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问题与对策——对北京的启示[1].pdf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7/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1.gif)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问题与对策——对北京的启示[1].pdf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7/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2.gif)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问题与对策——对北京的启示[1].pdf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7/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3.gif)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问题与对策——对北京的启示[1].pdf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7/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4.gif)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问题与对策——对北京的启示[1].pdf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7/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906acb52-6def-4710-81ae-eb365b590fb85.gif)
免费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蕾外城市规捌 2 0 0 0 年 鞲2 期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 问题与对策 摘要 伴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 和城市化进程 东京已发展成为 人口 职能高度集中的太城市 圈 并产生了夫城市问题 东京 大城市圈的形成 问题以度解决 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对正在迈向国 际化大都市的首都北京和其他大 城市的发展 规划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本文力图通过对东京大 城市圈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 要问题以厦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 分析 揭示大城市发展中应注意 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大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 区城规划 日末东京 作者 谭纵波 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城市规划 副教授 B m 虹l t 蚰 z b m m Ib l n g h u a c d uc n 对北京的启示 1 引言 伴随着1 8 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而产生 的城市化现象已成为垒球范围的普遍现象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城市人u 比重的提高与 城市规模的扩大成为城市化的2 个主要特 征 在世界范围内 城市人口的比重从1 9 世 纪初的5 左右发展到2 0 世纪9 0 年代的超 过4 0 而世界前1 0 0 位大城市的平均人 口规模也从1 9 世纪初的不足2 0 万人增加到 1 9 9 0 年的超过5 0 0 万人川 因此 可以认为 大城市 超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圈 或称大城 市区域 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但伴 随大城市的产生 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运转效 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反面 各种被成为 城 市病 的社会问题 安全问题 环境生态问 题也随之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亚洲各国的经济 有r 长足的进步 亚洲也就成了城市化发展 速度最快 大城市最密集的地区 其中 以 东京为代表的日本大城市以其强大的经济实 力为背景 不但在城市规模 而且在城市基 础建设水平 城市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有了 相当程度的进步 成为各项经济活动的物质 空间基础 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并且在对 城市化以及大城扪驹认识上长期存在着不同 的观点 并有过一些经验教训 但是伴随着 夸后经济 尤其是 知识经济 的发展 充 分研究并重新认识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 用与地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东京大城 市圈的形成 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的对策可为开展这项研究提供借鉴 2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 21 地资源与城市经济 发达的经济与相对贫乏的国土资源是日 本的丰要特征之一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 上发展经济也是现代日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8 谭纵波 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日本的发展历程中可 以看出 发展高教的城市经济似乎是解决这 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事实上 目前日本的农 林 水产业和矿业在G D P 中所占的比例已下 降到22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日 本经济实质上是城市经济 另一方面 作为 主体经济载体的城市型土地利用面积仅占国 七总面积的4 6 约为1 7 2 0 0 平方公里 人 均1 3 7 平方米b 2 2 首都 与东京蟹 日本的城市分布呈不均衡状态 城市人 口与城市活动主要集中在首都 近畿和中部 3 大城市圈中 其中 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 圈的地位尤为重要 首都圈与东京圈是2 个 不同的地理范围 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对其范 围的界定略有出入 但一般将东京都及其周 围的7 个县作为首都圈 即通常所说的l 都 7 县 东京都 神奈川县 琦玉县 千叶县 山梨县 群马县 枥木县和茨城县 其中 东京都 神奈川县 琦玉县 千叶县所形成的 l 都3 县的范围卫被称作为东京圈 东京圈位于日本3 大城市圈的首位 兼 有全国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的功能 并逐 步确立起垒球3 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旨都 圈中聚集了大约4 0 0 0 万 1 9 9 7 年 人口 约占日本垒国总人口的l 3 其中 东京圈 内常住人口达3 2 58 万 占垒国总人口的 2 5 9 同时还聚集了资本在5 0 亿日无以上 企业数量的6 0 2 外资法人数的8 75 m z 3 发展酒革 l8 6 8 年明治维新前 东京被称作 江 户 是当时封建幕府政权的所在地 江户 的土地主要由武士宅邸 被称为 叮人 的 庶民生活区以及各种神社 寺院等宗教用地 所组成 其中 武士宅邸占据了将近2 3 的 城市空间 在维新后的东京中 武十宅邸被 没收 一部分转为公用地 一部分变为农田 万方数据 区域规划 R e g i o n a IP I a n n I n g 而密集木结构房屋形成的庶民生活区中 的频发大火使得历史的延续性难以通过 建筑与城市的形式体现出来 因此 在 目前东京圈巾 明治维新之前的建筑 城 市历史遗产的痕迹较为稀薄 1 9 2 3 年的 关东大地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 京空袭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从封建幕府到明治维新后晟初的2 0 年中 虽然有过不同的争论及个别的迹 象 但东京主要还是一个政治中心n 日 本的工业革命是在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 完成的 伴随着产业革命中资本 人口 以及以4 大财阀为首的企业中央管理功 能向东京集中 东京由单纯的政冶性城 市逐渐转向兼有政治 经济中心功能的 城市 政治 经济双重中心功能的聚集 为东京日后成为大城市并形成以其为中 心的大城市圈奠定了基础 24 东京大城市豳的形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东京的人 口为2 7 8 万 比战前减少了一半以上 城 市型土地利用的范围大致在半径l O 公里 以内 但随着战后复兴以及自1 9 6 0 年代 开始的经济高度增长 以东京为中心的城 市型土地利用急剧扩张 从根本匕超越东 京都的行政范围 形成目前的大城市圈 3 东京的大城市问题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为日本经济的 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但城市 功能的过度集中 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 的提高与城市用地的无限制扩展势必会 带来社会 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大城市 问题 除了人几与经济活动过分集中所 带来的国土开发利用失衡问题外 高强 度开发与过大的城市规模对东京城市圈 本身的运营与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 东 京的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中心区地价的高涨以及由此 导致的城市中心地区职能单一化 空洞 化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居住用地的外延和城市用地的整 体扩展所造成的通勤长距离化 以及所 带来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社会生产成本 的提高 交通噪声 尾气污染 产业与生 活垃圾堆放等环境问题 一极集中 所带来的抵抗自然 及人为灾害的风险问题 但同时应该看到 由于恤一的民族 构成 传统道德胤范等历史文化传统 以 及经济发展阶段 水平等原因 东京的 城市问题较之于欧美或亚洲 拉丁美洲 某些大城市中的问题I 面言 尚未充分显 现和激化 另一方面 以城市轨道公共 交通设施的建设为代表 现代城市建设 管理技术的应用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 矛盾的程度 推迟了问题显现的时间和 阶段 扩大了城市承受能力的极限 但是 以土地所有制度为代表的制 度上的缺陷和国土开发结构上的问题是 解决东京大城市问题的最终障碍 4 东京大城市问题的成因 4 1 东京大城市 的开发动力与压力 造成东京大城市圈规模过大的根本 原因是东京的特殊地位 由此产生的城市 诸功能在地理空间上的过度聚集 以及所 导致的单一中心的国土结构 在日本历史 上 首都与其他周边城市之间存在某种程 度的分工 如作为首都的京都和作为商业 中心的大阪 而明治维新后的东京由单纯 的政治中心发展成几乎囊括所有城市职能 的单一中心 大约占垒国1 的人口与国 家政治 经济 文化以及部分国际金融职 髓全部集中在东京圈 尤其是面积仅为 6 2 5 平方公里的东京都2 3 个区中 这种城 市功能的集中对东京大城市圈的开发形成 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 在城市功能聚集的过程巾 商务 商业职能的聚集以其在空间上的扩展 最具典型意义 商务 商业职能的发达 与集中要求与之相应的城市牵间来容 纳 当东京的原有商务 商业中心 丸 之内地区 银座地区 的容最达到极限 时 商务 商业功能开始向邻近的中央 3 区 中央区 千代田区 港区 以及 新宿 池袋 涩谷等山手线 环状铁路 线 治线城市副中心地区扩散 商务 商业地区的扩大又迫使居住功能转向 半径l O l5 公里之外的城市周边地区 及远郊地区 城市用地范围进 步扩 大 同时 城市中心职能的过度集中使 得城市巾心区昼夜人口间差距急剧扩 9 大 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导致城打巾心 的 牢涧化 42 东京大城市圈的规划殛其效果 东京地区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l9 世纪末的东京 市区改正叩 1 9 2 3 年的 关东大地震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兴 规划也对东京的发展与建设产生r 深远 的影响 但对广域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 研究则始于战后的1 9 5 0 年代 日本城市 规划学会 首都围建设委员会分别于 1 9 5 4 年及1 9 5 8 年对东京及周边城市的 形态与规模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 大城 市否定论 与 大城市肯定沦 提出了 多种发展模式的比较方案 在此基础之 上 第1 次首都圈建设规划干1 9 5 9 年编 制 该规划方案仿照l9 4 4 年大伦敦规 划 在建成区的周围设置了宽度为5 1 0 公里的绿化带 g r e e nb c l t 并在其外围 布置卫星城 以控制工业用地等继续沿 建成区向外扩散 从而达到防止首都东 京规模过大及已有建成区过密状况的出 现 但是 由于被规划为绿化带中的利 益集团的联合反对以及国家直属城市开 发机构I 带头在规划绿化带地区内开展 住宅开发活动 所以类似伦救城市周围 绿化带的设想并未实现 另一方面 虽 然该规划对建成区中工业企业的发展有 所抑制 但随着工业企业向千叶 横滨 等周边地区的扩散 以及规划卫星城的 卧城化 更加速了城市中心区功能向 大城市圈中心的转变和以此为中心的大 城市圈的形成 第2 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于1 9 6 8 年公 布 其中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成 长的日本的管理中枢 并实施以实现管 理中枢功能为目的的城市改造 而事实 上中心区的大规模城市改造活动以及原 城市外围绿化带地区的开发早在1 9 6 0 年 代中期就已全面开展 该规划不过是对 现状的一种追认 第3 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于1 9 7 6 年出 台 鉴于对国土范围中单极中心结构的 反省和对大城市极限的认识 规划中提 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 建 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的设想 但如 本文52 5 3 巾所述 由于中央政府与 地方政府在什幺范围内分数中枢管理功 万方数据 蛋外城市规期 2 0 0 0 年 亵2 期 能的问题卜存在分歧 因此 该规划方 案的实施并非 帆风顺 第4 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丁1 9 8 6 年制 定 基本卜延续了第3 次规划的思想 仅 对 l 占I 边核心城市进行了谰整 同时 伴 随着日奉整体上国际化和金融时代的到 来 提出进一步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 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4 3 现代城市规静j 理论与技术的效果 在东京嘲的规划与建设中 除上述 未实现的绿化带外 新城 ne w t o w n 城市轨道公共交通体系等现代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技术也在不同程度上 得到了体现 东京大城市圈中分布有4 个大规模 的新城 筑波 多摩 港北 千叶 其 中 除筑波规划有大规模高等院校及研 究机构外 其他儿处新城的主要功能为 居住 形成了事实上的 卧城 大多数 新城位于距城市中心3 0 一4 0 公里的范围 内 目前已基本与中心城市连成一片 在 理论上用来疏散中心城市功能的相对独 立的新城 在某种程度上已变成了容纳 向东泉圈聚集的外部人口的地区 加剧 了城市圈扩展的进程 并且在较高层次 商务 商业需求上仍依靠城市中心地区 增加了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另一方面 由地铁 J R 原国营铁 路 以及多家私营铁路公司所形成的城 市轨道公共交通系统为东京形成半径5 0 公里的密集城市化地区 并向半径1 0 0 公 里地区范围进行辐射提供必不可少的条 件 有统计表明 在东京城市中心及副 中心工作的人员中有近9 0 是利用轨道 公共交通上下班的 城市轨道公共交 通促进了城市中心功能的集中 居住与 工作的功能分区 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周 边城市 居住区与商务区之间的时间距 离 并有效地减缓了汽车交通所带来的 环境污染 f 日是 也正是由于轨道公共 交通系统及其技术的发展才使得中心城 市的过度扩张和东京超大城市圈成为可 能 过长的通勤时间及拥挤的通勤环境 又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 的规划设想住城f r 扣心k 外围形成绿化 带 以至j 城市建设用地连续向外延伸 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型与非城市型上地利 用之间所形成的利益上的巨人反差 以 及以十地私有制度为代表的上地利用制 度与政策 十地所有阶层为维护其既得 利益通过选举等方式对本地的十地利用 政策 规划等施加其影响 l 司时上地利 用类型之间的利盏差别也通过财政税收 与地方政府的经营等侧面 间接地反映 为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 在日本现有财 产所有观念下 这种十地所有阶层与地 方政府所形成的反对非城市型土地利用 的合力足以使任何形式的开发控制最终 化为泡影 5 东京大城市问题的对策 5 1 解决六城市问题的战略战术 对于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以及所带 来的问题 口本的r 央政府 地方政府以 及学界 财界 政界均提出过不同的解决 方案 选些方案大致可以分成 战略 和 战术 2 大类 其中 由东京地方 政府提出的缓解 一点集中1 埘的对策与 中央政府所倡导的变 一极集中 为 多 心多核 的对策属于 战术 层次E 的对 第 而 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中有关国土 结构调整的方案以及 迂都 的方案则属 于 战略 上的对策 52 建设 多心多核 的大城市 鉴于人口与中枢管理职能向首都围 的过度集中 形成了所谓 一极集中 的 单极国土结构 给国家的均衡 健康发 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继J 9 7 6 年的第3 次首都圈规目J 提出建立区城多中心城市 复合体的设想后 根据1 9 8 8 午制定的 促 进形成多极分散型国上法 中央政府又 进一步提出了改变城市中心诸功能向东 京都 特圳是东京都2 3 个区内 极集 巾 的国土结构的设想 该设想计划将 城市中心诸功能分布到首都圈内更大的 范围内 以形成 多心多核 的新型城 市圈结构 同时达到缓解东京城市中心 压力和部分因城市中心功能过度集中f i i 引起的城市问题 见图1 53 扶缓解 一点集中 到 晨都 但是 作为 一极集中 最大受益 者的东京都地方政府却并不附和上述结 构性的调整 并提出其有聿之差但失 之千里的避免 一点集中 的城市发展 策略 即在东京都行政范围内 将原集 中在东京站前丸之内 银座地区的商务 商业功能扩展到环状城市铁路沿线 手线 的新宿 池袋 涩谷以及临海地 区等7 个城市副中心地区 这种在小范 围地域内进行的商务 商业用地的扩展 和商务 商业用地总量的扩大不仅没有 解决城市中心诸功能向东京的过度集中 以及所带来的问题 反过来在某种意义 上加剧了这种集中 不过最近东京地方政府为了对抗中 央政府提出的 迁都 计划 又提出了 所谓 展都 的设想 该设想与上述 多 心多核 的城市圈结构设想相近 即将 城市中心诸功能分散到包括神条川 千 叶 琦玉和茨城诸县在内的更大的城市圈 范围中 t 4 莉 盖哺咽的影胸现状 一极集中 的结构规划 多心多核 的结构 东京城市匿的开发建设未能按最初 囝1东京大城市圈的结构调整方案赞许来潭 日末国土厅提供资料日本的国土开发计划 7 D 万方数据 54 全雷综合开发规锄中的战略对策 事实上 早在1 9 8 7 年制定的g 第4 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就明确地提出了 缓解人r I 及城市中心诸功能向东京单一 中心集中的状况 构筑 多中心分散型 国上结构的战略设想 但这一战略设想 在1 9 8 0 年代末 1 9 9 0 年代初日本泡沫 经济形成 以及信息产业 金融业等新 兴产业兴起并向东京集中的背景下并未 实现 5 5 关f 迁都 的争论 另一项从战略角度改变 一极集 中 状况的措施就是将国会等首都政治 功能迁出东京 即所谓的 迂都 1 9 9 0 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有关 迁都 的决议 1 9 9 2 年正式通过了 关于迁移国会等的 法律 预想中的新首都位于距东京 6 0 3 0 0 公里的范围内 可当日往返 最终规模为 人口6 0 万 用地9 0 平方 公里 主要安排国会 中央政府机构及 最高法院等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另一方 面 东京继续维持其经济与文化中心的 地位 围绕 迁都 与否形成了赞成与反 对两派的观点和理论 以中央政府和部分学者为核心的赞 成派认为 迂都 至少可以达到下列目的 缓解东京 一极集中 的状况 有利 于大城市问题的解决 减少由于地震 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对日本整体的风险 有利于政治 政府与经济的分离 促 进政体与政府的改革 而以东京都地方政府及当地土地 所有者为主的反对派女 认为 在上述赞 成派的3 点意见中 对于 由于泡抹 经济的破灭和出生率的降低 向 一极 集中 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对于 并非 只有通过 迁都 才能避免自然灾害所 带来的危险 对于 则是与大城市本身 无关的问题 更有舆论认为 东京现在 的问题不是如何解决 一极集中 的危 害 而是如何避免使东京沦落为亚洲的 地方城市 即应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东京的国际商务 功能 l 6 代结语一对北京城市规划与 发展的启示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 问题与对策 为正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首都北京提 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结合北京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以下几个方面值 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6 1 规弹l 与发展的区域观 从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中H 丁以看 出 突破城市行政管辖范围 在区域或 国土范围内审视各个城市所应承担的功 能 避免所有城市功能向单一中心的不 必要集中是避免城市规模过大 密度过 高的关键 从单一的相对独立的大城市 向大城市圈 或称大城市区域 发展 并 实现城市中心诸功能的圈内分散与分工 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必然出现 的现象 带有某种普遍规律 而以城市 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快速公共交通体系的 建立是实现大城市圈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基础 另一方面 确保城市间大面积开 放空间的长期存在和不受侵蚀是保证大 城市圈土地利用的健康发展 避免 摊 大饼 现象出现的必要条件 a 2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与东京历史文化遗产痕迹较为稀薄 不同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在城市 化的浪潮下已受到很大程度的侵蚀 城 市中心功能的聚集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 护尤其是城市格局的保护已形成一对不 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任何非结构性调 整的改良方案只能使这一矛盾的双方两 败俱伤 即历史名城受到开发性破坏 城 市中心功能的建设亦受到抑制 6 3 市场导向下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日奉是土地私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各种利益集团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产生 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城市规划作为协调 各方利益 确保整体利益最大的手段 无 论成败与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均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认为 在我国公有制 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更有可能建立起超 越集团与地方利益 超越行政管辖范围 的权威性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 口 注释 川本文摧据在清华土学是良锛院士主特的周謇 自然科学基空嘎目 京津冀北城 空间发展规划 研究 课题研讨奇上的发言 整理修改而成 2 教据援引 用一王城市地理学商寺 印书 馆 j 9 9 57 8 7 9 3 数船援引 联合目人居中一 域市化的世界 全球人奏住区报告1 9 9 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 9 9 91 2 4 J 朝日新阉杜 J A 队N A L M A N A c l 9 9 9 中提 供的1 9 9 6 年教嚣 5 同上 6 柬京都隶京0 年市叮C91 9 9 8 中提供的 1 9 9 5 丰数据 f 7 石上霉蓓过石田赣房首都毫市士专 舒彳 9 文献 3 3 2 2 1 8 l 一极集中 即人口与蛙济活曲向单一地区 丰京集中的现年 9 有关 市区改正 的内容 参见谭麸波日 丰的城市规曾I 法 屯体系田外城市规划2 0 0 叫1 1 0 1 9 5 s 年成立的住宅套田 后 名内住宅 都 市整鲁奄田 l l 网丰竞生古川套教末京都市重c n 时 与交通特性毫京大郝市田 地城裤遣 升画 步a 将来展望彰西社 1 9 9 2 1 2 相对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固土范围内向东 京聚集的 一极集中 东京都内的商务 商业 职能向丸l 之内 银座地区的采集被稚为 一点 集中 1 3 锋木傻行 柬京都 首都收能移耘蕾撬 时寸5 姿努 都市整借 o 取9 组a日本部 市计画学会都市升画1 9 9 9 5 4 3 4 6 1 4 丰问 人田土计画电考无晷 稍音 路觫 啪 i 中央套酱新枉 1 9 9 9 高村置晴政 府舻遥曲5 首郝壤蝇私 i o i 墨蟑 展望 日奉 都市升画荦舍都市升画 1 9 9 9 5 9 1 2 1 5 注 1 2 1 文版 柿派 口 柬京P 一 首都 再生二t 舻日奉 危橇毒救j 1 弋壬 F 社 1 9 9 9 参考文献 末京都柬京 都市叮 9 1 9 8 5 1 9 9 0 1 9 9 8 束京都都市升画 南岛lL 平成1 0 年版 1 9 9 8 末京都i 大荦郝市研究七 一束京成矗奸画 1 8 6 8 1 9 8 81 9 8 8 柬京都 束京 都市升画百年1 9 8 9 社田法人日皋聿市升画荦t 都市升画2 1 8 特 辜 首都耆考王岳1 9 9 9 万方数据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 问题与对策 对北京的启示 1 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 问题与对策 对北京的启示 1 作者 谭纵波 作者单位 刊名 国外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 URBAN PLANNING OVERSEAS 年 卷 期 2000 2 被引用次数 35次 参考文献 5条 参考文献 5条 1 東京都 查看详情 1985 2 東京都 都市计画 平成10年版 1998 3 東京都立大学都市研究 一 東京成長计画1868 1988 1988 4 東京都 東京 都市計画百年 1989 5 社团法人日本都市计画学會 都市计画218特集 首都 考 为 1999 本文读者也读过 1条 本文读者也读过 1条 1 虞震 YU Zhen 日本东京 多中心 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 特点与趋势 期刊论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26 5 引证文献 35条 引证文献 35条 1 成旭东 张平 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补偿制度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发展研究 2005 6 2 肖亦卓 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以东京和巴黎为例 期刊论文 城市问题 2003 3 3 龚果 国内外典型城市群发展中的政府协调机制评述 期刊论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3 4 曹传新 国外大都市圈规划调控实践及空间发展趋势 对我国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论文 规划 师 2002 6 5 叶振宇 宋洁尘 国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 以纽约 伦敦和东京为例 期刊论 文 城市 2008 9 6 卢明华 李国平 孙铁山 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 期刊论文 地理科学 2003 2 7 孙高峰 肖银花 对邵阳建设百万人口城市的探讨 期刊论文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 8 赵景海 秦新光 宫金辉 霍宏君 哈尔滨都市区城镇化发展格局与调控思路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2007 9 9 邹蓉蓉 上海与东京旅游产业链比较研究 期刊论文 经济师 2005 5 10 陈秉钊 罗志刚 王德 大都市的空间结构 兼议上海城镇体系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2 11 杨凤 秦书生 城市经济带的理论问题 期刊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幼儿家具行业营销创新及销售渠道预测报告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模拟题库讲解附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小儿髋关节超声课件
- 医药行业人才招聘:药学专业面试题库指南
- 茶叶生产与管理人才招聘面试题
- 大班语言教案-小水滴旅行
- 大班4月份月工作总结
- 小儿腹腔镜疝手术课件
- 大学生教育实习自我鉴定
- 全行业职业指导必 备:鹤城区面试题目及答案精 编
- 2025至2030中国会议平板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 2025年《工会基础知识》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省靖江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机械加工投标技术方案(3篇)
- 2025年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完全解读(河北卷)
- 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肺癌的护理新进展
- 2025年党建知识应知应会题库及答案
- DBJT 13-318-2025建筑施工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
- 2025年湖南长沙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选调工作人员160人真题含答案
- 辽宁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模拟物理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