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 (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 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二)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郑伯克段于鄢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2)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有个叫颖考叔的,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颖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颖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一、文字方面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 异体字5、“不义不暱。” 暱昵 异体字6、“庄公寤生。” 寤 牾 通假字 倒逆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 通假字 赐予二、词汇方面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4、“况君之宠弟乎?”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过了不久。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修茸城郭。聚:聚集民众。缮:修缮。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启:开门。 11、“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12、“遂寘姜氏于城颍。”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羹:带汤的肉食。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遗: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患:忧虑,担心。 17、“颖考叔,纯孝也。”纯:敦厚。 18、“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扩展。 1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永:长久。 20、“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2宾语前置句式“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 “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君何患焉?”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3习惯句式“佗邑唯命。”“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4虚词用法举例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如:“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其语气词。“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在句中加强反问。“其是之谓乎!” “其”在句中表推测。 【】 工具书的编排体例 一、工具书的体例1、编排方式 按部首和笔画编排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不同。 部首是字典辞书编撰时,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起,这个共有的偏旁作为部的标志。 第二、 不同字典辞书的部首设置不完全一致。 说文解字540部。 康熙字典214部。 新辞海250部。 汉语大字典200部。 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按四声和平水韵106韵排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注音字母排列。 新华字典按汉语拼音方案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四角号码新词典按照四角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常用的有三种: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反切:古代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某某切”。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1958年我国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用罗马拼音字母注音。3、释义方式 直训: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义界:就是下定义。 描写: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譬况:用打比方的方法解说事物。 二、常用工具书介绍1、说文解字东汉 许慎 540部 9353字2、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47000字。214部。 3、汉语大字典:目前搜集单字最多的字典,56000字。200部。 4、辞源:阅读古籍和文史研究的工具书。按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辞海:综合性辞书。除单字外,主要收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以及学科术语。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6、汉语大词典语文辞书中最宏富的一部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研究秦汉代经传中虚词的著作。收虚词160条。以古汉语声母为纲,分为十卷。 8、助字辨略 清刘淇。专讲古汉语虚词。 9、词诠近人杨树达。解释古代虚词的书。引证较丰富。按注音字母编次。10、诗词曲语词汇释 近人张相著。专解释唐宋金元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 第四讲 汉字的构造 六书的前四书一、“六书”1、“六书”的提出先秦时代就开始了。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周礼地官保氏和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叙“六书”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分析、归纳出的分类。许慎在说文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来,经过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人们所谓的“六书说”。2、许慎的“六书”说(1)名称和顺序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四体二用” “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提出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后二书: 转注、 假借用字法前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结构类型;后二书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发展的方式。后人归结为“四体二用”。 二、“六书”详解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象形字的符号性表现在它强调突出对象的特征。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表示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显示出很大局限。但却为指事、会意、形声字创造了条件。许慎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诘诎”意思是弯曲。“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意思是,画成事物的样子,笔画随事物的外型弯曲。“象形”所表示的是有一定外型的具体名物,有形可象。字形与意义在形体上同一。如“日”字像太阳,“月”字像月形。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是说看上去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常表示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往往是在象形字上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指明所表示的范围。指事字在汉字里数量最少。3、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由几个符号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意义。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抽象名词。这类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用象形的方法来表现。分析会意字的术语:从某,从某。会意字的各组成部分叫“意符”。会意的情况两种,后一种时代较晚,数量也少。比形象事在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时代,会意字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合字会意秦汉以后,汉字的象形性减弱,新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义来会合成义的。 歪,不正即是歪。 尘,小土为尘。 尖,上小下大即是尖。 岩,山石为岩 粜,出米为粜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形符表示意义类属,声符表示读音分析形声字的术语:从某,某声。 如: “梅”字,从木,每声。 分析形声字应注意1,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條、倏、脩、修形符在右下角。颖、颍形符在左下角。佞形符在右下角。哀形符在中间。裏、裹、衷声符在中间。 從、徒声符在右上角。辩、辨、瓣形符在中间。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锦、钦金是声符。钊、到刀是声符。视、祁示是声符,和禾是声符。蚀食是声符。孟皿是声符。 问、闷门是声符。3, 省形和省声 形声字形符省简的叫省形。形声字声符省简的叫省声。豪从豕,高省声;融从鬲,蟲省声;星从晶省,生声;釜从金省,父声;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分为“主音”“主意”“主形”三派。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没有为它们专造字,而是从现有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三、汉字的演变对汉字的影响(一)汉字的演变汉字书体演变的主要线索: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二)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对汉字的影响有三个方面:1,汉字形体的简省或讹变2,汉字部首形体的变化3,偏旁的混同四、汉字本义的探求(一)本义本义一个词诸多义项中有文献证明的相对最早的意义。 (二)探求本义的方法探求本义,必须分析字体,引用文献。如“诛”字,有诛杀义,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谴责义, “于予与何诛?”有责求义, “诛屦于徒人费,弗得。”掌握汉字构件的意义特别要掌握意符的意义。 从“頁”的字都与头有关。如: 颠 头顶。 “有马白颠。”题 额头。 “彫题黑齿。”颜 额头,也指颜面。 “颜色憔悴。”顾 回头看。 “王顾左右而言他。” 当然,形符一般只表示字的意义属类,不能直接根据意符确定本义。但形符对意义的提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字多义的情况下,根据形符可以找到本义。理有管理、道理、条理、治疗、治玉等义。根据意符“玉”,可知“治玉”为本义。如能掌握一批形声字常用的形符,对理解字义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讲 鞌之战一、文字方面1、“师陈于鞌” 陈阵 古今字列阵。鞌鞍 异体字这里是地名。 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 通假字剪除,消灭。 3、“旦辟左右。” 辟避 古今字 避开。 4、“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异体字 弯下身子。二、词汇方面1、“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病,伤重。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贯,穿入。 3、“左轮朱殷。” 朱殷,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4、“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地势不平难行。 5、“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穿上。即,走向。 6、“右援枹而鼓。”援,接过来。鼓,击鼓,动词。 7、“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逸,狂奔。败绩,军队崩溃。 8、“三周华不注。” 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9、“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毙,仆倒,倒下。 10、“请寓乘。”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11、“骖絓于木而止。”骖,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12、“属当戎行。”属,时间副词,适,正好。当,担当,任职。 13、“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辱。 14、“摄官承乏。”摄,暂时代理任职。 15、“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16、“载齐侯以免。” 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17、“赦之,以劝事君者。”劝,鼓励。三、语法方面1、 词类活用(1)“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2)“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3)“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 被动句式(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 (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及 :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 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 例如:“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连词,和。 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介词,表示凭借,用。 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第六讲 古书中的用字【】 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1、 什么是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写,就形成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例如 “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2、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除表本义,还表引申和假借义。表词功能扩大后,为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原字为基础造出新字,来分担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本义是畚箕。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成为它的最为常用意义。为了区别,原字增加意符“竹”,造出了专门用承担“畚箕”义项的“箕”,。“其”和“箕”在畚箕意义上形成古今字。 3、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今字承担本义 “州”本义是水中陆地,引申表示九州、州郡,于是用今字“洲”表示本义。 “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借用表队列义,于是用今字“坠”表示本义。 (2)今字承担引申义 “取”的本义是获取,引申指取女人做妻。专造“娶”字表示。“娶”承担引申义。 “解”的本义是分割,引申为松懈,造“懈”来承担引申义。 (3)今字承担假借义 “齐”的本义为平,借来记录“齐敬”的“齐”,表示对祖宗的崇敬。后来写作“齋”。“齋”承担的假借义。 “辟”本指法制,借来记录“躲避”的“避”。后来造“避”字承担假借义。 (二)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音义全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 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就不是异体字。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后分化成两个不同形体。古书中作为鸟名的“乌”和作为介词的“於”分工明确。因此不能算是异体字。 2、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结构不同如:泪,从水,从目;涙,从水,戾声。 (2)构字部件不同如:睹,从目,者声;覩,从见,者声。溪,从水,奚声;谿,从谷,奚声。以上为变换形符构成异体。 綫,从糸,戔声;線,从糸,泉声。粮,从米,良声;糧,从米,量声。以上为变换声符构成异体。 迹,从辵,亦声;蹟,从足,责声。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变的异体字。 (3)部件位置不同 和咊;群羣;鞍鞌(三)繁简字1、什么是繁简字简化字以及与其相映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2、必须注意:(1)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些来源于意义不同的同音字。如:“後”简化为“后”,兼有先后和君主两个功能。在阅读时需要辨析。(2)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中的某个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音义不相同的两个字。如:“臘”简化为“腊”。本义指年终祭祀祖先鬼神,即臘祭。腊,本义为干肉。臘简化后,和“腊”混同。需要加以辨析。(3)两个字共简为一形有些简化字对应两个以上繁体。阅读时要判别代表的是哪个词。 如简化字“钟”对应“鍾”、“鐘”两个繁体字。要辨析它是表容器还是表钟鼓。 (四)假借字1、什么是假借字如果一个字所记录的词义不是本义或引申义,那么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託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为它专造字,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来记录它。为了区别,又造了“暮”表日暮。“莫”和“暮”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地支等。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它造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叛”“畔”; “拒”“距”; “修”“脩”。 “早”“蚤”; “伸”“信”; “飞”“蜚”;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1赵太后:即赵威后,赵孝成王的母亲,赵惠文王的妻子。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宠爱的幼子。质:抵押品,这里指人质。 3强:极力。 4明谓:明白地告诉。左右:侍臣,指太后身边供职的人。 5唾其面: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卻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1左师:官名。触龙:人名。 2盛气:怒气盛。揖:作拱手礼。史记作“胥”,通“须”。等待的意思。 3徐:慢慢地。趋:快步走。 4谢:道歉。 5病足:脚有毛病。 6曾:竟然。 7窃:谦敬副词,私自。自恕:原谅自己。 8玉体:敬词,尊称对方的身体。卻:有毛病。 9望见:对别人表示尊敬,不敢近前,只能远远地观望。 10辇:用人拉挽的车子,秦汉以后专指皇帝的车子。 11得无乎:该不会吧!衰:减少。 12耳:语气词,罢了。 13今者:最近。殊:很。 14强步:勉强走走路。 15少益:副词连用,稍微逐渐地。耆:喜爱。 16和于身:使身体舒适一点。 17色:脸色。少:稍微。解:和解,缓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1贱息: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舒祺:触龙的小儿子。 2不肖:不贤,没有出息。 3怜:疼爱。 4补黑衣之数:指在宫廷侍卫中充一员。黑衣:当时王宫侍卫皆穿黑衣。 5没死:冒死。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即禀告。 6敬诺:表示答应,同意。几何:多少,这里指年龄多大。 7填沟壑: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死后无人埋葬,尸体被扔在山沟里。这句说,愿趁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 8丈夫:男子的通称。 9甚于妇人:比妇人(爱得)厉害。 10异甚:更厉害。异:副词,更,特别。 11以为:认为。媪:古时称老妇人为媪。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燕后:指赵太后的嫁给燕王为后的女儿。贤于:即胜于,超出。 12过:错。 13不若:比不上,不如。 14计:考虑,打算。 15持其踵:握着她的脚后跟。这里指送别燕后时,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摸着燕后的脚后跟,意为舍不得她远走。为之泣:为她(远嫁)哭泣。 16惦念、感伤她的远嫁。 17哀:哀怜。 18祝之:为她祷告求福。 19一定不要让她回来。古代诸侯之女出嫁别国,除非被休弃或所嫁之国覆灭,才能回到娘家,所以赵太后害怕女儿回来。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20岂:表反问的副词,难道。 21希望燕后的子孙后代相继做燕国的国君。 22然:对的,正确的。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1世:代,父子相继为一代。 2赵之为赵:赵国成为赵国,即指赵氏立国的时候。 3侯:名词用如动词,受封为侯。 4继:动词用如名词,继承侯位的人。 5微独:不只是。 6诸侯:指其他诸侯国。“诸侯”二字之下承上文省去“之子孙侯者,其继”等字,意为其他的诸侯国子孙封侯的,他们的后代现在还有在的吗? 7不闻:没有听说。 8此: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论之事。其:代词,指赵主和诸侯之子孙封侯的。 9奉:俸禄,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俸”。劳:功勋。 10挟:持有。重器:指贵重的器皿、宝物。 11尊:使动用法,使尊贵。 12膏腴:肥美,肥沃。 13而不趁着今天使他为国家建功。 14山陵崩:委婉语,称国君死,这里指赵太后去世。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 15自托于赵:在赵国立足。 16以:认为。短:短浅。 17恣:听任。所: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指长安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1约车:套车,准备车马。乘:一车四马。 2质:动词,作人质。 3子义:赵国有识之士。 4恃:依赖,依靠。 第八讲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难点,是汉语词义变化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大致如下:(一)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这反映了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如“父”、“母”、“兄”、“弟”、“心”、“耳”、“手”、“口”、“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等古今没有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钓”即用鱼钩钓鱼。 “秕”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二) 古今词义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1、 旧词死亡社会观念的改变使有的词被其他词语取代。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倡优”指表演歌舞杂技的人。现在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不用了。 有的词随着历史事物而消亡。 如:“膢”是古代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这中祭祀形式消亡,“膢”这个词就不用了。 2、 古今同字异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不同的词,该字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如“抢”今天表抢劫义。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是触碰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相当小,容易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分辨。 “凡公女嫁于敌国”。指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但是人们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国家。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劝”在古代表示鼓励、劝勉。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从现代语出发,把“劝”理解成劝说。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变化1、词义扩大。指古义小于今义。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焚”本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 “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牙而导致遭受围猎。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古汉语许多词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形。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2、词义缩小词的古义的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缩小。3、 词义转移两事物之间相似或接近,词义由指甲变为指乙,词义转移。 “夸父与日逐走。”“走”本来指跑,后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兵”本来指兵器,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再由兵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本来指案件,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二) 词义的感情色彩和轻重不同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吹嘘”现在指说大话,并且含贬义。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在古代指得力助手,。“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下流多谤议。”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今天指品德恶劣,明显贬义。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是中性的。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现在“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也有的词现代转变为褒义,而古代含贬义。如现代“锻炼”一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含有褒义。在古代“锻炼”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轻重变化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如: “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用副词“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 “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 “子为父死亡所恨。” “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 “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今天“恨”的词义比古代重多了,意思是痛恨、怨恨,。三、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1、根据词所处的上下文从语境上分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在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 “睡”是打瞌睡,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足以说明而不是躺下睡觉。 2、分析字形。 如:“醒”的古义是酒醒。“醒”与“醉”、“酣”等字一样从酉,因此字义与饮酒有关。再如“劝”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奋力。 从“力”不从“言”。3、从成语中去考察。 如成语“走马观花”。“走”有跑义。成语“揭竿而起”。“揭”义为“举”,成语“举世无双”,“举”有全义。4、从同义词、反义词上分析。同义词并用如“臣虏”、“货财”、“宫室”、“辅相”。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进退”、 “穷达”。 并列复合词的词素一般都是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可以提供考察词的古义的线索。我们可以由一个已知的词素意义去了解考察另一个词素的古义。如复合词“觉醒”说明“觉”与“醒”同义,它的古义是睡醒。复合词“寒暄”中的词素“暄”古义是温暖,与“寒”相反。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探求本义的方法 引申的途径一、词的本义1、 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探求本义的途径(1)分析字形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 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射其右,毙于车中。”“斃”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文献看,古书里“斃”多表示仆倒义。二、词的引申义1、 什么是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 引申义的特点(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如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如 “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關”,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例如: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引申为不稳定、危急、危险。 “虚”本义为大丘,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概念彼此牵联。 例如: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冢。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引申为时间单位。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2) 词义引申的趋势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从个别到一般“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江”、本来专指长江,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3、 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形音全同。但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例如: 语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 说是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改读shu 有的引申义还另造了新字。 例如: 弟由弟弟引申为敬顺兄长,造了“悌”字。 解由分割引申为懈怠,造了“懈”字。 三、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通过类比互证,揭示词义的系统性,掌握词义引申的规律,成组成串地掌握相关词的多种意义。收到以简驭繁的作用。这样了解其所以然,弄清了词义引申的来龙去脉,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词的有关意义了。 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具”的本义为备办饭食,因而可引申为饭食,所以称粗劣的饭食为“草具”。 “缮甲兵,具卒乘”。“具”在此指的是准备步兵和战车。 由备办饭食引申为泛指准备、备办。 “良乃入,具告沛公。”即把全部情况都告诉刘邦。 准备的目的是齐备,由齐备义虚化为副词,表示全都。 第十讲 判断句【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要求重点掌握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一、定义:判断句是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注意:1、语义上不表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2、判断句不是动词谓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例如: “夫执舆者为谁?”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误解。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二、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加上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这”。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是”充当主语的如 “是社稷之臣也。” “是”充当谓语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即认为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的前面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此是何种也?”这是战国时期的。 “是是帚彗。”这是汉代的。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是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还可以在主语后“者”复指主语。 1、 主语+者+谓语+也。 2、 主语+谓语+也。3、 主语+者+谓语。4、 主语+谓语。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 表示类属。 “滕,小国也。” 2、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 表示主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4、 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第十一讲 被动句。【】 被动句的辨认一、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主语“季氏”是动词“伐”的发出者。这是主动句。 2、 被动句主语是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 主语“郤克”不是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受事者,这句是被动句。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拘”是被拘禁,“放逐”是被放逐。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拘”和“放逐”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除”的意思是被除掉。主语“蔓草”是“除”的受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问题学生教育策略
- 人防专业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餐饮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探讨
- 黑龙江省安达市四平中学2026届数学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租房合同协议书范本全书
- 中国银行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2025秋招英文面试20问及高分答案
- 工商银行常德市临澧县2025秋招笔试英语阅读选词题专练30题及答案
- 中国银行哈尔滨市依兰县2025秋招笔试金融学专练及答案
- 工商银行安顺市平坝区2025秋招英文面试20问及高分答案
- 邮储银行吉林市桦甸市2025秋招笔试数量关系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产业政策调整下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数据结构(Java语言描述)(第2版)教案全套 张静 单元设计-单元1-8 数据结构与算法 -哈希表
-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第三章 平面设计
- 学堂在线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 期末考试答案
- 车辆损坏和解协议书
- 品控管理制度大全
- 洗衣房院感知识培训课件
- DBJ51-T 040-2021 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操作规程
- 创新方法大赛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高一英语必修一单词表默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