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唐书》中日食现象.doc_第1页
论《新唐书》中日食现象.doc_第2页
论《新唐书》中日食现象.doc_第3页
论《新唐书》中日食现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新唐书中“日食”摘要:对于日食的记载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相关的篇章,较之旧唐书来说,新唐书中记载相对完整与精确。从这些日食的记载中,不仅可以从中得到发生日食时的朔日干支、宿度、食分及起讫时刻等信息,而且也有日食发生时,天文官们所占卜的内容,反应当时帝王统治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关键词:唐书天文志 日食 占卜 在古人的观念中,日食是十分重要的天文现象,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日食的出现就预示着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且,“日”通常被认为是人间帝王的象征。在晋书天文志中卷十二P317:“日为太阳之精,主生恩德,人君之象也。”日食的发生,就是因为“人君有瑕,必露其慝以告示焉。”同样在开元占经中甘氏曰:“日者,人主之象,故王者服道不道,施德不德,日为之变。见道不明,德薄,日为之无光,无德,日乃尽蚀。”故而,对于日食的观测、预示及其记录历来都非常重视,唐朝自然也不例外。在唐朝有关日食的记载中,有很多对于星象的预测和占卜内容,这些预言和解释暴露了当时特定时期,帝王政治统治的社会现象和危机,较为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1、“主有疾”在新唐书天文志有关“主有疾”的日食记载有两条,一条是贞观二十年闰三月,一条是麟德二年闰三月。天文志(P37)所载:“二十年闰三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在胃九度。占曰:主有疾。”贞观二十年( 646)闰三月癸巳, 太阳运行到胃九度时发生了亏缺现象。太史官员解释说:“主有疾。”此次日食发生之前,据新唐书太宗纪载P45:“三月己巳,至自高丽。庚午,不豫, 皇太子听政。闰月癸巳朔,日有食之。”皇帝占曰:“日在胃而蚀,王者食大绝,或亡。”可见, 太宗自高丽返回后, 身体一直不适, 积劳成疾, 紧接着日食发生,所以太史官员根据太宗的身体状况做出了“主有疾”的预言。同样的记载在新唐书天文志P828:“麟德二年闰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在胃九度。占曰:主有疾。”高宗麟德二年闰三月癸酉朔,太阳运行到胃九度时发生了亏缺。一方面,在此之前,高宗“自显庆以后,患风眩头重,多苦风疾,目不能视。”可以说这是高宗身体状况的一种预示。而另一方面,自高宗的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难于操持政务,百司表奏,皆委后详决,后因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石氏曰:“日蚀胃,国有忧,大臣诛。”在此时,朝政上的决策权已不在高宗皇帝的手中,武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排除异己。这似乎又是一种唐君主政治统治的一种预示,即:高宗的统治权力面临着被取代的危险。“主有疾”即是对高宗身体状况的预示,也是对其统治权力的预兆。在新天文志中也有与君主相关的日食记载,“长安三年 ( 703)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奎十度。占曰:君不安。”开元占经(P124)石氏曰:“日蚀奎,鲁国凶, 邦君不安。”即预言君主的统治不太安宁, 很不稳固, 预示着它被取而代之的危险。在新唐书中宗本纪(P106)记载:“神龙元年( 705)正月,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甲辰,皇太子监国,丙午,复于位。二月,复国号唐。”就是说在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 迫使武则天退位, 立东宫太子为帝,并恢复李唐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君不安”的预言正是武周政权统治危机的曲折反映。2、“占为大臣忧”在这些日食中也有关于“大臣忧”的预言。天文志P828记载:“贞观二年三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在娄十一度。占为大臣忧。”贞观二年(628年),太阳运行到娄宿时出现了日食现象,太史官解释说“大臣忧”。根据甘氏曰:“日在奎娄而蚀,慎之在主边境厩库之臣,一曰慎在边境得意之臣”在旧唐书太宗本纪上(P33)中记载:“贞观元年十二月,尚书左仆射、宋国公萧瑀坐事免。戊申,利州都督义安王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等谋反,伏诛。”新唐书太宗本纪P28:“二年正月辛亥,长孙无忌罢。”而在不久之后就发生了日食,由此就把日食与政治事件之间建立起一种依存关系,二者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这也是当时的统治者对日食的预测如此重视的原因。天文志(P828):“十一年三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娄二度。占为大臣忧。”在春秋潜潭巴中有这样的记载:“丙戍日蚀,臣憎主,狱不理,多冤讼。”同样在春秋感精符也说:“日蚀娄,则王者郊祠不时,天下不和,神灵不享,小臣不忠,责在大臣。”在隋唐五代史中有这样的记载(P73):“贞观六年,群臣请封泰山。太宗拒之,魏徵亦言其劳费。史称太宗深嘉徵言。然仍遣杜正伦行七十二帝坛迹。是年两河水潦,其事乃寝。十一年,群臣复劝封泰山。始议其礼。”由此更可以看出日食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新唐书天文志P828:有关“大臣忧”的记载还有一条,在咸亨“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在娄十三度。占为大臣忧。”开元占经P121京房曰:“辛亥日蚀,司马之大夫欲弑君,反受其殃,后有虫害。”隋唐五代史:“仪先为陈王谘议,与伏胜俱事忠,于是许敬宗奏议、伏胜与忠大逆。仪、伏胜皆被杀。忠亦赐死。上元元年八月,帝称天皇,后称天后。”自此,高宗每次上朝,武后必垂帘坐于御座之后,无论大小政事,皆闻之,内外称为二圣。而高宗更有意让武后摄国政,大臣谏而止。武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滥用刑法,任用酷吏,制造冤狱,新书酷吏传:“武后欲因大狱去异己者。”在武后执政时期不少忠于李唐的忠臣死于非命,战乱时有发生,冤狱更是不断发生,人人自危。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很多人避口而不谈论政治,尤其是在朝的大臣。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政权的统治下,在朝中的不同阶层的臣子所面临的危机,及其统治政权呈现出来的社会状况。3、诸侯专权、礼失及边兵在天文志中有关日食中,这些预测一般都有特定的政治意义。“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在氐五度。占曰:诸侯专权,则其应在所宿国;诸侯附从,则为王者事。”按照十二分野的说法,氐与大火相应,“氐、房、心,大火也。”氐、房、心,豫州,是十二国之宋国分野,在今日来说大概是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因而这次日食显然是与大火所控制的河南地区的混乱局面有关。武德元年,刚建立起来的李唐王朝还没有完成统一,河南等地区仍然在叛乱贵族的手中。而根据太史官对这次日食的预测结果可知:河南的叛乱贵族要么夺取政权,要么屈服于李唐王朝。这次的预测让我们对当时唐王朝与各诸侯之间争夺政权的激烈局面,把日食的发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的做出判断。 还有对当时社会礼制制度的预言,“贞观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在张十四度。占为礼失。”春秋感精符曰:“日蚀张,王者失礼。”唐会要卷三十七(P781-781)曰:“武德初,朝廷草创,未遑制作,郊祀享宴,悉用隋代旧制。”到了贞观初年,太宗下诏重修典礼。又云:“源清则流永,根正则苗长。我唐始基,刊定礼乐,去亡隋之繁杂,备前古之雅正,作万代法,成四海仪,光阐皇猷,永固帝业。”为了稳固社会的安定,太宗十分注重礼乐,他曾对侍臣说:“比闻京城士庶居父母丧者,乃有信巫书之言,辰日不哭,以此辞于吊问,拘忌辍哀,败俗伤风,极乖人理。宜令州县教导,齐之以礼典。”足可见当时的典章制度的欠缺,也可知太宗对它的重视。礼乐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对于一个刚建立不久得朝廷来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日食的预测中,也有于此相关的。贞观九年闰四月,太阳运行到毕宿时出现了欠缺,天文官员解释为:“占为边兵”。旧唐书太宗本纪P45:“闰月丁卯,日有蚀之。癸巳,大总管李靖、侯君集、李大亮、任城王道宗破吐谷浑于牛心堆。”参见这一时期的历史可知:贞观八年吐蕃赞普遣使入朝,求婚,太宗未允。弄讃率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有进兵破党项及白蘭诸羌,屯兵与松州西境。又遣使说迎娶公主。太宗遣侯君集等击之,大军先锋夜袭其营,斩兵将千余人。弄讃大惧,遂引兵而退。同时遣使谢罪,复请求婚。(隋唐五代史P90)由此可知,这次日食的发生是对吐蕃入寇李唐的一个间接反映。4、“旱” 新唐书天文志有关日食的记载中,有三条有关“旱”灾的预言。一次是:“贞观三年八月己巳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占曰:旱”。一次还是发生在贞观年间,“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占曰:旱”。还有一次是发生在德宗朝,“贞元十二年八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占曰:旱”。黄帝占曰:“日蚀翼,王者退太常,以法官代之,有德则日蚀不为害,其岁旱。”在贞观时期常出现大旱的天气,在新唐书五行志二P915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贞观元年夏,山东大旱。二年春,旱。三年春、夏,旱。四年春,旱。自太上皇传位至此,而比年水旱。九年秋,剑南关东州二十四,旱。十二年,吴、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十七年春、夏,旱。二十一年秋,陕、绛、蒲、夔等州旱。二十二年秋,开、万等州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三月。”由此可以看出在贞观年间,大旱天气时常出现。如对于贞观三年发生的旱灾,在旧唐书太宗本纪也有记载:“六月戊寅,以旱,亲录囚徒。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祈雨与名山大川,中书舍人杜正伦等往关内诸州慰抚。又令文武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到了贞观二十二年,这次的旱情从秋天一直持续第二年的三月才得到缓解。对贞元年间的旱情,五行志也有详细的记载:“贞元元年春,旱,无麦苗,至于八月,旱甚 十八年夏,申、光、蔡州旱。”这次旱情,德宗曾下诏“放租税”,以减轻旱情严重的情况下,百姓的负担。由此也可以从中佐证这三条旱情的预言,间接的反应出当时旱情的严重性。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情况的反映。5、“分野”新唐书天文志有关日食的记载中还有十二条有关分野的记录,有“楚分”、“吴”、“京师分”等等。旧唐书天文志P1079:“天文之为十二次,所以辨析天体,纪纲辰象,上以考七曜之宿度,下以配万方之分野,仰观贬谪,而验之于郡国也。”高祖武德四年八月丙戍朔,在翼宿四度发生了日食,曰:“楚分也。”开元占经记载:“翼、轸,楚分野。”又曰:“今之南郡、江陵、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江中、汝南,皆楚之分也.属荆州。”根据当时的情形可知,此时的李唐朝廷还未完成统一,尤其是对江南的统治还未确立,在荆楚一带还有“萧梁”政权的存在。在武德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庐江王瑗从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趣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趣夏口道以图铣。”大破萧铣水军,进围江陵,萧铣为全城“冀免乱兵,幸全众庶。”率众投降。“楚分”的预言可以说是萧梁政权存在的反映。萧梁政权的强大对李唐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故而在日食的天象中才有这样的预测。还有关于“吴分”、“宋分”、“并州分”等,关于这写分野的预测在此不在一一说明其所隐藏的含义。而重点说一下“京师分”,在十二条有关分野的记录中,仅仅“京师分”就有七条预言。它主要是对长安地区的灾害和危机的警示。作为统治政权的中心之地长安,不仅仅是政治中心,而且各种重大事件、祭祀礼仪及外交活动的频发场所,对它的重视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天宝十三载六月乙丑朔,在东井十九度发生日食,天文官员对此次的日食做出了“京师分也”的预测。与不久之后的安史之乱和玄宗西逃后京城的混乱情况相联系,无疑是对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的影射。天宝八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陷入叛乱者之手,士民惊扰奔走,市井萧条,俨然失去了作为帝都的繁荣景象。这混乱的局面可以说是对“京师分”的解释。其他几次有关“京师分”的预言也有与此相应的历史事件。除此之外,新唐书天文志中有关日食的其他记载,大多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