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主题是打好对联学习的基础.doc_第1页
二月份主题是打好对联学习的基础.doc_第2页
二月份主题是打好对联学习的基础.doc_第3页
二月份主题是打好对联学习的基础.doc_第4页
二月份主题是打好对联学习的基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月份主题是打好对联学习的基础,主要学习内容:1、词性;2、语法,重点是词的构成和一般的语法结构;3、平仄格律知识,请大家在网上下载中华新韵、平水韵。什么是对联对联是由互相关联的对偶句组成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雅俗共赏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又称为“对子”,“楹联”。关于对联的定义,现在还是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称为:“汉字音形一一相反相成的对称文学。”有的称为:“两段体的诗。”有的称为:“挂在竖平面上两侧对仗的日用文体。”说法真是不少。关于对联的名称,有的说叫:楹联,有的说:叫对联。楹联指的是贴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原来只是指对联的一种。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核心是对立统一,也就是形要上下对称,音要平仄对立,义要词句对偶,构成了均衡、和谐、优美的对称法则。“对联”这个名称内涵很明确:“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等意义;“联”,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体现出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具备了以上特征的,就是对联。这些特征,就是楹联通则所阐述的六条基本规则,亦称为“六要素”。有人给对联写了一副联进行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兼有象形、表音、表义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可以用最少文字,传递最大信息。楹联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简明的说:楹联是两行对仗成文的格律文学。下面对此定义涉及的术语稍加说明。两行一副楹联由两行汉字组成,分别称为上边和下边,合称两边。对仗两行汉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两边字数、句数相等,可以不言而喻。成文联文是有意义的。格律文学楹联对平仄、对仗有一定要求,故属于格律文学。由以上特性决定,楹联是独立文体,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格律,就是平仄和押韵。从对联来说,就是平仄问题-这是大多数爱好者比较头疼的问题。对联为了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要依照近体诗的格调讲究用字的声律。声即平仄,是汉语声调的概括。律即平仄排列的规律,要排列得像音乐的旋律那样有节奏、有起伏、有抑扬,给人以美感,得人喜爱。因此。对联的声律是不能缺少的。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文字平仄怎样划分,那些字属平,那些字属仄的问题。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称为古韵。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诗词楹联界已经认可了以普通话作为新韵进行创作,也就是阴平、阳平作为平声,上声、去声作为仄声,也就是中华新韵。 创作时可以用古韵,也可以用新韵,实行双轨制,但有一条规定不能突破,那就是古、新声不能混用,就是说,不能在同一副作品里这个字用古音,另个字用今声。 关于对联的起源对联这一文体,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 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对句;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对句;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国,思而不学则殆”的对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令人叹止。 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彩和韵律。赋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 楹界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关于对联的起源对联这一文体,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对句;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对句;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国,思而不学则殆”的对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令人叹止。 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彩和韵律。赋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 楹界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关于对联的起源对联这一文体,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对句;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对句;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国,思而不学则殆”的对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令人叹止。 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彩和韵律。赋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 楹界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他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高兴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学习资料二:大门联:一槐送祥风,槐花槐豆槐荫旺,甘香似醴;园集雅趣,园景园情园气和,快乐如家。二平畴皆沃土,可刈草莳蔬,村野尘嚣远;雅座尽高朋,共煮茗品酒,槐园乐趣多。题槐香乐园餐厅联一黄河左岸平畴月;槐荫村边乐客园。二十亩果蔬能尽味;一庭情趣不添愁。三村园可度真闲日;草径能隔未了缘。四刈草莳蔬能娱意;饮酒品茗可忘机。五巢燕枝莺同活泼;新宾旧识总新鲜。六三径常青迎雅客;一庭独静悦心神。七田畴雨露滋心绪;村野阳光益寿年。八娱情难得云霞伴;康身可由蔬酒滋。九一片河山思世事;几蓬花草悟人生。十树荫村烟真境界;青蔬脆果淡生涯。楹联知识之二:对联的作用对联之所以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具体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恶;七是宣传广告;八是社会征联。 (1)装饰环境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起到装饰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 如镇江甘露寺联: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 名胜风景联在对联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对联的作用(2)启迪世人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他思想高尚,学识渊博,诗书联均称奇绝。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3)传递感情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寄托之情。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是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是说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 (4)宣传广告对联可以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妇孺皆知,其实在过去人们就知道用对联做广告宣传了,只是未冠“广告”之名罢了。江苏泗水县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酒味冲天,鸟闻成凤;酿糟抛海,鱼食化龙。全联皆言说好,妙在运用了夸张手法,让鸟闻味变凤,使鱼食糟成龙,何况人乎?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妇孺皆知,联曰: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联句声韵平稳,却气势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5)祈祝吉祥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从王安石的春日一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邪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自宋代后,人们在桃符上写对子,那时候叫“春贴子”。墨庄漫录书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题一桃符:“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在宋代,逐步有了写寿联的习俗。 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6)陶冶情*r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从此,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 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揉春为酒;剪雪为诗。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淡为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联句在于言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的道理,但言外之意是说要钱要有个分寸,下联是在说为人不要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要我行我素。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7)鞭挞邪恶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有之,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或鞭笞时风,不一而足。如: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其实不然,“清风”、“明月”各有所指,“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主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8)社会征联征联作为楹联领域里一种独特的应对形式,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征联美谈。不过,古时候悬赏征联并不是很多,但实际上一些即兴应答,文人巧对,实际上也属于征联范畴。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的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征联大赛相继开展,大赛如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请大家多加关注,品味学习,积极参与。 楹联知识之三:对联知识:1、定义:(前面发过了)2、2、对联的称谓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 楹联句式需要一定长度才能有节奏感,韵律感。如果短到每边只有一字、二字,三字,就不称楹联。通常,一字用于书“斗方”,大多是吉祥字,如“福”字、“寿”字、“喜”字等等,可单独张贴,不须成对。二字用于题“匾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两侧都有题额:外侧“涵虚”,内侧“罨秀”,虽然成对,不称楹联。三字可以作门对,例如:“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如今已罕见。楹联每边至少四字。 楹联基本句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且有一定的平仄格律。不讲平仄的巧对,只能算文字游戏。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文字游戏也讲究格律。 楹联知识之四3、对联的种类划分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2)叙事咏物类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很多,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3)抒情言志类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