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古希腊音乐1,古希腊乐器:里尔琴(太阳神)阿波罗崇拜由手指或拨片发声,最初由龟壳张弦制成 阿夫乐斯琴(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双簧乐器,有双管和单管两种类型,声音比较坚硬,具有穿透力2,四音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音高关系以自然全音半音关系排列),变化音列(出现变化半音)以及更细微划分(小于半音的微音程)的四分音音列。二 中世纪1,格里高利圣咏形成:形成于约8.9世纪,它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它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罗马的音乐是通过口传进入高卢,当它在新的土壤中生长时,一些高卢当地的礼仪音乐因素不可避免地被融合于外来的罗马圣咏,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特点: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演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词,应答歌唱。意义: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装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丰富了教会音乐,通过附加段,继续咏,宗教剧,教会音乐开始从封闭状态伸向外部世界,越来越艺术化并具有审美价值,是西方音乐的发源。2,基督教礼教音乐:基督教礼拜仪式的咏唱总体上有两大内容,一是诵经祈祷,一是礼仪歌唱前一种情况是一种所谓平调似的半唱半念的朗诵风格,旋律性很差;后一种情况突出庄重和神圣,旋律特征增强。3,复调音乐: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约公园9世纪末音乐手册中描述,在歌唱圣咏的同时附加了一个声部叫奥尔加农,有两种,第一种“平行奥尔加农”,上方声部为圣咏旋律,为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以四五度平行不主部;第二种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以圣咏为基础,但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早期复调音乐的形式(特征):平行进行仍然很重要,但严格平行进行常被破坏,自由的反向,斜向进行增多,这加强了声部的独立;下方的奥尔加农声部变得较为活跃,常常超越圣咏声部出现在上方,因此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11世纪的复调只是局部适用于礼仪活动的某些部分,在声部结合上主要以八度无毒四度协和音程为主,重要结构部位总是协和音程占据没其他音程在从属地位出现。4,中世纪单声歌曲游吟诗人:构成: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甚至一些帝王,还有许多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成为特罗巴多,以奥克语或者普罗旺斯语写作;北部的成为特罗维尔,以奥依语(古法语)写作。内容主题:女性崇拜,爱情题材。游吟诗人歌曲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加上乐器伴奏,即兴的弹唱。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宫廷之恋(对圣母玛丽亚的爱慕)题材非常流行,爱情题材的歌曲有:康佐,晨哥,田园曲。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重要题材有传奇,叙事歌曲,莱歌。莱歌通常用来表达对圣母玛利亚之爱,但经常融进了作者对世俗爱情的向往。14世纪的马肖,兰迪尼,以及法国,意大利音乐马肖(13001377):纪尧姆德马肖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他不仅是音乐家,当时也以诗人著称,在文学史中享有名声,马肖在诗歌和音乐创作情况的资料保存的非常完备,在西方音乐史上他是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其音乐作品涉猎到14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其中有经文歌,弥撒以及大量世俗歌曲,他总结了法国晚期中世纪音乐的一系列成果,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典范。经文歌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经文歌创作的传统,共写了23首经文歌,主要也是三声部,更多以法文为歌词,创作技巧方面,非常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用,并将等节奏扩展运用到上面各个声部更自由灵活地探索更复杂的节奏技巧。弥撒曲:只写过一部弥撒去圣母弥撒,对弥撒曲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世俗歌曲:马肖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主要体现于14世纪法国是个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维勒莱,回旋歌,叙事歌,它们都是一些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裁,诗歌内容多是“宫廷之恋”,诗歌的结构特征决定了音乐的形式结构。徐是个是马肖歌曲创作的重要体彩,共写了42首配有音乐的叙事歌。兰迪尼(1325-1397):意大利14世纪以盲人音乐家兰迪尼最为著名。兰迪尼曾在佛罗伦萨的几个教堂任职,是一名歌手,诗人,精通管风琴的演奏,制造和调律,在音乐理论,天文和哲学上造诣都很深,在音乐创作上,兰迪尼的流传至今的作品全是时速音乐,有154首作品,绝大部分是巴拉塔。兰迪尼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著名的“兰迪尼终止”是1315世纪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是兰迪尼独特风格个性的体现。法国,意大利音乐:中世纪晚期法国音乐家的趣味在于节奏的结构好人表现功能,从注重等节奏技术到细微的复杂节奏变化,法国音乐家为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而意大利音乐家则注意旋律的流畅和歌唱技术,内容上更多于城市市民的现实生活有关。意大利的宗教音乐没有像法国古艺术那样的成就,到了1300之后,意大利的复调音乐才逐渐多起来。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体裁有猎歌,牧歌和巴拉塔。三 文艺复兴概述: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再生,中世纪教会的禁锢使人们对古代文化了解甚少,人们需要了解,科学的发展,考古的发现。12.,13世纪,人类开始思考,产生了人文主义,到14世纪但丁的神曲问世。(文艺复兴一词是法文,原义为“再生”从广义上看,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有了新的发展,继承了中世纪已积累起来的一些音乐成果,另一方面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它在传统基础上又有一系列新的突破和发展,定旋律的弥撒套曲成为重要的音乐体裁)时期划分:早期1430-1490 中期14901560 晚期15601600弗兰德(勃艮第)乐派重要声乐题材:尚松,弥撒曲,经文歌尚松:在西方音乐史上是14世纪至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产生于14世纪马肖等作曲家的创作,一般采用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勃艮第时期的尚松以清晰和幽雅为特点。经文歌:经文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声部都用法文填词),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不同声部演唱不同的歌词。两段法文歌词通常为舞蹈歌曲和爱情歌曲之类。由于歌词各具特色,经文歌的各个声部在节奏模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节奏的运动在复调音乐具有了空前的紧张度,只有在各声部发出协和音程中还能感受到一定的统一性。经文歌的复调结构是高度理性化的。经文歌体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歌词往往是宗教与世俗内容相混合甚至完全世俗化的。弥撒曲:以四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作曲家叶常把四声部拆为二声部,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二重风格。重要人物:邓斯坦布尔,迪费,奥克冈,若斯坎,帕莱斯特里那,拉索,加布里埃里 牧歌作曲家:蒙特威尔第邓斯坦布尔(13901453):不仅是同代英国作曲家中最杰出的一位,而且与欧洲大陆作曲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墓志铭上写着:邓斯坦布尔是一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然而他最要的职业是在英国贝德福德公爵的教堂中任歌手。他的作品有70首,涉及各种体裁和风格,包括为常规弥撒各部分的谱曲,经文歌和一些其他宗教歌曲和世俗歌曲。很注意不协和音的控制。经文歌是邓斯坦布尔重要的体裁,其中有12首是等节奏经文歌,代表经文歌你多么美丽。他还为弥撒曲早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除单乐章的弥撒曲外,创作有双乐章的弥撒曲,他还是15世纪最早创作真正弥撒曲(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弥撒曲的各个乐章的固定声部都采用同一个旋律,以此统一整个作品。迪费(14001474):勃艮第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他掌握并发展了15世纪上半叶欧洲的音乐体裁风格,他的倾向于更清晰的调性与功能和声的音乐语言,并通过自己的创作真正确立起了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并使其成为法弗兰德复调音乐的最重要的体裁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涉猎当时各种世俗和宗教音乐体裁,他的尚松抒情,细腻,典雅,是勃艮第文明的一种恰当的艺术写照;经文歌大部分是等节奏经文歌,他使这种体裁更为丰富和复杂,代表作有最近玫瑰开放,还创作了一些以较短而抒情的,以宗教拉丁文为词的歌曲式的经文歌,其中多是崇敬圣母玛利亚的内容,是宗教情感的一种更直接亲切的表达。迪费的弥撒曲都是四个声部,固定声部已不再像中世纪传统习惯那样总是在低声部,对应声部被移到固定声部下方成为低对应声部,代表作武装的人。创举有a一个写定旋律弥撒曲的作曲家;b第一位采用世俗歌曲为定旋律弥撒曲的作曲家;c第一位把第一对应声部放在下面形成四声部的作曲家。奥克冈(14101497): 是法-佛兰德乐派第一代作曲家,班舒瓦的学生,1443年曾在安特卫普大教堂唱诗班当歌手,1448年成为法国波旁公爵查理一世小教堂12人组成的唱诗班的一员。他的音乐深受勃艮第乐派的影响,创作的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弥撒曲是没有定旋律的较自由地创作的弥撒曲,如:任何调式弥撒曲短拍弥撒曲(以双重有量卡农构成,从开始的同度的卡农一直渐进到八度的卡农)Mi-mi弥撒曲;奥克冈的尚松体现了奥克冈音乐的更为简洁,更具有传统性的方面,大部分尚松是三个声部的,有几个是四个声部的。现存的宗教作品有13部弥撒曲,1首安魂曲,1首信经和10首经文歌等;世俗音乐主要有26首尚松。常被人提及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经文歌感谢上主。 若斯坎(1440-1521): 法-佛兰德乐派第二代作曲家,奥克冈的学生。他处于欧洲音乐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一位重要作曲家,他的音乐中既兼收并蓄了各种旧的传统,又显露出许多新的时代的音乐思想和风格的因素。若斯坎的弥撒曲中有许多是定旋律弥撒曲,其定旋律有的是素歌,更多的是世俗曲调。经文歌是若斯坎数量最多的体裁,也是最能代表其个性和创造性的体裁,他的创作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位技法方面,写作富于装饰性的复调旋律,在意大利人文主意精神的影响下,若斯坎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更关注如何以音乐传达与表现歌词(专用音乐-这一术语字面意为“留供专用的音乐”)。帕莱斯特利那(1525-1594):是一位宗教音乐天才,他把法-佛兰德乐派的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并以他的去世结束了这个辉煌的时代。他的作品包括宗教音乐方面的弥撒曲、经文歌、圣母颂歌曲以及其他的宗教性歌曲;世俗音乐方面的牧歌。帕莱斯特里那一生最钟爱弥撒曲,他的弥撒曲既有四声部形式,也有六、八、九声部形式;经文歌也是他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作有四、六、八、九和十二声部的经文歌,其中以五声部的居多;其贡献主要在合唱领域。他的音乐特点有(1)各声部清晰。(2)较少使用半音,音乐具有清澈宁静的特质。(3)从整体而言,他的音乐虽较保守,但是它的冷静、清新与朴素,避免不谐和音的戏剧性碰撞和追求理性崇高境界的特点却成为罗马乐派的典范风格,他所创作的弥撒曲玛尔切里教皇弥撒曲有力地证明了复调音乐能清楚唱出人们对上帝虔诚的爱,也因此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拉索/拉絮斯(1532-1594):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代法-弗兰德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工作,1556年到慕尼黑任职直到逝世。他是文艺复兴晚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了两千多首世俗歌曲和尚松作品作品平易通俗,善于运用生活化的音调。拉絮斯是复调音乐的一代宗师。他的合唱曲回声也很著名。加布里埃利:叔/安德烈加布里埃利(1515-1586)和侄/乔瓦尼加布里埃利(1557-1612)牧歌作曲家蒙特威尔第(1567-1643):罗勒的学生,是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他的牧歌创作历程体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牧歌风格的急剧变化,主调与复调风格完美的结合,和声富于表现力,他关注的不仅是歌词的表现,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蒙特威尔第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他眼界开阔、历练丰富以后,开始改造作曲规则,以求适才适性,悠游于这些小品形式中而享有更大自由。其音乐中某些效果突出的和声,足以令任何时代的爱乐者惊讶不已,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意大利牧歌:兴起和来源:a彼得拉克运动 b弗罗托拉与维兰奈拉名词解释: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它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音乐,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与14世纪的牧歌虽然名称相同,但在音乐体裁风格上他们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520-1550)以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为中心;中期(1550-1580)中心是威尼斯;晚期(1580-1620)中心转入罗马,曼图亚和费拉拉。主要特点:a牧歌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词多为单段,韵律自由;b歌词多为著名诗人的诗作,一般有较高的文学水准;c音乐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d音乐的织体和手法越来越丰富,既有简洁的主调风格,又有模仿的复调织体,有音节式的宣叙调音调,也有装饰性的音调。意义:牧歌的演变折射出人文注意精神的影响,它的兴起对歌剧的形成做了技术性的准备。威尼斯乐派宗教音乐的风格: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音响恢弘,色彩绚丽,采用双合唱队(甚至达到五个合唱队),唱诗班和乐队被分成几组,安排在教堂里相对的两侧长廊,两侧各有一个管风琴形成“分响的共鸣”,有乐器伴奏,如管风琴、号角、维奥尔琴等。 威尼斯乐派作曲家是:维拉尔特(1485-1562),安德烈加布里埃利/叔(约1515-1586) 乔瓦尼加布里埃利/侄 (1557-1612)。四 巴洛克时期(1600-1750)/1600年是歌剧诞生年标志巴洛克出现的时期,1750年 纪念巴赫去世,巴赫为巴洛克时期集大成者。 1,巴洛克的定义:来自葡萄牙语,原意是不规则的珍珠.有些史书认为巴洛克一词在18世纪首先被用于建筑,人们用它来嘲笑当时建筑上的一些新奇的,怪异的和不自然的风格。三个阶段:早期(1600前后-1640)巴洛克时期风格的形成期,新旧风格交织在一起。 中期(1640-1690) 成熟期,音乐的基本风格的定型,歌剧,清唱剧等成型 晚期(1690-1750)辉煌期,各种音乐高度成熟,巴赫,亨德尔大师倍出2,歌剧的兴起以及早期在意大利发展的状况,代表人物有哪些?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古希腊的悲剧,意大利牧歌,意大利幕间剧,中世纪教仪剧都可以看成是歌剧的来源。西欧的歌剧1600年前后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的活动直接有关的。达夫尼(1597)的脚本是利努契尼写的一部田园剧,歌剧的脚本保存下来了,但音乐却只残存了少许旋律和一首宣叙调的片段;第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当时叫田园剧)是有佩里和卡契尼作曲,利努契尼作脚本的尤丽迪茜,它于1600年19月6日上演。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它是为曼图瓦宫廷而作的,也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欧的故事,脚本作者是诗人小斯特里吉奥,他直接参照了利努契尼以前所写的尢丽迪茜,并把它扩充成了五幕戏。每一幕表现情节发展的一个阶段。音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的风格。首先,他运用了更加连续不断的宣叙风格,把朗诵性的部分和抒情性的部分混合起来,那些最现代的朗诵性音乐被保留在特别有戏剧性的场景中运用。其次,他运用了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然后,他还采用了一些牧歌式的合唱。最后,他在歌剧中加入的器乐部分包括一些舞曲和器乐间奏、前奏或尾奏,这种段落有助于对场景的组织。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开始出现角色增多、布景豪华、强调壮观场景和娱乐性的倾向。同时,宣叙调和咏叹调开始明确地分开,前者近似说话,后者是旋律性的和分节歌式的。 17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在那波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那波利风格。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第。在他创作的一百多部歌剧(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中,优美的声乐旋律线条被简单的和声所支持,形成简洁的织体。宣叙调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干唱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乐器组伴奏。另一类是助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有时也动用乐队中的其它乐器。这种宣叙调通常用于比较紧张的戏剧性场景中。在咏叹调中,返始咏叹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它为声乐技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从头反复的段落中,歌手经常可以增加即兴的装饰。在斯卡拉第晚期的歌剧中,还开始采用了由快-慢-快三段组成的序曲,成为后来典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 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的歌剧:罗马:卡瓦里埃利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1600年在罗马上演,兰迪(1586-1639)歌剧奥菲欧之死写于帕杜瓦,但上演与罗马,被认为是罗马的第一部世俗歌剧。兰迪的宗教歌剧圣阿莱修。罗马的歌剧到了17世纪40年代前后有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歌剧的音乐,而不再是戏剧,同时也更加注重壮观场面给人们带来的愉悦。罗西(1597-1653)只写过两部歌剧,魔法宫殿1642年狂欢节为红衣主教巴伯里而作。威尼斯: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上演的第一部歌剧是曼内利(1595-1667)作曲的安德罗梅达,1640和1641年,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尤利西斯还乡记上演。在瓦卡利的歌剧中,宣叙调一般采用通奏低音伴奏,咏叹调采用分节歌形式,旋律较少加花。1668年7月13-14日上演于维也纳的歌剧金苹果是切斯蒂的一部最有名的作品。切斯蒂的歌剧特点:a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b注重独唱c宣叙调与咏叹调成为明确分开的两种形式d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前奏和间奏。那不勒斯:形成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a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唱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b返始咏叹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c斯卡拉蒂的歌剧序曲“快-慢-快”也称为是意大利序曲,呗认为是后来的交响乐的一个主要的前身。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早期歌剧: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是吕利(1632-1687),1653年与路易十四国王同台跳舞不久就被任命为国王的器乐作曲家。从1664年至1671年,他先后与高乃伊和莫里哀合作,创作了一些戏剧性的芭蕾音乐,创作用法语演唱的宣叙调和短小的咏叹调。重视重唱和齐唱主要成就在歌剧方面,他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慢-快-慢”。吕利作于17世纪的抒情悲剧为18世纪的法国歌剧奠定了一个标准的模式,对法国歌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最初的贡献。英国:17世纪英国兴起了一种叫做“假面舞”的贵族娱乐活动,形成“半歌剧”的形式,英国诗人本琼森(1573-1637)创作的黑的假面舞使这种体裁开始从宫廷娱乐转向剧场。围攻罗德(1656)被认为是第一部英国歌剧。普赛尔(1659-1695)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迪多与伊尼最集中和充分展现了普赛尔的音乐戏剧才能。德国:许茨达夫尼,1678年德国汉堡建立了一座公众歌剧院,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凯泽(1674-1739)第一个写德国喜歌剧的人。他的歌剧体裁广泛,音乐手法也很多样,包括带伴奏的宣叙调,很有效果的和声变化、用大乐队伴奏的咏叹调、以及对咏叹调的戏剧性的运用。3、声乐体裁: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协奏风格的宗教音乐。清唱剧: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来源为a劳达赞歌b对话体宗教剧。发展人物:清唱剧之父卡里西米(1605-1674) 亨德尔康塔塔:声乐体裁,来源于民间分节歌,规模小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完成,既可以是宗教题材,也可以是世俗体裁。既可以是抒情性的。也可以是近似戏剧性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家:a卡米西里b A斯卡拉蒂 c 巴赫。1700年以后,总价康塔塔在德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完美的顶峰。受难乐: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体裁,起源于中世纪。分三个发展阶段: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代表了受难乐体裁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开始被运用,叫做“应答受难乐”;第三个阶段就是“受难清唱剧”阶段,特点是:a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调为福音书叙述者谱曲b常用咏叹调或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结合来表达富于诗意的沉思阶段c开始用乐队伴奏咏叹调与合唱,并演奏序奏和间奏d对众赞歌音调的运用e一些圣经以外的、自由释义的歌词段落被加入受难乐。巴赫的四部受难乐:约翰、马克、路加、马太。协奏风格的宗教音:a 新旧音乐风格的并存,第一常规和第二常规(新手法);b斯卡契的宗教音乐分类(四类):第一类是死到八声部的弥撒、经文歌和类似的作品。无管风琴伴奏,第二类是同类作品或多合唱作品,有管风琴伴奏,第三类是协奏风格的类似作品,第四类是用现代风格,即运用“第二常规”创作的经文歌和协奏曲.c协奏风格的宗教音乐,代表人物:德国的许茨。4、器乐的发展:博洛尼亚乐派:维塔利(1632-1692):教堂奏鸣曲(慢-快-慢-快)和室内奏鸣曲;特点或贡献四点:奠定了乐句基础(和弦,和声,模进);功能性和声集中于主、属和弦;对位附属和声背景;低音保持稳定节拍。科雷利(1653-1713)音乐特点:a以清晰的调性为特征,是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家,音乐大部分是自然音b系统的运用模进和声模进运来有效的转调,旋律模进用来扩大旋律线条c对位时以和声为基础d慢乐章留给演奏者很大的即兴装饰的自由。德国的键盘音乐: 管风琴:体裁:托卡塔(有时是前奏曲或幻想曲);赋格曲;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少量的帕萨卡利亚和恰空舞曲。北德乐派的发展:斯威林克沙伊特布克斯特胡德巴赫古钢琴: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另有一种是击弦古钢琴。古钢琴音乐的体裁在17世纪末到18是基础主要有如下一些: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变奏曲,主题与变奏,组曲,奏鸣曲,其中最主要的是主体与变奏和组曲这两种。人物有:弗洛贝格(1616-1667)古钢琴组曲。库瑙写有两卷古钢琴完全由奏鸣曲组成,新鲜的键盘成果和音乐的圣经故事,库瑙吧器乐合奏的奏鸣曲,即意大利的教堂奏鸣曲引入德国,并把它移植到独奏的古钢琴上。意大利和法国的键盘音乐:意大利弗洛斯科巴尔第(1583-1643)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总谱形式记写,即每个声部占据一行谱。他的托卡塔是一种狂想曲式的即兴乐曲,所以他在作品的前言中要求演奏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和任何地方结束作品,速度也要求根据情感作自由处理。左右音乐之花主要是由三套管风琴弥撒曲组成。法国弗朗索瓦库普兰(1668-1733)破碎风格,组曲特点:一首组曲中的小曲都在同一个调性上,包括大小调和平行调;大部分小曲都采用奇特的标题。还写了两部理论著作伴奏的规则和羽管键琴演奏艺术 巴赫的作品协奏曲: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协奏曲,另一类是独奏协奏曲。代表人物是科雷利,最有名的大协奏曲是第八首圣诞协奏曲;托雷利,博洛尼亚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主要作品 有:四卷弦乐的室内作品,为独奏小号和弦乐队而作的奏鸣曲,作品第六号12首协奏曲,作品第八号是他死后出版的,包括6首大协奏曲和6首独奏协奏曲。大部分是三乐章“快慢快”为随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贡献最大的是维瓦尔第(1678-1741)协奏曲共有500多首,约三分之二是为独奏小提琴而作,其他则是为独奏的大管,双簧管 ,大提琴,长笛,竖笛,曼德琳等乐器而作。主题比托雷利的更简洁,节奏更富于动力,也是三个乐章“快-慢-快”,中间的慢乐章常在对比性的近关系调上。5 几位大师拉莫(1683-1764)是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第一部著作和声学1722 年在巴黎出版,第二部音乐理论的新体系在1726年问世。拉莫的歌剧从吕利的传统中继承了很多东西,而且为了加强戏剧效果而走得更近,特点是:a合唱与每幕中娱乐性的歌舞场面篇幅更大,b 宣叙调更旋律化c咏叹调用AB,ABA,ABACA d更强调乐队的作用 e序曲大部分用歌剧中的音乐材料。他的和声结论是:a一个和弦的确决定于它的根音b转位并不影响和弦的性质在一段和声序列中,和弦根音的进行时重要的因素,被称为基础低音。D斯卡拉蒂(16851757):是造诣很深的古钢琴家,发展了古钢琴的技巧和表现手段,他也是位多产作曲家,但最有价值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结构上虽不如巴赫的音乐那么紧密、精巧,但旋律性强、富于歌唱性,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亨德尔(1685-1759)生平简介: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的哈雷,小时候豪扎教亨德尔学习了和声对位等作曲理论以及键盘和小提琴的演奏,1703年来到汉堡,在凯泽的歌剧院演奏小提琴,汉堡期间写了3部歌剧和一些器乐作品。1706年访问意大利,会见了许多重要的作曲家,如斯卡拉蒂等,在意大利时1710年6月被任命为汉诺威选帝侯的乐长,前有一年访问了伦敦,1712年再度访问伦敦,写了感恩赞美诗和安妮女王生日歌,1718-1719年,在国王的支持下创建了“皇家音乐协会”的剧团,亨德尔被指定为音乐指导。,1727年成为英国公民,随后剧团出现危机,1734年亨德尔把自己的作品一抖科文特花园剧场上演,扫罗1738年开始创作,1741年创作了英语清唱剧弥赛亚,1751年创作清唱剧耶弗地,此时青光眼和白内障使他的双目几乎完全失明,1758年9月病倒,1759年4月14日在家中与世长辞。创作特点:清唱剧:a独唱主要是咏叹调冲场合宣叙调用的少b 重视乐队c最具特色的为合唱 歌剧:a英雄性内容,历史的神话的英雄事迹b高潮时用乐队伴奏的宣叙调c咏叹调音乐宽广,流动性强d除了用序曲,有事在目前还加上独立的引子 器乐:有大协奏曲,赋格 管弦乐烟火音乐水上音乐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倾向于主调。总的来说他的音乐风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但也增加了法、英和德国的因素。他具有驾驭庞大音乐结构的气魄,但他的音乐线条却是简洁而宽放的,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善于用很经济的手法创造恢宏壮阔的效果。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弥赛亚是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特别是其中的合唱哈利路亚,具有史诗般风格,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宏伟壮丽风格的顶点。巴赫(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一个著名音乐家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盘州市教育系统考调教师考试真题2024
- 桥梁考试题及答案
- 当年考试题及答案
- 药品专业知识培训试题(附答案)
-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考核试题及答案
- 医药商品学模拟题库及答案
- 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安全考试题(含答案)
- 皮下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护士培训考试题(附答案)
- 动植物检疫模拟题及答案
-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知到智慧树答案
- 小区电力配套施工组织方案
- 书法爱好者交流会活动方案
-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 外科学-心脏疾病课件
-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 自考英语一单词
- 派出所纪律作风整顿工作总结
- 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
- 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开学第一课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