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段金万《浅析堂琅文化的内涵及其特色》1.doc_第1页
22段金万《浅析堂琅文化的内涵及其特色》1.doc_第2页
22段金万《浅析堂琅文化的内涵及其特色》1.doc_第3页
22段金万《浅析堂琅文化的内涵及其特色》1.doc_第4页
22段金万《浅析堂琅文化的内涵及其特色》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堂琅文化的内涵及特色院 系: 人文学院历史系 专 业: 历史学 年 级: 2007 学生姓名: 段金万 学 号: 200701050322 导师及职称: 赵旭峰(讲师) 2011年5月2011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Lang Tang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Department: History Department, School of HumanitiesMajor: HistoryGrade: 2007Students Name: Duan JinwanStudent No.: 200701050322Tutor: Professor Zhao Xufeng May, 2011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段 金 万 日期: 2011年5月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红河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段 金 万 指导教师签名:赵 旭 峰 日期: 2011年5月12日 日期: 2011年5月14日 段金万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王丽云副教授红河学院历史系主席(组长)庄兴成副教授红河学院历史系组员段润秀讲师红河学院历史系组员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 要古堂琅县建置于公元前135年,位于云南边陲的巧家县。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交流、融合而形成具有强劲历史辐射力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学术界为之命名为“堂琅文化”。堂琅矿冶、堂狼山及堂琅医药等是堂琅文化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对堂琅文化深邃内涵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特色,以使深埋于历史陈迹中的堂琅文化得到世人的进一步的关注。关键词:堂琅县; 堂狼山; 内涵; 特色AbstractOld Church built in 135 BC Lang County, located in Qiaojia County of Yunnan frontier. However,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thriving here, exchange, integ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radiation force with a strong history of distinct cultural forms, academics whom the name Tang Lang culture. Tong Lang Mining and Metallurgy, Church Wolf and Lang Tong Lang Tong medicine is the main carrier of culture. By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urch of mining Lang and concluded on this basis, sums up their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he buried in historical talbot hall of world culture has been lakefront further attention. 朗读Keywords: Lang Hall County Tong Lang Mountain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目录前言 1一 历史上的古堂琅县及堂琅文化1 (一)堂琅古镇的大体位置1 (二)堂琅文化的发展演变2二 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2 (一)堂琅山3 (二)堂琅矿冶3 (三)堂琅医药4三 堂琅文化的特色5(二)地域性色彩浓重的土著文化6(三)历史久远的矿冶文化8四 结语9参考文献11致谢12前言古堂琅县建置于公元前135年,到公元621年,唐代在堂琅县地设唐兴县而废堂琅县,堂琅县自汉代以来或存或废,前后共存在630年。堂琅县位于云南边陲的巧家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因为一座史上著名的堂狼山文中提及“堂狼山”均用“堂狼”二字,其它地方除引用其他学者典章,援引原文用法外均按现代通用用法为“堂琅”而有着显赫的身世。堂狼山位于今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老店镇,自古以来这里就成为了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交融的枢纽地带。本文通过对堂琅县地理位置关于堂琅县和堂琅城的地理位置,历来史家多有记述,且看法一致:即在今天云南巧家老店镇境内。原本简单的问题,但还是出现了各类偏离历史真相的文章误导了堂琅文化。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一是为某种功利目的而伪造历史;二是缺乏对历代典籍的必要梳理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以致以臆断代替史实;三是研究思路走入误区。的界定和一些资料收集整理,揭示了博大精深而颇具神秘色彩的堂琅文化堂琅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92年提出,它是古堂琅县治所所在地的今巧家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弘扬古堂琅县地自古及今的堂琅人创造的灿烂的文化而提出的区域文化概念。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堂狼山和彝族先民关系、堂狼山铜矿资源和三星堆的考证,堂狼山土著文化和历代中原移民文化的交融、嬗变的历史叙述,总结出了堂琅文化的特色。一 历史上的古堂琅县及堂琅文化(一) 堂琅古镇的大体位置据汉书明确记载,堂琅县的建置时间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隶属犍为郡。班固:汉书,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47页。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唐代废堂琅县,另设唐兴县。其间,从东汉永初元年(107)至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共九十八年的时间,堂狼县并入朱提县;隋开皇六年(586)至隋大业元年(605)共十九年的时间,隋在堂琅县地置开边县。堂琅县二次被废止时间共一百一十七年。因此,堂琅县自汉代建置至唐代废除,前后共存在约六百三十多年的时间。著名学者尤中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载:“在古蜀国版图上先后出现过28个城镇,堂琅城就属于其中之一。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7页。”中华地图学社1977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的“西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2829页)”,地图上将堂狼山中的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境的老店镇境内。据以上史料,都确认无疑地认定古堂琅城就在现今巧家县老店镇老店村上、下糯格。 (二)堂琅文化的发展演变“堂琅文化”,命名之因是早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在巧家堂狼山就设立过堂琅城;而堂琅城的设置是因为这一地区有着一座著名的堂琅山。堂琅文化研究就是将以堂狼山为中心的堂琅金属矿带银、铅、铜等矿冶的开采、冶炼、运输、铸造的矿冶文化确定为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从而堂琅文化是指:古堂琅县地及其周边区域历代堂琅人创造的以堂琅金属矿带(滇东北金属矿带)银、铅、铜等金属矿藏采冶文化为主体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地理空间来说,堂琅文化堂琅文化既包括古堂琅县地,即以古堂琅建置所在地今巧家老店镇为中心的今昭通巧家县、曲靖会泽县、昆明东川区的古堂琅辖地,也包括古堂琅周边即整个滇东北的今昭通市昭阳区、永善县等地历代人民创造的文化;从时间来说,它既包含古堂琅县建置存在期间古堂琅人创造文化,也包括古堂琅建置设置以前的先秦时期和古堂琅建置废止之后直至今日堂琅人创造的文化。从文化空间来说,堂琅文化既包括各时代各民族在古堂琅县地内创造的文化,也包括各时期从各地传入古堂琅县地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包括如堂琅矿治文化中的开采文化、冶炼文化、运输文化、铸造文化等所辐射的区域;从创造堂琅文化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人来说,既包括历代的原住民族,也包括历代迁入、迁出古堂琅的堂琅人创造的文化,即古堂琅县地原住民族文化、外来民族文化及原住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形成的复合型文化。 总之就堂琅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其表达形式来说,堂琅文化是古堂琅县地及其周边区域自古及今的人民创造的以堂琅矿冶文化为主,包括堂琅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文学艺术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复合型文化。在古代的堂琅文化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以下二个时期。 1.古堂琅文化兴盛期古堂琅兴盛期是指先秦到两汉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以铜、铅矿采炼和堂狼洗制作为其特色,与古代蜀国、古三星堆和中原一带的青铜文明以及邻近朱提地区的农业及银矿采炼形成联系。2.古堂琅文化衰落期古堂琅文化衰落期是指三国以后的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中,以铜、铅采炼为其特色的古堂琅铜文化衰落下去。其原因首先是在这段时间里这里的铜、铅采炼不再兴旺,资源经过长期开采,已经几乎枯竭的缘故。其次是魏晋南北朝期间,中原地区战乱较多,使得古堂琅地区经济残破是其主要根源。二 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一) 堂狼山如果没有堂狼山就不会有堂琅县的设置,也就更不会有堂琅文化这个历史概念的提出了,其在堂琅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堂狼山是堂琅城、堂琅县和堂琅文化的来源。堂琅县因山(堂狼山)名也,说明堂琅县因堂狼山而得名,体现了堂琅文化在历史文化上的传承性;二是堂狼山是堂琅文化的发祥地。堂琅文化的堂琅矿冶文化、彝族的发祥地文化、彝药起源地文化皆发祥于堂狼山。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盖其地多堂螂,故以为名。”常璩 ,华阳国志,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61页。续汉志载:“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水经注卷三十六载:“金沙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 续汉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 水经注,岳麓书社1995年出版,第174页。而新纂云南通志明确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而这些资料都说明了今巧家药山是古代堂狼山的主峰。 (二) 堂琅矿冶堂琅文化的主要主要特色在于矿冶业的发达,古堂狼山、古堂琅县以产银、铅、白铜闻名,具有丰富的铜、铅矿遗址。1. 丰富的铜、铅矿遗址。华阳国志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 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到堂狼山存在大量银、铜、铅等有色金属的采炼遗址。其中铜矿洞492个,银矿硐339个,这些矿铜的分布总体上呈两条矿带,一条是牛栏江沿岸东南-西北走向的铅锌矿带,包括老店、新店、小河、红山、东坪、茂租等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另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铜矿带,包括包谷垴、老店、马树、炉房、蒙姑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两条矿带呈“人”字形交汇于老店镇。 老店镇处于庞大遗址群的中心,且铜矿采炼数量最多、最为密集。邹长铭:巧家堂琅山铜文化初探,昭通师专学报,2003年版,第1期。在包谷垴乡和老店镇何家村还发现了铜矿采炼遗址群。古堂琅地区也正为有着这些丰富的铜、铅矿资源,从而被人们称为 “堂狼山铜都”、“汉代铜冶之乡”、“世界白铜之乡”。2.铸艺精湛古堂琅地区有着丰富的铜、铅矿资源和丰富的铜、铅矿遗址,同时堂琅山人也开采和铸造了各种器物。在堂狼山的铜矿大量开采铸成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物的同时,堂狼山先民们也为自身的生产生活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物。在考证中挖掘出了大批的历史文物。如,青铜矛、铜锄、铜匕、铜镞、铜削、铜镯、铜指环。特别是巧家青铜铃的出土,说明堂狼山传统手工打制的铜器铜文化与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文化和青铜工艺上的一致性,论证了堂狼山远在古蜀国时代就掌握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1965年出土的“建初元年堂狼造”(公元76年),铸于东汉章帝元年;款识最晚的是东汉灵帝年间所铸,这些铸造器物的出土反应了古堂琅地区丰富的铸造内容。这些铸造器物通过古道运输至全国各地,这条运输古道起于滇铜的主产地巧家汤丹,经鲁甸、昭通到永善,从黄草坪下金沙江,过叙州(今宜宾)水运到泸州,沿长江过重庆、汉口,到扬州转进运河,北上天津、通州,而水路从小江口直接进入金沙江,途经今天的11个省、直辖市,全程万里以上。(三) 堂琅医药 医药永远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各民族都有着与自己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相适应的医药文化。古堂琅地区的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开始探索自己的医药冶,用这种冶去摆脱病死任其自然的被动局面。除此之外还有古堂琅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所以行成了宝贵的医药文化。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在堂狼县的堂琅山上,已知的药用菌物和植物种类共有836多种,如党参、柴胡、贝母、天麻、虫草、三棵针、岩白菜等。 参见,堂琅文化纲要昭通日报电子版,2010第5期。这些有不很多中药材在其他地方是难很少的,在堂狼山区域的药山镇和老店镇仍有不少公司和个体商家长年驻地收购药材。大多时间都有农民去采各色药材大量用来交易。仅药山镇就有近二十家个体商贩每年向外地运出的中药材或制药工业用原料就达数百吨。堂狼山区域的老店、药山等乡镇一带已成为地区性的药材生产基地。另外云南昭通的天麻品质优良,个大明亮是云南的名贵药材,而在堂狼山的主峰上更有着天麻,是我国药典中的名贵药材。彝族中医药在药山(堂狼山)起源,“螳螂附子”(一种类似于草乌的中草药)是典籍记载的有史以来最早的彝族中草药,药山是彝药的发源地。黄家医圈是一套比较独特完整而又博大精深的宏观哲学、医学理论,他诞生于唐朝末年宋朝初年,后辗转相传于滇东北大药山下的黄氏“草药世家”,是古老而又神秘的黄氏家传哲学医学理论黄氏圈论的一部份,而黄家医圈起初就是起源于今天的药山也即是古堂狼山,所以说堂琅山的医药文化有着博大的内涵,并且对今天的医药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三 堂琅文化的特色一般而言,凡成体系的文化,除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外,通常还有相应的文化特色。古滇文化以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见长;南诏大理文化以厚重的佛教文化为代表。堂琅文化以彝族先民为代表的土著民族创造的地域文化为代表,这种文化以堂狼山文化为核心,以银、铅、铜等有色金属采炼文化、杂药文化等为载体,向周边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中原等广大地区进行强烈的辐射,进而影响着华夏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自战国末期始,随着一批批中原移民的到来,中原文化以强劲的势头持久地向堂狼山土著文化渗透,使土著文化在不断的嬗变中保留自身特质的同时,也为中原文化留下可贵的原汁原味的“基因”。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是形成了复合型的地域文化特色。(一)地域性色彩浓厚的土著文化文化的创造者是人,从创造堂琅文化最主要的因素人来说,它既包括历代的原住民族,也包括历代迁入、迁出古堂琅地区的人。即古堂琅县地原住民族、外来民族碰撞交融共同努力而行成的。而在古堂琅地区生活的创造堂琅文化主体的民族为彝族,之后随着移民政策等原因使堂琅地区的人民变为以汉族为主体。四川凉山彝族指路经载:“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见指路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第123页并在该地出土的古彝文印章,翻译过来就是“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堂狼(螳螂)山里手辖印”汉语的意思就是“统管堂琅印”;“堂狼(螳螂)山里木手印”就是相当于军事上的虎符。这充分说明“螳螂山”之名应系彝语地名。而堂琅文化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后得出,今巧家一带跟彝族祖居地“邛之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考证,认定彝族祖居地“邛之卤”即巧家一带,撰写了彝族祖居地“邛之卤”初考的研究文章,刊载于巧家白鹤滩信息网上,在彝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彝族网彝学网等多家网站进行了转载。 参考学术探索2009年增刊,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巧家古代堂狼山螳螂崇拜的螳螂族群与三星堆青铜文明第255页“巧家”一名都来自于彝族首领的名,以纪念开辟巧家的一彝族首领“曲都古家”之名而演变成了“巧家”一名,也就是“巧家”一名是人名变成了地名。这说明巧家的土著人是彝族,如今巧家县20左右的地名都是以彝语命名的,也就更能说明巧家的土著民族是彝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了注重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统治;汉代也是如此,汉代开始在实行屯田政策,使很多汉族人口移至云南地区。另外还有民口工商贾等流动至这一地区;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南方,在两汉统治的基础之上设置郡县,派内地汉族官吏治理;最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移民与当地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最终演化为今天古堂琅地区的彝汉交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形式。堂琅文化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彝汉族人民在巧家堂狼山中生存、繁衍努力辛苦得出的成果。从古堂琅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与土坑墓来看,表现为器物和纹饰十分独特,例如:铜削、 铜镯、铜指环、 石坠、石锥、陶带流壶。这些器物和纹饰别具一格的云南早期青铜器,并未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地域性土著文化。1984年县科委建房发现墓葬6座,采集到出土器物3件。陶器,质地为夹砂灰陶,平底鼓腹侈口罐,底部有叶脉纹,肩部及口沿为平行划纹。1990年,县人民政府建盖职工宿舍,再次发现石板墓葬,报省文物管理所和县文物管理所作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9座,出土陶瓷、石器、 贝等器物50余件。80年代初采集到青铜器矛2件、石坠1件。青铜矛两边有刃,中起脊,呈鱼鳞形纹。石坠长条形,一端穿有孔。1986年12月,该地取土挖出一墓,墓向为东西向,长1.87米,残宽0.5米,墓口距地表深0.8米。随器物有:铜削、 铜镯、铜指环、 石坠、石锥、陶带流壶。带流壶质为夹砂陶,灰褐色,流内有明显指痕,肩部有浪纹。参考,邹长铭,巧家堂琅山铜文化初探N , 昭通日报电子版,2010.5。这些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同中原地区商周墓出土的青铜器作一些比较,更能够看出其地域性的特点。无论是从社会功能方面还是器物的纹饰等方面都不同,另外代表堂琅文化的青铜器,造型奇特,朴实自然,实用性强,并不同于商周时期的礼器,在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而独树一帜,表现为一种自成一体的地域性土著文化。 (二) 历史久远的矿业文化堂琅矿冶文化是堂琅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的最能够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风格形式特色之一,是堂琅文化赖与存在和产生的特定环境决定的,为其所独有。堂琅矿冶历史久远、深厚,三星堆遗址的发掘面世无疑是上个世纪最震撼人心的科学大发现之一,而在三星堆青铜文明发现以来的近三十年来时间里,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金正耀金正耀,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专门史、中国青铜器与铅同位素考古研究。、朱炳泉朱炳泉,1940年9月生,男,教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起任),朱教授是专门研究地球化学的,当年对金教授提出的“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锡铅矿料来自云南”的观点给予了专业方面的支持。等科学家们通过对三星堆等地区青铜器物的铜矿料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从矿料的现代科学测定来看,三星堆、殷商青铜器的矿料所含铅的比值都在10%15%之间,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发现其中一些青铜器中的铅同位素比值很低,这种比值很低的异常铅矿质在商代的青铜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共几十件)。同时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永善、巧家的铅同位比值最低(207pb/206pb分别为0.745和0.747),而具有这类低比值的异常铅的矿物产地至今在我国其它地区未见。”另外从文化内涵来看,青铜器浑厚神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就器物性质和用途来看,多为礼仪性非实用器物。尤其是其中的青铜雕像群,是商代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极富特色。其造型之奇特,气势之宏伟,艺术之绮丽,在商代考古中是前所未见的,堪称绝无仅有的杰作。青铜人物雕像最大者高达260厘米,最小者仅高三厘米左右,包括站立、双膝跪坐、单膝跪地等造型。青铜人头像有不同的形式,从面部特征看,有高鼻深目、蒜头鼻之分。这些人头像,多与真人大小相仿。青铜面像可分为人面像和神面像两种。人面像尖鼻突出,浓眉大眼。神面像造型奇特,有眼球突出眼眶之外的,有耳朵奇宽的,有眼球成圆柱体的,怪异而神秘。而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由于当地居民改地造屋取土,在距今巧家县城1公里的魁阁梁子上发现一个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墓群,陆续发掘出大量文物,这些文物种类繁多,除了石器、陶器外,青铜器格外引人注目:青铜矛、铜锄、铜匕、铜镞、铜削、铜镯、铜指环。这表明,青铜器物已经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巧家青铜铃的出土,说明堂狼山青铜文化与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文化和青铜工艺上的一致性,佐证了堂狼山远在古蜀国时代就掌握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这些发现证实了三星堆等周边地区青铜器物含低比值高放射性成因铅,这种铅中国只有云南东北部有,而与三星堆等青铜器铅同位素匹配的只有金沙江以南、牛栏江以东的永善金沙厂鲁甸乐红厂。巧家堂狼山丰富的自然铜资源和巧家、鲁甸、永善丰富的低比值高放射性成因铅矿资源,是三星堆等西南地区青铜器物所需矿料的来源,而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是巧家堂狼山产有三星堆等周边青铜器物所需的低比值高放射性成因铅矿和自然铜矿,从而成为惟一能同时向三星堆提供低比值高放射性成因铅和自然铜矿料的中国青铜器物矿料的来源地。而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学术论文巧家古代堂狼山螳螂崇拜的螳螂族群与三星堆青铜文明,也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巧家古代堂狼山螳螂崇拜的螳螂族群创造了三星堆青铜文明。首先是三星堆青铜人像体现的是堂狼山螳螂族群的螳螂崇拜,其次是三星堆青铜器物矿料来自螳螂族群居住的堂狼山,最后是三星堆青铜文明创造者巧家螳螂族群的后裔之一是今丽江彝族螳螂人,这些都说明了该地区的历史矿冶文化久远,巧家古代堂狼山螳螂崇拜的螳螂族群创造了三星堆青铜文明,使堂琅文化的矿冶文化成为其一大特色。 参考,朱炳泉,矿物学报,2010年S1期。 四 结语堂琅文化与华夏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堂琅文化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程。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