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doc_第1页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doc_第2页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doc_第3页
小学品德论文: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摘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我们应当传承并发扬。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品德教师,我们应当教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与他人。【关键词】感恩教育 知恩 感恩 报恩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许多孩子觉得自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有什么不合心意的事,就无理取闹,乱扔东西、乱发脾气,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从没想过要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自私、脆弱、敏感、任性。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怎么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我们应当传承并发扬。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品德教师,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与他人,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一、“未有曲调先有情”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小学品德教科书中感恩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是比较明显的,但也有一部分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还有是隐蔽的,不善于引导学生是很难感悟的。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学科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教材中明显的感恩素材加以归类、整理,而教材中内在的、隐藏着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用、整合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的二次开发,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要感谁的恩,为什么感恩? (一)感受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情之大”。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一位老师在教学温馨一家人时先通过故事引出孩子与父母的两份账单,让学生谈感受,从而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再出示两份调查表,一份是事先让家长完成的对孩子情况了解的调查表,家长们是写得密密麻麻,从孩子的生日到孩子爱好,从孩子的饮食到孩子的学习,从孩子的朋友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能细细道来。可是,反观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的有关家长情况的调查表,是大片大片的空白,把这两份调查表一展示出来,通过这两份对比,感动了学生,触动了孩子的心灵。自然而然引出了对父母的“真情告白”,熟悉的画面不时地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熟悉的生活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内心的冲动。(二)感激师长之恩。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老师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恩最难忘。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课堂开始,一首深情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伴随深情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老师灯下伏案沉思、呕心沥血教学的镜头。当熟悉的镜头掠过孩子眼前时,孩子们被感动了,往日的一幕幕很快涌上了心头,更加体会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让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陶冶学生尊师重教的情操。(三)感念祖国之恩。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自然风光壮丽多姿;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迹灿烂辉煌,很值得我们感恩。一位老师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时,先通过“中国主要名胜古迹介绍”的环节加深学生对祖国河山的了解,也深刻体验祖国的自豪感。接着创设了“徐霞客”杯知识竞赛,让学生借助书本,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在了解祖国河山的基础上,再进行“我来做导游”的环节,在交流学习、补充提问中不知不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在此抒发感情,深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凝聚着学生对祖国的无尽感恩。(四)感谢社会之恩。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要让学生感知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送老师一朵花等课文感受师恩,从集体力量大等课文感受友恩,从生活中的你我他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在教学可爱的社区人时,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社区干部之后,出示了社区保安、清洁工、送煤气的工人等照片,还有一段环卫工人扫地的录像,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还有许多劳动者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起早摸黑地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从而让学生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其他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感恩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在回忆中享受成长等方式。让学生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通过情感体验,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滋生感恩之心。(一)在角色扮演中感恩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景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让他们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必然会触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心灵的共鸣,点燃学生“感恩”的火花,达到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有位老师在教学我从哪里来时,老师请家长谈怀孕时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母亲怀孕的过程是多么辛苦。在这一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背起书包,亲身体验挺着大肚子上班、做家务的不易。孩子们的认识有了提高,发自内心的说着“不舒服”、“肚子难受”的感受,从而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接着让学生实物交流,试着抱一抱重7斤、长50厘米的玩具娃娃,饮水思源,感谢父母的无私关爱和付出。最后让学生听父母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温暖而又深沉的关爱,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在课的结尾,老师送给了孩子们一句话“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其实也就是送给孩子们一条做人的原则,爱自己、爱父母,这是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也是从道德认识提升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家庭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搬到课堂,把握了学生生活世界,找准了学生的情感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对生活事实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过回归生活的品德教学,孩子们在生活体验中对父母的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更对崇高的父母之爱有了感性的认识与理解。(二)在享受成长中感恩 我们的成长中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事情,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真情故事。“情不动,则理不明”,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在享受成长中引领他们感恩。作为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停留于教材表面,而应为学生搭建真情沟通的平台,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执教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我在歌曲感谢你的旋律中缓缓导入,开始学生还嘻嘻哈哈,感情不够投入。第二个环节 “爱心大调查”,让学生回忆父母疼爱自己的小故事,在分享了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亲情故事后再进行交流,我竟然发现好多同学眼里噙着泪水,我急忙抓住这难得的资源,触动他们心灵深处那根尘封已久的“琴弦”,让他们畅谈父母疼爱自己的最最感动的生活情节,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有了感动,才会有感恩之心,才会弹出美妙的乐曲。这节课的教学,从生活中父母为孩子做的事情,从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寻找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了解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们疼爱和呵护。这种以学生自身生活为主线,以真实生活为学习活动的品德教学,很符合当前新课程倡导的“遵循儿童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引导儿童发展”的理念。(三)在实践生活中感恩 “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让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品德课程提倡“来源生活,回归生活”,有生活才会有感受,有实践才会产生情感。在教学我也会当家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课前,我让学生试着当当家,写一篇体验日记。课堂上,学生积极地议论着当一天家的真实感受,朗读了自己的体验日记,通过一天身临其境的当家,孩子们更加能体验父母的辛苦,心灵深处有了很大触动。试着学习上,不要父母操心;生活上,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父母放心;家务上,做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欣慰;成长道路上,不怕困难,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让父母安心。这种“再认识再现能力”的发展过程形成一种新颖的学习过程,贯彻了品德与生活课教育的方向性、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使学生的品德素质的形成呈现一种认识渐进巩固发展飞跃的轨迹。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是学生增强感恩素质的另一条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报恩活动,并把所学的知识化为实际行动,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如执教了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后,可开展学生通过知恩、感恩后再进一步渗透,布置“报恩作业”。广泛开展“今日我当家”、“一次家庭大扫除”、对父母说知心话、给父母过生日、给妈妈洗洗脚等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节时,给老师制作一张贺卡,平时使用“老师好”“老师早”“老师再见”等文明用语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开展“心中有他人”学雷锋活动,可从清除校园卫生死角、清除校园内的乱涂乱画,彻底整理一次教室等身边小事做起,也可走向社区,帮助孤寡老人等。开展感恩自然活动,利用清明节、植树节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活动,号召学生主动植一棵树或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和节约一页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等,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进行感恩自然活动。让学生从报恩中学会关心父母,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这无疑是一些既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阳光雨露,润物无声,于是就有了麦苗拔节的天籁,鲜花开放的粲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 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在品德教学中充分渗透感恩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