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试题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2.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A.三公九卿制 B.法律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B保证区域公正性C笼络北方知识分子 D维护国家稳定性5.“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该言论表明此人A.强调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 B.强调了相权对君权的危害C. 否定了中央集权制度D.以废丞相来强化君权6.“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7.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A. 宗法等级制B.皇权专制 C.中央集权制 D. 分封制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秦朝开创的制度为后世沿用9.“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C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10.“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文中的“它”是指A.太学 B.书院C.察举制D.科举制11.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A君主专制制度 B监察谏议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1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13.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14.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15.唐朝女皇武则天曾想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遭到大臣狄仁杰和王方庆的反对,其理由是:“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武则天经过审慎思考后立李显为太子。这表明武则天A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B重视家族血缘关系C遵循了“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D重视祭祀祖先观念16.“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17.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8.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9.黄宗羲“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该论点实际上指出在丞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丞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20.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2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D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22.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A宰相专权 B强干弱枝 C地方困弱 D过度分权23.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24.“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25.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六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中央政治制度?与图一、二相比, 图三有何显著特点?(3分)(2)图四中的机构是谁设立的?这个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2分)(3)与图六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图五有何明显特点?(2分)(4)上述图片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3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在含义和职能方面有何不同。(4分)(2)依据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历史作用。(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28.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7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6分) 29.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30.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而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4分)31.对古代国家治理方面的做法,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警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请分析材料一中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的作用与局限。(4分)三省六部制形成于何时?有学者认为“该制具有民主色彩”,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5分)(2)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试卷答案1.B 考点:科举取士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因此A不对; “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说明财富没有读书重要,因此排除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联系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经”应是指儒家经典,因此B符合。2.C科举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本题选C,A、B、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3.C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亭乡秩、啬夫、游徼”等关键信息可知,“秦制”是指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答案选C。4.A科举制度。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可知其基于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5.B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的大意是:自秦朝灭亡后的朝代,所有统领天下的人,都不借鉴秦代设立宰相的问题,常常危害到国君的,其原因就在于(宰相)擅权、作威作福。A、C、D三项未体现材料意思,排除,故选B。6.D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代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所以,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也就从此中止了,所以,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只能是郡县制。7.A宗法制。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由此,不同等级死的称呼也就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是宗法等级制。故选A项。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建立皇帝专制制度;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在秦朝时期建立的;D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隶属关系。8.D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材料“虽死犹存”是对秦朝对后世影响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主要是指秦朝对全国的统一及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9.B宗法制。材料反映了宗法制下的王位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继承人”。“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因此选择B。A错误,C没有体现,D是现象,排除ACD。10.D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保证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并扩大了统治基础。符合材料要求。11.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理解。由材料中的“国家”与“州县”、“纤毫尽归之于上”等历史信息点,不难判断C是正确选项。12.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的信息说明鲁君有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本题选择B。13.C宋代的社会政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负责军事的最高中央机构是枢密院,答案选C,A负责地方财赋, B负责中央行政事务, D项出现在清代。14.A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维持弛道畅通”就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A 项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A,B、C、D不符合题意。15.C16.C17.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18.D19.C20.B21.B22.B23.A24.C25.D26.参考答案:(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丞相;(3分)(2)雍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分)(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统一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分)(4)君主和丞相、中央和地方(3分)试题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从图一看,在中央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图二皇帝之下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三撤销三省,废除宰相,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图四的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它的设立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3)图六是西周在地方上实行的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图五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7.参考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4分)(2)职能: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3分)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制皇权。(回答其中二点即给4分)3)适应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2分)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试题分析:古代政治制度。(1)先秦时期指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要找到其不同,据材料信息“当 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 “ 正式官名”来归纳即可。(2)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 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教材相关知识来回答。(3)考查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回顾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由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上,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力,而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在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不断加强君权而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28.(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答三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4分)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3分)(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29.参考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主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选官制度。(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即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察举制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归纳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放宽录取标准”等信息归纳其特点。(3)主要考查学生观察数据表格,获取历史规律的能力。由题中材料“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可知寒门子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扩大了统治基础与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选拔权利由地方收归中央,也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4)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的能力,谈评价要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偏激的虚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综合练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历年招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难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同步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2025九江老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达标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章节测试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教师招聘成语考试真题及答案
- 后厨员工考试题及答案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章节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护士技能考试真题及答案
- 自动控制原理期中考试及答案
- 保险基础知识培训
- 口腔药品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教育系统学校中层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含答案)
- 养老院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DB32-T 5192-2025 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
-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日语试题(含答案)
- 时事政治讲座课件
- 四次侵华战争课件
- 2025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公安辅警、法检系统辅助文员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公开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