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常识点滴书法艺术浅释临帖“五要”书法作品的欣赏书、画、印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学”及“美”与“丑”书法艺术浅释刘芳芜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与中国绘画同源。二者相辅相成。 书法创作的基本功和技法主要有:笔法、墨法、章法等。笔法是指笔触的变化与方法,包括起笔、收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转折、提按、疾涩等;墨法是指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规则,一般可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渴墨、涨墨等;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构图,也称“布白”,其基本要求是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有节奏韵律感。书法作品中的书体主要包括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等。篆书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甲骨文、大篆、小篆三类;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主要包括秦隶、汉隶、汉简、清隶四类;真书原称“今隶”、“楷书”、“正书”(现一般理解为楷书),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魏碑、唐楷、小楷等;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近楷者称为“行楷”,近草者称为“行草”;草书一般分为章草、行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因行草介于行书与小草之间,故常附于今草之中。书法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之上的。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从一个重要方面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书法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汉字书写在实用原则下不断美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是实用进化为美、统一于美的过程,是美的因素不断充实升华的艺术化过程。纵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诸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无一不打上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烙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的发展过程是中国文明进化过程和文化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书法是情感的表现。它不仅能流露出书家一时的喜怒哀乐,还能体现书家的精神、气质、性格、修养等等。所谓“书为心画”、“书如其人”,就是指书法反映书家的精神面貌。与书法紧密相关的“文房四宝”、诗词歌赋、哲言禅语,以及书法作品体现出的曲直纡回、浓淡枯湿、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等,实际上也是东方文化、中国哲学、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临帖“五要”吕进成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二,临帖要三结合,即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发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摘自青少年书法报书法作品的欣赏(摘自王冬龄编著的书法艺术)“金陵八家”之一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绘画如此,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书法靠线条布白的变化来表现形式、情感、意境,不象绘画还可以用自然物象的形神来对照比较。鉴识书法好坏,更为抽象而令人不可捉摸。故孙过庭书谱引老子的话说:“下土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因此,不仅有书画家,也有鉴赏家。所谓鉴赏,就是鉴识、欣赏。有鉴无赏,难为真鉴;有赏无鉴,不是真赏。鉴是赏的前提,赏是鉴的深入。鉴多理性,赏多感性。书法欣赏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绪,及其意境与审美趣味、格调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书家靠手来创作,欣赏者靠眼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另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爱好差异也使欣赏的角度与观点不同。欣赏书法是件难事,而欣赏行草书更难。清人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艺概)。因为篆隶正楷均有明确的规矩法度,这种书体易见书家功力,而行草书虽有法则,然有极大的可变性。所以书家作行草书比写楷书篆隶自由得多,束缚性小。行草书特别是狂草书体形式可以使书家的艺术感受、情怀、性灵得到充分发挥。苏东坡咏西湖的诗很有意思,“水光潋滟晴方好,”可以比喻为篆书、隶书、楷书的欣赏,“山色空蒙雨亦奇”,不正是行草书的变幻、朦胧、深邃、无垠的境界吗?今从笔法、布白、神采诸方面来谈谈书法的欣赏,特别是行草书的欣赏。笔法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永不衰竭的东方艺术,就是有两个因素:一是毛笔所写出的线条丰富细腻,变化无穷;二是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含有自然物象、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行草书与楷书用笔特点不同,“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楷书要求一笔不苟,笔笔独立不相连续,靠笔势、笔意使字贯气,而有飞动之势;行书应用牵引、笔势的动作增加变化,风流潇洒;草书用笔纵横跌宕,绚缦多姿。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行草书在用笔上与其他书体比较,大概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笔法丰富。玉箸篆就是圆笔藏锋一种笔法,汉隶、魏碑一般以方笔为主,行草书的笔法有提按顿挫、方圆中侧、悬针垂露、连绵飞白等,囊括了其他书体一切笔法,而且有些用笔是其他书体所不具备的。宋代行草大家米芾自称其书“八面出锋”,就是说笔势奇宕、笔法丰富。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诸家以隶法作篆,以北碑法作篆,以行草笔意作篆隶,就是为了丰富篆隶的笔法。碑学书家的这种创新,对近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相同,除了结体上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笔法变化。今所见到唐人摹本,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三家。虞、褚为一代大家,其摹本笔意淳雅,但俱带有虞、褚自身笔意在笔法笔势上不及冯摹本丰富而有变化。应该说冯摹本更接近右军真迹的推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侧互用。中锋用笔是书法线条的根本所在,但不等于排斥侧锋;将侧锋视为书法上的“禁区”,这是错误的。线条的变化,从外形上看,无非是曲直,起笔收笔亦不过方笔、圆笔,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但从质地来看,主要就是中锋、侧锋。中锋笔法丰满圆润,元气内含,侧锋笔法锋芒崚嶒,精神外露。中锋为本,侧锋取势,中侧并用,方为上乘。不妨以怀素的草书为例。他的大草千字文似乎比自叙帖更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因为自叙帖以中锋为主,若铁线使转,而大草千字文中侧并举,颠腹互用。正如韩冬郎题怀素草书屏风所形容那样:“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节奏强烈。人们形容书法为“线条音乐”。因为书法线条的抑扬顿挫、轻重徐疾,若音乐的节奏、旋律。毫无疑问,行草书用笔特点的节奏感要比其他书体强烈。然而“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沈尹默书法论丛)。此处的“想象体会的活动”,就是欣赏深化的活动。如黄山谷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其笔意奔放,笔势超迈,其线条“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山回路转,不可端倪,其用笔节奏变化,令人得到“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的艺术趣味。笔法之外还有墨法。墨法与笔法相辅相成,笔飘则墨浮,笔涩则墨沉。关于用墨,书谱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墨法上不是修养有素者,很难参透八字精义。不同书家其墨法也有不同。如赵孟頫笔笔圆润,浓墨富丽;董其昌时有渴笔,淡墨清雅,一润一干,“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清刘墉善用浓墨,王文治喜使淡墨,故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不仅与笔法的轻重缓急相融合,增强了音乐感,丰富了节奏层次,而且行草书墨色变化对作品的情调风格能起到渲染作用,使作品韵味更足。布白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结字非但因时相传,也因人相传。翻开行草大字典,各家各派的写法确是多姿多采。从结字上看,欧阳询的九成宫严谨险劲,其行草千字文也是如此;颜真卿勤礼碑宽博丰腴,其行草祭侄稿、争座位、刘中使帖均与楷书在结字特点上一脉相承。这说明一个书家其楷书行草的结字形式不同,但风格往往是相似的。行草用笔要“流而畅”,结字求“简而动”。在结字上楷书一般是不可以改变笔画的,而行草书却有两大法宝:一是草法,二是牵引。草法在点画线条上是减法,概括而便于连绵;牵引在点画线条上是加法,牵引在楷书中是点画之间的空中动作,不在纸上反映的,而行草书是将点画间的这种动作在纸上表现出来。当然牵引是虚的辅助装饰性的线条,轻盈简括,应与具有结字意义的点画线条有区别。所以牵引线条的取舍处理,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明代草书若祝允明、王宠牵引少,敛整洗练;黄道周、王铎牵引多,横轶缠绕。行气,就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有连贯呼应,顾盼情生的意态。行气不单是行与行的疏密曲直变化,同时字与字、行与行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若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方妙。因此行草不会写在方格上,至多是分行的“乌丝栏”线,若行草书字与字横竖都成直线,状如算子,就索然寡味了。章法就是整幅书法的布白,绘画上称为构图。行草书章法忌平,要活泼而多变化。邓石如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若孙过庭书谱,有人批评为“一字万同,”同时在章法上也缺乏变化,与张旭古诗四帖两相对照,就没有大起大落,显得平了一些。当然后者是狂草,乃有所不同。就是书谱与“二王”墨迹来比较,孙过庭显得循规蹈矩、温温儒雅;而王羲之书则“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若手卷款式,为行草书章法变化提供了驰骋发挥的天地。优秀的行草作品使你感到若卧游九曲黄河、万里长江,与中国绘画的山水长卷,咫尺展千里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一是图,一是书,图易于从自然界联想造境,而书须从内心世界去造境,同样感受其韵味、神采、意境。神采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某书浑雄,某书质朴,某书秀逸,是指风格;某书“书卷气”,某书“金石气”,某书“山林气”,某书“市侩气”,是指格调。杨雄说“书为心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是其人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其人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这是掩盖不了假装不得的。世说新语上有一则曹操的故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说明人的装束位置可以变换,然人的气质、精神、风度总要流露出来。书如其人,也是作假不得的。如号称乾隆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精明的鉴赏家都认为此帖并非小王手迹,而是米芾所临。所以鉴赏书法就要象那位“匈奴使”一样另具慧眼,盖识人鉴书其理一也。因此在书法欣赏评鉴上,尤重知人论世,将其书与时代背景、其人阅历操守联系起来分析,方能深入知道一些奥秘。举例来说,赵孟頫、朱耷、清成亲王都是皇室之裔,赵孟頫作为宋宗室而降元做官,他的字学晋人遵丽媚人,温柔淳厚,没有锋芒,不激不厉,与其做人一样委曲求全,因此“软”;朱耷在明亡后削发为僧,他借书画来发泄国破家亡的一些悲愤之情,他的行草笔画楞头楞脑,冷逸萧疏,字里行间有一股兀傲郁勃之气,还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朱耷那种“哭笑不得”,与清王朝势不两立的情怀跃然纸上。成亲王为嘉庆皇兄,他躬逢太平盛世,没有折腾,是享受荣华富贵的王爷,他虽然热衷于书法,其书法的功夫技巧尚可,但其书的气息与其人一样,平庸缺乏个性,近于甜熟端庄的馆阁体。“龙种本与常人殊”,就是“龙种”也彼此不同。在赵孟頫、朱耷、成亲王的行草作品中,因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而形成的个性心境,不是很明显地流露出来吗?南齐王僧虔说:“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笔意赞)。优秀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要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有临池、读帖的实践体会。没有看过优秀碑帖,又从不拿毛笔的人,其欣赏书法总难入港。二、了解一些书法、文字学以及书法史、书论知识。在欣赏时就能知其所以然,明白其人其事及时代背景、风格流派,方有助于欣赏的深入。三、加强中国文化及其他艺术方面的素养。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文学、戏曲、绘画、民乐以至中医、太极拳等,都有某些相通之处。艺术本无国界,对西方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人来说,欣赏理解书法也不是很难的事。此外,欣赏书法要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传统而把握精粹,但又不为古人所囿,具有发展的眼光。王羲之固然是中国历史卓越的书家,是“书圣”,但不等于他是空前绝后者。张融说得不错,“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时代发展至今天,人们的审美趣味、艺术观念当然与古人不同。秦以前没有隶书,唐以后才有颜、柳、苏、黄各派。书法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欣赏的角度与观点当然也要发展变化。这是历史规律。在欣赏书法中若有什么“要诀”的话,就是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拿古人作品与古人比,也可以拿今人作品与古人比,拿今人作品与今人比。一比就易见高下差别。考察书法作品的优劣,先挂起来看,进一步是入“大雅之堂”,到展览会上去看。这样好的作品回挑出来,差的作品就比下去了。这种欣赏比较应经常进行。再能听听行家的意见,无疑会逐步提高欣赏水平。不要忘记,对于临池者来说,眼界不高,其书艺也不会高的。从这个观点来讲,真正的书家必须是鉴赏家,至少是欣赏水平高的人。书、画、印三者之间的关系(摘自吴颐人编著的篆刻法)一幅书画作品,总得钤上一方或几方印章,才算完整无缺,否则便感美中不足。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征之一。那么,书、画、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艺术上来说“书画同源”,而书法和篆刻又是姐妹艺术。大家都知道,刻印所采用的内容是文字,不论你刻篆书还是隶楷,总得和文字的书写发生关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不能设想一个不懂书法的人会成为一个有精湛技艺的篆刻家,人们常把篆刻说成是“铁笔”,由此可见书法、篆刻二者的关系之深。再则,书法讲究线条、结构、布局、情韵,篆刻也同样如此。但书法又不等同于篆刻。这首先是因为,书法用的是毛笔,篆刻用的是铁笔;书法用的是纸,篆刻用的是石。工具和材料都不同。其次,书法幅式大、篆刻幅式小;书法蘸墨,色黑,篆刻用印泥钤盖,色红。此外,书法作品中真草隶篆各体均有,篆刻虽则各体兼备,但顾名思义,是以“篆文”为主体。至于绘画和印章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在一幅画上钤盖印章不仅仅在于证明作品的真赝,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实和丰富画面,增加艺术效果。关系密切也有三个原因:其一是绘画常借助印章,以作为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或画龙点睛,或压稳重心。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钤印得当,能起到笔墨的作用,甚至能起到笔墨起不到的作用。其二是绘画者常借用闲章来表明自己的志趣或艺术见解,并以姓名印来证实自己的责任感。文辞隽永、含蓄精当的印文往往与画面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所谓“闲章不闲”。其三是从艺术本身来说,书法、绘画和印章都讲究构图(或称章法)。书法中“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原理,既适用于绘画,同样也适用于印章。因此,书、画、印三者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有关的创作原理,却是息息相通的。“美学”及“美”与“丑”(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学”。德文的意译。源于希腊文a,原义为“感性知觉”。研究有关人类审美活动规律的科学。审美识的理论形态。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以“感觉学”(音译为“埃斯特惕卡”,意译为“美学”)为名发表专著称为研究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的科学,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即美。美学从此正式得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此前,内容多附属于哲学、文艺理论等学科。此后,康德、席勒、黑格尔等人,围绕审美意识特点、自然美、审美教育、艺术本质、真善美关系等问题,创立了各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从线上数据看宠物品牌竞争格局和618战况-解数咨询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初中数学专业基础知识解析与预测题
- 2025年热切割技术入门与提高模拟题集
-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护理查房1
- 新解读《GB-T 36763-2018电磁屏蔽用硫化橡胶通 用技术要求》
-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新解读《GB-T 35865-2018粮油检验 稻谷整精米率测定 图像分析法》
- 用电和消防知识培训课件报道
-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制药厂
- 2025年小学数学毕业升学考试易错题型精讲模拟试卷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25至2030年中国酒店布草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中小学校长在2025秋季开学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人心决定温度人格决定高度人品决定厚度
- (2025年标准)供暖采暖协议书
- 2025年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至2030中国非标自动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个人挂靠劳务公司协议书
- 2025年小学生爱粮节粮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 2025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广西公需真题卷及答案
- 重晶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