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华鑫高考补习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华鑫高考补习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华鑫高考补习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华鑫高考补习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华鑫高考补习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华鑫高考补习学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教师卷)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a孜孜不倦 含英咀华 誊写tng 付梓z b春风骀荡 韬光养诲 炽烈ch 朔风s c钟灵育秀 绿草如茵 蓊郁wng 旖旎q d斐声文坛 再接再厉 菁华qng 福祉zh 【解析】 b项,韬光养晦,朔风shu;c项,钟灵毓秀,旖旎y;d项,蜚声文坛,菁华j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可谓琳琅满目,部分馆藏极为珍贵,其中尤以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b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宣布决定后,被誉为“刀锋战士”的双侧截肢运动员皮斯托瑞斯,终于能够登堂入室,取得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比赛资格。c国内武装冲突愈演愈烈,双方伤亡人数不断攀升,人道主义形势日益严峻,叙利亚局势不绝如缕,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此深感忧虑。 d齐白石的绘画题材以花鸟虫鱼为主,其画作多融工写两种风格,不论是墨法淋漓的虾蟹,还是笔法工致的柳蝉,无不呼之欲出,动感极强。【解析】 b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a项,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c项,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d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c】a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颇具眼光的投资者纷纷收购富有价值的艺术品,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b智能电视机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通过智能电视上网进行社交、娱乐活动。c素有“水上都市”之称的威尼斯,其历史老城区正在缓慢地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气候变暖造成的。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依然在持续,如何缓解通胀压力,降低经济下行风险已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解析】 句式杂糅。“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与“这一现象主要是由气候变暖造成的”杂糅。4.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 状态之中。“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 的对立。a被包容的、可独立的 “悲剧”和“喜剧” b被包容的、可独立的 “悲剧”和“正剧”c被排斥的、非独立的 “悲剧”和“喜剧”d被排斥的、非独立的 “悲剧”和“正剧”【解析】 根据语意照应一致,“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照应后文的“从属性的地位”,“悲剧和喜剧”照应“对立”。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译】庆历三年秋季,天子召见参与国家政事的八位重臣,询问他们治理天下关键的事有几件,哪些事在当今应该最先施行。八位大臣都惊恐离位,伏地叩头。于是诏书接连下发,鼓励耕织,并要求地方官员督促,同时推荐贤才。第二年三月,又诏令天下所有州县都要建立学校,设置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这样以后天下各地,无不都有学校。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 【译】学校,是推行仁政的根本。古代国家治理得兴盛还是衰败,就看它学校设立得兴盛还是衰败。礼记中说:“都城中有太学,城邑中有学校,乡里中有乡学,家族中有私塾。”这是夏、商、周极盛时代非常完备的制度。宋代兴起八十四年,天下的学校才能广泛设立,这难道不是盛大美好的事情,要等待长久之后才能达到非常完备吗?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 【译】今年十月,吉州的州学建成。吉州原有孔子庙,在城的西北。现在知州李宽到任,跟州中百姓商议将孔子庙迁移并加以扩建,作为学舍。此事刚刚上报,朝廷建校的诏书就已经下发了,州学于是建成。我祖辈都是吉州人,而我在朝廷上做了滥竽充数的官,但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的本性出发,不断地磨砺浸染感化教导,使人们逐渐走向善良。对人的教育勉励经久不懈,教育就能逐渐地深入人心。善于教育的人用孜孜不倦的态度等待着持久而深远的成效,直到知礼谦让的风气兴起盛行而风俗变得纯朴美好,这样以后才算教育取得成功。现在州县的官吏不能长久地担任自己现任的职位却要对教育感化亲自去做,所以李宽的功绩只能显现在学校的设立,却不能等到教育的成功。希望继任的人,不要废弃懈怠天子建校的诏令而使已兴起的州学中途停止。我如果某一天能得到机会荣归故乡,希望能到州学之门拜谒,希望见到的吉州读书人都能道德明净突出可以担任公卿;问及吉州的习俗,婚丧饮食都合乎礼节;走进乡里,就见幼对长孝敬,长对幼慈爱;走到郊野,就见年轻人搀扶着瘦弱的老人,力壮者在路上帮助他们背负物品。这样以后我就为教育方法的成功感到喜悦,四处游览学舍,怀念吟咏李宽遗留给后世的爱,不是一件美事吗?(选自欧阳修的吉州学记,有删改)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 劝:劝说b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备:完备c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须:等待d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 中:合乎【解析】 劝:鼓励,勉励。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a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施于今者宜何先 业精于勤,荒于嬉c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而不及待其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 以为,把作为(当作);a项,之,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b项,于,介词,在/介词,由于;d项,而,转折连词,却/递进连词,并且、而且。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欧阳修认为学校是推行仁政的根本,与国之命运密切相关,因此应该在都城、城邑、乡里、家族中广泛设立学校。b作者以夏、商、周三代为先例,告诫人们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长期地陶冶教化,才能收到持久而深远的成效。c. 吉州原先的学舍是城西北的孔子庙,李宽到任后对学校迁址一事进行了上报,朝廷反应迅速,同意学舍迁址扩建。d. 李宽在吉州兴建学校影响深远,在他去世后,人们到州学游览,仍然深深缅怀并吟咏他遗留给吉州子孙后代的爱。【解析】 “思咏李侯之遗爱”中的“遗爱”应为“在他离任之后”遗留给吉州子孙后代的爱,而不是“在他去世后”,文中有“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的提示。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3分) 译:古代国家治理得兴盛还是衰败,就看它学校设立得兴盛还是衰败。(古者:古代的国家。致治:治理(国家)。其学:它学校的设立。)(2)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4分) 译:对人的教育勉励经久不懈,教育就能逐渐地深入人心。(勉:勉励、鼓励。勤:殷切,经(持)久不懈。入:进入,深入。渐:渐渐,逐渐。)(3)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3分) 译:希望继任的人,不要废弃懈怠而使天子建校的诏令陷入危险,让已兴起的州学中途停止。(惟:希望。废慢:废止、废弃,怠慢、懈怠。殆:危险。)(二)文言文断句。(3分)9下面文字选自苏轼文集诗论,对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a. 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b. 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c. 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d. 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解析】 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注释】此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剑铓:剑锋。若为:怎样才能。(1)诗歌当中最精炼传神,能最充分最真切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具有统摄全篇作用的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答“词眼”亦给分),体现在柳宗元这首诗中的是“望”(答“愁”亦给分)字。(2分)(2)这首诗有何艺术特色,试赏析。(6分)【参考答案】诗歌比喻新颖,想象奇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2分)作者将尖山比作剑锋,惊心动魄,新颖贴切地表现了山峰的峻峭,并产生联想,在萧瑟的秋季,那尖山似剑锋一般在割自己的愁肠,突出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郁绞痛。由此,作者又幻想能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望故乡,真切强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4分)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3)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将此总结为16个字:“ ”。 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也就是它的种子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如果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和种子呢?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在世代之间联系的认识上。一个人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紧的是光宗耀祖,是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二是可以把不同的东西凝合在一起,相信“和能生物,同则不继”,相信可以形成“多元一体”。三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四是倡导以德服人,反对以力压人等。这些并不是虚拟的东西,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真情实事,是从中国悠久的文化培养出来的精髓。我们应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不能对这些秩序和准则置若罔闻,而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选自乐黛云文化自觉与社会和谐,有删改)12.文章围绕“文化自觉”,重点阐述了我们维护文化的历史和传统时,应具备主动自觉的态度,面对现实与未来时,应秉持不断创造的精神。13.根据对“文化自觉”定义的理解,填入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b】a. 各美其美,美我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c. 各美其美,美我之美,美美与共,天下不同d.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不同【解析】 根据前面对“文化自觉”的定义,一一对应即可判断。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a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是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b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是中国文化的基础。c倡导以德服人,反对以力压人等传统,是从中国悠久的文化培养出来的精髓。d“机械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文明在中国文化中是逐渐重叠在一起的。【解析】 篡改信息。“逐渐”一词意味着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中国起初也是分阶段发展的,只是现在重叠在一起,与原文意思相背。第卷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月到天心 林清玄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15.文章以“月到天心”为标题有何作用?(5分)【参考答案】使文题浑然一体。“月到天心”出自文中邵雍的诗句,文题遥相呼应;(3分)“月”是全文写作的主要内容与线索,贯串了作者的所见所感。(2分)16.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这句话中所说的“极少数人”具有什么特点?(4分)【参考答案】内心明净、心怀他人;(2分)他们即使在社会最黑暗的时候,也依然指引着世人。(2分)17.文中所写的月有“天上之月”与“心灵之月”,“天上之月”对“我、我们”助益良多,试简要概括“天上之月”对“我、我们”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月”能给走夜路的人照明引路,驱散恐惧,给人以安全踏实之感;让人内心光明,浑身清凉舒适;与人如影相随,忠实相伴;与人的“心灵之月”观照和应,相容与共(或:与人的“心灵之月” 相应含容)。(答出三点即给6分)18.如何理解画波浪线文字的意思,并联系全文,指出该部分文字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我们看月,应打开胸怀,以明净的月来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领悟月带来的启迪,完成自我心灵的净化与美化,使内心充满光明。(3分)该部分文字收束全文,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了文章的主旨。(3分)六、选做题(12分。19、20题任选做一题)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一对年轻夫妇的住房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年轻的妻子看到了新搬来的邻居正在外面洗衣服。妻子对丈夫说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净,也许那个邻居不知道如何清洗,也许她需要好一点的洗衣粉。”丈夫看了看了妻子,沉默不语。就这样,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如此评论对方一番。大概一个月后,年轻的妻子惊奇地发现,邻居的晾衣绳上居然晾晒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她大叫着对丈夫说:“快看,她学会洗衣服了!我想知道是谁教会她这个的呢?”她的丈夫却回答道:“我今天一大早起来,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净了。”(1)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文章运用了第三人称来叙事。(2分)这样能让作者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便于作者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展开情节,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4分)(2)从“妻子”这一形象的角度去思考,小说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观点。(6分)【参考答案】对事物的评判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的标准。在我们做出判断前,应首先检查一下我们的态度是否端正,标准是否客观,唯有如此,才能对事物做出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