“北京时间是12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12:00,关键点是掌握“日期”范围的计算和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第13题,北京时间为12:00,0时所在经线为60W,此时与北京相同日期的范围为60W0180,故华盛顿(约74W)与北京日期不同,选项B正确。第14题,A所在的纬线日出地方时不断变早,说明昼在不断变长,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移动,直射点的纬度减小,角变小(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故A选项正确;此时,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故B项错误;随着直射点北移,地球逐渐远离近日点,公转速度变慢,故C项错误;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A处日出时日影与正午日影夹角变大,故D项错误。(2012年厦门质检)如图示意温带某地甲、乙、丙三日19时30分(北京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读图,回答1516题:15.甲、乙、丙三日中()A.甲日昼长最短B.甲日正午日影最短C.乙日昼夜平分D.丙日平均气温最低16.该地可能是()A.惠灵顿(41S,175E)B.乌鲁木齐(44N,87.5E)C.名古屋(35N,137E)D.蒙特利尔(45N,73.5W)解析:15.A16.B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球运动知识、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第15题,图示显示的是某地甲、乙、丙三日在19时30分(北京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甲日表示日落方位位于西南方向,乙日表示太阳位于正西方向但还没日落,丙日表示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且还没日落,由此说明丙日白昼最长、平均气温最高,甲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第16题,根据甲日表示日落方位位于西南方向,白昼最短,日落应在地方时18时之前,通过计算北京时间19时30分时惠灵顿、乌鲁木齐、名古屋、蒙特利尔的地方时,可以判断该地可能是乌鲁木齐。(2012年考前集训)下面左图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米尔迪拉市(约34S,143E)建造的太阳能热力塔式发电站。它由200面大镜子和一个大铁塔组成,镜子聚焦,将太阳光反射至塔上,塔内产生的热量与天然气、水混合后发电,发电容量高达20万千瓦。而塔底镜子的数量还可以根据所需太阳能的多少随时进行调整。据此回答1718题:17.右图中能正确表示米尔迪拉市六月份太阳升落视运动路径的是()A.B.C.D.18.200面大镜子中朝北的镜面,在春分日与地面的夹角最好是()A.34B.2326C.5726D.56解析:17.D18.A第17题,六月份是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东北升西北落且始终位于北方天空,故选D。第18题,镜面与太阳光垂直时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朝北的镜面,在春分日与地面的夹角最好是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正午太阳高度角=90-34=56,其余角是34,故选A。(2012年漳州联考)如图中箭头表示地表径流的方向。读图,回答1920题:19.关于图中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A点位于山谷中,B点位于山脊上B.B处一定有河流分布C.A点的海拔一定比B点高D.A点的海拔可能较B点低20.经m、n的剖面图和经过A点的等高线组合正确的是()解析:19.D20.A第19题,A处地表径流向两边分流,而B处地表径流向中间汇集,则说明A位于山脊,B位于山谷中;山谷地形多发育河流,但不一定都有河流分布;A、B两地不在同一断面上,两点从图示内容中不能判断其相对高低。第20题,结合地表径流流向可知,mn线经过两个山脊和一个山谷,两个山脊的水平距离相当,且A点位于山脊上,符合上述要求的是图A。(2012年厦门质检)如图示意赤道附近甲山的地形剖面和气象要素分布。读图,回答2122题:21.曲线a表示的气象要素可能是()A.年日照时数(小时)B.10 积温()C.7月降水量(mm)D.年可能蒸发量(mm)22.甲山()A.东南坡最大降水高度高于西北坡B.东南坡森林覆盖率高于西北坡C.西北坡为海洋湿润气流迎风坡D.西北坡的流水侵蚀作用强于东南坡解析:21.D22.B第21题,在海拔高、降水少的区域年日照时数多,而甲山顶附近对应的a曲线数值却不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10 积温减小,a曲线也没能体现这一特征;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容易形成降水,显然山地的东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而a曲线东南坡数值较西北坡小;西北坡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曲线a表示的气象要素可能是年可能蒸发量(mm)。第22题,由于东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森林覆盖率高于西北坡,流水侵蚀作用强于西北坡;气流在迎风坡上被迫抬升,中途不断大量降雨,在最大降水高度以上雨量随高度增加反而减少,最大降水高度的高低主要与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东南坡是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低于西北坡。(2012年高考集训)读“某民居区在不同季节景观图”(图甲、图乙)和“四地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统计图”(图丙),回答2325题:23.该民居区位于图丙中的()A.地B.地C.地D.地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景观出现季节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图乙景观出现季节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C.该类民居主要是用于防御地震D.该景观所在地区粮食作物商品率高25.关于、四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降水类型主要为对流雨B.地终年受信风控制C.地所属气候类型最大分布区在南美洲D.地多洪涝灾害解析:23.C24.B25.A本题组的切入点是景观图的判读,关键是气候类型的判断。第23题,图甲、图乙反映的景观出现在降水季节差异大的热带气候区,其中图甲出现在冬季,图乙出现在夏季。对图丙气候资料判读可知:、地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故地符合。第24题,图甲景观出现在冬季,地球公转速度快,A错;图乙景观出现在夏季,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B正确;该类民居主要用于防潮湿,C错;该景观所在地区为季风水田农业区,商品率低,D错。第25题,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多对流雨,A正确;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B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最大分布区在南亚、东南亚,C错;地降水少,洪涝灾害少,D错。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乙图是某校兴趣小组在C地野外考察时拍摄的图片,据此判断该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影响甲图中10 的年等积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并分析A和B两地10 积温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3)甲图中N地所在的年等降水量线的数值最可能为,简述N地降水量与周边地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乙图显示的是壶口瀑布景观,地貌类型属于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第(2)题,影响积温大小的因素是气温,而气温高低取决于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图中A、B两地纬度相近,可排除纬度因素,A地位于地势较高的黄土高原上,B地位于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上,故地形是影响两地积温大小的主要因素。第(3)题,N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答案:(1)地貌类型:峡谷。形成过程: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形成。(4分)(2)地形。A位于地势较高的黄土高原上,气温较低(或B位于地势较低的华北平原上,气温较高)。(4分)(3)600 mm该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N地位于山地(太行山)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此N地的降水量要大于周边地区。(5分)27.(2012年厦门联考)图甲和图乙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地区正午树木的影子最短B.纽约的白昼逐渐变短C.巴西高原草木葱茏D.珠峰雪线达到一年中的最高(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M地昼长为。(5)在如图中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用折线)解析:第(1)题,由图甲中70N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可判断,此时太阳直射20S;Q地所在的120W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可知此时太阳直射120W。第(2)题,此时正值北半球冬半年,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巴西高原草木葱茏。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第(4)题,Q地出现极夜,夜长较P地长。此时120W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M地的地方时为5:00,M地此时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故其昼长为14小时。第(5)题,Q地对跖点为(70S,60E),正值极昼,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0S)和对跖点的纬度(70S),可计算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0,据此作图即可。答案:(1)20S,120W(2分)(2)C(2分)(3)从20S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4)Q地夜长长于P地夜长14小时(4分)(5)如图。(4分)28.(2012年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材料一如图为美国西部地区图及沿40N纬线气温年较差变化图。材料二下图中的图甲为美国五大湖区,是美国非常重要的工业区,图乙地区为图甲中的一部分,该地区由于土色深黑和曾经大规模使用黑奴从事农业劳动而被称为“黑带”,是历史上著名的棉花带。但近年来,该地区植棉业已经衰落,转而大量种植一种根深叶茂的野草,成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1)根据材料一中沿40N纬线气温年较差变化图,分析A段至B段气温年较差变化大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中旧金山气候资料,分析其气候类型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以旧金山东南部“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工业区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有哪些?(3)阅读材料二,描述图乙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4)结合材料二,解释图甲中80经线附近的无霜期等值线向南弯曲的原因,并简述图甲中部分地区有利于植棉的气候条件,并分析植棉业衰落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工业区位因素。第(1)题,可从图中的海陆位置和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旧金山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其成因要从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方面考虑。刺激“硅谷”崛起的区位因素要从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第(3)题,图乙所示地区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东侧,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根据河流流向可以看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4)题,无霜期等值线向南(高值方向)弯曲,说明该处无霜期较短,气温较低,主要是受阿巴拉契亚山脉影响所致。从图示地区的气候方面分析其种植条件,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其衰落的原因。答案:(1)A段至B段位于太平洋和北美大陆过渡区,北美大陆西部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使北美大陆内部气候的大陆性迅速增强,由海洋性迅速过渡到大陆性,所以A段到B段气温年较差较大。(4分)(2)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科技水平高(高素质人才多);交通便捷;环境优美。(5分)(3)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西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阿巴拉契亚山脉),起伏较和缓,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势低平,面积较大。(6分)(4)向南弯曲原因:地处阿巴拉契亚山脉,海拔高,无霜期短。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春、夏季降水多,利于棉花生长,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成熟和采摘。衰落原因:年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开发历史悠久(不合理开垦),土壤肥力下降。(8分)专题检测(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地图与等值线1、2、3、4、5、6、7、8、9、28地理图像和地理表格19、20、23、24、25、26地球与地球运动10、11、12、13、14、15、16、17、18、21、22、27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173175页)(2012年青岛模拟)季风指数是指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是近地面盛行风向转变指数。如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季风指数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R地的季风指数可能是() A.80B.70C.60D.502.影响S地季风指数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河流分布A.B.C.D.解析:1.B2.A第1题,图中两条相邻等值线间的间隔为20,R地位于60的等值线圈以内,再往外左侧为40的等值线,右侧为60的等值线,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去判断,可知R地应“大于大的”,即大于60但小于80。第2题,S地位于四川盆地附近,地势较低,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其季风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形的阻挡作用,加上位于内陆,四周受海洋的影响较小,故冬夏季风风向转变不明显。(2012年新乡调研)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回答35题:气候资料年日照时数(小时)1 7002 000年平均气温()14.522年降水量(毫米)1 0001 600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从图中的H地看不到G地B.图中海拔G处为100米,H处为400米C.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D.图中河段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4.图中城区与H地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为()A.199h200B.289h290C.299h300D.300h3015.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活动使该地区的水、热配合较好,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B.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茶树等经济林木C.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开垦梯田,大面积种植水稻D.分布着肥沃的高产土壤,适宜种植大豆、高粱解析:3.D4.C5.B第3题,H地海拔高于G地,且两地之间无障碍点,故从H地可看到G地,A项错误;图中海拔G处为100米,H处为300米,故B项错误;据气候资料表可知:该地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属亚热带,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故C项错;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故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城区的海拔为0100米,H处海拔为300米,故城区与H地的相对高度为200300米,故最大值为299h300,C项正确。第5题,该区域为亚热带地区,故A项错误,B项正确。低山丘陵大面积种植水稻,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故C项错误;该区域土壤多为红壤,具有酸、黏、瘦的特点,故D项错误。(2012年高考模拟)如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最粗线内的范围在图上的面积约为6平方厘米,而其实际地表面积约为15 000平方米,乙地位于(40N,117E)。读图,回答67题:6.这幅图的比例尺为()A.11 000B.15 000C.125 000D.150 0007.若游客沿景观步道游览,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有()A.飞流直下的瀑布B.位于甲处的寺庙C.步道两侧枫叶正红D.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解析:6.B7.C第6题,本题考查比例尺的概念,属于中等难度试题。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题中给出的信息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用图上面积除以实际面积然后开方即可得出答案。第7题,本题考查有关等高线的知识点,属于难度较大试题。瀑布必须有陡崖即必须有等高线重合的地区,排除A;寺庙与景观步道之间有山的阻挡,排除B;通过该地区的经纬度可以判定该地区位于北京附近,因此枫叶正红是有可能的,选项C正确;喀斯特地貌主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排除D。(2011年福州质检)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流域等流时线图(等流时线是流域内地表径流流到河口时间相等的各点连线)。读图,回答89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河流干流的流向为东南向西北B.该流域S1、S2、S3范围中,河床坡度较缓的是S3C.该河流干流长度约为20 kmD.该图不能为防洪提供决策参考9.当该流域等流时线为一年中最密集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福建正值台风多发季节C.该流域河流含沙量大D.该流域面积最小解析:8.B9.A本题组的切入点在于掌握等流时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第8题,东南部径流到河口的时间最短,故河流流向为西北向东南,A错;S1、S2、S3范围中,S3范围内等流时线最密集,说明该处流速最慢,坡度缓,B项正确;根据比例尺计算,河流干流长度大于20 km;流速可为防洪提供决策参考。第9题,等流时线越密集,径流速度越慢,河流水量小,因该区域为我国东南沿海,故此时为我国冬季,A项正确;福建台风夏秋季节多发;该流域河流含沙量小;该流域面积为一定值,不随径流量变化而变化。(2012年西安五校联考)如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012题:10.甲、乙、丙、丁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乙、丙、丁、甲D.甲、丙、丁、乙11.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A.昨日18时B.当日18时C.次日6时D.次日18时12.此图所示季节()A.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增快C.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D.巴西热带草原正值干季解析:10.D11.A12.B第10题,读图可知,该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分别为12小时、24小时、13小时、10小时。12月份,太阳直射2326S附近,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判断:甲位于赤道;乙位于南极圈内;丙位于赤道以南的低纬地区;丁位于赤道以北的低纬地区。丙、丁与赤道的昼长差分别为1小时、2小时,说明丙地离赤道更近,纬度更低,故D项正确。第11题,丙地昼长为13小时,日出时间为5:30,再根据图示可知,丙地地方时为12:00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北京时间为8:30,据此可求出丙地为172.5E,问题变成:求172.5E地方时为5:30时,0经线对应的地方时,计算可得世界标准时为昨日18:00。第12题,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为当地秋季,故A错;12月份,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且正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渐快,故B正确;法国12月份是温和多雨期,故C错;12月份巴西热带草原为湿季,故D错。(2012年江苏百校联考)如图为经纬网图,AB为晨昏线的一段,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1314题:13.如果此刻北京时间是12时,则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A.圣保罗(约47W)B.华盛顿(约74W)C.开普敦(约19E)D.莫斯科(约38E)14.如果A所在纬线的日出地方时不断变早,则()A.角不断变小B.B点昼变长C.地球公转速度变快D.A处日出时日影与正午日影夹角变小解析:13.B14.A本题组的切入点为“北京时间是12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12:00,关键点是掌握“日期”范围的计算和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第13题,北京时间为12:00,0时所在经线为60W,此时与北京相同日期的范围为60W0180,故华盛顿(约74W)与北京日期不同,选项B正确。第14题,A所在的纬线日出地方时不断变早,说明昼在不断变长,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移动,直射点的纬度减小,角变小(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故A选项正确;此时,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故B项错误;随着直射点北移,地球逐渐远离近日点,公转速度变慢,故C项错误;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A处日出时日影与正午日影夹角变大,故D项错误。(2012年哈尔滨模拟)太阳天顶角是表示太阳位置的一种方式,其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516题:15.冬至日,太阳天顶角为零的地区位于()A.赤道B.南回归线C.南极圈 D.北极点16.当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京盛行西北风B.珠江处于枯水期C.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D.地中海沿岸正值雨季解析:15.B16.C第15题,据图可知,太阳天顶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加为90。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故冬至日太阳天顶角为零的地区位于南回归线。第16题,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当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可以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则该季节北京盛行东南风;珠江处于丰水期;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地中海沿岸正值炎热干燥的夏季。(2012年考前集训)下面左图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米尔迪拉市(约34S,143E)建造的太阳能热力塔式发电站。它由200面大镜子和一个大铁塔组成,镜子聚焦,将太阳光反射至塔上,塔内产生的热量与天然气、水混合后发电,发电容量高达20万千瓦。而塔底镜子的数量还可以根据所需太阳能的多少随时进行调整。据此回答1718题:17.右图中能正确表示米尔迪拉市六月份太阳升落视运动路径的是()A.B.C.D.18.200面大镜子中朝北的镜面,在春分日与地面的夹角最好是()A.34B.2326C.5726D.56解析:17.D18.A第17题,六月份是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东北升西北落且始终位于北方天空,故选D。第18题,镜面与太阳光垂直时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朝北的镜面,在春分日与地面的夹角最好是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正午太阳高度角=90-34=56,其余角是34,故选A。(2011年安徽联考)如图中箭头表示地表径流的方向。读图,回答1920题:19.关于图中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A点位于山谷中,B点位于山脊上B.B处一定有河流分布C.A点的海拔一定比B点高D.A点的海拔可能较B点低20.经m、n的剖面图和经过A点的等高线组合正确的是()解析:19.D20.A第19题,A处地表径流向两边分流,而B处地表径流向中间汇集,则说明A位于山脊,B位于山谷中;山谷地形多发育河流,但不一定都有河流分布;A、B两地不在同一断面上,两点从图示内容中不能判断其相对高低。第20题,结合地表径流流向可知,mn线经过两个山脊和一个山谷,两个山脊的水平距离相当,且A点位于山脊上,符合上述要求的是图A。(2012年四川文综,1011题,8分)如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2122题:21.由图文信息可知()A.M位于N的西北方向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22.图示时刻()A.东经10各地处于夜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解析:21.C22.B第21题,根据图中海陆轮廓判断出图示区域为南半球的东半球区域图;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角为0,所以MN是晨昏线;图示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可知南半球的季节是夏季,因此N点所在纬线圈内为极昼,MN为晨线;根据M和N的经纬度判断出M位于N的东南方;悉尼的夏季正值多雨季节;甲、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但是乙纬度高于甲地,昼长于甲地,所以乙地日出时刻早于甲地;南半球的夏季昼长较长,气温较高,因此有利于南极科学考察。第22题,10E虽然位于夜半球,但是在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内会出现白昼;全球永远昼夜范围相等;40E为0时经线,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40E向东到180经线,因此巴西不在新的一天范围内;地球每年7月初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此时南半球是冬季。(2012年高考集训)读“某民居区在不同季节景观图”(图甲、图乙)和“四地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统计图”(图丙),回答2325题:23.该民居区位于图丙中的()A.地B.地C.地D.地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景观出现季节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图乙景观出现季节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C.该类民居主要是用于防御地震D.该景观所在地区粮食作物商品率高25.关于、四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降水类型主要为对流雨B.地终年受信风控制C.地所属气候类型最大分布区在南美洲D.地多洪涝灾害解析:23.C24.B25.A本题组的切入点是景观图的判读,关键是气候类型的判断。第23题,图甲、图乙反映的景观出现在降水季节差异大的热带气候区,其中图甲出现在冬季,图乙出现在夏季。对图丙气候资料判读可知:、地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故地符合。第24题,图甲景观出现在冬季,地球公转速度快,A错;图乙景观出现在夏季,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B正确;该类民居主要用于防潮湿,C错;该景观所在地区为季风水田农业区,商品率低,D错。第25题,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多对流雨,A正确;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B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最大分布区在南亚、东南亚,C错;地降水少,洪涝灾害少,D错。二、综合题(共5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175176页)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乙图是某校兴趣小组在C地野外考察时拍摄的图片,据此判断该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影响甲图中10 的年等积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并分析A和B两地10 积温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3)甲图中N地所在的年等降水量线的数值最可能为,简述N地降水量与周边地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乙图显示的是壶口瀑布景观,地貌类型属于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第(2)题,影响积温大小的因素是气温,而气温高低取决于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图中A、B两地纬度相近,可排除纬度因素,A地位于地势较高的黄土高原上,B地位于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上,故地形是影响两地积温大小的主要因素。第(3)题,N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答案:(1)地貌类型:峡谷。形成过程: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形成。(4分)(2)地形。A位于地势较高的黄土高原上,气温较低(或B位于地势较低的华北平原上,气温较高)。(4分)(3)600 mm该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N地位于山地(太行山)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此N地的降水量要大于周边地区。(5分)27.(2012年试题调研)图甲和图乙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地区正午树木的影子最短B.纽约的白昼逐渐变短C.巴西高原草木葱茏D.珠峰雪线达到一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