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doc_第1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doc_第2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doc_第3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doc_第4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执教者:课题云南的歌会课型教读课学生与教材分析1.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民俗风情,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体会人类文明。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同时要求熟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了解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2.本文是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的散文名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作为单元首篇,它对单元目标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学习本文能够以作者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热爱民俗文化,并引导学生体会多种描写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3.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的小的动物,如沈从文笔下戴胜鸟和云雀;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 目标及 依据目标依据1. 感知文章内容,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概括比较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3.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1. 单元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2.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3. 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79年级)就阅读方面有这样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重难点及依据1. 重点:分析、概括、比较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借助语言,感受民歌之美,体会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写作方法。2. 难点:对比赏析,体会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1. 人物刻画、环境渲染、场面描写这些都是写作中的重点,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会文本中的写作方法。2.语文新课程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感到较为陌生,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语言赏析中感悟云南歌会的魅力,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学方法及依据教法:1.点拨法2.朗读法3.情境教学法学法:1.圈点勾画法2.自主探究法3.讨论法1.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应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设情境,激起兴趣。4.本单元内容学生普遍感到较为陌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云南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同时大屏幕展示云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及歌会画面。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么?对于这个地区的民风民俗你们有哪些方面的了解?3.总结: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妙笔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4.作者介绍: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代表作有边城、八骏图等,被誉为“乡土小说之父”。1. 学生七嘴八舌话云南2.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沈从文的资料。导入设计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读 准 字 音迤(y)西 蹲踞(j) 酬和(h) 熹(x)微 譬(p)喻 铁箍(g) 即物起兴(xng) 龙吟凤哕(hu)学生朗读质疑,并将不懂的字音标到课文中相应字词上面。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积累词语。 初 读 课 文感知美1.速读课文,谈谈读后对云南歌会的第一感觉?(提示:可结合导入中的音乐来说,或与平常所看到的演唱会作比较)2.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歌会的三个场面?(由地点和表演形式引导概括)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3.列表归纳本文所展现的歌会的地点、人物、内容、方式、特点、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山野对歌】地点:山野人物:四方高手(年轻妇女)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 互嘲互赞目的:比试才情特点:对抗赛性质,才情智力大比拼手法:人物刻画【山路漫歌】地点:乡下赶马路上(山路)人物:女孩内容: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方式:漫歌目的:自在随兴特点: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 成趣 。手法:环境烘托【村寨传歌】地点:村寨人物:男女老幼(吹鼓手)内容:十二月花,本地好听曲子方式:轮流低声唱,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 场目的:传歌,传递文明特点:民歌展览,民歌大课堂,“十年难逢金满斗”。手法:场面描写4.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概括云南歌会的总特色。特色:云南的歌会,天地就是大舞台,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这种天地同唱的恢宏气势,形成了云南的歌会壮观瑰丽的风情画面!1.学生初读课文。2.学生谈初读的感受。3.学生讨论,尝试概括。4.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整理出表格展示成果。5.结合第一感觉及表格,总结云南歌会的特色。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行文思路有一个总的把握,而对三种歌会形式的梳理过程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过程,也是对文章结构的理清过程,为后面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重点解决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精读课文品味美精读课文 品味美1.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美。 借用文中“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这句话,顺势导问:同学们,“这种年轻女人”是指哪种女人?一问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开始寻找文中句子并大声朗读,品读人物形象:聪明的女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 口无言”活泼开朗的女人:“轻轻打了个吆喝解口渴 去了”健康漂亮的年轻女人:“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 白白的糯米牙”胆大的女人:“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 处” 总结:从动作、神态、性情、外貌等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工笔细描间,才情出众、勤劳质朴、开朗活泼、率真自然的唱歌人跃然纸上。2.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美。(1) 朗读第4段,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景物赏析:树林、小山坡、戴胜鸟、云雀(从视觉、听觉、修辞,意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品读) 总结: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2) 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主题? 这里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和人的美丽,歌的优美是交融在一起的。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的动人的场景,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自然淳朴美丽。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云南歌会产生的诗情土壤。美好的环境与美丽的少女相映成趣,天人合一。3.猜想村寨传歌的场面美。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金满斗会:人多、时间长、妆盛、传歌(民族文化传承)总结:壮观的场面令人动容,百十来人,齐声歌唱,唱和相续,连绵不断。这种生生不息的热情,就是民歌代代相传的民族原动力。4.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在三个场景中,作者各侧重描写什么内容? 山野对歌侧重绘人,山路漫歌集中画景,村寨传歌力写场面。 小结:三幅画面,分别突出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和唱歌的场面。人、自然、艺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风情画面!5.对比描写方法,感悟文章写作特色。(提示: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可以将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1)正面描写(山野对歌)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2) 侧面描写(山路漫歌)环境渲染,动静结合。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映衬女孩的性格与歌声。(3) 场面描写(村寨传歌)点面结合,场面恢宏。 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1.学生再读课文。2.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赏析。3.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文本的写作特色。 没有对语言文字最精细地品味与挖掘的语文课是没有语文味的。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深入领会稳重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个环节通过品读文本语言,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对比赏 析感悟美1.安塞腰鼓为我们展现了黄土高原上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歌颂了阳刚之美;观舞记从舞姿、服饰、神韵、心灵等展现一种“飞动”之美。(PPT展示安塞腰鼓和观舞记的相关句段)2.讨论:这是一个_的歌会? 具有_ 美?3.本文赞颂了怎样的生命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篇文章里,无论是云雀的婉转吟唱,还是人们的洒脱热情,都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这儿的人们拥有一颗淳朴本色的心灵,因此他们能快乐地歌唱,拥有诗意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只有这样的生活,生命才有活力。作者通过描绘云南歌会来表达对云南民俗风情的热爱,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赞颂,而这也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1.看PPT文字,回顾学过的知识。2.谈谈学完本课后对云南歌会的理解。说说它的美。3.体会作者的情感。温故知新,感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拓展延伸发扬美1.走进中国民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及习俗?(1)苗族: 玩龙灯狩猎节、灶神节等。(2)彝族 火把节、密枝节、跳歌节等。(3)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4)壮族:三月三,七月十四。(5)满族:珍珠球、跳马等传统体育活动。2.漫话本地的民俗风情1.学生自由说出各民族的风情习俗。2.结合当地风俗,进行探讨与交流。该环节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教 学 过 程 设 计课堂小结 我国的民俗丰富多彩,是一本更为厚重的文化大书,这本书的内涵,需要我们时常用一颗敬重的心来静静感悟。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组图片,在图片与图片的交叠中,重温云南这篇诗意土壤上的明媚与湛蓝,再次感受那民俗中纯朴自然的生命气息。1.解说: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云南风光; 图片:泸沽幽兰、东川红土、丽江古韵、香格里拉。2.解说:淳朴而勤劳的人们云南风情; 图片:劳动场面,对歌场面,跳舞场面。3.解说: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是一种文化 符号更多民俗; 解说:黎族插花节、白族三道茶、泼水节、 舞狮、安塞腰鼓、庆元宵、赛龙舟。4.解说:有人说,民俗是民族心底的声音,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滋养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珍惜这来自民族心底的声音,让我们灿烂微笑,大声放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