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题源1王维王维的过香积寺秋夜独坐新晴野望山居即事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等诗作曾先后入选各省市的夏、春季高考题。王维早年受道家思想影响,在精神上去欲求真,追求自然美好的意境,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后期他因社会的打击而彻底禅化,晚年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后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他的作品特点: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逸萧散的情趣,如鸟鸣涧辛夷坞等。边塞诗,多豪迈昂扬、意境雄浑,是诗人自己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的流露,也是盛唐气象的反映。如从军行观猎使至塞上等,另外如,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咏史诗,如西施咏班婕妤息夫人等,悲惋深沉,讽喻时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赠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注太白: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1)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答:(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答:(2)两首诗均有“独坐”,而诗人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2杜牧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古文学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曾作阿房宫赋以讽喻当世。其又善论兵,曾注孙子。然而晚唐正处于多事之秋,他又秉性刚直,不媚权贵,故遭人排挤,仕途不达。尽管忧国忧民之心常怀,然而经邦济世之才难举;加上其悲情的人生际遇,使得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凄厉壮美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诠释和异样的语境感悟。寄远齐安郡中偶题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作品特点:明快清丽:杜牧的诗歌吸收盛唐和六朝诗的艺术成分居多,他追求既不与盛唐诗雷同,又不迎合时俗,他放远目光,多方吸取,兼采古今各家之长。杜牧诗的艺术继承主要受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四家影响。他从李白诗中学习“清新”的风格,从杜甫诗中学习诗句的凝练,从韩愈诗中体会气势的豪迈流转,从柳宗元诗中品味简洁与清峭的神态,最终形成了他个人“明快清丽,俊逸豪爽”的新风格。以景做语:他善于选取清新明朗的景物来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而富有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他既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勾勒鲜明的景物意象,又善于把悠远的情思寄托在具体画面之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诗的末尾用上一句“景语”,以别致的情意而托物言志。以诗论史: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一般都有较深刻的思想,都能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评论其得失,表示今昔之慨。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宣州注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宣州:今安徽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对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颔、颈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答:(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答:3韦庄韦庄,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明朗;绝句情致深婉,意蕴丰富,发人深省;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重要代表作家,其词作注重情感的抒发,创作个性鲜明。含山店梦觉作金陵图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作品特点:唐末诗史:韦庄的诗被看作“诗史”。首先是唐末社会现实的诗史,包括唐末战乱的真实描绘、藩镇割据的真实反映、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三个方面。其次还是末世士人心态的诗史,包括失意不平、羁旅愁情和隐逸情怀三个方面。这些诗在唐末诗人中具有代表性,可视作唐末一代士人心态的诗史。感伤基调:韦庄的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诗中感伤之情不但普遍、深刻,而且真挚、深厚。这在唐末诗人中很有代表性,其诗也因此成为唐末感伤诗作的突出代表。清丽风格:清丽是韦庄所追求的审美品格,韦庄擅长选用自然界中清疏爽朗的自然意象,并形成很有特色的意象群落。典故运用新奇、可爱。语言方面,笔调清新,色彩明丽,语句晓畅。他以清词丽句来表达无限感伤之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感境界。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寄人唐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中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答:(2)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注平。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1)诗歌颈联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2)诗人与东吴生相遇可谓百感交集,请简要说说诗中蕴含的感情。答:4辛弃疾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送人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作品特点: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凡当时能写入任何其他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要广泛得多。辛弃疾将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创造了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形成了一种踔厉风发、喑呜沉雄的词风。以文为词:他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容,从而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善于用典:他善于运用古人的语言,寓典故于词内,打破了历来词家用语的狭小天地,扩大了文学语言的使用范围,论语孟子左氏春秋离骚史记汉书等, 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刚柔并济:他在强化词的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温柔婉约的审美特质,形成刚柔并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他的词中有慷慨豪壮的语言,也有风情婉娈的语言;有雅洁绵密的语言,也有朴素清新的语言。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2)下片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注茶瓯:一种茶具。香篆:焚香时所起的烟缕。(1)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的行为表现和_的对比,抒发了_的感慨。(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答:5刘禹锡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和杰出的散文家,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同为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合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乌衣巷望洞庭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诗歌特点:骨力豪劲:刘禹锡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他的诗迥异于他人风格的主要特征是骨力豪劲。他一反过去封建文人贬谪后的忧愁悲伤,歌出了一曲正气凛然的壮歌。文人遭贬后或饮泣无穷,或凄楚惨然,或哀婉欲绝,或自甘沉沦。相形之下,刘禹锡贬谪时期的一些诗作,却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现实。如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意气风发、豪迈的秋的高歌。 立意警拔:他的诗注重立意,在选材构思、塑造形象上,都能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他的不少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抒发渴望统一的愿望;或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屈的精神面貌,立意大都深刻警拔。取境明丽:刘禹锡在诗歌中喜欢用“境”字,而且对诗歌艺术的“取境”问题有明确论述。他所造之境,从总的倾向来说,往往寓明丽于高远之中,绚烂华赡而不失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得力于诗人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优美的情思。构思巧妙:刘禹锡的诗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正是由于他重视诗歌技巧,创作态度严肃,因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为当世人所称道,也为后代人所崇尚。深于影刺: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指斥尖锐,嘲讽辛辣,矛头指向当朝的权贵弄臣。如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深沉隽永。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始闻秋风:此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君:诗人。我: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飕飗(li):寒风吹动。眄(min):盼望。(1)请赏析本诗的颈联。答:(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品味“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真”的表达效果。答:(2)本诗题为“赏牡丹”,诗人为什么用一半篇幅先写芍药和芙蕖?这是什么描写方法?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答:6苏轼苏轼的醉翁操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望湖楼晚景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海棠阮郎归初夏望江南超然台作东坡红梅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诸多诗作近几年相继入选高考语文试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古文方面,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方面,他提出词“自成一家”的理论,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他的诗歌特点:以文为诗,理趣取胜:苏轼将自由奔放的风格和缜密的观察、细致的表现巧妙结合,文理自然而又小中见大,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揭示理趣。才气纵横,运思巧妙:苏轼以才气为诗,挥洒自如,一泻千里,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意境深妙,景、情、事、理交融:苏诗注重用心灵去感受自然,致力于心与物、意与物、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大气、清新的新局面。特点为:题材广泛,无所不包:苏词大力描绘了日常交际、闹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隆丽景色,又充分抒写了豪迈奔放的个人生活及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以诗为词,表现丰富: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a.使用词序,既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又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b.大量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游赏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注菰黍、昌歜:席间食品。琼彝、玉舟:酒壶、酒杯。(1)本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答:(2)下片末句“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十月初词人路过寿州之时。这年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十月至颍口(今安徽寿县附近)。江海:杭州。(1)结合全词简析“秋兴”的内涵。答:(2)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艺术特色。答:7韦应物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人物。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机。代表作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与陶渊明合称为“陶韦”,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秋斋独宿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诗歌特点:清雅闲淡:韦应物的诗皆有一种真挚深婉之趣,落笔自然清妙。诗人受到陶渊明自然闲淡品格的影响,许多诗作都表现了陶诗余绪。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语言风格,韦诗均与陶诗相近。伤感哀怨:伤感哀怨是弥漫整个大历诗坛的情感基调,也是贯穿韦应物隐逸诗歌的主轴情感。与其他大历诗人不同的是,御前近侍的经历曾让他真真实实地触摸过盛唐的繁荣与辉煌,因而他更能从中体会出时代的巨大落差。而这种落差也真真切切地反映在他的诗作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决定了他仕途的坎坷与波折,也注定了他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写实倾向:韦应物的隐逸诗继承了前人,但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其作品中流露出了浓郁的写实倾向。其代表作观田家中描绘的春耕场面,颇有生活气息,而“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流露出对劳苦农民的关怀。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未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本诗四联都关涉雨境,请就此对颔联和颈联加以分析。答:(2)本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送别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1)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答:(2)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8梅尧臣梅尧臣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他在诗坛上声望很高,和苏舜钦齐名,被称为“苏梅”。他提出与西昆诗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对开辟宋诗的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克庄后村诗话中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送何遁山人归蜀东溪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诗歌特点:平淡而深远:梅尧臣的诗歌中一个贯串始终的特征是平淡,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质朴淳厚的诗风。他所追求的平淡,并不是索然寡味,而是一种苦心营造出来的古淡深远。这种“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宋人后来逐步明确的古雅、朴拙、简淡、闲静、深远等风格理想。描写精巧:观察仔细,构思命意力求深刻。这也是宋诗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梅尧臣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推进。在这方面他实践了自己反对浅俗,追求“意新语工”的诗歌创作主张。梅尧臣成功的作品,大多包含一些深刻精巧的描写。题材扩展:中唐以来中国诗歌题材已表现出日常化的倾向,梅尧臣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他的诗绝大部分属于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描写与吟咏。他善于在一些以往诗人不甚经意的地方发现诗意,捕捉诗题。因而诗歌题材不避琐屑,细大不捐。这种题材上的平凡化、家常化是此后宋诗发展的基本特征。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寒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草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注庾郎: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官服。(1)词人在词中借“草”这一意象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请加以简要阐述。答:(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答:9元好问元好问是金元之交的第一诗人、第一词人、著名散文作家,当时新兴诗歌、散曲的倡导者与作者。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词能于豪放之中融入婉约的韵致,形成清雄顿挫而深婉明丽的风格,成为辛弃疾之后金词坛的一位大家。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点绛唇(醉里春归)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诗歌特点:悲壮慷慨的感情: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在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对于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国家的危急形势,诗人深感悲怆沉痛,但字里行间仍充溢着一股慷慨壮烈之气。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元好问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个人的遭遇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弛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的省察。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上,元好问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他对近体诗的声律拗句等诸多诗歌艺术技巧能够熟练驾驭和灵活运用,从而使他的诗歌韵味深远,感人至深。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小圣乐元好问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注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注海榴:石榴。(1)“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答:(2)作者在这首散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答:(2)借花说理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作赏析。答:10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清朝著名词人。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纳兰性德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英年早逝的他留给我们的是一首首“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的词。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词的特点:纳兰词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真切、自然的风格特点。写真意,抒真情,语言优美流畅,形式和谐自然。如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还有像“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有泪如潮”“天上人间一样愁”这样自然、亲切的词句随处可见。纳兰词虽缘自“真”,但并没有流于浅薄,而是善于营造凄婉意境: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意蕴藉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表达孤寂之情。因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恋人雪梅被选进宫,纳兰倍感孤寂痛苦,这首小令用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瓶梅、心香等物象深刻表达相思的凄苦,其意境和物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实景的描画,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轻灵凄婉,深沉感人。纳兰词虽缘自“真”,但并没有流于表象而平铺直叙,一是重比兴,二是有寄托。如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这首词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寄托了词人的心志,产生了“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热点预测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答:(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注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骊山语:太真外传载,唐玄宗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比喻感情忠贞,至死不渝。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薄幸:旧时称男子负心、薄情。(1)这首词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典故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答:(2)“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几百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请你从词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答:答案精析热点题源1王维1(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对比(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怀,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地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用典(类比)。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穗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2(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解析本题要求对两首诗歌作比较阅读。两问指明了两首诗所写的夜景不同、心境不同,这就给考生指定了鉴赏的脉点。王诗一个“悲”字,一个“空”字,点明了情感内容。相对而言,周弼的情感隐蔽一些,要读者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才能进入。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一个无人干扰的静谧的夜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与哲人对话,或神游于书中的境界,那么,“虚堂”“独坐”自然是“正中下怀”,诗人不仅不感到孤寂,反而会从心底里觉得“得其所哉”。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景物)的能力,关键处是“具体说明”,要“具体”,就要把“不同点”的“点”都点出来。第二问,仍然是诗歌形象的赏析。“简要分析”,就是在指明心境后,还要“简要”说明什么因素(景象、物象等)起到了表达这种心境的效果。2杜牧1(示例一)颔联:景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示例二)颈联: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2(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回乡路远,醒时天已大亮。实写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2)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3韦庄1(1)韦诗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张诗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2)同:这两首诗后两句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予其以生命。异:韦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张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2(1)对比。诗人将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作对比,突出了寒门的苦辛和豪家的富贵,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透露出对自己十年身世的悲伤之情。(2)沦落天涯、流离失所的漂泊感。对统治者的不满。老当益壮的激情,以及期望社会臻于至治的心理。4辛弃疾1(1)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表达了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2)下片最后两句词人表面上很自信,其实是自我解嘲。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2(1)内心感受春光易逝,人生易老(2)词人运用拟人手法,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5刘禹锡1(1)颈联中“动”和“开”两个动词用得好,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沙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这种潜藏的力量就是秋风的力量,因此,这一联又是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下一联直抒胸臆,豪情不减,扶病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2)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颂,表现了诗人倔强进取的精神(或: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诗人心里渴望像骏马那样驰骋边陲,像大雕那样展翅云天,即使带病也要上高台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2(1)“真”字加强语气,对牡丹高度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2)诗人先写出芍药和芙蕖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烘托(反衬、衬托也可)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芙蕖“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另外,诗人的石头城乌衣巷两首诗也均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前者,题为“石头城”,却不从“石头城”入手,而是先从周边的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荒凉与衰败;后者,通过写“乌衣巷”周边的野草花,表明其荒凉意味,烘托王谢等世家大族已经没落的历史兴亡之感。6苏轼 1(1)运用了比喻手法,歌女的眉黛如山,酒后的醉眼流波。(2)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2(1)秋景萧瑟,仕途失意,旅途奔波,思念朋友。(2)对面落笔,以景结情。词人设想朋友在岸边长久地眺望江上,可谓从对面落笔,更见深情;一派念友之情尽收无尽苍茫云烟之中,韵味悠长。7韦应物 1(1)颔联,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颈联,江岸之远树,栖身于雨幕;海门望而不见,自然也看不见行人,倍感凄楚。(2)直抒胸臆。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2026届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双柏县2026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食用油厂不合格品处置办法
- 2026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盐厂原料出库准确率细则
- 【《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现状及对策建议》19000字(论文)】
- 2026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金属制品生产线项目技术方案
- 纸张质量监控技术规定
- 2025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市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专项质量护理管理制度
- 现金采取限额管理制度
- 2025-2031年中国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机械加工生产工艺流程图
- (高清版)DB41∕T 742-2012 公路折线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施工规范
- 国开(四川)2024年秋《地域文化》形考任务1-2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
- 高中数学大题各题型答题模板+必背公式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自考08257《舆论学》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高考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填空(每天打卡)
- 20G520-1-2钢吊车梁(6m-9m)2020年合订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