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doc_第1页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doc_第2页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doc_第3页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doc_第4页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按照全省单位GDP能耗“十二五”期间下降18%、2011年下降3.5%的目标任务,对各市做了责任目标分解。据此确定的目标任务是:南京、无锡、苏州、常州4市为一类地区,“十二五”和2011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9%和3.7%;徐州、镇江、泰州、淮安4市为二类地区,“十二五”和2011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8%和3.5%;南通、扬州、连云港、盐城4市为三类地区,“十二五”和2011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7%和3.3%;宿迁为四类地区,“十二五”和2011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3%和2.5%。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拉闸限电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约束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国内外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徐州近几年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耗的实际,进行粗浅分析。国外经济学者如Meadows(1972)、Ayres(1998)的研究认为,在工业化之前,能源消耗相对较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达到某个峰值时才开始下降;我国学者路正南等建立了能源消费模型,证实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史丹研究发现,中国的工业和产业结构变动是短期能源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史丹还认为,各省市区提高能源效益的潜力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差异的原因在于生产技术水平,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普遍大大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欧晓万认为能源消费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有长期约束也有短期制约,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徐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节能降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近五年来徐州市产业结构与能耗,一、徐州市产业结构情况自2006年以来,徐州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有升有降,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2010年第三产业占比由2006年的35.4%提高到39.7%,提高了4.5个百分点,然而第二产业仍占据半壁江山,稳定在50%以上,且有上升迹象,这表明我市正处于工业业建设的重要时期,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支撑,实施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化布局。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运用开发区建设的理念整合资源,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推动服务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布局。以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布局。二、徐州市能源消耗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逐年增加,2006年能源消费量为1908.9万吨标准煤,2010年达到2697.23万吨标准煤,增速变动幅度不稳定,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2009年增幅高达11.54%,而2008年仅为5.3%。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能源消费下降较为明显,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变动先降后升,按照国际理论,当工业化发展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阶段,对能源的消耗水平会大幅度增加。当工业化进程到高度加工阶段,对能源的消耗水平又会下降,当工业化水平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技术更新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能耗水平,总体的能源消耗又会下降。在工业结构内部,由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对能源的消耗水平也不相同,因此产业变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能源种类来说,2005年,徐州市原煤消费量为2900万吨、电力消费138.19亿千瓦小时,天然气消费是空白。2010年这3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原煤消费量是3985万吨,电力消费量232.23亿千瓦时,天然气消费量是1900万立方米。特别是天然气消费量,2005年为空白,自2006年起,徐州市开始使用天然气,2006年的消费量200万立方米,2007年800万立方米、2008年1300万立方米、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1900万立方米,2010年是呈逐年上升势头,也是能源消费品种逐步优化的具体体现,表明了高效清洁优质能源利用得到了提高。2007200820092010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2089.77 2200.50 2454.56 2697.23 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51.66 51.18 33.81 34.87 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1645.96 1572.58 1951.07 2045.53 工业能源消费量1639.57 1565.41 1944.19 2037.95 建筑业能源消费量6.39 7.17 6.88 7.58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212.59 279.21 251.03 349.11 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同时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影响着能源消费,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直接影响我国能源消费量水平。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消费的强度不同,也引起能源消费的非均衡增长。能源消耗强度是多数研究中使用的一下概念, 能源强度=能源消耗/GDP=能源消耗/产量*产量/产值*产值/GDP这就将能源强度分解为三个主要因素的乘积:技术因素=能耗/产量;产品创新=产量/产值;产业水平即增加值率=产值/GDP。若要计算某一行业比如工业的能源强度,上述公式中的产量指标不容易获得,而且不同的行业部门对于产量的统计量标准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增加值率及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以下是近几年的数据计算结果。年份增加值率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20071.8 3.3 2.7 2.5 1.6 0.02 0.56 0.76 0.02 0.21 0.25 1.81 2.08 0.05 0.34 20081.8 3.2 3.0 2.5 1.6 0.01 0.44 0.55 0.02 0.22 0.22 1.42 1.64 0.05 0.36 20091.8 3.4 3.4 2.3 1.7 0.01 0.46 0.54 0.02 0.17 0.14 1.56 1.83 0.04 0.28 20101.9 3.9 4.0 2.4 1.7 0.01 0.35 0.40 0.01 0.19 0.13 1.37 1.61 0.03 0.32 从数据上来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在不断增加,但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工业的增加值率不断增加,这与我们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重视科技创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调整等宏观调控有关,而建筑业的增加值率有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制约。随着我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率有了较大提高。一产、工业及建筑业的产值能耗呈下降趋势,二、三产的产值能耗呈现下降波动趋势。增加值能耗中除一产外,其他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有波动,工业的波动幅度较大。目前正处于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能源消费主要是热力、煤炭和电力等,由于市能源匮乏,60%以上的能源依赖外购,这一比例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能源强度来看,由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小于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因此我市增加值能耗和产值能耗迅速下降。然而我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依赖于产值能耗的降低,增加值能耗的下降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耗的减少,而较低的产业发展水平极大制约了增加值能耗下降的幅度,因此如何提高我市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成为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最有效途径。(二)建议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比重过大,是我国经济能耗强度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李应振等,2008)。我市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且发展缓慢。2010年徐州市第三产业占GDP39.7%,苏三产比例为40.6%,全国为43%。在徐州市整体经济发展快于江苏及全国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也极大影响了增加值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因此重点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第二,按照限制整合与提高的原则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降低重工业的能耗状况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对于高能耗产业应适当限制其发展,控制其产量,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使其适当集中,从而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第三,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应一如既往地坚持节能减排战略,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工业企业,尤其是那些重点能耗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开发替代性资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刘满平,2006)。因此应加强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加大能源重复利用水平。同时还可依靠必要的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督力度,从法规政策上对企业采用新技术予以奖励,对采用落后的高耗能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惩罚等。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地提高清洁能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