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理论诠释和操作说明.doc_第1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理论诠释和操作说明.doc_第2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理论诠释和操作说明.doc_第3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理论诠释和操作说明.doc_第4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理论诠释和操作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理论诠释和操作说明 2009-08-03 语感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这在语文教育理论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语感教学能否具有自己的可供操作的教学方法或模式,目前还处在研究试验和操作模式的初步创拟阶段。李海林指出:“应该说,语感教学目前还停留在一种教学思想的层次上,语感教学研究目前最急迫的任务,就是总结前人的经验,系统设计出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手段和方式,并在实践中广泛开展实验,不断完善,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为广大语文一、七个步骤语感教学的操作平台 1、认读,整体感知; 2、朗读,解析语句; 3、品读,鉴赏语言; 4、研读,探究问题; 5、美读,综合领受; 6、联读,拓展延伸; 7、写读,化入为出。 这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极具包容力的语感教学操作平台。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一个“召唤结构”(接受美学术语)罢了。七步,也就是不包括导入和小结、练习的课堂教学七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框架。每个环节的标题是两个概念,前者是读的方法,也可以是教学任务,后者是教学任务。 第一步“认读,整体感知”。其中的“认读”作为一种读的方法,一般来说,它是学生个体在用心默读,或小声念读,可以在课前预习时,也可以在课上“导入”环节后,依教学需要而定。而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它则要求学生对字的音形、词句的意义进行确认,注意 第二步,“朗读,解析语句”。“朗读”作为一种读法,在语感教学的课堂上要受到高度重视。虽然不是每堂课必须朗读,但可以说多数课文都非朗读不足以生效。实施语感教学,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朗读教学意识,要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起码要具备较强的朗读指导能力。学生朗读前或朗读过程中间,教师一定要给以切实的指导。“朗读”更是一个教学目标,朗读水平的高低是语感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朗读是治耳之功,更是治心之策,长期的朗读训练,其雕琢学生语感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解析语句”是朗读之后的一个教学任务,对于词语或句子意义、技法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如果吟诵之后还有障碍,那么讨究就是必要的了。当然在“解析语句”这个阶段,需要的只是浅层次的讨究,它直接针对的是语言的表层,而不是语境的深处。所以,它是解析,不是品味。 第三步第四步,“品读,鉴赏语言”,“研读,探究问题”。这两步属于精读阶段,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品”,即品味,它直接诉诸主体的感知、感受;而“研”是细究,它直接诉诸主体的认知、理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并不对二者进行区别,往往重理解,轻感受;或者只有理解,忽视感受,造成理解与感受的错位。 语感教学强调“品读”,也就是强调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它是读者在既有的语感图式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鉴赏语言”是品读的目标指向(品读的指向不只是语言)。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实际上是指向言语的,是指向言语形式的,因为语感是言语形式之感。言语不同于语言,它是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所以,“鉴赏语言”时,需要读者透过语表意义,感悟语句深处的意义、意蕴、意境、情味、意图,那些用语精警处、技法奇特处、意味深长处、别有用心处等等,都是品读的鉴赏点。“鉴赏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是增删调换法、批注评点法、切己体察法、创设情境法。 “研读”,即研究性的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它靠的是分析思维,是理性的;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形态是集体第五步,“美读,综合领受”。“美读”的表现形式还是朗读,但不是指导朗读,训练朗读,而是欣赏朗读,享受朗读。其方式是教师范读、放朗读录音、优秀学生示范朗读或学生个人的陶醉式自由朗读。“美读”不仅指读得好,读得美,还指一种美好、愉悦的内心感受。只有到了这个教学环节,范读才是最有效的;上课伊始就范读,就像外行人听京戏,是隔着一层的。“综合领受”是“美读”的目标指向。“领”是领悟、理解,“受”是感受、感知,“综合”就是理性和感性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在听人美读,或自我美读的当下,耳朵要有动作,心理也有动作,都是同时指向上面所学之收获的。这收获,有对知识、内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回顾,也有对情景、情感、韵律的想像、体验和回味。 第六步,“联读,拓展延伸”。“联读”作为一种读书的方法,它是对与课文相关内容的选择性阅读。“联”,就是阅读内容之间的关联。从范围方面来说,联读有课内联读有课外联读两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就是课内联读。从内容选择标准的角度,联读又可分为对比联读、扩展联读、补充联读、验证联读、整合联读等多种。作为一种教学任务,它意在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善于总结的读书习惯和拓展性、整合性、批判性思维品质。“拓展延伸”是“联读”的的目标指向。既指扩大阅读范围,也指整合阅读材料,同时也是一种读书能力。 第七步,“写读,化入为出”。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实践训练,就是在读书之后写语感随笔。从读的角度说,它是课堂教学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反思和总结;从写的角度说,它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写读”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性,是写对课文言语的感悟。虽然它也是一种“读后感”,但它却不是仅指思想的反省。一般来说,一个词语的推敲,一种技法的回味,一个观点的启迪,一个意象的感悟等等,都是写语感随笔的素材。它可以是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篇短文;可以由教师给定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的自由发挥。“化入为出”是“写读”的目标指向。“入”是读的结果,“出”是写的结果,“化”是培养目标,它是一种从读到写的转换能力。能“化入为出”者是最善于读书的人。 二、三个原则语感教学的基本策略 原则是对人的规范性要求,这里的三个原则,是教师实施语感教学时的工作规范,是教学策略的反映。如果说“七个步骤”告诉我们怎么做,那么,“三个原则”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1、以学为中心 学生语感的生成和提高,主要来源于主体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语感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七个步骤的每一步,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和点拨。“七三四语感教学法”与其说是教学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方法。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以点: 一是少讲精讲。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最要命的倾向,就是教师讲和太多,学生学得太少。实施语感教学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精讲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精讲训练点,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精讲疑难点,切实帮助学生扫清障碍;精讲精神点,重在为学生奠定精神的底子;精讲规律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精讲激趣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少讲的是:课文内容,重复性知识,作者、背景方面的细碎信息,越俎代庖式的教学结论,非教学语言等。 二是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教案设计是有时间分配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都有时间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间起码要占一堂课的70%以上。虽然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不要求把握得非常精确,但是,时间比例的分配要大体符合这个要求。设计时间分配的意图还在于控制教学节奏,减少教学盲目性,避免少慢差费,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多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是否能够学得起来,光是给足时间是不够的,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保证。教师科学的施教精神,民主的教学态度,平等的角色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在语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要得到彻底的扭转,学生如鱼在水的学习氛围必须形成。 2、以读为主线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以“读”来串联的。正如洪镇涛先生所言,语感教学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读”。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听不见读书声,学生不能够泡在语言文字里,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了解,那样无论如何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在“七三四语感教学法”中设计的认读、朗读、品读、研读、美读、联读、写读,稍加变通,基本上包括了各种合理的读书方法。贯彻“以读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地以读为线索设计教学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以读来领起的,不读就不可称为语文课堂。虽然读多读少,如何去读都不一样,但离开文本阅读读是不行的。强调读才能把语文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避免了空洞的研讨和无根的训练。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才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当然,不同特点的课文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有不同的教学过程,所以,读的设计要符合文本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去研究。 (2)加强读法指导。既然“读”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读的指导就成为课堂教学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以朗读为例,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何在,朗读的技术要求是什么,语调、语气、语速、重音、停顿、情感把握等应该怎样在文中标示,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训练学生朗读?这些都是实施语感教学的前提条件。读的指导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背诵的原理及应用,朗读的原理及应用,联想想像原理及应用,探寻语言隐含意义的方法及应用,语感分析的方法及应用。教师要在这些地方用心学习指导,学生才能学会读书。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对学习语文无兴趣,养不成习惯。无法可依的语文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教的盲目性,学生学的盲目性。“七三四语感教学法”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环节,意在加强教学节奏感,使课堂结构清楚明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规定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读书方法和教学任务,哪一步学什么,怎么学,都是明确的,长期训练,必成实效。所以要求教师要严格执行操作要领,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习惯,提高素质。 3、以变应不变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是一个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语感教学操作平台,不是一个僵化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它的一个原则是“以变应不变”。所谓“不变”是说,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基本原则和大体步骤,防止教育理念的偏离;同时,七个步骤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要领,使其有了抓手,更方便教学。所谓“变”是说,七个教学步骤是可以随着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环节可以减少,读法可以变化,教学任务也可能变化。古人说:“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正是如此。 具体说来,其可变化处有: (1)环节不固定,可以是七步,也可以是四步,或五步。一般来说,四五步者居多,视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而定。 (2)教学环节的名称也不必规定得过死,只要能够突显出来,眉目清晰即可。 (3)读法不固定。比如第二步的“朗读”,如果课文不适宜朗读,可能会变为速读,跳读,寻读,浏览等。 (4)教学任务不固定。“解析语句”,也可能变成“理清思路”;“鉴赏语言”也可能变成“学习技法”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教学任务。 三、四个视角语感教学的方向定位 如果说“七个步骤”属于课堂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三个原则”属于课堂的中观策略层面,那么,“四个视角”则属于课堂教学的宏观方向层面,是语感教学思想的直接反映。语感水平在主体的语文素养结构中居于核心的位置,语感就是“纲”,其他都是“目”。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就是“纲”,其他都是“目”。实施语感教学目的在于解决语文教育的错位现象,端正语文教育的方向。语文教育领域存在四个错位现象,即内容和形式错位,感受与理解错位,整体与局部错位,目的和手段位错。针对这四种错位现象,我们在设计实施语感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样四个视角: 1、言语形式课文内容言语形式 由言语形式切入,同时观照课文内容,最后再回到言语形式上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比较重视“说什么”的理解,至于“怎么说”则往往以为是形式问题而掉以轻心。其实,“怎么说”与“说什么”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由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全由语言形式转化而来,不同的表达方式常使同一表达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不同的色彩、情调,使之富于不同的韵味,传递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 “怎么说”并不单纯是个形式问题,正如布莱希特所说的,形式“往往就是内容”(见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3期)。 语文学科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正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其他学科主要是学习内容,学懂了内容便不再问形式;而语文学科虽然也学习内容,但其着眼点却在形式上,或者干脆说,语文学科就是学习形式。在语文课程中,教学目的不是要学习写了什么,而是要学习怎么写的。也可以这样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欣赏言语形式的美。当然,内容和形式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在学习形式的同时也就学习了内容。我们在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时候,不是要离开言语形式去学习人文内容,“人文原在语文中”(王尚文语),鉴赏作品言语形式美的同时,也就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正是在摆正形式和内容关系的基础上,“七三四语感教学法”特别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起于言语形式,终于言语形式。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重视从言语形式切入,因为这是解读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次。这样自会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字里行间去涵泳、体味,会让学生泡在文字里,领悟语言的深味。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效果就在于此。即使是讨论问题(内容)的时候,也是紧紧抓住言语形式来进行的,坚决反对离开文本空洞地讨论。 2、感觉感知理解领悟感觉感知 强调感觉感知,在此基础上理解领悟文本,最后还要回到感觉感知上来。 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是在瞬间把握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半自动化的、半意识的言语能力。不重视培养言语感觉的语文教学,肯定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肯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以往的语文教学恰恰在这一点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知性分析,理性分析,机械训练,完全是以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起于理解,止于理解,满足于学懂弄通,不问主体的感觉如何。结果把本来生机盎然的语文课程,搞得枯燥乏味,了无生气。语感教学法则不然,它强调学习语文要深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切己体察言语的形象、情味、意蕴等,重体验,重感受,重情境,以学生的全部情感去拥抱魅力四射的言语世界。所以要反复地吟诵,细细地咀嚼,认真地讨究语言深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品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当然培养语感离不开思维,理性的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语感不是思维,语感的当下决没有思维的参与,但是,培养语感却不能没有思维训练这一途经,笼统的读写训练,有效果但却是缓慢的。所以语感教学同样重视分析训练,我们称之为语感分析。在长期的语感分析训练过程中,人的语感才能不断地发展。 3、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 从整体感知切入,再进行局部分析,最后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感知需要在有机整体性的原则下进行,离开整体的感知,就是对文学作品生命形式的作贱。所谓有机整体性,是说生命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便不会存在。艺术作品就是这样的有机生命体,它是不能任意拆卸的。艺术形象任何部分的任何改动,必然会影响其它部分以至整个作品的原有性质,因为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从格式塔心理学那里,也会得到这样的启示。格式塔意即“完形”,格式塔派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制约着部分的意义和性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言语作品是生命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