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校本课程.doc_第1页
13级校本课程.doc_第2页
13级校本课程.doc_第3页
13级校本课程.doc_第4页
13级校本课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级校本课程对联的欣赏与创作第二课时 历代名联选析导读 中国名联,“名”以什么为标准,又按怎样的分类标准来排列顺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联欣赏作了很好的工作。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参照对联对联民间故事,按时间顺序,选部分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宋苏 轼 望海亭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暮湖。这是苏轼流放儋(Dn)耳(在海南)时所作。联用流水对,十四字写尽海畔风光,心中感慨。起首“贪”字,看似流连风景,实则心头郁闷无从排遣,想借风景一泻。“不觉青林没暮湖”,就是因为“贪”。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伫立有时,以至于物我两忘之境,心中块垒或得以暂时解脱。这联中的深意,我们必须从作者的遭际处来理解。当然,联语中的自然风光,本身就足使人陶醉。苏轼的另一联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联: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似名节,久而后知。朱熹 福建漳州开元寺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y舀;酌。把液体盛出来)将月向水边吞。作者既不描绘寺院风光,也不陈述佛家教义,只就“开元”(开始)二字联想一岁开始之新春,联想到活跃于新春之鱼鸟,再继之以想象,写成此联。春由鸟衔来而玩弄于花上,鱼能挹月向水边吞食,构思奇特,但又有所据,鸟衔春为白昼之景,鱼挹月乃夜晚之象,观照全天。“衔”、“弄”、“挹”、“吞”,极能活现鸟鱼欢快的神态。读全联,顿觉生机满眼,妙趣横生。王 瑶 百花潭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百花潭,在蜀主孟昶花园之内,今已不存。但细味联意,仍可领略到当年园中胜境。上联写水,侧重天造之功;下联写岸,融合人工之奇。一“分”一“见”,无限风光,纷呈眼底。王安石 集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联上联写所见,下联写所闻;所见静中有动,所闻动中含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本唐王籍若耶溪中名句,荆公取谢贞春日闲定中“风定”取代“蚕噪”,构成新篇,不单纠正了原诗合掌的问题,而且丰富了画面内容,创造了更新更美的意境。此联当是较早的集句联。元赵孟頫 西湖灵隐寺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映湖光。“松涛连海气”,耳得之而为声;“桂月映湖光”,目遇之而成色。这样奇观,实皆“风回”、“云敛”之功。而风云主乎“龙涧”、“鹫峰”,佛地因缘,仔细品味,便有着落。联家虽似信手勾描,实则笔笔暗偕灵隐。联语虽妙,但灵隐专利,断不可移挂他处。附: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地处杭州西湖以西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又传灵隐寺原来叫“灵鹰寺”。始建于唐初。相传1400多年以前,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是块凤凰朝阳地。原先这里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有一吴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种地为生。一天,僧人在笔架山丛林打柴,因为天热,将道袍脱下,挂在树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飞去,至灵隐寺落下。吴僧望空向南一路追来,但见此处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一岭土坨南头北尾;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两侧隆起两扇翼状土丘;整个地貌有如巨鹰卧地。吴僧人感悟为神灵指点,遂于此焚香祷告,搭棚立寺,故名“灵鹰寺”。从此,灵鹰寺香火兴旺,庙宇初具规模。传至碧钵和尚时,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两百多亩,牛十余头,水井十多口,影响到上五府、下八县。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碧钵大师在寺内说法,大将军尉迟恭受朝廷委派前来平叛剿匪,路过此寺,见寺庙巍峨庄严,井井有条,特进庙朝拜神圣,祈祷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拨款重修庙宇。尉迟恭果然一举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元帅立即禀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准奏,还钦命灵鹰寺改为灵隐寺。1-2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3曾在灵隐寺内拍摄著名电视剧:活佛济公1.2.3明于 谦 庐山山阴石屋花雨欲随岩翠落;松风遥傍洞云寒。本联写庐山香炉峰石屋所见之景。近看花丛雨滴,竟欲与岩翠同落;远处松风与洞外云雾相衬而互添寒意。画面感极强,而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雨”、“松风”以生命力,写景状物,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王守仁 于谦庙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悲怀、愤慨、不平、惋惜、哀伤、景仰,一齐宣泄于纸面。百感潮生,莫可名状。杨 慎 昆明华亭寺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华亭寺在昆明城西西山上,山下为滇池,故曰“一水抱城西”。作者登高望远,但见西山烟霭,似有似无,远有近无,一片苍茫。天气时雨时晴山色时浓时淡。作者用画笔写对联,联中有画,极富诗情画意。徐 渭 孙夫人庙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孙夫人”为孙权之妹、刘备之妻。上联“思亲”,指孙夫人在刘备身边,日夜思念东吴骨肉至亲之事;“泪落吴江冷”,是描写孙夫人内心的悲苦。下联“望帝”,系化用“望帝啼鹃”典故,传说望帝本为古蜀王杜宇,死后其魂化为杜鹃,啼声如“不如归去”,这里取其意,指刘备倾兵彝陵,遭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孙夫人得刘备死于军中传闻,驱车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自尽之事。“魂归蜀道难”,当为臆测。当孙、刘两家处于对立状态时,孙夫人实在是政治牺牲品,是留愁归亦愁。上下联字字紧扣孙夫人身份及情思,意象幽邃精粹,造语含蓄凝练,自然贴切,凄楚动人,充分显示了孙夫人的悲剧命运。其实此联为集唐人诗句而成,但如此贴切,实为难得。所以,由这副对联,产生出一个神奇的传说:祠庙即将竣工,领头工匠夜梦孙夫人,告诉他:“楹联且缓制,待徐文长来此时,求其撰题。”后来徐渭来此,信笔题写此联,徐渭果然夜梦孙夫人前来致谢。杨翔风 岳阳楼到处有楼,只羡八百里洞庭,这湖活水;现前无地,单拥十二螺青黛,那座灵台。岳阳楼天下奇观,自范文正一记传世,尔后登斯楼者,凡有所题,总难跳出“忧乐”二字的框框。此联能撇开陈套,从眼前景物入手,写出洞庭八百里烟波、君山十二螺青黛的壮观场面,使人耳目一新。作者此联,意在纠偏。他另有一联云:忧乐是岳阳楼套子;渔樵乃洞庭湖生涯。可说是对自己主张的一个注脚。左光斗 书斋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天下大事,从政生涯,园林景物,治学精神,尽在寥寥十字中。清孙髯翁 自挽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不说一生厌恶追名逐利,而说自己“胡涂”,究其原因,乃是“这回来得忙”,来不及细想的缘故。正话反说,寓庄于谐,读后令人哑然失笑,笑罢却又为之心酸。“此番去甚好”,何“好”之有?未负人“诗债酒债”也,真有点“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味道。可惜这位一生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诗篇在滇南诗略中仅存二十六首,不知是哪位“债主”将其余的全部吞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