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doc_第1页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doc_第2页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doc_第3页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l PETCO2监测的原理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2)吸气中无二氧化碳:表示通气环路功能正常,无重吸入。(3)呼气时二氧化碳上升和平台波:快速上升的二氧化碳波形反映呼气初期气量足,而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4)PETCO2为定量指标,正常情况下应稍低于PETCO2 。l 应用及意义(一)监测通气功能 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V/Q比值正常。一定程度上PETCO2可以反映PaCO2。正常PETCO2为5%,而1%CO2约等于11Kpa(7.5mmHg),因此,PETCO2为5Kpa(38mmHg)通气功能有改变时,PETCO2接近PACO2和PaCO2,故PETCO2逐渐增高是反映通气不足,是非常迅速、敏感的指标,而特异性一般。当PETCO2与PaCO2存在差值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下降,由于通气不足的临床表现不敏感,也无特异性,故PETCO2波形的辅助诊断价值较高3。其多数由于VT设置偏小。也可能是回路漏气等原因。l (二)维持正常通气量 全麻期间或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时,可根据PETCO2来调节通气量,避免发生通气不足和过度,造成高或低碳酸血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优点与不足优点: 监测清醒病人自主呼吸时经鼻导管采样测 定的PETCO2,并未受到鼻咽部死腔气体的存在而影响其结果,在非封闭条件下PETCO2亦能准确评价PaCO2,达到无创连续监测肺功能通气、换气的目的。 可用于非气管插管的病人,特别是小儿,能连续监测危重病人的PETCO2,可减少抽取动脉 血的次数,减少病人的痛苦。 不仅可以连续监测肺通气、换气功能,而且能反映循环、代谢功能的改变。 简单易学,不需要特殊的技术。不足严重心肺疾病、采样管堵塞及呼吸频率等均可影响PETCO2的测定。l 心肺严重疾病患者V/Q 比例失调,Pa-ETCO2差值增大, 经鼻氧管采样测定的 PETCO2不能作为通气功能的判断指标,需同时测定PaCO2作为参考。l 采样管可因分泌物堵塞或扭曲而影响PETCO2的监测结果。l 若呼吸频率太快,呼出气体不能 在呼气期完全排出,同时CO2监测仪来不及反应,均可产生PETCO2的监测误差。l 旁流式CO2监测仪可因气体弥散、采样管的材质和气体样品在管中暴露的长度(与 气体流速和采样管长度有关)等引起误差。总之,PETCO2监测在临床麻醉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报警系统,临床麻醉涉及面广,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借以能及时,准确地变化一些意外及严重并发症,从而避免严重缺氧性损害的发生,能极大地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使患者受益,同时也保护了工作人员自身的医疗安全,PETCO2监测技术将渗透到各个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心电图监测的意义o 围术期ECG连续监测的目的与意义:n 持续显示心电活动n 持续监测心率变化n 持续追踪心律,及时诊断心律失常n 持续观察STT改变n 监测药物及操作对心脏的影响n 判断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心电图电极替代无创脑电双频指数仪电极的麻醉监测顾恩华 赵娟作者单位: 30002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天津市眼科医院麻醉科无创脑电双频指数( BIS) 仪可反映麻醉用药的意识水平, 保障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 1 , 但其钮扣式电极片仅能一次性使用, 且价格较高, 从而影响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天津市眼科医院于2007 年3- 12 月应用心电图电极替代无创脑电BIS 仪电极, 可较好地用于临床麻醉的监测,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择期行眼外科手术的患者60 例, 男36 例, 女24 例, 平均年龄为( 42 23) 岁( 其中年龄! 14 岁为儿童) 。随机分为心电图电极组( 组) 及无创脑电BIS仪电极组( # 组) , 每组30 例。1. 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前30 min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 长托宁) 0. 5 0. 8 mg。静脉恒速推注咪达唑仑0. 05 mg/ kg 、芬太尼1. 5 g / kg、丙泊酚1. 5 mg/ kg行麻醉诱导, 待BIS0. 05) , 测定感应电阻抗分别为( 1. 5 0. 3) 和( 5. 42. 0) k ( P 0. 05) 。由于心电374 Shanghai Med J, 2010, Vol. 33, No. 4图电极存在额外的损耗, 且其安置时间较无创脑电BI S 仪专用电极稍长, 故心电图电极不能完全替代BIS 专用电极。国外学者测试心电图电极的阻抗高于无创脑电BIS仪专用电极, 这是由于导电性能的差异而导致安置电极后至显示BIS 数值的时间不同。失败病例均为60 岁以上的患者, 可能与患者皮质层角化严重、操作者打磨皮肤较轻、脱脂皮屑不彻底、乙醇未干或皮肤潮湿等因素有关。目前脑电图电极有针式、盘式、粘贴式和帽式4 种。针式电极易安置, 但不稳定, 阻抗高, 有损伤; 盘式电极稳定, 阻抗小, 有轻微损伤, 但较难安置; 粘贴式电极无损伤,较易安置, 阻抗及稳定性介于上述两种之间; 帽式电极最易安置, 较稳定, 阻抗较小, 创伤小。粘贴式电极与心电图电极相似, 镀银盘式电极是较理想的电极, 电极盘与皮肤之间加少许导电膏, 阻抗小, 可得到高质量的脑电图 2 。依照上述的理论观点, 本研究选择心电图电极, 其具有无创、易安置、稳定和阻抗较小的特点, 且导电性能及黏附力强。BIS 监测电极不能随意安置, 标准化的电极安置可提高重复性, 规律地放置可增加脑电与大脑皮质活动的相关性。进口的BIS 仪钮扣式电极为一体化, 每个电极之间的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