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新增古诗文.docx_第1页
初二新增古诗文.docx_第2页
初二新增古诗文.docx_第3页
初二新增古诗文.docx_第4页
初二新增古诗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注释】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蛾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烈:刚烈。肝胆:指真诚的心。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理解参考】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资料链接】一、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二、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景春:战国时纵横家。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练习】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逍遥游(节选)庄子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11)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12)三千里,抟(13)扶摇(14)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5)。野马(16)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1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9)。【注释】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北冥:北海。冥,指海色深黑,一作“溟”。下文“南冥”指南海。鲲:传说中的大鱼。鹏:传说中的大鸟。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边际。是:此,这。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一说指大海运行。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天池:自然造化的水池。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帮名“齐谐”。(11)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载。(12)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13)抟(tun),回旋而上。一作“搏”,拍。(14)扶摇,一种旋风。(15)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16)野马,指游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勃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17)指上句所说的野马、尘埃等漂浮物,被生物发出的气息吹动。(18)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19)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样(从下面仰视上天)罢了。其,代词,指大鹏。若是,像这样。则已,而已。【参考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鹏鸟啊,它在大海上运行,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啊。”林泽之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色深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研讨与赏析】逍遥游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三、几个问题1.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入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2.如何正确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什么是“逍遥”?王先谦庄子集解曰:“郭庆藩云:逍遥,依说文,当作消摇。又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悦豫之意。”成玄英疏曰:“彷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耳。”“逍遥”本义可指“游戏以自乐”,悠游自得的样子,有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之意。“逍遥”一词除了用作题目外,在原文文末还出现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了。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研讨与练习】1. 下列句中加线词与“其名为鹏”的“名”意义相同的是(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莫名其妙C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D有名无实2.如何理解文段中“大鹏”的形象?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11), 竟(12)不可得。以为(13)顺流下矣,棹(zho)(14)数小舟,曳(y)(15)铁钯(p)(16),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17)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8),是非木杮(fi)(19),岂能(20)为(21)暴涨(22)携之去?乃(2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24)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25)乎?”众服为确论(26)。一老河兵(27)闻之,又笑曰:“凡(28)河中失石(29),当求之于上流。盖(30)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31)沙为坎穴(3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33)坎穴中。如是(34)再啮石又再转。转(zhun)转不已(35),遂(36)反溯(37)流逆上矣(38)。求之下流,固(39)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40)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41)天下之事,但(42)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43)欤(y)(44)?【注释】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并:两者都,一起。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其中。经过,过了。十余岁:十多年。岁,年。(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12)竟:终于,到底。(13)以为:认为。(14)棹:名词作动词,划船。(15)曳:拖着。(16)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17)设帐:讲学,教书。(18)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19)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i):削下的木片。(20)岂能:怎么能 (21)为:因为(22)暴涨:指湍急的河水。暴,突然(急、大)。(23)乃:是(24)湮:淹没。(25)颠:通“癫”,表示疯狂,荒唐。(26)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27)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28)凡:凡是。(29)失石:丢失石头。(30)盖:因为。(31)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32)坎穴:坑洞(33)倒掷:倾倒。(34)如是:像这样。(35)不已:不停止。已:停止(36)遂:于是。(37)溯(s)流:逆流。(38)矣:语气词(39)固:固然。(40)如:依照,按照。(41)然则:既然如此(那么)。(42)但:只。(4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的判断。(44)欤:吗,表反问。【参考译文】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研讨与赏析】寻找经过: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人原地竟不可得第二种僧人下游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深处无结果第四种老河兵上游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古汉语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1、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8、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9、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10、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二、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众服为确论 认为三、词性活用棹: 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