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艺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docx_第1页
中医六艺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docx_第2页
中医六艺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docx_第3页
中医六艺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关于六艺1.关于“六艺”(1)“大六艺”-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 乐:音乐 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数:算法(计数)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2)“大六艺”-君子六艺:琴、棋、书、画、骑、射 琴-泛指古筝棋-泛指围棋书-般都是指书法画-国画射-弓箭御-驾车骑-骑马(3)中医“小六艺”:砭、针、灸、药、导引(气功)、按跷(拔罐子、按摩等) 砭: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由于材料有限,现今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 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实际上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了。针:针最初确实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原理是通过针刺经络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是一种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输穴的作用,达到治病目的。主要材料为艾(艾绒、艾条),也有用其它药物灸的。不是拔火罐。药:就是指现代所说的中药了,内容很广阔,通过四气五味理论讲各种动物、植物、矿物药材分类,再根据中医的各种理论组成不同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疾病。导引:主要指的是各类气功。按跷:主要指的是各类推拿按摩、踩跷方法。中医与传统文化一、道家文化与中医(一)、道家文化的核心一气与阴阳的辩证法众所周知,老子是一部奇书,它的精华是什么呢?即辩证法,是由军事辩证法而政治辩证法,是由政治辩证法而哲学辩证法,最后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变成生活辩证法。老子关于气与阴阳的辩证法在哲学方面的表现,我直接引用马伯英的论述:“一,或者称太极;二是阴和阳;三是阴和阳加上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出了阴、阳、气三者的关系。在阴与阳之间,在阴阳生万物的过程中,气是阴与阳之间接触,转化的桥梁。这种中介作用,又具体化为载体作用,如谓阴阳等于说阴阳二气之类。阴阳的化生作用通过气来实现;道之可分而二,也赖气的承接与分。依此而论,气具有了相当于万物之源这样的角色。于是,道作为哲学上的统一物成为理论实在;气作为物质性的根据成了一种哲学上的本体。由于阴阳与气的这种结合,既有利于道一气学说向自然科学方面倾斜,又有利于与医学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骨架奠定了基础。(二)、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在学术思想曰趋活跃的形势下,我国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医学家将道家气与阴阳的哲学辩证法引入到医学领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后战国时期邹衍开始把阴阳和五行两种学说联系起来。后来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说:“气”是万物的本源,人是由“气”构成。自此气阴阳五行的理论逐渐形成,成为医学论体系的核心。(三),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学说的影响道家关于生命和精气神以及养生理论的阐述,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皆有反映。索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其德全不危。”这些都是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产生的直影响,极大地丰富中医养生学说的内涵。由此可见,道家文化中的太极养生法与中医养生是一脉相承的。综上所述,道家文化是中医的“根”,中医是道家文化的“干”,换句话说:中医是为道家的“文”所“化”而产生的结果。二、儒家文化与中医(一)、儒家文化的核心一一“申”、“和”中庸是儒家的四书之首,“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道德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朱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肖,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节”认为是该来还没来叫不及,不该来而来的叫太过;这说明儒家强调“中”“和”是天地人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状态。“中”的反面就是“偏”,“倚”;“和”的反面就是“失和”即“太过”与“不及”。(二)、儒家的“中”“和”“太过”与。不及”思想对中医的影响1、说明人体的生理变化内经日:“谨察五脏六腑阴阳,以平为期”;“平人不病”,何为平人,平者也,就是没有太过与不及: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就是看人是否处于和的状态,“和”的状态就是不病,失“和”的状态就是病态。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的“和”。人体内部的“和”:与天和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与地和就是五味不要过度,与人和就是平等待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体内部的“和”是与性和,与心和,与身和,与性和就是五志平和不喜不怒,与心和就是志闲少欲,与身和就是形与神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平人,才是儒家强调的中庸的和谐社会。2、用太过与不及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和指导治疗中医的病机体现着太过与不及的思想,如;天气的太过与不及会导致自然界六气的太过与不及:天气太过就成为六淫,义称为杂气,疫气,就会导致温病的发生:天气的不及就是至而不至:如:春天节气已到而春气未至?;这些冈素都会导致疾病发生;在人体有虚与实虚就是不及,实就是太过。阿1亢就是阿l气太过,阴虚就是阴不及?;在治疗方面中医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就是补不及,泻就是泻太过?;治疗疾病就是用草木的偏胜和偏衰来调整人体的太过丁二不及。使人体达到中和的状态。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对中医的影响之大,儒家学说和中医传统理论是相通的。四、易经与中医(一)、易经一将复杂的宇宙变化模型化、符号化易经将人与万物的本源和宇宙间各种复杂现象用乾坤、天地、阴阳、男女来归纳,用“一”、“”两种符号米表示。通过这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组合演绎出六十四卦象模用来说明天道、地道、人道的化生变易。这便是易经所谓“生生之为易”。如果仔细研读和体悟易经、内经等经典,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用符号、模型自然界复杂多变的生命活动规律。中医也是将复杂多变的生命规律归纳为阴阳模型、五行模型。藏象的实质实际上也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模型。由此可见,它们都是将自然界这种复杂的现象还原为符号和模型,而不是还原为物质。把复杂的事物符号化、模型化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中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来看,通过外在的“象”还原事物内在本质为“模型”的思维方法,就是受到易经的影响而形成的。(二)、医易汇通的交点一一象数模型与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易经日:“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不难看出一部易经的思维方式:爻一,阴爻的二三重叠形成卦象,通过卦象联系到物象,通过物象进行意象的推理进而演绎归纳这一思维模式就是象数模型与取象比类相结合即象思维。中医的思维当然也是象思维,中医讲藏象,脉象,阴取j之象,五行之象等等。其中“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藏”(zdng)者,藏也,就是将人体内隐藏的五脏人腑功能,通过外在的现象反映出来。“藏象”学说反映了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即内经所说:“司内揣外”、“有诸内必行诸外”(三)、研读易经取得伟大成就的中医大家通过研读易经,吸取精华,成为医易汇通的医学大家,隋唐有:杨上善、孙思邈、王冰;金元时期有:刘完素、张从正、李尔桓、朱震亨四大家。他们都大大促进了医学的学术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张介宾、孙一奎、赵献可、李时珍、叶天士、吴鞠通、邵同珍、唐宗海等一代中医大家。医家学习易经的重要性,张介宾曾作了精辟的概括:“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医不知易,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农,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此生。”(四)、周易经的卦象说明病理现象和命名方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秦国名医医和诊断晋侯的病为“蛊”,蛊指因过分沉溺与女色而造成精神错乱、昏迷一类疾病。医和用易经的蛊卦分析此病,认为蛊卦是下巽上艮,巽为风,艮为山,是风吹落山木之象;巽为长女,艮为少男,蛊卦又是女惑男之象。风吹落山木,男沉溺于女色,在医和看来,蛊卦是晋侯“疾不可为”的病理模型。金元时期,朱震亨在膨胀论中用否泰二卦分析鼓胀的病因病机。此外,历代医家以易理直解方义,也成为方剂学的研究思路。如:太极丸、两仪膏、坎气丸、清震汤、贞元饮、巽顺丸、坤顺丸、交泰丸等。由此可见,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怪名臣曾国藩发出这样的感叹;“各朝学者,无不读易者,无不悉医者。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五、孙子兵法与中医(一)、孙子兵法论兵最高境界一上兵伐谋在中国历代明君及军事统帅都把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作为军事斗争中的上策,就是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给对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仁,施之以利,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伤寒论中的和解剂一小柴胡汤,以柴胡和黄芩为团长组成谈判代表团,针对少阳经腑邪热而表现出的诸多矛盾,通过谈判的方式,使邪去正安,三焦得通,枢机得利,达到不战而和。还有伤寒论中的白通汤就是在大热药中加入苦寒的人尿、猪胆汁起到“引阳药入阴,从其性而治之”的效果,这实际上也是兵法中的间谍战、化妆战术在中医治法中具体体现,用寒凉药是为了把大热药带入阴寒邪气的阵地之中,让大热药发挥作用,直捣阴寒邪气的老巢,一举歼灭,使邪去正安。中医的汗法、利尿法、就相当兵法中的水攻。火针、火熏、火灸、就是兵法中的火攻?等。不胜枚举的实例,足以说明兵法思想对中医的影响之大。(二),中医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一上工治未病内经日:“病已成而后药之如渴而掘井,斗而铸器不已晚乎。”QD就是说:在病还没有形成之时,就应该去预防它,如果病已经形成再去用药物治疗,就好比你渴了之时,才想起挖井,战斗已经打响,才去打造兵器,这样就晚了。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平时就得保养,适时进补,以养正气,使身体内外五脏和谐,阴阳平衡。“养正气“就相当于兵法中的“养兵”,平时搞建设,聚财力,用以加强军队边防建设,使自己国力强盛而敌人不敢来犯。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工治未病”乃的思想就是兵法思想在中医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这些中医理论和兵法思想的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孙子兵法在中医方剂中的具体体现古人称川药道关系生死,用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