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审视.doc_第1页
对工业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审视.doc_第2页
对工业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审视.doc_第3页
对工业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审视.doc_第4页
对工业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审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经济评论 2004年第11期对工业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审视上海 王鍊利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企业进行着深刻的所有制变革。国企改制是近年来改革的主要内容,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工业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剖析,结论令人深思。变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就不能这样认为:只要过了河哪怕还正在过河,这条过河的途径就是唯一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所有制变革还远未结束,因此,我们现在回头审视走过的路趟过的河,看看是否还有更佳的路线可供选择,应该不算过时,有可能还是必要的。宪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不仅含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还含有复杂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因此,观察所有制变革的成效就不能简单化。本文分析工业企业改制中的问题,首先分别就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将各所有制企业1994年和2002年的效益对比;横向比较是对2002年各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效益对比和1994年、2002年内各所有制企业自身获利能力与纳税能力的对比。j本文所指的工业企业, 1997年以前是指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其余年份均指国有和非国有规模以上(指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选择1994年作为2002年的对照参数,因为这一年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公司法进行了公司化改制。这一年开始,我国的企业税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企业效益其实是对赢利(内部效益)和纳税(社会效益)两种状况的评价。笔者对宏观层面上的企业效益分析主要是看这样两个指标:一是每产生一元利润总额所需的产品销售收入,二是每产生一元增值税(或税金总额)所需的产品销售收入。第一个指标反映各所有制工业企业和有关制造行业的内在效益,其值越小,说明销售利润率越高; 第二个指标反映这些企业、行业的社会效益,其值越小,说明所缴增值税(或税金总额)越多,对社会贡献也就越大。附图1-图13,从多个视角反映了1994年、2002年各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这两个指标。数据采集编排出自各个观察角度的需要,故图表众多。笔者从八个方面对中国工业企业改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图一由于国家统计局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定义在1994年与 2002年不尽相同,为了能在同一统计口径层面进行数据比较,笔者按1994年统计口径对2002年国有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股份制工业企业的指标数作了调整,即2002年国有工业企业指标中既包括目前统计意义上的国有经济企业,也包括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联营企业, 2002年集体工业企业指标中既包括了纯集体经济企业,也包括股份合作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制工业企业指标由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加上有限责任公司数据减去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数据组成。 图二 图三 图四为了更能反映问题,笔者将所有制划分得更细的2001年、2002年有关工业企业获利能力和纳税能力的数据整理出来,由于不用与1994年数据对比,这两个图表中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数据全部照录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图五 图六图七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一直辖市九个制造业门类每单位利润需发生的销售收入和每单位增值税需发生的销售收入表中,地域取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和上海一直辖市。因为这三省一市分别位于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这三省一市的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其2001年、2002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要占全国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同类指标数的62%65%,增值税、资产总计占56%60%,三省一市的私营企业,其2001年、2002年的销售收入、利润、增值税、资产总计占全国私营企业同类指标数的51%56%,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集体、股份有限、股份合作、私营)的销售收入、利润、增值税、资产总计占全国的份额或则为1/3、或则为1/4。销售收入、利润、增值税是反映企业主要效率的指标,资产总计则反映了企业运用资金的规模,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在这些指标中都占了相当可观份额。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加工与压延业、普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9个行业为观察对象,是因为这 9个行业在19992002年间,资产总计占全国制造业比重均为43%,而销售收入在2002年占全国制造业比重为50%,2001年为48.6%,2000年为47.4%,1999年为47.7%。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审视之一,获利能力数股份制企业最优,公有制经济最差;纳税能力数国企最优,三资企业最差笔者将1994年和2002年这两年的主要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和主要制造业门类的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增值税三个指标,围绕着赢利能力、纳税贡献这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效益评价。1企业所有制类型角度评价, “每产生一元利润需要的产品销售收入”在2002年和1994年都属股份制企业表现最优,外资企业其次,最差是2002年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联营企业)和1994年的集体企业。2002年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联营企业)的“最差”还大大超过了1994年集体企业的“最差”。1994年集体企业每产生一元利润需要的产品销售收入是30.2元;2002年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联营企业)则需要37.8元,并且,2002年的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私企的该指标关系也都不如1994年。2“每产生一元税金总额需要的产品销售收入”在2002年和1994年都数国企(包括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联营企业表现)表现最优,股份制企业其次,最差的都是三资企业。2002年时除了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这一指标都不如1994年。而国有企业这一指标虽然好于1994年也只不过比1994年少了0.1元(2002年10.7元)。3增值税是工业企业最主要税种,2002年工业企业增值税要占整个工业税收收入的62% 。由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5年)中按企业所有制类型划分的数据中增值税数据缺失,故引用1996年数据。“每发生一元增值税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这一指标各类所有制企业2002年与1996年非常接近,惟有三资企业不如1996年。每销售单位缴纳增值税能力属国企最优(2002年18.1元,1994年18.6元), 2002年三资企业最差(33.8元), 1994年外资企业最差(35.7元)。42002年,私有企业每产生一元利润需要的产品销售收入为24.4元,每产生一元税金总额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是25.8元。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横向比较,两个指标都不佳,与1994年作自身纵向比较,亦大大倒退(1994年两个数据分别为14.8元、19.8元)。52002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与股份制工业企业(专指包括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不包括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每销售单位获利能力(18.2元)不如股份制企业(12.7元),但每销售单位纳税能力(11.9元)要高于股份制企业(16.3元)。6国有工业企业与包括国有工业企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相比,每销售单位缴纳税金的能力很为接近,但每销售单位的获利能力(37.8元)远不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8.2元)。7对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的九个制造业行业的赢利能力、纳税贡献这两个核心内容分析显示,除了食品制造业,三省一市九个行业的“每单位增值税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指标关系全部不如1994年,有的甚至大大不如1994年。而“每单位利润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指标整体优于1994年。这也说明对按所有制类型划分的工业企业的赢利能力与纳税贡献的分析与对行业的赢利能力与纳税贡献的分析结论是相一致的。把以上分析再作简单归纳,可以有以下结论:其一,获利能力属股份制工业企业最优,公有制经济组织最差(2002年国有工业企业最差,1994年集体工业企业最差);纳税能力属国有工业企业最优,三资、外资工业企业最差。其二,私营工业企业的账面效益不佳。其三,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纳税能力几乎都不及1994年。那么,国有工业企业获利能力为什么会最差?这“最差”反映了什么问题?三资、外资工业企业的纳税能力为什么最差?这“最差”又说明什么问题?各所有制工业企业纳税能力为什么会不如1994年? 这便是是“审视之二”、“审视之三”将回答的问题。审视之二,从各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指标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论忧患得失到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中国有和国有控股单位的资产合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税金总额、应交增值税分别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相应指标比重的57%、41%、46%、63%、57%;集体单位的资产合计、销售收入、利润、税金总额、应交增值税分别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相应工业指标比重的4%、7%、6%、5%、5%。这样,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公有制经济的资产合计、税金总额、应交增值税占61-68%,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占50%左右,按照统计规则,“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由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组成,国有绝对控股指国家资本(股本)比例大于50%的企业,包括国家股本为100%的纯国有企业,相对控股指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国家资本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例;或者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图14、15反映了2001年、2002年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增值税占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比例。图14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3年。图15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3年。已看到,2002年与2001年各所有制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增值税占全部工业同类指标的趋势没什么变化,说明这两年的所有制关系是稳定的。这样,我们继续分析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指标占全部企业相关指标的份额。2002年,占了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0%的是三资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三资外资企业占31%;占了全部工业企业缴纳增值税份额62%的是国有企业、三资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占25%。三资工业企业和外资工业企业虽然已经占到全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近三分之一的比例,缴纳增值税的比例则只占全部增值税的22%;而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只占10%左右,增值税缴纳要占全部增值税的25%;股份有限公司则利润占到24%左右,缴纳增值税只占15%左右。下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中与税金和利润总额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表1 2002年各所有制企业的与税金相关的指标分析 单位:(元)平均国企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国有联营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股份有限私企每百元增加值产生的增值税13.617.11717.118.315.510.2.13.411.3每百元利润总额对应的其余税金30.5161.7179.1113.780.68.47.518.119.6每百元总产值产生的其余税金1.65.39.21.81.60.70.41.80.7每百元总产值产生的税金总额5.611.716.57.67.353.26.53.6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的税金总额5.710.213.56.96.73.73.46.63.9注:“国有联营” 指联营企业中的国有独资联营企业表2 2002年各所有制企业的与利润相关的指标分析 单位:(元)平均国企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国有联营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股份有限私企每百元总产值产生的利润总额5.23.35.11.628.65.29.83.8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的利润总额5.32.84.21.51.86.45.5104.1每百元资产总计产生的利润总额41.42.30.70.88.65.26.95.6注:“国有联营” 指联营企业中的国有独资联营企业从表1、表2可以看到:国有工业企业的每百元增加值产生的增值税是17.1元,国企的这个数字从1994年征收增值税以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化,1994年这个数字是16.7元,2001年17.1,2002年仍然是17.1元。这个数字与增值税适用税率17%基本相等。其他所有制企业都达不到这个比率,三资企业和私企尤甚。国有工业企业每百元利润对应的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余税金达到161.7元,而且,2001年这个数字是180.6元,1996年是209元。把“总产值”产生的其余税金与“利润”对应的其余税金对照,会发现这一组数据最直观反映了中央国企是纳税大户的状况。中央国有工业企业每百元总产值产生的税金总额成倍地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也高出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一倍之多。通过表1、表2,我们也看到三资、外企的利润最高、效益最好,而私营工业企业的每百元总产值产生的其余税金虽然与外资一样多,但因为与每百元利润总额对应的其余税金比外资的每百元利润总额对应的其余税金要多一倍,就说明效益明显不如外资企业。就整个工业企业而言,2002年国企缴纳增值税比例占到25%,就整个制造业而言,2002年国企缴纳增值税比例占到16.2%,由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每销售单位的缴纳税金能力都不如国企,国企确实比其他所有制企业多缴税。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其他所有制企业有的存在偷漏税,有的是在高度享受着“税收优惠”。根据中国税务年鉴(2003)的有关统计数据调整计算,得出制造业各所有制企业的纳税比例表。表3 制造业各所有制企业缴纳增值税比例表 单位: %国有集体股份有限有限责任私营个体三资 外资其他 总计全国116181510113242100注:表中的制造业增值税是将烟草加工企业的增值税剔除出后的数额,因为烟草企业单项税额高,95%又是国有企业缴纳的,如果不把烟草行业税额剔除,不能真实反映各所有制企业的纳税情况。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每销售单位纳税能力最强的国有制造企业其缴纳的增值税额只占增值税总额的11%(包括烟草加工业是16.2%),即使算上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这个比例约在25%左右。而每销售单位纳税能力最差的三资、外资制造企业,纳税比例达37%。这说明,三资外资企业占纳税绝对值的比例越高,国家收到的税反而越少。2002年,外资工业企业每单位增值税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比国有企业多13.5元。三资工业企业每单位增值税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比国有工业企业多15.7元。2002年,外资工业企业每单位税金总额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比国有企业多16.3元。三资工业企业每单位税金总额需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比国有工业企业多18.9元。“据保守估计,我国一年流失的外资企业税收已达300亿元。” “世界银行测算,假如税收优惠能使中国因此多吸收外资10%,则大约每年吸收30亿美元,而中国则需要付出50亿美元的代价”,j 2004年8月17日东方早报“外企大面积制造亏损”。而笔者计算,只是2002年一年,三资、外资企业的税金总额如果按当年国企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10.213元税金计,三资企业需要多缴的税金是882亿,外资企业需要多缴的税金是1190亿。当然,目前国企的缴纳税金标准有其不合理处,这种不合理更显现了一个事实:将三资、外资企业与国企的每销售单位纳税能力相比较,对三资、外资企业“少收”的税金可堪称“壮观”(2002年三资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3.373元税金,外资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3.707元税金)。国门打开以后,三资、外资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在各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居首位,不能否认,三资、外资企业的进入对我国的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 “三资、外资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在各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居首位”的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审视之三,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股份制企业资产90%以上,股份制改革是否走入了歧路表4反映的是各所有制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的利润、增值税、税金总额情况。表4 2002年工业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利润、增值税、税金总额一览表产生利润(元)产生增值税(元)产生税金总额(元)资产合计(亿)户数国有企业2.85.610.24029329449国有企业(中央)4.2613.5182352790国有企业(地方)1.55.36.92205826659外资企业6.43.23.71788614920三资企业 5.533.41362719546私有企业4.13.13.9875949176股份有限公司104.86.6200895998有限责任公司4.44.863442122486从表4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产生的利润最低,只有1.5元。 2中央国有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产生的利润与私有工业企业最为接近, 略高于私企。3中央国有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产生的税金总额远远超过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产生的利润。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产生的增值税也是各类所有制企业中最高的。4中央国企纳税最多的税种除了增值税以外,还有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主要来自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等行业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5三资工业企业、外资工业企业、私有工业企业是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缴纳增值税和税金总额最少的所有制企业。6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最高。从表4和表2中可以知道,所谓“国企利润少”主要是针对国有地方工业企业和国有独资联营工业企业而言,中央国企(工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产生的利润与私有企业相当,中央国企(工业)每百元总产值产生的利润总额超过了私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相当。当然,中央国企(工业)每百元资产总计产生的利润总额是远不如其他所有制企业,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联营工业企业这个指标更低了。这里看到两大问题:第一,2002年国有地方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太低。1994年国有工业企业每单位利润需要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是26.6元,2002年是35.2元(国有企业的定义按1998年统计口径)其中中央企业是23.7元,地方企业是68.7元。也就是说,2002年中央国有工业企业产生每单位利润需要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指标虽然是好于1994年,但是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每单位利润需要发生的产品销售收入竟然是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的两倍,从而使销售利润率远不如1994年。2002年国有工业企业(包括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联营企业)销售收入总计是26879亿元,利润总额总计是711亿元,如果2002年有着1994年的利润率,利润总额应该是1010亿元。为什么地方国有企业2002年的销售利润率会大幅度倒退呢?笔者认为,这已不单是“国企效率低”、“国企负担重”所能说明的了。这是在兼并、剥离、重组、破产等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大量侵吞国有资产行为的直接反映,其中包括有意让国企亏损以便破产收购的黑箱操作,也是把 “优质资产” 抽取了去“上市”、“重组”后剩下的“劣质资产”放任管理的结果。而从客观角度分析,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经济过热使得1993、1994年时一些行业利润出奇的高。以钢铁行业为例, 1993年销售利润率达10%,利润总额290.07亿元、1994年262.91亿元,而1995年下降到117.29亿元;1996年是50.48亿元、1998年9.01亿元(销售利润率不到1%)、2002年才恢复到1993年水平为292.7亿元。这样,1994年经济过热造成的销售利润率高,也使得与之参照的2002年地方国有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更显得低。第二,国有工业企业下马,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和经营成果在股份制企业中占90%以上,因此,国有工业企业利润之低与以国有控股占绝大多数的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之高的鲜明对比发人深省。2002年股份制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是33707亿元,利润总额是2248亿元,其中有2069亿是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创造的利润(国有与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33亿,按1998年统计口径计算的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64亿,2633-564=2069)。也就是说,股份制工业企业的利润92%是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创造的。2002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48802亿元,占到股份制工业企业资产总计的90%(2001年是96.6%)。2002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7977亿元,占到股份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83%(2001年占90.8%)。这说明,虽然国有工业企业在大量下马,但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营比重、资产比重在股份制企业中占了绝大部分,“国有”的资产由传统的“国有”向“股份制”转移。转移的结果是:2002年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利润率达到10%,全部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销售利润率也达到6.6%,超过了外资企业。这难道是“一股就灵”吗?前文已经分析过“每产生一元利润需要的单位销售收入”这一指标,国有企业是最差的,那么,能“控”出如此效益的国有企业自身为什么体现不出如此效益呢?是否就是国企产权不清、经营者缺乏激励的原因?有关这个问题笔者在下文中将会进行分析。如果这些利润主要是买卖产品和服务的结果,那么经营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者果真是这样泾渭分明地对待公有制企业和自己“有股在其中”的企业吗? 据笔者所知,很多国企领导、国有控股企业领导还是切切实实在为扭亏脱困包括改制做大量工作的。由于体制的束缚,这些工作的艰巨性恐怕非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如果说他们都是在区别对待国企和自己“有股在其中”的企业是显然不符事实的,也是不公正的。但是,国有工业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之低与股份制工业企业的利润之高、高利润的股份制工业企业中 “国有控股”又要占90%的比例,这些总是疑问。笔者分析:第一,如果真有这些利润,除了是企业确实经营有方,恐怕有相当部分是“资本运作”结果,即实际上相当部分的利润是买卖资产和买卖企业的结果,而不是买卖产品和买卖服务的结果。这实在不是喜而是忧。第二,根据公开发表的上市公司2001年财务数据,工业类上市公司的资产总计是18362亿元j 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2003)。,工业类上市公司资产占了股份制工业企业资产的38.6%,净利润占股份制工业企业净利润的22.9%。由于中国的上市公司融资成本极低,几乎被国有控股公司所覆盖的股份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高应当与此有关。以这种形式获取的利润也是“资本运作”结果,这样获取的利润当然与“股份制”有关不“股”是不能上市的,但与企业经营者的运作企业的能力就不一定有关。第三,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可能有部分是虚报的。笔者认为,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股份制工业企业中占这么高的比重,这明显带有指令性的痕迹,而当一方面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份额在一减再减,另一方面以国有控股占压倒多数的股份制企业却如雨后春笋,不禁令人怀疑:从国企中减去的资产,是否有相当部分换汤不换药地转移到国有控股企业中去了?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诚然,“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但是,如何控制?这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需要学习的课题。我国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股份制工业企业的90%,但是我们不知道在国有控股企业里“国有”的成分占多少,我们不知道国有经济主导地位是怎样通过“控制力”来实现。换句话,“控制力”是指什么?毋用置疑,控制力肯定不是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占有量来实现,那么又是通过别的什么方法来实现?我国承认个人财产权,我国也有着一支庞大的股票持有人的队伍,但是股票持有人的利益、股票持有人的个人财产权被明目张胆地侵吞着。我们知道股份制的好处中有一条是股份制实现了财产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那么,如果没有管理层持股,我国的上市公司已经实现了财产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那又怎么样?财产权是与经营权分开了,上市公司的黑箱作业却让财产本身得不到保护,股票大幅缩水使股票持有人财产权力变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正确的,但是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根本是要保护国和民的财产,只有在相应的能充分保护国之公产、民之私产(法律意义上的“民”应该是不分贵贱贫富的公民)的一整套法律制度保障下,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而当前,我们缺少的是这种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和法律程序,缺少法律保障制度和法律程序,“控制力”就无从体现、无从控制。审视之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有形之手”在干扰市场对分工的协调功能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的水平是由市场大小决定,分工能够通过市场来协调。毋庸置疑,产业、行业都是分工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产业结构是在经常性的自发调整之中,政府不会用政府行为去强调发展什么,除非在战争等非常状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对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进行了调整,在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了几十年的国家作“关、停、并、转”的调整,当然是政府行为,否则根本就不可能调整。这种政府行为本该意味着对以往政府指令代替市场调节的做法的终结,意味着政府开始把协调分工的职能还给市场。但是,政府在对明显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产品决定调整后,对于今后市场重点该生产什么,却仍然在“指令”,继而又对政府认为需要重点发展的项目给与各种优惠,这样,市场最终还是受有形之手干预,而不是让无形之手引导。结果,从市场上反馈的信息就缺乏真正的市场意义,最有效率的分工水平未必能达到,有限的资源也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配置。笔者作了有关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九个产业的效益分析后,产生一个疑问: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是否与税收政策有某种关联?是否三资、外资、私企的投资在跟着税收优惠走?投资如果都跟着税收政策走,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是税收政策这个有形之手在调控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果真是这样,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又会产生什么影响?笔者发现,在外资和三资企业缴纳增值税比例达到68.4%的电子行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制造业第一位,在上海、江苏、广东也都列第一位,浙江列第三。电子行业2002年总产值为11289亿元,是唯一总产值超万亿的行业,超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35%,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02年名列工业总产值第二位。j 注:烟草加工业的税收不列入本文分析统计范围,本文计算的税收总计中也扣除了烟草加工业的税收数,因为该行业的增值税211亿中有95%是国有企业缴纳的,如果不扣除会影响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税收的研究结果)。而正是这个行业,是享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最多的行业。k 吸引到资金投入这个产业也许还有一个原因,这个行业是制造业中能源消耗最少的行业,能耗少意味着能耗成本减少。以2002年上海能源单耗数为参考,电子行业的能源单耗是每万元工业总产值消耗0.04吨标准煤,而高耗能的石油加工和炼焦业、黑色金属冶金和压延业,同单位产值消耗标准煤数量分别为4.06吨、2.73吨。这个享受税收优惠最多、总产值最高的行业,对增值税的贡献却相形见绌,其总产值与缴纳增值税的比例是58:1。而总产值排列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冶金和压延业、纺织业的总产值与缴纳增值税的比例分别是27:1、27:1、20:1、38:1。2002年,电子行业的总产值占了行业第一位,缴纳增值税不过居第五。特别提醒一点, 1994年这个行业每百元增加值产生的增值税是11.8元,到2002年,锐减到7.7元。锐减速度惊人。这与电子产品返销现象虽然有关,但也是各种 “优惠”包括对“支柱产业”的优惠加上逃漏税的结果,而如果这个行业没有明显的政策扶持,工业总产值也未必会占第一位。为了分析制造业的产值、利润、能源消耗以及增值税的内在关系,笔者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一共15个按总产值排序下来的行业的相关指标作了Person相关分析,证实这15个行业在产值与增值税、产值与利润、增值税与利润关系上,都在=0.01的水平上有显著性相关意义。相关系数分别是0.687、0.878、0.723。但是,当把按产值排序的前6个行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业)的产值、利润、能源消耗、增值税指标做同样分析时,没有一对指标有显著性相关意义。这按产值排序的前6个行业在利润、增值税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但相互间竟然没有关系,这说明这6个行业的利润与产值、税收不相称,产值与税收也不相称。不相称又说明什么?正说明这6个行业的生产活动也许更多是有形之手在操纵,而不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在调控。 “有形之手”不仅影响到社会分工,还直接影响到收入分配。一些重点发展行业中总有一些企业特别地“业绩骄人”、“收入骄人”,在这种企业里,“有形之手”大而有力。这样我们就不容易从市场上掌握到对宏观决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市场到底需要什么”这样根本性的问题上,就可能被来自市场的假象所误导,就不容易发现真正的市场需求。这样的后果是:由于“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有限的不是供给而是需求;在大规模的生产条件下,供给就其定义而言,是没有操作极限的” j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那么,在不真实的市场需求下,有限的资源就会被 “没有操作极限的”供给而消耗殆尽! 审视之五,国有单位的职工身份被垄断是国企减员的深层原因减员以后,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居最高位之列90年代中期,我国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减员增效”的提法引发了原国企职工大批下岗。产业结构调整是必要的,国企是否因减员而增效,前面罗列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减员”的效果体现在哪里呢? 其实,就整个制造业而言,从未减过员(见表5)。表5 1998-2002制造业就业人员、制造业职工增减情况表制造业就业人员(万)制造业职工(万)制造业单位就业人员(万)年份合计乡村城镇城镇单位合计国有集体其他合计国有集体其他1998824538554390382638571883742114443331900758167519998109395341563554349616486221225365416656371352200080434109394333013240141551913063301143253213372001808342963787307130101194425139130711210437142320028307450638012981290797934615822965979357162902比98增加62651-589-845-950-904-396438-1368-921-401-4602比98增%0.8%16.9%-13.4%-22.1%-24.6%-48.0%-53.4%38.3%-31.6%-48.5%-52.9%-2.7%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从1998年到2002年,制造业的就业人员总数非但没有减少,还在不断增加。减少的只是国有、集体的职工和国有、集体的单位就业人员。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是每年显著增加,隶属其他所有制的单位从业人员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在增加。乡村制造业就业人员更是增加惊人, 651万的增加数,超过了1998到2002年间减少的城镇制造业就业人员数589万。1998年,制造业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制造业“单位从业人员”比例是88%,以后逐年递增到97.5%、100%、100%、100%,说明从2000年开始,“单位”全部被“城镇”所垄断。1998年,制造业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制造业“城镇从业人员”比例是98%,以后逐年递减到占88%、84%、81%、78%。,说明“单位外”就业人员在增加。当“单位”被“城镇”所垄断,真正为市场需要的从业者只能到“单位”外去发展了。问题在于,制造业的职工人数虽然减少,工资总额却在增加。2002年与1998年相比,国有制造业人数减少了48%,工资总额增加了20%,工资总额增加百分比与人数增加百分比相比,相差68个百分点,而其他所有制制造业人数增加了38.3%,工资总额增加了92.5%,但工资总额增加百分比与人数增加百分比相比,还是少于国有制造业13.8个百分点(见表6)。 表6 1998与2002年单位职工与制造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变化表2002年比1998年城镇单位城镇制造业国有单位国有制造业集体单位集体制造业其它单位其它制造业职工人数-14.2%-22.8%-21.3%-48.0%-43.6%-53.4%57.4%38.3%工资总额 41.6%18.2%31.3%20.0%-18.9%-37.8%131.5%92.5%职工平均工资65.4%53.2%67.2%53.8%43.7%34.5%47.0%39.2%从表五可以看到改制后国有制造业的“效益”,就是裁员后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大幅提高了。“国有制造业”职工工资提高了,而“国有单位”职工的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提高得更多。表七反映的是全国和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平均工资与国有企业平均工资的关系。表7 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关系 全国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关系年份总平均/国有集体/国有股分合作/国有联营/国有有限/国有股份有限/国有三资/国有外资/国有199898%70%79%110%101%115%131%154%199998%68%79%111%101%114%129%152%200098%66%78%112%102%117%125%151%200197%61%75%106%98%111%112%144%200297%60%74%97%93%108%107%139%200396%60%73%93%92%109%101%133%上海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关系年份总平均/国有集体/国有股分合作/国有联营/国有有限/国有股份有限/国有三资/国有外资/国有199899%68%78%74%96%101%115%131%199999%66%79%76%94%110%100%128%200098%64%73%82%87%115%93%125%200199%62%70%79%89%112%90%131%200297%60%62%73%86%101%82%122%200396%60%64%77%89%95%81%115%江苏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关系年份总平均/国有集体/国有股分合作/国有联营/国有有限/国有股份有限/国有三资/国有外资/国有199893%68%69%87%99%112%97%115%199993%66%67%87%97%104%98%121%200093%63%65%88%93%99%100%119%200192%58%64%81%87%95%89%112%200290%58%60%69%80%86%84%107%200390%56%57%68%79%86%84%102%浙江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关系年份总平均/国有集体/国有股分合作/国有联营/国有有限/国有股份有限/国有三资/国有外资/国有199893%75%76%79%84%109%97%105%199990%74%66%83%81%103%90%99%200090%72%66%82%79%101%83%90%200184%63%55%73%67%81%72%72%200282%62%55%69%63%82%68%65%200378%59%46%62%58%77%59%58%广东国有单位平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关系年份总平均/国有集体/国有股分合作/国有联营/国有有限/国有股份有限/国有三资/国有外资/国有199898%68%77%115%117%136%100%127%199997%65%74%113%117%140%97%119%200095%60%70%114%132%126%91%114%200193%54%65%108%121%118%81%108%200290%50%60%102%109%112%73%98%200387%47%59%92%98%108%67%90%从表7全国和分省市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国有单位平均工资全部大于总平均工资,并且趋势在逐年增加。2外资单位的平均工资与国有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广东的外资单位工资已低于国有单位。而浙江从99年起外资单位与国有单位平均工资就已大体相当,2003年的外资单位平均工资只有国有单位的58%。3三资单位的平均工资就全国而言,已与国有单位不相上下,在上海和江苏地区已大大低于国有单位,在浙江,三资单位工资已与集体单位一样低,广东的三资单位工资还不如浙江的集体单位工资。4股份制单位的平均工资从全国而言,已从高出国有单位15个百分点下降到高出9个百分点,分省情况是:广东从高出国有单位36个百分点滑跌到高出8个百分点,上海、江苏、浙江已经低于国有单位,其中数浙江更甚。5到2003年,所有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平均工资都低于国有单位。6总结论:到2003年,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除了外资单位,其他的“其他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全部低于国有单位,浙江的外资单位平均工资非但低于国有单位,还低于三资并不如集体。看了这些数据后,不禁要问:国有单位工资为什么这样可观?获利能力远不如其他所有制的国有制造业,工资总额、平均工资的上升水平这么高,难道这就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好处?国有企业改制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国企改制就是为了剥离原先占国有单位大多数的制造业职工,让少部分“国有职工”过上“中产生活”却排斥大多数职工来“利益均沾”?当工资与企业效率无关,职工(其中包括公务员)的工作效率也与工资无关。制造业国有职工大减员的实质是减掉这部分人的“国有待遇”职工从“国有”、“集体”中剥离,就业人员从“单位”中剥离。那么,减掉的人员都是冗员吗?减员中是否减掉了能使企业赢利的要素?前面文中已经提到,虽然国企制造业大减员,但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制造业总人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这说明市场需要制造业,需要这么多总量的制造业工人。情况是这样的话,那么,国企减员就肯定还有其他原因。表8 制造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与总体间的比较19981999200020012002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总人数31%30%29%28%28%制造业工资总额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29%28%27%25%25%国有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国有单位职工人数21%20%18%16%14%国有制造业工资总额占国有职工工资总额20%19%16%14%12%其他所有制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其他所有制单位职工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