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 术 规 程2006年12月前 言为指导全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等的要求,保证调查成果质量,根据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各地和各生产单位,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程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程相抵触并报国土资源厅批准后实施。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附录O、附录P是本规程的附录。本规程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河南省测绘局、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等。本规程设计及审定人:张启生、唐全国、李志民、苗玉林、禄丰年、刘维德、王文卿。本规程起草人:张平和、马守五、李晓燕、高树青、琚福林、高 岚、魏宪民、李向阳、张玉敏、贾行雨、何 涛、邓 炯、潘振祥、路晓明、付治河、付洛玲、王国强、马 惠、邵亚杰、李东敏、曹千红、杨书毅、魏也纳、孟瑶、尹广立、曲跃伟、王 芳、杨瑞霞、宋会传。本规程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目 录1 总则 12 准备工作 23 权属调查与核查 44 土地利用分类调查 95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 96 地籍控制测量 107 界址点坐标测量 148 测绘地籍图 159 图件整饰 2410 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2411 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 2412 文字报告编写 2613 地籍更新调查成果资料 28附录A 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 31附录 B 指界委托书 32附录C 地籍调查表 33附录D 界标 39附录E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 41附录F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报批稿) 42附录G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 45附录H城镇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统计表 53附录I 地籍图图式图例 54附录J 宗地图样图 69附录K 图廓整饰 70附录L城镇土地统计台帐 71附录M城镇土地统计薄一 72附录N城镇土地统计薄二 77附录O城镇土地统计薄三 80附录P 有关附录的填表说明 83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1 总则为了科学准确地掌握全省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更好地为经济宏观调控、政府决策和制定有关规划、计划、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根据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及其他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1.1 调查单元和内容调查单元是宗地。凡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称为一宗地。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地籍测量、数据库建设。权属调查是现场调查核实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地类、数量等基本状况;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是查清城镇内部行业用地、应盘活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适度利用土地、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等情况;地籍测量是测量每宗土地的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形状,测绘地籍图和宗地图;数据库建设是利用上述调查成果,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的地籍专题数据库。1.2 调查范围调查范围为城镇建成区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近年城镇用地规划区。在1:10000比例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根据线状地物或权属界线标绘出范围,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不重不漏。并在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中具体说明。1.3 规程适用范围及地籍测量方法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城镇、独立工矿区和乡政府所在地。原则上也适用于村庄。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可采用的地籍测量方法是:航空摄影测量法;野外数字测量法;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城市和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或野外数字测量法,并制作数字地籍图和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条件不具备的县城、一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可以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法或解析法;乡政府所在地可以采用部分解析法。1.4 任务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以县(市、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全面进行权属调查(核查);开展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进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评价;建立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地籍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1.5 技术路线在权属调查(核查)和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原有的地籍调查资料,建立相应等级的地籍控制网;采用航空摄影测量、野外数字测量、解析法等方法测制符合要求的数字地籍图;建立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城市和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的县城、建制镇,在测绘数字地籍图的同时,均应制作符合要求的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即将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与大比例尺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套合,按规定整饰后制作成真彩色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以下简称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1.6 地籍图的投影类型、坐标系统、高程基准1.6.1 投影类型。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1.6.2 平面坐标系统。原则上应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如果已有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或城市独立坐标系成果的,经请示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使用。1.6.3 当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时,应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分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可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分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也可采用高斯正形投影抵偿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1.6.4 抵偿面和抵偿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须通过认真计算确定。1.6.5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7 地籍图及比例尺1.7.1 基本地籍图比例尺为1:500或1:1000。城市及县城所在建制镇采用1:500比例尺,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采用1:1000比例尺;一般建制镇、独立工矿、乡政府所在地可采用1:1000比例尺。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的比例尺可为1:500 、1:1000、 1:2000。建议采用1:1000或1:2000(即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与基本地籍图比例尺可以不同)。1.7.2 地籍图的分幅、编号1.7.2.1 地籍图不论其比例尺大小,均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其图幅理论面积及边长见表1。表1 地籍图图廓参数比例尺图廓线实地长、宽度图上图廓对角线长度图幅理论面积1500250m250m70.71cm0.0625km11000500m500m70.71cm0.25km1.7.2.2 地籍图图幅编号。采用图廓西南角平面坐标10公里数(小数后两位)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半短线连接。2 准备工作2.1 方案的制定与批准2.1.1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前,应制定实施方案(包括工作方案、技术方案),经批准后实施。2.1.2 工作方案内容包括:目标任务、调查区基本情况、调查范围、技术路线、方法步骤、时间安排、组织机构、调查队伍组成、经费来源、保障措施、提交成果等。2.1.3 技术方案内容包括:调查范围、技术路线、技术方法、航空摄影、权属调查、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地籍测量、质量监控体系、提交成果等。2.1.4 制定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技术设计书时,应当以本规程及有关土地管理的规范、规程、规定、文件为主要依据,其它规范、规程、文件等作为参考依据。2.2 组织准备2.2.1 成立城镇地籍更新调查领导小组。2.2.2 组织调查队伍。由国土资源部门人员组成调查队伍;聘用或委托经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公示的地籍业务技术服务单位组成调查队伍。2.3 资料准备2.3.1 收集、整理土地权属来源有关资料。包括土地审批、土地征用、划拨、出让、转让以及土地登记发证等有关资料。2.3.2 收集、整理有关测绘资料。包括航空摄影资料、控制点资料,已有的影像平面图、地形图、平面图、地籍图、数字高程模型等。2.3.3 收集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储备、土地定级估价等资料。2.3.4 收集房屋普查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2.4 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2.4.1 解析法、野外数字测量法2.4.1.1 权属调查、地类调查、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的程序、方法及要求。 2.4.1.2 控制测量设计。包括首级控制、加密控制、图根控制的等级选择、布设方案、施测方法、精度要求等。2.4.1.3 成图比例尺、方法、精度。2.4.1.4 仪器及软、硬件选择等。2.4.1.5 界址点测量与数据采集程序、方法、精度要求。2.4.1.6 内业作业程序、具体技术要求、方法、精度等。2.4.2 航空摄影测量法2.4.2.1 权属调查、地类调查、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的程序、方法及要求。2.4.2.2 航空摄影设计。摄影方式、航片比例尺、影像分辨率、航线布设、飞行质量、摄影质量、数据类型及色彩等。2.4.2.3 控制测量设计:首级控制、加密控制、图根控制的等级选择、布设方案、施测方法、精度要求等;像片野外控制点联测设计:布点方案、点位设置(像片条件及地面条件)、施测方法、精度要求等。2.4.2.4 成图类型、比例尺、方法、精度。2.4.2.5 仪器及软、硬件选择等。2.4.2.6 界址点测量方法与精度指标。2.4.2.7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2.4.2.8 航测内业成图(数字线划图、数字地籍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情况图、宗地图)作业系统、作业程序、作业方法、精度指标等。2.5 表格、仪器准备2.6 人员培训及试点计划3 权属调查(核查)3.1 已完成城镇国有土地登记发证、城镇地籍调查、城镇土地权属调查的地方,资料完整并经县级以上(含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复查无误、无变化的,作出书面说明(可用表格或文字记载,并由核查者签字盖章),可不再重新进行权属调查,原权属调查资料继续使用;如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权属调查。3.2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地方,应进行权属调查3.2.1 尚未进行初始权属调查的。3.2.2 已进行过初始权属调查,但成果不能完全覆盖调查范围或有新增国有建设用地的。3.2.3 已进行过权属调查,但成果不符合本规程要求,或资料不完整、丢失的。3.2.4 城镇内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变化较大,又没有进行过变更调查的。3.2.5 调查内容不齐全,或存在错误的。3.2.6 城乡结合部国有土地与农民集体土地产权界定不明确的。3.3 权属调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3.3.1 收集调查工作底图利用已有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平面图、航片或已有的地籍图、大比例尺地形图、平面图做为调查工作底图。也可以利用按街坊或小区绘制的宗地关系图作为调查工作底图。3.3.2 地籍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按照街道(乡、镇) 街坊(村) 宗地三级进行编号。3.3.2.1 街道(乡、镇)划分与编号街道以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的界线划分,其编号从行政区的西北角开始,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乡(镇)的编号应与行政编码相同。3.3.2.2 街坊(村)划分与编号a街坊是指以主要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中心线(或一侧)围成的地籍管理单元,街坊编号以街道为单位,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b当道路、河流面积较大,可以街道为单位,将分割街坊的道路、河流,分别列为一个路街坊或河街坊。其编号方法与其它街坊一致。c. 村街坊是指行政村或自然村的村庄范围,其编号以乡(镇)为单位,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3.3.2.3 宗地划分与编号a独立使用权宗地。一个地块内,只有一个土地使用者。b共有使用权宗地(简称共用宗地)。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土地,其界线难以确定的,这一地块为共用宗地。共用宗地内的土地面积可按如下方法分摊:(a)有分摊协议书的按协议分摊。(b)按建筑物占地面积分摊。(c)按建筑面积分摊。(d)先确定每个使用者各自使用的面积,再按建筑面积或建筑占地面积分摊公用面积。c特大宗地。根据以下方法处理:(a)以经济独立核算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宗地。(b)以用途不同划分为若干个宗地。(c)以道路、河流为界划分为若干个宗地。d. 宗地编号。以街坊为单位,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e空地、公共设施用地与宗地一样,统一编地籍号。3.3.2.4 界址点编号。一般以街坊为单位,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依次编号,同一街坊内的界址点不得重号。3.3.2.5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或农户穿插在街道范围内的,划入街道并按规定编号,城镇用地穿插于乡(镇)管理范围内的,划入乡(镇)并按规定编号。3.3.2.6 特殊情况的处理a建成区内部的农村居民点必须分宗调查,不留空白。 b调查区范围界线与建成区界线之间的土地,应准确查清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之间的权属界线;集体土地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发2001359号)、河南省(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实施细则(豫土资发200361号)进行调查,最小上图面积按表2执行。农村居民点内部,可暂不分宗调查。表2 最小上图面积(实地面积) 单位:m2建 设 用 地农 用 地未 利 用 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林地、牧草地10203030c建成区内部,政府文件已明确规定拆迁范围和日期,且拆迁补偿不采用地籍资料的,可不分宗调查。3.3.3 土地使用者及土地权属性质调查3.3.3.1 土地使用者名称以批准或登记的名称为准。土地使用者性质,行政事业单位分别填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用地填个人,企业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见表3)填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如:国有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港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表3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代 码企 业 登 记 注 册 类型100内资企业110国有企业120集体企业130股份合作企业140联营企业150有限责任公司160股份有限公司170私营企业190其他企业20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10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220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230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240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00外商投资企业310中外合资经营企业320中外合作经营企业330外资企业340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3.3.2 土地权属性质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细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3.3.4 土地权属来源及使用权类型调查3.3.4.1 土地权属来源及证明资料a合法有效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b与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c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缴纳证明。d个人使用的土地,由四邻认可,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e单位使用的土地,由四邻认可,主管部门出具证明。f其它有关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3.3.4.2 国有土地使用权类型a划拨b出让c国家作价出资(入股)d租赁e授权经营f其他3.3.5 界址点、界址线确认要求3.3.5.1 宗地界址的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使用者亲自到现场共同指界。临街、临巷或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且用地图件上的界线与实地一致时,可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3.3.5.2 单位使用的土地,须由相邻各方法人代表共同现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附录A);个人使用的土地,须由户主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指界委托书(附录B)。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指界委托书。3.3.5.3 征地范围内已作为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水利工程及其它公共设施的部分,不能确权给原征地单位。3.3.5.4 历史用地、没有权属文件的宗地,经审核后,一般按土地使用现状确定界址。3.3.5.5 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附录C)上签字盖章。3.3.5.6 宗地界址有争议的,调查人员应现场调解处理。现场未能调解的,应在调查记事栏内写明争议原因,并标绘出有争议的地段,待以后依法调解处理。3.3.5.7 所有宗地界址点都必须编号,并按规定设置界址标志(界址标志见附录D)。3.3.5.8 违约缺席指界的,按以下规定处理:a. 如一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址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b. 如双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址线由调查人员依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c. 将确界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担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a、b两条确界结果自动生效。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见附录(附录E)。3.3.5.9 指界人认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参照3.3.5.8条的规定处理。3.3.6 记载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于地籍调查表上,并绘出宗地草图。3.3.7 地籍调查表主要内容地籍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本宗地地籍号及所在图幅号;土地座落,权属性质,宗地四至;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性质及主管部门;法人代表或户主姓名、身份证明号码、电话号码;土地使用权类型;批准用途、实际用途及使用期限;界址调查记录;宗地草图;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地籍勘丈记事;地籍调查结果审核意见。3.3.8 地籍调查表填写要求3.3.8.1 地籍调查表必须做到表、图、实地三者一致,各项目填写齐全,内容准确无误,字迹清楚整洁。3.3.8.2 填写的各项内容只可划改、不得涂改,也不允许连环划改;同一项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次,全表划改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员印章。3.3.8.3 每一宗地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完的可加附页。3.3.8.4 地籍调查结果与土地登记申请书填写不一致时,按实际情况填写,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原因。3.3.9 宗地草图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和检核地籍图精度的原始资料,必须实地绘制。3.3.9.1 宗地草图的内容宗地草图的内容包括:本宗地号和门牌号;宗地使用者名称;本宗地界址点(包括相邻宗地落在本宗地界址线上的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确定界址点位置、界址边方位所需要的建筑物、构筑物;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的关系距离和条件距离、地物点间的关系距离和条件距离;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和土地使用者名称及相关地物;指北线、图框、比例尺、丈量者、丈量日期等。3.3.9.2 宗地草图绘制要求a. 宗地草图幅面规格为A3、A4, 比例尺为概略比例尺。b. 宗地草图必须现场绘制。图上所有数据必须实地勘丈并现场记录。字迹工整、线划规则,不得涂改。c. 勘丈数据均须在图上标注,界址点间距注在界址线外,其余数据注记在界址线内。d. 用2H、3H铅笔绘制草图并注记,数字注记字头朝北或朝西,斜线排列的数字,注记字身应垂直于斜线。e. 宗地过小时,可放大绘出;过大时可分幅绘制或适当缩小比例尺。f. 每个宗地均须绘制宗地草图。4 土地利用分类调查土地利用分类以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为主要依据进行归纳和划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报批稿)(附录F)的地类名称、编码、含义划分地类,并将地类编码在图上标注。5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行业用地调查、应盘活土地调查、集约利用土地调查、适度利用土地调查、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调查等。5.1 行业用地5.1.1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附录G),将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本次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行业划分取至大类,按照土地使用者的行业进行划分。5.1.2 在地籍图上用带分数形式标注行业分类。例如:,H为行业代码,Z为宗地号,D为地类编码。5.2 应盘活土地应盘活土地包括闲置土地、空闲土地、低效使用土地、批而未供土地、供而未用土地。5.2.1 闲置土地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后,未经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5.2.1.1 自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开工建设的。5.2.1.2 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建设总面积不足1/3;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未经批准终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5.2.1.3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5.2.2 空闲土地空闲土地是指城乡存量建设用地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土地。主要包括无主地、废弃地、因原批准使用单位撤销、迁址、破产等原因停止使用的土地。在已完成城镇地籍调查的地区,主要指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确定的“其他用地”(即各种未利用土地、空闲地等其他用地)。5.2.3 低效使用土地低效使用土地是指现使用的土地不符合集约用地指标的;与城市规划用途不符需要拆迁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退出的原企业用地;旧城区待开发改造的土地;高等院校校区超过规定用地指标的土地;因产品滞销、经营不善等原因亏损的企业用地;课题研究、科研内容或科技力量明显落后的事业单位用地;设施陈旧、社会利用效益低的公共设施、公共建筑用地等。5.2.4 批而未供土地批而未供土地是指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满一年未办理供地手续的土地。5.2.5 供而未用土地供而未用土地是指已办理供地手续或批准使用土地,未按约定实现动工建设的土地。5.3 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是指宗地内建设项目集中,建筑容积率、建筑系数适当增大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指商业、旅游、娱乐、商品房开发等公开出让项目用地。5.4 适度利用土地 适度利用土地是指合理利用土地,介于应盘活土地与集约利用土地之间的土地利用方式。5.5 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 采用当地政府公布的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和级别记载。5.6 以上内容按宗地调查,填写在城镇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统计表(附录H)内。表示方法为:应盘活土地中的闲置土地、空闲土地、低效使用土地、批而未供土地、供而未用土地分别用字母x、k、d、p、g表示,集约利用土地用字母表示,适度利用土地用字母表示。6 地籍控制测量6.1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6.1.1 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和施测方法地籍平面控制包括基本控制(首级控制、加密控制)和图根控制。6.1.1.1 城镇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是城镇调查区范围内最高等级的地籍平面控制网,原则上在国家A、B、C高等级GPS大地控制点或二、三、四等大地控制点基础上建立。6.1.1.2 城镇地籍加密平面控制网,应在已有的高等级控制点或D、E级GPS控制点基础上,采用一、二级光电测距导线加密建立,其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加密的控制点也可采用GPS快速静态测量方法施测。在国家相关规定未出台之前,不得采用静态星形网法或RTK动态测量方法。6.1.1.3 各等级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镇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6.1.1.4 图根控制点是测定界址点、地物点坐标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图根控制点应以各等级基本平面控制点为起算依据,采用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施测。在特殊情况下,个别图根点采用RTK方式测定时,必须具备严密的检核条件。6.1.2 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密度6.1.2.1 地籍基本平面控制(首级控制与加密控制)点,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0个点。6.1.2.2 地籍图根控制点(含各等级控制点)的密度。通常每平方公里应布设 100400点。6.1.2.3 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顾及航测像片控制点联测要求。应尽量与航测像片控制点同起始点、同方法、同精度、同步施测。6.1.2.4 各等级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点均应埋石。埋石点密度为:1:500每幅图不少于3点,1:1000每幅图不少于6点。当基本控制点全部埋石后,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一级地籍图根控制点进行埋石。6.2 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网的精度和密度,应满足航测像片控制点联测要求。首级地籍高程控制点应以国家各等级水准点为起始数据,采用等外水准施测。6.3 首级地籍平面控制网选择首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的等级,根据城镇地籍调查区域面积大小,按表4选择。表4 调查区范围与地籍平面控制网布设调查区面积(km)首级控制网加密控制网布设形式等级布设形式等级60GPS(导线)E级(一级)GPS或导线一、二级60GPSD级GPS或导线E级或一、二级6.4 各类导线网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测量要求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导线作为首级控制时,宜布设成多边形格网,其技术要求见下列各表(表5表11)。表5 一、二级光电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每边测距中误差(mm)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测角中误差()DJ2DJ6一级3.63001524101/140005二级2.42001513161/100008表6 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级别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回数测回差()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坐标闭合差(m)DJ2DJ6一级1.21201218241/50000.22二级0.7701401/30000.22表7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项 目经纬仪型号DJ1DJ2DJ6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13半测回归零差()6818两个半测回同一方向较差()152036一测回内2C互差()9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6924表8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等 级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测站圆周角闭合差()DJ1DJ2DJ6一 级5.024106二 级8.013168注:n测站数;=L+R-360。表9 光电测距仪测量边长的技术要求等级测距仪等级每边测回数往返备 注一级、2二级、2注: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 表10 光电测距的各项限差 项 目等级仪器 精度一测回读数值较差限值(mm)测回间较差限值(mm)往返测或不同时段间较差限值(mm)571015注:1.往返较差必须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2.为仪器标称精度。表11 垂直角观测技术要求 测角中误差 仪器型号观测方法 测回数510103030DJ2DJ2DJ6DJ6中丝法2122三丝法11116.5 D、E级GPS网的布设与施测D、E级GP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其技术要求见下列各表(表12表15)。表12 GPS网中相邻点间平均距离及精度分级等级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km)固定误差 a,mm比例误差系数最弱边相对中误差D510101/80000E210101/45000注:1.相邻点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1/31/2;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23倍。2.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网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点。3.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点。4.为求得GPS网点的正常高,D、E级GPS点按GB12898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与国家高等级水准点进行高程联测,高程联测点数不宜少于5点。表13 最简独立GPS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等级DE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810表14 GPS接收机的选用级 别DE单频/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观测量至少有L1载波相位L1载波相位同步观测接收机数32标称精度(10mm+510-6d)(10mm+510-6d) 表15 各等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 级 别 项 目DE卫星截止高度角()15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4观测时段数1.61.6时段长度(min)静态4540快速静态双频+P(Y)码52双频全波1010单频或双频半波2015采样间隔(s)静态10301030快速静态515515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静态1515快速静态双频+P(Y)码11双频全波33单频或双频半波55注:1.在时段中观测时间符合表15中第七项规定的卫星,为有效观测卫星。2.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3.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4.观测时段数1.6,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时段。5.相邻点的距离大于20Km时,应采用GPS静态定位法施测。6.快速静态定位时,相邻地区两个观测单元之间的流动站的重合点数:C、D级不少于2点,E级不少于1点。7.当D、E级GPS快速静态定位网采用单参考站作业方式时,对相邻观测单元的一些流动站必须进行二次设站观测。6.6 GPS网数据处理与导线平差D、E级GPS网数据处理的方法、程序、精度,应满足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第12款要求。一、二级光电测距导线采用严密平差,图根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7 界址点坐标测量界址点坐标测量方法有解析法、图解法。7.1 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是以各等级已知地籍控制点为依据,外业采集已知控制点与界址点间的距离和角度数据,利用数学公式解算每个界址点的坐标。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的方法有野外数字测量法、极坐标法、截距法、测距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测角交会法等。根据不同的条件使用不同的方法。7.2 图解法是利用量取界址点之间、界址点与其邻近地物点的关系距离在图上确定界址点位置,界址点坐标可在图上图解获得。图解法确定界址点图上平面位置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图解距离交会法、图解角度交会法等。7.3 界址点平面位置精度见表16。表16 界址点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适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010.010.010.0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二7.515.015.015.0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的界址点注:界址点测量精度与地籍图比例尺无关,不论采用何种测量方法,均须达到表16要求。8 测绘地籍图8.1 地籍图的内容地籍图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基础、地籍要素、地物要素和有关土地利用要素等。8.1.1 数学基础数学基础包括: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及注记、控制点及注记、比例尺、图幅编号与有关注记等。8.1.2 地籍要素8.1.2.1 各级行政界线。省界、市界、县(市、区)界、乡(镇)界、街道界,当各级行政界线重合时,只表示高级界线。8.1.2.2 权属界线。宗地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村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8.1.2.3 地籍号。街道(乡、镇)号、街坊(村)号、宗地号。8.1.2.4 地类。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报批稿)规定的土地利用类别码注记。8.1.2.5 宗地座落。包括行政区名、道路名、门牌号等。8.1.2.6 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宗地内能注记得下的权属单位名称应注记,个人用地可不注记。8.1.2.7 宗地面积。分幅地籍图上不注记宗地面积。8.1.2.8 行业代码。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规定的行业代码。8.1.3 地物、地貌要素8.1.3.1 建筑物、构筑物a实地面积大于等于6m2的固定建筑物、构筑物,用相应符号表示其位置和占地情况。b. 固定的永久性建筑物要测绘其占地状况,在建筑物右上角用分数形式标注层数和结构,如12/2,分子为层数,分母为建筑物结构代码(见表17),同一栋建筑物,层数不同的应分别标注。层高低于2.20m的不作为一层。表17 建筑物结构分类及其代码结构分类钢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砖木结构其他结构缩写钢钢、钢钢混混合砖木其他代码123456c实地占地面积大于等于6m2的台阶、有柱雨蓬、花坛、花池等应表示,不落地的阳台、雨蓬不表示。d建筑物外围小于50cm50cm的装饰性细部(如墙面外砖柱)可舍去。e室外落地的扶梯、楼梯等允许包括在建筑内,不落地的可舍去。g建筑群内井式建筑中面积大于等于6m2的天井或院子须表示。h非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不表示。i城墙及垣栅应表示。8.1.3.2 道路a. 道路以两旁宗地界址线为界。道牙石线是界址线的要表示,不是界址线的酌情表示;通过城镇的铁路用相应符号表示。b. 道路中间或两边的小绿地、小花池、花坛、行树可不表示。c. 道路附属物、里程碑、筑路牌可不表示。d. 桥梁、大型涵洞、隧道用相应符号表示,且须符合投影原理。e. 地下道路、架空道路用相应符号表示。8.1.3.3 水系a河流、湖泊、沟渠、坑塘等以堤、岸为界绘出,有界址线的标明界址线和界址点;堤面高出地面0.5m以上的,视情况用堤岸符号表示。b河流中线为界址线时,按实际河流中心标绘,当河道变迁时,界址线随之变迁。c地下河流、地下排水沟不表示。8.1.3.4 地貌a地籍图上不用等高线表示地貌。b山区、丘陵区须表示大面积斜坡、陡坎、路堑、路堤、台阶路时,可适当注记台地、低地、道路交叉口、大面积农地等处的散点高程。8.1.3.5 土壤植被a建成区内的公园及各宗地外大面积绿化地、街心花园用土壤、植被符号表示;城乡结合部及建成区以外的农用地等用相应地类符号表示。b. 宗地内的绿地、花坛、零星植被可不表示。8.1.3.6 其它a. 一般电力线不表示,但110KV以上的高压线及塔位应表示。b. 通讯线、架空管线、电杆、路灯、消防栓、窨井等一般不表示,但与土地他项权利有关时应表示。c. 地下室一般不表示,但与土地他项权利有关的大面积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应表示。d. 宗地内部的次要道路、水塔、纪念碑及与权属界址无关的围墙可不表示,危险品仓库、保密车间应注记。e. 农贸市场内的摊位、临时售货棚不表示。8.1.4 注记除地籍要素全部注记外,还应按规定注记河流名称、地名、有特色的地物名称和有关的土地利用要素等。地籍图图式、图例见附录(附录I)。8.2 地籍图的平面位置精度指标(与图件比例尺相关的精度指标)见表18。表18 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指标项 目图上中误差(mm)图上允许误差(mm)备注相邻界址点间距0.30.6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0.30.6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地物点0.51.0邻近地物点间距0.40.8勘丈数据装绘界址点间距0.3勘丈数据装绘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0.3内图廓边长误差0.2内图廓对角线误差0.3图廓点、控制点、坐标网点展点误差0.1其它解析坐标点展点误差0.28.3 地籍图的成图方法8.3.1 解析法解析法成图是以已知控制点为依据,根据野外测量获取的控制点与界址点间的距离、角度等数据,利用数学公式解算出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将解析界址点展绘在图上。以解析界址点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勘丈并在图上绘出其它地籍要素、地物要素的位置和几何图形,经宗地勘丈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8.3.2 部分解析法部分解析法成图是采用解析法测定街坊外围及街坊内部明显界址点的解析坐标,根据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展绘出街坊地籍图;以街坊地籍图为基础,用图解勘丈法勘丈街坊内部的有关要素;采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在街坊图上装绘街坊内部的界址点及各类要素的平面位置和几何图形,经图幅分割、编辑、整饰和宗地勘丈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8.3.3 野外数字测量法野外数字测量法是在已知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或GPS,同时采集测站点与界址点、地物点、其它细部点之间的距离、角度等数据或直接采集界址点坐标;将其自动传输到电子手簿、IC卡或便携式微机记录,现场绘制草图。内业借助计算机及其配套的数字测图软件,通过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生成数字地籍图。8.3.4 航空摄影测量法航空摄影测量法是指界址点坐标全部采用解析法外业实地测定,地物点及其它要素的平面位置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施测。即:以航空摄影资料为信息源,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DPWdigital photogrammetric worker),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地物测绘、图形编辑,生成符合地籍管理要求的数字线划图(DLG)。将解析界址点、界址线及其它地籍要素与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棉花栽培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肥料配方师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铌酸锂晶体制取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城市物流逆向回收体系构建-洞察及研究
- 绿色物流产业未来趋势预测与企业节能减排战略研究2025版报告
- 代码版本安全监控-洞察及研究
- 人才管理信息化策略-洞察及研究
- 宠物店健康管理体系研究-洞察及研究
- 英语七年级项目教学设计方案
- 银行柜员工作职责及操作流程
- 施工企业消防培训方案(3篇)
- 低效林改造管理办法
- 中学生自我管理课件
- 院前急产护理
- 仪表联锁培训课件
- 燃气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
- 2025初中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件
- 如何当好幼儿园班主任幼儿园班主任培训
- 专升本语文基础知识课件
- 中学生网络安全培训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