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 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自然规律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具有广泛性的一面,又具有不均衡性的一面,而且常常是二者矛盾的统一。如蕴藏于地壳之中的矿物资源,以及地表生物圈中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综合体系的。而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各具特点、有规律地分布在世界各地。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非常密切。自然资源只有得到人类社会的开发利用,才能产生经济价值,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只有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开发利用,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所以,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对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矿产资源,又称地壳资源、矿物资源。三者的基本涵义是一样的,但具体所指的范围有所不同,其中地壳资源是指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的所有地球化学元素和矿物集合体的总称;矿物资源是指地球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相瓦结合成为的矿物集合体;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赋存于地表和地壳中,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够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在此,我们以矿产资源为例,对其形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一、矿产资源形成规律 地球中矿产的赋存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印规律,并在矿产资源形成之后有时还要受到诸多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矿产资源的形成是由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所支配的,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矿藏,它们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成矿规律。 地壳运动和造山作用在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地壳中的岩层发生断裂和位移,而且也不断地引起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之下,具有挥发性的气体如氪、氩、氮、氧等,它们的熔点、沸点都很低,极易转移;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如磷、氯、氟、硫、碘等,多与其他元素化合成为可挥发的化合物,极易发生转移;具有挥发性的金属如汞、铟、铊、铋等,极易变成气体,在岩浆中转移;碱金属如锂、钠、钾和碱土金属如铍、镁、钙、锶、钡、镭等,极易形成稳定的、难挥发的氧化物和卤化物;普通金属如铁、镍、钴、铜、铅等,沸点高达2 0003 500(3,多是不挥发的金属矿物;其他如铂族、钨、碳等,则多是最难挥发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在自然界一般呈游离状态,只有二氧化碳和氯化钨等一部分化合物容易挥发。因此,在地壳运动和造山作用发生过程中,上述各种化学元素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诸如所含物质的浓度、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电位、溶液的pH,以及成矿围岩的性质发生变化,就进一步加剧了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最终形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物资源。 从矿藏成因角度看,矿产大致可分为外生、内生和变质矿产三大类。 1)外生矿。通过外生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主要与地球外营力有关,即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以及太阳能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物资源。它是在一般的地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的,由于接近地表,所以这类资源含有丰富的游离氧,所组成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造岩元素钾、钠、钙、镁、硅等和介于造岩与造矿之间的过渡元素铁、锰、铝等的氧化物或含氧盐类。它们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不断地风化、搬运和沉积,形成各种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资源。在陆相沉积中,干旱气候沉积一般形成现代盐湖类和含铜砂岩型矿产,如钾、锂、硼、溴、碘、铜、铀等;潮湿气候沉积一般形成风化壳型矿、砂矿等,如镍、铝、钨、锡、金、油页岩、黏土等。在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相中,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沉积一般形成砂岩、盐类及碳酸盐类矿产,如灰岩、白云岩中的岩盐、钾盐,砂岩中铜、钴、铀矿,白云岩中铅锌矿;潮湿气候沉积一般形成煤、铝土矿、鲡状赤铁矿、煤矿和磷块岩矿产。 2)内生矿。通过内生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深处的岩浆熔融体及其派生物气水溶液,随着地壳运动和造山作用而发生的岩浆活动所富集成的。岩浆熔融体本身的组成,除了硅酸盐物质外,还含有水、碳酸、硫、氟、氯以及各种金属元素。在内应力的影响下,沿着裂隙和破碎处钻到地壳的上部层位。随着岩浆熔融体冷却过程的先后及其对围岩的影响,在岩浆期阶段,在超基性岩中就形成了铂及铂族金属、金刚石、铬铁矿等矿物资源;在碱性岩中就形成稀土元素矿物资源;在基性岩中就形成钒钛磁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等矿物资源。岩浆熔融体继续冷却进入伟晶岩期阶段,由于挥发性组分的大量集中,使岩浆黏性减小,流动性增大,在适当地地质条件下,形成某些矿物结晶粗大的脉状体,即称为伟晶岩。与伟晶岩有关的矿物资源,多为石料、宝石、细石料、稀有金属矿物(如锆英石、铌铁矿等)以及稀土元素矿物(如褐帘石、独居石、磷酸钇矿等)。当岩浆冷却成固体以后,从岩浆中分泌出来的气体和热水溶液,作为有用物质转运及沉淀的介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从岩浆中分离出来,然后在适当的地质环境里将有用成分沉淀下来,形成多种有巨大工业价值的贵重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资源。如与矽卡岩相伴生的矿物资源有磁铁矿、白钨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总之,内生矿是与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密切相关。在基性一超基性岩类中,喷出作用一般形成与玄武岩和细碧一角斑岩有关的自然铜、含铜黄铁矿,浅成侵入作用易于形成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深成侵入作用往往形成与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钒钛磁铁矿,以及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铂族金属矿。在中性一中酸性一酸性岩类中,喷出一浅成侵入作用一般形成与凝灰岩、流纹岩和安山岩等有关的铁、铜、金、萤石、明矾石、汞、锑、砷等矿产;浅成一深成侵入作用易于在花岗岩或在围岩、变质岩中形成铜、铅锌、钼、钨、锡等矿,深成侵入作用往往形成花岗伟晶岩中云母、稀有金属矿。 3)变质矿。变质矿是由岩浆侵人围岩后引起的接触热变质作用、气成一热液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深成侵入的花岗岩易于在碳质板岩中形成石墨矿、红柱石和大理岩;气成一热液变质作用一般形成矽卡岩型磁铁矿、钨钼矿、铜、铅锌矿,在白云岩中形成菱镁矿、滑石矿,在超基性岩中形成蛇纹石石棉矿;区域变质作用多数形成铁、金、铜和刚玉等矿产。 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资源,多是上述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和矿物,因地壳运动、下降到地壳深处,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高,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如发生脱水去氧作用,可使褐铁矿变成赤铁矿,赤铁矿变成磁铁矿,形成含铁石英岩型铁矿资源。某些矿物在高温条件下与石英作用,形成新的硅酸盐类矿物,如高铝矿物、大理岩。还有某些矿物可以重结晶或再结晶,如煤变质后形成石墨等。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地壳中矿产的分布是受成矿的物质条件和成矿的空间条件所控制。概括地讲,内生矿产的分布主要是受构造体系的控制,外生矿产的分布则既受构造体系的控制,还受海水进退、气候变迁、大陆演化等条件所制约,变质矿产的分布规律最复杂,既与原矿物质的分布有联系,又与变质时的构造条件有关。但是,矿产的分布明显地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它们与一定时期的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运动密切相关。SL 第三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65I plI (一)时间分布规律 。I 地壳中矿物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比较广大的拥有完全相同的金属矿床综合体的地区。形成这种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主要是地球本身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地壳运动和造山作用,使地壳中埋藏在深处的深成岩隆起到地球表面,从而使人们在地壳表层能够看到和取得绝大部分的矿物资源。与造山运动最早阶段有联系的是铂、铬、铁、钛、钒、磷、镍、钴、铜l等矿物资源的出现。略微迟些出现的,多半是铁、铜、铅、锌、重晶石等矿物资源,部分是钴、砷、银、金等矿物资源。中期造山运动以形成锡、钨、钼、金、锂、铍、硼、钽、铌等矿物资源为特征。在晚期,元素的组成基本上承袭中期的元素,但伴生有铁、银、铅、锌,这些元素在造山运动的最后阶段中又重新起着主导的作用。原苏联学者比留宾曾对不同的造山运动阶段所形成矿物资源的分布规律作过初步估算(以l总量的百分比计),如表3.1所示。艮 表3.1各造山运动时期金属矿产储量分配简表()甏 造山运动时期 锡 钨 钼 金 铜 铅 镍 钴l; 新生代(最近时期) 14 3 91 13 47 26 7 6.5 中生代 50 81 5 16 2 30 14 14.5 华力西运动 24 16 1 4 8 27 16.5 17l 加里东运动 2 2 6 14 17 一 一黪 前寒武纪 10 1 61 29 二 62.5 62” 全世界储量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 从全球看,rA特瓦尔奇列哲根据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的一系列特点,将全球分为七个最主要的成矿期(朱训1992):一是太古代南罗德i西亚期(35亿25亿年),矿化作用弱,形成磁铁矿、铌钽矿、金矿等;二是早元古代r自白海期(25亿18亿年),矿化作用很强,形成铬铁矿、铁锰、金、铜、镍矿,伴生铂;族、钒、锡、铀矿等;三是中元古代赫德森期(18亿16.5亿年),矿化作用中等,形;成黄铁矿一多金属矿、铬铁矿、金、铀矿;四是早里菲的哥达期(9亿5亿年),矿化“柞用弱,形成有伴生铀的铁、稀有金属、铜、镍、银、钴等矿产;32是晚里菲的贝加尔”_期(9亿5亿年),矿化作用很强,形成铁、铬、金、铅锌、钨、锡等矿产;六是古生代薅西期(5亿1.5亿年),成矿作用强烈,形成了铁一多金属矿、铬铁矿、钛、铂族、囊i钨、铅锌等矿产;七是中一新生代阿尔卑斯期(1.5亿年),矿化作用中等,形成搠、铁一金属矿、铬铁矿、铜钼矿、金碲矿、金银矿、汞锑矿、铜镍矿等。; (一)时间分布规律 地壳中矿物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比较广大的拥有完全相同的金属矿床综合体的地区。形成这种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主要是地球本身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地壳运动和造山作用,使地壳中埋藏在深处的深成岩隆起到地球表面,从而使人们在地壳表层能够看到和取得绝大部分的矿物资源。与造山运动最早阶段有联系的是铂、铬、铁、钛、钒、磷、镍、钴、铜等矿物资源的出现。略微迟些出现的,多半是铁、铜、铅、锌、重晶石等矿物资源,部分是钴、砷、银、金等矿物资源。中期造山运动以形成锡、钨、钼、金、锂、铍、硼、钽、铌等矿物资源为特征。在晚期,元素的组成基本上承袭中期的元素,但伴生有铁、银、铅、锌,这些元素在造山运动的最后阶段中又重新起着主导的作用。原苏联学者比留宾曾对不同的造山运动阶段所形成矿物资源的分布规律作过初步估算(以总量的百分比计),如表31所示。 表31各造山运动时期金属矿产储量分配简表()造山运动时期 锡 钨 钼 金 铜 铅 镍 钻新生代(最近时期) 中生代 华力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前寒武纪 全世界储量 从全球看,rA特瓦尔奇列哲根据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的一系列特点,将全球分为七个最主要的成矿期(朱训1992):一是太古代南罗德西亚期(35亿25亿年),矿化作用弱,形成磁铁矿、铌钽矿、金矿等;二是早元古代白海期(25亿18亿年),矿化作用很强,形成铬铁矿、铁锰、金、铜、镍矿,伴生铂族、钒、锡、铀矿等;三是中元古代赫德森期(18亿165亿年),矿化作用中等,形成黄铁矿一多金属矿、铬铁矿、金、铀矿;四是早里菲的哥达期(9亿5亿年),矿化作用弱,形成有伴生铀的铁、稀有金属、铜、镍、银、钴等矿产;五是晚里菲的贝加尔期(9亿5亿年),矿化作用很强,形成铁、铬、金、铅锌、钨、锡等矿产;六是古生代海西期(5亿15亿年),成矿作用强烈,形成了铁一多金属矿、铬铁矿、钛、铂族、锡、钨、铅锌等矿产;七是中一新生代阿尔卑斯期(15亿年),矿化作用中等,形成铜、铁一金属矿、铬铁矿、铜钼矿、金碲矿、金银矿、汞锑矿、铜镍矿等。It66资源科学概论 由上述可知,全球范围内多数矿产在各个地质时期都有形成的可能性,但也有许多矿产集中形成于某一时间内。据统计,世界最主要的成煤期发生在石炭一二叠纪,最重要的成盐期为二叠纪,最重要的成油期在中新生代,其中6461的世界大型油气田储藏在中生代(表32);前寒武纪成矿期集中了全球60的铀矿、63的铁矿、70的金矿和镍矿、73的铬铁矿、80的钛矿、90的钴矿以及大部分金刚石矿;中生代形成了全球90的锡矿和85的钨矿;中、新生代形成了40的铜矿。66资源科学概论 由上述可知,全球范围内多数矿产在各个地质时期都有形成的可能性,但也有许多矿产集中形成于某一时间内。据统计,世界最主要的成煤期发生在石炭一二叠纪,最重要的成盐期为二叠纪,最重要的成油期在中新生代,其中6461的世界大型油气田储藏在中生代(表32);前寒武纪成矿期集中了全球60的铀矿、63的铁矿、70的金矿和镍矿、73的铬铁矿、80的钛矿、90的钴矿以及大部分金刚石矿;中生代形成了全球90的锡矿和85的钨矿;中、新生代形成了40的铜矿。表32世界大油气田储藏时代统计表18亿年),主要有矿产,如铬、镍、铂震旦亚界成矿期(成矿期,包括加里产主要产于浅海瑚东部以沉积矿产岁矿产。印支成矿其矿期的矿产丰富耋明矾石、铬、镍、铀淋积型矿产,如铜第三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67。18亿年),主要有由火山作用、花岗岩化、混合岩化及化学或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矿产,如铬、镍、铂、铁一钛、金刚石、铜、铅锌、稀土、滑石、菱镁矿、云母等;晚元古或震旦亚界成矿期(18亿6亿年),主要有铁、铜、磷、石棉、石墨等。二是后寒武纪成矿期,包括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山五个成矿期。加里东成矿期矿产主要产于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层底部,以铁、锰、磷、铀等为主;海西期在我国东部以沉积矿产为主,西部以内生矿产为主,如铬、镍、铜、铅锌、钨、锡、稀有金属等矿产。印支成矿期,大部分为外生矿产,有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燕山成矿期的矿产丰富多样,有钨、锡、钼、铋、铁、铜、铅锌、汞、锑、金、银、稀有金属、萤石、明矾石、铬、镍、铀、煤、油页岩和盐类矿产;喜马拉雅山成矿期主要为沉积型和风化淋积型矿产,如铜、镍、铝土矿、盐类、高岭土等,有少数铬、金、硫等矿产。 (二)空间分布规律1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矿物资源一般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存在的形态,但大多数矿产是固体,而液体、气体矿床也都是埋藏在固体地壳之中的,地壳中的矿物资源,随着地球各部分构造和化学元素组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地理分布规律。 重(平均密度810),温度最高(可高达5000),压力最大(318万360万Pa)。其中主要是铁质熔融液,除集中大量铁元素外,所有的其他元素都为亲铁元素如镍、钴、钼等,其余是少量的硫、磷、碳以及铂和铂族元素锇、铱、钌、铑和钯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地球的中心地核。 地幔:也称“中间层”,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以上,其厚度有2900km余。组成地幔的物质也比较重(平均密度3646不等,愈深愈重),温度很高(12003000),压力很大(50万150万Pa),因而呈现为一种具有变形的弹性固体。从元素组成看,地幔属于硫化物、氧化物带,主要由六方硫铁矿(FeS)组成,部分为镍黄铁矿(FeNiS)和黄铜矿(QtFeS2),也有一些金属氧化物,但主要在亲硫元素集中的地方。各种有色金属铜、铅、锌、镉、汞、锑、铋、砷及贵金属金、银等都属亲硫元素。在此层的上半部为一厚达1200km的榴辉盐层,系从地幔到地壳的过渡地带,其岩性特征对于揭示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能量与物质来源,以及有关矿产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大意义。 地壳:即地球层圈的最外层,是一个厚达100km左右的岩石硬壳。在这100kin厚的岩层中,又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硅铝为主,称为硅铝层,厚约20km,代表岩石是花岗岩,构成大陆的上层;下层以硅镁为主,称为硅镁层,厚约80kin,代表岩石是玄武岩,它是大陆和大洋的基础。目前人类所能接触到的仅为1620km深的地方,在这部分固态地壳的构造中,95是岩浆岩,5是沉积岩,而沉积岩又是岩浆岩形成的。因此,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主要是亲石元素的硅酸盐化合物,即氧、硅、铝、钙、钾、锂、铷、铯、锶、钡、钛、锆、锰、钒、钨、锡、钍、铀、铍、硼、氟、氯、溴以及稀土元素等。AE费尔斯曼曾经根据克拉克值计算过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各种元素所占比重如下: 氧4913 铁420 钾235 硅2600 钙325 镁235 铝745 钠240 其他287 其中有许多化学元素尽管在地壳中所占的百分比不大,但它们的绝对储量还是很大的,如表33所示。表33铀、钍在地壳中的含量与绝对量 IOr萨乌式金曾经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一书中概略地记述了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理想”分布规律,他指出存在着三种垂直带: 第三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69 1)表层带是酸眭的花岗岩带,拥有下列典型元素:氢、氮、锂、铍、硼、氧、氟、钠、铝、(磷)、硅、(氟)、钾、(钛)、(锰)、铷、钇、锆、铌、钼、锡、铯、稀土元素、钽、钨、(金)、镭、氡、钍、铀(括号中的元素不太典型)。 2)中部带是基性的玄武岩带,拥有下列典型元素:碳、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锰、溴、碘、钡、锶。 3)深层带是超基性的橄榄岩带,拥有下列典型元素:钛、钡、铬、铁、钴、镍、铑、钯、锇、铂。 f余此以外,还分出典型脉状化学元素群(多半是金属)。脉岩中一般集中有硫、铁、钴、镍、铜、锌、镓、锗、砷、硒、钼、银、镉、铟、锡、锑、金、汞、铅、铋。 随着进人地壳岩层的深处,氧、硅、铝、钠、钾、磷、钡和锶的含量便逐渐减少,而镁、钙、铁和钛的含量则逐渐增多。2矿产资源的现实分布规律 实际上,地壳中矿物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在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构造一岩浆带或构造岩相带区域内,往往由于地质发育历史相近,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而使得矿产资源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和分带性。从全球来看,最著名的全球成矿带是环太平洋成矿带,它环绕太平洋周围,自南美洲南段起,沿着南北美洲西缘经安迪斯、科迪勒拉、阿拉斯加、进入原苏联亚洲部分的东北地区、日本群岛、我国台湾及东南沿海、菲律宾、巴布亚一新几内亚到新西兰,延长达4万多公里。 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即古亚洲成矿域、滨(环)太平洋成矿域租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成矿域。据郭文魁教授对549个内生矿藏统计分析,发现有419个赋存在滨(环)太平洋成矿域,81个在古亚洲成矿域,44个在特提斯成矿域。另外,约有300个矿藏是在燕山期形成的,占自太古代以来所形成矿藏总数的55。我国煤矿探明储量的495形成于石炭二叠纪,并且以炼焦煤和无烟煤为主,462的煤矿储量集中形成于侏罗纪,且主要是动力煤。 从横向看,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一是位于北纬40。430的阴山一天山构造成矿带,以盛产铁、铬、镍矿产为特征,其次是钒、钛、铂族金属、铜、铅锌、铌、钽等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有云母、石棉、萤石等;二是位于北纬3231-34*30的秦岭一昆仑构造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钼、铁、铬、镍、铜以及钨、铅锌矿、金、锑、铀、稀有金属及萤石、水晶等,三是位于北纬23*3025*30的南岭构造成矿带,有钨、锡、铜、锑等有色金属及稀有一稀土矿产。在上述三条成矿带中,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呈间距为纬度8。左右的等距离分布。0 从纵向看,我国东西方向存在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自东至西依改为:第一隆起带,主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主要矿产 有铜、金、铅锌、硫等,如台湾省金瓜石铜一金矿;第一沉降带,主要指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石油远景非常可观,可望发现大油气田;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脉、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东南沿海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该带矿产丰富,如赣南粤北的钨、锡及稀有金属矿,辽南的铁、金刚石、滑石、菱镁矿,辽南与胶东的金矿,山东与福建的各类铁矿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已证实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并发现重要的盐类矿产;第三隆重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湘黔边境诸山脉,矿产有燕山、太行山的铁、铜、钼、多金属矿及石棉矿,湘西黔东汞、锑及钨、金矿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四川盆地还蕴藏有丰富的盐类矿产。 此外,我国西部(包括甘肃和青海两省大部分地区)还发育由河西系控制的成矿带,蕴藏有铬铁矿、镜铁山式铁矿、金川铜镍矿、白银厂式黄铁矿型铜矿及青海现代盐湖资源。在青海东部、藏东、川西及云南大部分地区由“歹”字型构造控制的成矿带中,有铬铁矿、铜矿、铅锌矿、金矿、稀有金属矿、铁矿和钾盐矿等。以上这些成矿带都是巨型或一级成矿带,按照构造的等级和序次,仍可进一步将其分为若干条二级、三级或更低级的成矿亚带。三、矿产变化规律 矿产变化规律包括矿物质在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的变化两个方面(朱训1992),其中矿产在形成以后的变化,既有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变化过程,又有人为作用的经济活动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果以矿产资源是否被开发为界限的话,矿产的地质变化规律侧重于揭示矿产在形成过程中的类型、组合及质量上的演变差异,而矿产的人为变化规律则是揭示矿产在被开发、加工、利用等经济活动或产业布局中的演变方向。人类一旦参与了矿产形成后的变化过程,必将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为生产或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从而造成对矿产资源的巨大破坏和浪费,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矿产的地质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成矿时间上,矿产资源往往具有重复叠加和相互更替的周期性。我国地史发展过程中,存在四个沉积成矿周期,每个周期大致出现类似的矿产组合。自早至晚,一般以铁一锰一磷 铝一煤一铜一盐的顺序出现。此外,在某一地区,同一种矿产可能以相同或不同形式在不同地质时代多次出现。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西南宁市考试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有关事项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和田地区教师招聘(200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委统战部招聘雇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醇类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发动机用玻璃纤维编织套管项目合作计划书
- 小学安全培训会讲话课件
- 安全培训教学管理意见课件
- 河北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装备制造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年上门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5江西交科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办公楼供电线路改造方案
- 第10课 公共场所言行文明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申请
- 12YJ11 卫生、洗涤设施设计图集
- 2025年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试题参考答案
- (高清版)DBJ∕T 13-493-202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设计标准》
- 资产评估机构采购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4)》解读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外国语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道德与法治试卷
- 维修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 2025-2030中国H发泡剂行业应用态势与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