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子的变迁 看农村之变化.doc_第1页
收麦子的变迁 看农村之变化.doc_第2页
收麦子的变迁 看农村之变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麦子的变迁 看农村之变化小麦,因为营养丰富,千百年来一直是这里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再等几天,我们曹寨村的小麦就成熟了。站在村头,一望无际金色的小麦立即会呈现在你眼前,不时还会飘来一股股麦香。 记得小时候的农村中小学,在收麦子时要放两周的麦假。我们小孩子也要跟着大人一起到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给在地里忙着收麦子的家人送些东西(水、用具等),麦田里收完麦子之后拾拾麦穗,打麦场上看着场里的东西等等。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们有时比赛谁拾到的麦穗多,有时在麦场里玩捉迷藏,每当想起这些事来,也觉得挺有意思,回味无穷。当时还没有收割机,就用镰刀割麦子。在麦子收割前十天左右,大人们就开始忙起来了,各家各户都要找一块地当做打麦场,这是件很浪费也很麻烦的事,因为打麦场是需要有硬度有一定的面积的,于是就有了自由结合,几户合伙准备一个打麦场。同时,要准备各种工具,如将家里的镰刀打磨光亮。一旦小麦熟了,就要抢收抢种,因为麦收时节不过十天半月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就是雨季,要抢在雨季前让麦子颗粒归仓,同时也要将夏季的农作物种子,要按季节赶时间。那时大人们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带上工具就出发了。中午天气太热,一般11点到15点这个时间是休息或是在打麦场里晒麦子的活,15点以后再下地割麦子。割麦子的确是个累活,麦芒刺得身上痒痒的,弯腰时间长了腰疼,手上磨出厚厚的茧。一块块麦子收割后,就用小拉车或是拖拉机将麦子运到打麦场里,将麦子在场里晒干,用牲口拉着碌碡碾压,一个中午下来,再起场,把麦秸用木杈挑到场边,堆起麦粒麦糠,再借着自然风去扬场,将麦粒麦糠分离,这样就算是麦子入仓了,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没多久,就有一种叫“脱粒机”的机械,两个人往脱粒机簸箕似的入口处填塞带麦穗的麦秸,出口处就把麦粒和麦秸快速的吐出来,再有两个人在出口处用木杈挑走麦秸,剩下的就是麦粒麦糠了。后来又有了一种“扬麦机”,人工将麦粒麦糠的混合体装到飞速旋转的扬麦机的入口,飞扬出去的麦粒和麦糠就分开了,多省力呀。现在看来,那是多么笨重落后的机械呀,可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已是“高科技”了,老百姓个个都是欣喜万分,心花怒放。因为原来麦收夏种要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有了这些机械化,半个月就完成了夏收夏种,而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不需要准备大面积的打麦场,在街头或院子里就可把麦子收打入仓,就是阴天下点雨也不怕,老百姓能不欢欣鼓舞吗! 仅仅过了两三年。又出现了一种收割机,这种收割机可把成熟的麦子像剪刀剪头发似地将站直的麦子剪倒,并且整整齐齐的给翻倒在一边,然后只要用车拉回家,用脱粒机脱粒,用扬麦机一扬就行了,这又减轻了人工割麦子的劳累。大概十年前,就有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出现在麦田里。这家伙可真厉害,当麦子熟了,联合收割机从麦田这头,轰隆隆开到那头,麦秸洒在田里,麦粒就装到口袋里了。几十亩上百亩的麦子,用不了半天就颗粒归仓了。如今农村过麦收,也就是过去所说的三夏大忙抢收抢种季节,根本用不着起早贪黑的忙,只要忙个三五天时间就完成夏收夏种。而且是每家的主人只要准备好相应的用具(口袋、种子等),在地头上一站,看着隆隆的机器收、种,人们收割、播种的成就感和喜悦,笑在心里,写在脸上。过去的镰刀割麦子、打场、脱麦子、人工播种,已成为讲给当今孩子们听,孩子们还半信半疑的故事。过去使用的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